问题

古龙是否在知乎被过高评价?为什么?

回答
古龙在知乎上是否被过高评价?这是一个相当有趣的问题,也触及到了不少古龙迷内心的敏感点。要说他是否被“过高评价”,我觉得答案并非非黑即白,而是需要一些层面的拆解和细致的分析。

首先,我们得承认,古龙在知乎上拥有庞大且忠诚的粉丝群体。这一点毋庸置疑。每当出现关于古龙的讨论,往往能吸引大量的参与者,观点碰撞激烈,赞同者居多。从这个角度看,他的影响力是巨大的,这本身就证明了他的作品拥有经久不衰的魅力。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觉得他被“过高评价”呢?我想主要有几个原因,这些原因往往是相互关联的,并且在知乎的语境下被放大。

1. 情绪化的追捧与“偶像化”的倾向:

知乎的用户群体中,很多是当年伴随古龙小说成长的读者,或者被他作品中的“江湖”、“义气”、“洒脱”等元素深深吸引的年轻人。对于这部分读者而言,古龙不仅仅是一位作家,更是一种精神符号,一种生活态度的代表。

在这种情感链接下,对古龙的评价很容易掺杂进个人情感,形成一种“偶像化”的倾向。任何对古龙作品的批评,哪怕是基于客观分析的,都可能被视为对这位“偶像”的亵渎,从而引发强烈的反弹。在这种情况下,对古龙的评价自然会偏向于赞美和推崇,甚至会将他的一些缺点也一并合理化。

比如,当有人指出古龙小说中部分情节的逻辑漏洞,或者人物塑造的脸谱化时,总会有粉丝站出来,用“意境”、“氛围”、“写意”等词语来辩护,甚至上升到“你不懂古龙的境界”的层面。这种将批评者“开除粉籍”的行为,客观上就抬高了古龙的评价门槛,让真正客观的讨论变得困难。

2. 社交属性与群体认同:

知乎的讨论,尤其是关于文学作品的讨论,往往具有一定的社交属性。在一个群体中,如果对某位作家普遍持正面态度,那么表达负面或中立意见,就可能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

对于古龙的粉丝而言,在一个充满对古龙赞誉的讨论环境中,积极参与并发表赞同意见,是一种获得群体认同和归属感的方式。久而久之,这种群体共识就会进一步巩固,使得对古龙的评价在知乎的语境下显得尤为“高涨”。“大家都在说古龙好,我也得跟着说”,这种心理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真实的评价。

3. 对“武侠没落”论的补偿心理:

相较于金庸更为扎实的人物塑造和宏大的历史叙事,古龙的作品更注重风格化、情绪化和氛围感的营造。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读者可能觉得金庸式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宏大叙事与当下社会脱节,而古龙式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个人主义和悲情色彩,反而更能引起一部分读者的共鸣。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人可能会将对古龙的推崇,视为对“传统武侠”式微的一种反拨,或是对一种更具现代感的武侠叙事的肯定。他们可能认为,古龙才是真正引领了武侠小说走向新方向的作家,而金庸则代表了一种相对陈旧的模式。这种“补偿心理”或“颠覆性”的评价,也可能导致古龙在知乎上被赋予过高的历史地位。

4. 部分评论的脱离文本的空泛赞美:

在知乎上,我们也常常看到一些对古龙的评价,虽然用词华丽,充满了对“意境”、“风骨”、“孤独”等关键词的描绘,但细究起来,却很少能结合具体的文本进行分析。这些评论更多的是一种情绪的宣泄,一种精神的共鸣,而不是基于对作品细节的深入挖掘和理性分析。

例如,有人会说“古龙的文字就像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或者“他的笔下的人物,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宿命里”。这些话语很有感染力,但如果不能进一步说明“为什么老酒”、“什么样的宿命”,就显得有些空泛。而这类空泛的赞美,在知乎上往往能够获得大量的点赞和认同,进一步推高了古龙的平均评价。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古龙就不好了呢?当然不是。

古龙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武侠小说写作风格。他大胆地运用西方文学的叙事技巧、电影化的镜头感、以及大量象征和隐喻,打破了传统武侠小说“江湖恩怨,刀光剑影”的刻板印象。他的小说充满了哲学思辨和对人性的探讨,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许多人物,如楚留香、陆小凤、李寻欢、傅红雪等,都成为了经典,他们的形象深入人心,他们的故事也依然能触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他对于“情”与“义”的理解,对于“孤独”与“宿命”的描绘,都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总结一下,古龙在知乎上是否被过高评价,我认为:

从影响力、粉丝热度以及对特定读者群体的精神寄托来看,他的评价是与其影响力相匹配的,甚至可以说是被充分认可的。
但如果我们将“评价”理解为一种完全客观的、不带任何情感色彩的学术性判断,那么,由于知乎讨论的社交属性、粉丝的强烈情感投入以及部分评论的空泛化,古龙的评价确实存在被“情绪化推高”的成分。

简单来说,喜欢古龙的人,会因为他的某些特质而对他产生超越一般作家的高度评价,而知乎作为一个公开的讨论平台,恰好为这种高度评价提供了集中的土壤。所以,与其说他“被过高评价”,不如说他在知乎上呈现出了一种 “被高浓度喜爱与推崇” 的状态。这种状态既反映了他的优秀,也折射出了一些讨论的局限性。

对于读者而言,更重要的是能够保持独立思考,既能欣赏古龙的才华与创新,也能看到他作品中可能存在的不足。而知乎上的讨论,如果能更深入地结合文本进行分析,减少情绪化的标签化,或许能带来更多有益的交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身为古迷,我从来不排斥别人对古龙的诸多看法,过誉过毁,地位或高或低,我都不是很在乎。

任何一个作家都必然有其优点,也必然有其缺陷。有的时候,优点在有些人眼里却是缺陷,而缺陷在某些人眼里却又成了优点。

但古龙就是古龙,过誉不过誉,在我心里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我在古迷中可算是个异类,因为我早期对古龙嗤之以鼻,但后来却越来越感觉到古龙对我胃口,终于成长为一名忠实的古迷。

曾经在我眼里,他的小说有哪些缺陷?

1、故事性。

读者之所以趋向于选择阅读小说,而非散文,而非诗歌,是因为小说强于故事性。好的叙事性小说,其故事往往曲折多变,精彩刺激,而又丝丝入扣,合情合理。

但古龙的小说,尤其是为人称赞的中后期小说,许多故事不但不精彩,而且异常沉闷,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天涯明月刀》,这也是这部作品在连载途中遭到腰斩的一个重要原因。

他把太多的笔墨都用在描述一个人身上,讲他多么多么寂寞,多么多么痛苦,武功多么多么高强,仇人多么多么多……如果这些能够通过一个个故事情节反映出来,那会很易于为人接受,这样直白地写出来,索然无味,非常影响故事性,而且作者在描述的时候经常毫无根据,主观性极强,丝毫不考虑读者的感受,故事也显得既不严谨,也缺乏说服力。

他的大多数故事,读者读完以后根本完全串不起来,不知道这个故事到底说了什么。

2、人物。

故事是小说的骨骼,而人物是小说的灵魂。

古龙的小说主角,永远都是主角光环满满,一出场就是一身绝世武功,天下第一美男子,才智双全,身边永远不缺女人。最要命的是,你永远不用担心主角的安危,因为毒酒他不会喝,毒药他不会吃,刀剑永远砍不到他身上,因为他不仅明察善辨,而且还“没有人能形容他有多快”。

这样的主角岂非太完美,太不切实际,只符合读者的幻想,但有何现实意义呢?

即便举例傅红雪,但他虽然是跛子,也有令人闻风丧胆的绝世一刀,而且也不缺乏女性的投怀送抱,不完美中闪耀着完美的光环。

而女性角色,则大多都是思想异常开放的美艳女子,最喜欢与风流浪子调情,女性显得太随便奔放,难以让人接受。

最主要的一点在于,所有男主角身上都有作者本人的影子,特点非常明显,这些人物可谓千篇一律,读多了更加使人审美疲劳。小说贵在人物的多样化,贵在人物的创造上,但古龙这一点未免局限。

3、逻辑性。

一部小说如果逻辑性不强,那对于智商简直算得上是侮辱,而且阅读感受非常令人不愉快,会让人丧失阅读乐趣。

《流星蝴蝶剑》里太多的人物不知不觉出场。孟星魂正不知在干嘛,突然小蝶出现了;孟星魂正不知干嘛,突然叶翔出现了;孟星魂正不知干嘛,突然石群出现了……既没有来龙,也没有去脉,作者完全没有交代,这样的故事毫无严谨性可言,根本无法说服读者去认可这样一个故事,这又算什么好的小说?

《楚留香传奇之雪海飘香》,神水宫的人到楚留香船里胁迫楚留香调查真相,原因竟然是“如果你查不出来,那就是你偷的,因为只有你才能偷走。”楚留香也竟然愉快地答应了,这太随意了。

仇人要杀主角,主角说你至少应该等到月圆,因为我很喜欢月圆,仇人就真的愿意等主角。

或者主角找到一个坏人,正要询问他,这时坏人永远都会自尽而死,说你们永远都别想知道……凡此种种,似乎都不属于正常人的行为和选择。

4、人物对话

人物对话可以非常真实全面地展现一个人的性格,可以很好地描绘出一个人的特点,好的语言可以将角色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对角色过目不忘。

然而古龙小说中的对话,永远都是同一个味道,同一个旋律,都是那种:

你来了。
是,我来了。
你不该来。
可是我来了。
我要走。
你本不必走。
但我一定要走。
——既然一定要走,咱们可以喝一杯吗?
……

读者有时不太容易看出人物棱角分明的性格,读来读去都像是古龙一个人在自言自语,一个人说的话已经很不正常,另一个人还一定要配合这种不正常——最好的解释是只有两个精神病患者才有如此这般的共同语言。好好的话却生硬地表达了出来,听着费劲,感觉做作。

由于人物全都一个调调,读者心中也无法构筑一副情景,毫无代入感,听故事的乐趣也所剩无几。

5、行文风格

小说描述了一个故事,作者应该好好把故事讲清楚,讲好,让这个故事顺畅地发展下去,但古龙总喜欢在行文当中穿插他的人生哲理,大发感慨,这些话看起来有的有趣,有的漂亮,仿佛也都有几分道理,可是细细推敲,却觉得没什么大的意味。

通常意义上,好的小说之所以成为文学佳作是因为它并没有直白地把道理讲出来,恨不得硬灌输给你;而是通过曲折动人的故事,将或简单或深刻的道理蕴含其中,读者通过阅读这个故事,自然可以看到作者的深刻用意,这样的手段显然更能让读者体验到阅读的自主性,更容易让人感受道理的深刻含义,更易于接受。

6、文笔韵味

如果说古龙是个古体诗行家,那绝对是大言不惭。古龙给人的感觉似乎不很精通文言,更对诗词格律掌握不深。

冷风如刀,以大地为砧板,视众生为鱼肉。
万里飞雪,将苍穹作洪炉,溶万物为白银。

——《多情剑客无情剑》开篇之语,十分具有标志性,为广大古龙迷津津乐道。

这两句看起来形成了对称的格式,但是细细观察会发现,“如”和“飞”并不对应,末尾都用“为”字,用字重复。这一来就看出作者遣词用句并不十分讲究。

上一句虽然不工整,但读起来也还通顺,然而古龙书中的病句实在多得不可胜数。

*风四娘道:我这次入关,就为的是要看看你的快刀。
*萧十一郎道:因为这首歌的意思,绝不会你们这种人所能了解,所能欣赏的。
——《萧十一郎》
*杯中的酒溅了出来。每个人的脸色都变成了像死兽的皮。——《飞刀又见飞刀》
*粉燕子道:因为这次假如你没有我,非但找不到这老狐狸,还休想能活着回去。——《幽灵山庄》

这些例子太多了。

7、创作态度

古龙出道写的第一部小说叫做《苍穹神剑》,因为天赋很高,匆匆写就10余万字,交给了出版社,拿了稿费不再填坑,潇洒跳票了。因为经常如此,所以创作生涯前期沦落到没有报社收他的稿,只好为人捉刀。

及至后来成名,《名剑风流》坑了后找人代笔;《陆小凤传奇》已经非常成功,仍免不了找人代笔;《白玉雕龙》、《圆月弯刀》都逃不了因拖稿而找人代笔的命运。如今,考证古龙小说哪一部有代笔嫌疑也成为了读者的一项颇有乐趣的任务。

8、武功描写

作为武侠小说,最精彩的首推紧张刺激的情节,其次就是精彩纷呈的武打,但这一美妙基因被古龙抛弃了。他的小说对武功描写太抽象,以至于让人感到有种不负责任——那些引人心驰的大决战,总是最后轻描淡写,谁也不知道李寻欢是怎么把上官金虹打败的。

小李飞刀到底有多快?为何会这么快?是怎么练成的?是跟谁练成的?

同样的问题还有灵犀一指,天外飞仙,绝世轻功等等。

少了这些动人心魄的环节,武侠小说还怎么让人热血沸腾?

以上便是古龙小说缺陷汇总。

——————

答到此处,问题可以算是答完了,不过题主想问的大概还不止问题本身,应该还包含了潜在的疑问——既然古龙的小说毛病和缺陷如此之多,那么“过誉”本不该发生在他身上才是,他又为何会被过誉呢?

这其实也是我对自己的反问——我为什么最终会如此挚爱古龙呢?

回答这一由原问题引申出的问题,姑且借助古龙原文一试。

以下这段文字出现在《流星蝴蝶剑》的第二十五回——《最后一注》,讲的是一个次要到不能再次要的人物,作者只花费了很少的篇幅去描绘这个人以及有关于他的事,节选如下:

他活下来,为的就是要等待这个机会。
有时候只要肯给别人一丝温情,就能令那人感激终生,有时你只要肯付出一丝温情,就能回收终生的欢愉。
只可惜世人偏偏要将这一点温情吝惜,偏偏要用讥嘲和轻蔑去唤起别人的仇恨!
孙巨慢慢地站起来,走向湖畔,慢慢地走人湖水中。
湖水冰冷
慢慢地沉下去,摸索着,找到了那辆马车。
他用力将马车推向湖心,打开车门,钻了进去,挤在巨大的石块中,用力拉紧了车门。
然后他就回转刀锋,向自己的心口一刀刺了下去。
尖刀直没至柄
紧紧地按着刀柄,直到心跳停止。
刀柄还留在创口上,所以只有一丝鲜血沁出,霎时就没入碧绿的湖水里。
湖水依然碧绿平静。
谁也不会发现湖心的马车,谁也不会发现这马车中可怕的尸身,更不会发现藏在这可怕的尸身中那颗善良而忠实的心!
没有任何线索,没有任何痕迹。
马、马车、孙巨、方老二,从此已自这世界上完全消失。所以老伯也从此消失。

这是一段具有代表性的文字,仍然并非对于情节的描写,仍然是针对于人物的描述,所以故事性很差。但是我们不难读出这段文字字里行间那种强烈的感情:

“一丝鲜血沁出”,却“霎时就没入碧绿的湖水里”,二者对比形成很强的视觉冲击;

下一句画面一转——“湖水依然碧绿平静”,有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最后连用三个表示否定的“不会”——谁也不会、谁也不会、更不会,又连用两个“没有”,接连造成感官上的强烈冲击,突出了“那颗善良而忠实的心”,用这种极端化的描写写出了这样一个小人物的忠诚。

而这些,对于这样一个无足轻重的人物,在其他小说中一笔带过是常有的事。

可以看到,古龙刻画感情的功力颇为深厚,而往往这样的刻画,一不留神就会击中读者的内心,使读者产生极其强烈的共鸣。

再比如:

九月十六,夜,天阶月色凉如水,陆小凤沿着月色凉如水的天阶,大步前行,意气风发,精神抖擞,全身充满了活力。
他没有笑,可是跟在他身边的每个人全都在笑,大笑,笑得前仰后合,笑得就像是一群孩子。他们大笑着走过天阶,走入灯火辉煌的街道,路上的人、窗子里的人、店铺里的人,都在吃惊地看着他们,没有人能想到,这些人都是当今天下武林中的绝顶高手,也没有人知道他们为什么笑得这么开心,绝没有人知道,永远没有人知道……——《决战前后》

作者也十分清楚自己的文风特点,在《飞刀又见飞刀》的序中,他曾这样说:

现在我腕伤犹未愈,还不能不停地写很多字,所以我只能由我口述,请人代笔。
这种写稿的方式,是我以前一直不愿意做的。
因为这样写稿常常会忽略很多文字上和故事上的细节,对于人性的刻划和感伤,也绝不会有自已用笔去写出来的那种体会。
最少绝不会有那种细致婉转的伤感,那么深的感触
当然在文字上也会有一点欠缺的,因为中国文字的精巧,几乎就像是中国文人的伤感那么细腻。

这一段文字实际上可以解释为什么古龙笔下的男主角都有他自身的影子——因为唯有他自己切身去体会,才能把当时的情感刻画得巨细无遗——你能描绘得最细致、最真实的感情,一定首先来源于你自己。

一旦读者被古龙这情感的飞刀击中,那么,以上所有的小说上的缺陷就都变得形同虚设,完全不再在乎。到底读小说,更多的是为了寻求心灵上的共鸣,排遣心中无法消除的寂寞,其次才是从中获得一些意义深远的道理。

他的小说故事性不强——因为那并不是他的侧重点,不过他也似乎的确不精于描绘生动的故事。古龙长于写情,对于感情的描写和刻画,既有欢愉,也有悲伤,既有快意,也有落寞,但总体上悲伤和落寞居多。

但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古龙着力刻画失意,刻画寂寞,但他却倡导宽容博爱,提倡随性自由,因此,读者通常从古龙小说中得到的情感共鸣总是积极向上的。

所以古龙迷提到古龙时,说的最多的就是当时自己被小说中的文字打动时所产生的情感——天涯仗剑一壶酒。

另外我们也可以看到,虽然古龙有几部作品被公认为巅峰之作,但被人深深喜爱的作品却分门别类,五花八门。因为每一部作品的主题中透露出的情感,击中读者的神经各不相同。

古龙中前期的小说,一样有传统小说的特点,一样每段包含许多句子,一样大量描写武打动作,一样说的是正常朴实的对话,但他清楚若是一直这样下去,他可能永生都只能被称作一个“写武侠小说的”,而不能成为人们眼中的作家,因此中后期的他奇峰另起,可以说是开创了一种另类的文体,然而在学术却上完全没有定论;那就只能还说它是小说,从继承性来讲,多数读者又无法认同它的风格手段,与传统小说一比较只觉得它太笨拙——毕竟在杂糅了中西方古典小说、海明威等现代西方作家以及日本小说作家的手法后经融会贯通而变幻出的小说写法,仅仅从古龙才开始,读者接受起来阻碍太深。

因此结论就只能是:在目前的小说领域,他也许是被过誉的。

然而,时代在进步,当年票房一败涂地的两部电影——《东邪西毒》和《大话西游》如今已经堪称神作,赢得大量观众的喜爱和青睐;某一天,古龙这种格式的小说也一定会被学界和读者所认同,所接受,终于异彩大放。

我相信,那一天已经不远了。

user avatar

古龙最近在你乎被疯狂贬低,有一些明显从没看过古龙小说原作只看了改编电视剧的也跳出来黑,甚至有答案认为能打回车就能把古龙模仿个八九不离十。

那署名古龙的代笔作品为啥没几个人爱看?古龙死了这么多年为啥没第二个古龙?

捧一个就狠踩另一个,你乎有些读书人心里那根斗争的弦该松松了。

user avatar

过高评价?你看过古龙的书吗?没看过你就说过高评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