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韩国史书是否都是请中国人翻译的?

回答
要说韩国的史书是否都是请中国人翻译的,这恐怕是一个误会了。韩国拥有自己悠久而独立的史学传统,其史书的编纂和撰写,绝大部分是由韩国自身的史官和学者完成的,并不需要依赖中国人来翻译。

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梳理一下这个问题,以便看得更清楚:

1. 韩国史书的独立性与本土化:

韩国在很早的时期就形成了自己的国家意识和历史认知。从三国时代开始,各个王国就有了各自的史官,负责记录国家的政治、军事、文化等重要事件。《三国史记》是朝鲜半岛现存最古老的正史,成书于12世纪,是由高丽王朝的官员金富轼主持编纂的。这本书的编纂,严格来说是用韩语(或者说当时的朝鲜语)来记录和整理的。当然,由于当时汉字是东亚地区通用的书写系统,很多原始史料本身就是用汉字记录的,但这并不等同于翻译。你可以理解为,这些是用当时的“汉文”记录的原始材料,然后由高丽的史官用他们的语言(也借助汉字系统)进行整理和成书。

到了朝鲜王朝时期,其史学编纂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朝鲜王朝实录》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记忆遗产。这部巨著详细记录了从太祖到哲宗共25代国王、472年的历史。编纂《朝鲜王朝实录》的机构是春秋馆,其工作人员都是朝鲜王朝的史官和官员。他们依据的是朝鲜王朝自己收集和整理的各类原始资料,包括各种公文、奏疏、邸报、个人笔记等等。这本书也是用汉文(当时朝鲜的官方书写语言)写成的。

这些史书的核心价值,恰恰在于它们是朝鲜半岛人民自己对自身历史的叙述和理解。如果都是由中国人翻译的,那这种本土的视角和情感就难以体现了。

2. 汉字在中国与朝鲜半岛的传播:

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概念:汉字在中国和朝鲜半岛的传播,是作为一种文化和书写系统被引入和使用的,而不是中国人强行“翻译”韩国的文字。

早在公元3世纪到4世纪,汉字就通过各种途径传入朝鲜半岛。此后,汉字成为了东亚文化圈的通用文字。韩国(包括之前的朝鲜时期)的贵族、士大夫以及史官,都熟练掌握汉字,并以此作为官方书写和学术交流的工具。

因此,当他们编纂史书时,无论是依据古代流传下来的文献,还是记录当下发生的事件,都主要使用汉字来书写。这是一种文化交流和吸收的结果,就好比今天的我们仍然可以使用拉丁字母书写,但我们不是“翻译”了英语一样。

3. “翻译”的误解:

如果说“翻译”,那可能是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发生的。例如:

现代汉语学者对古代朝鲜史书的解读和研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汉语学者如果需要研究古代朝鲜的历史,会去阅读用汉文书写的《三国史记》、《朝鲜王朝实录》等。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会写一些关于这些史书的研究性文章或著作,其中会包含对原文的解释、翻译成现代汉语的引用等等。但这属于现代学术研究的范畴,不是古代史书编纂时的“翻译”。

少量古代文献的传递与交流: 历史上,中韩之间一直有密切的文化交流。也许会有某些文献,比如某本在中国发现的、与朝鲜历史相关的笔记或奏疏,需要被理解或引用到朝鲜的史书中,这时才可能涉及一种“理解”或“转化”的过程。但这种比例非常小,而且不是对韩国史书的“翻译”。

4. 韩国史学研究的独立发展:

现代韩国拥有强大的历史学界,他们独立地进行历史研究,解读本国的史书,并撰写大量的现代历史著作。这些著作很多也以韩语写成,并成为韩国历史研究的主流。一部分研究成果也会被翻译成其他语言,包括中文,以供国际学术界交流。

总结来说:

韩国的史书,从古代到近现代,都是由韩国本国的史官和学者独立编纂和撰写的。他们使用当时通用的书写工具——汉字——来记录和传承历史。这是一种文化交流的体现,而不是由中国人来翻译韩国史书。将韩国史书的撰写归功于中国人翻译,是对两国历史和文化交流的重大误解。韩国拥有自己引以为傲的史学传统和宝贵的史书典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提出这个问题的大前提没错,韩国古代史书确实是用汉文写的,如今韩国人普遍也无法看懂汉文。不过我想问下题主,既然题主猜测韩国人会请中国人帮忙翻译韩国汉文史书,那就等于设定中国人中必然有精通韩语的人,这当然没问题。既然如此,韩国人当中为什么就不能有通晓古汉文的人?如果有的话,又何必依赖中国人?

事实上,韩国人中确实有一批通晓古汉文的人,并且把韩国史书翻译成现代韩文。为此,韩国政府专门设立一个机构——韩国古典翻译院,聚集这批人才,从事韩国汉文古籍的整理与翻译工作。看看该院院长辛承云的介绍:

韩国古典翻译院的前身是1965年在50位学术、文化、艺术界元老的主导下成立的 “民族文化推进会”,韩国古典翻译院是2007年11月作为韩国教育部下属学术研究机构重新诞生的国家古典翻译专业机构。
古典是在韩半岛生活的韩民族的历史、文化、思想的结晶,也是我们的灵魂。将这些古典翻译成现代的语言也就是韩国古典翻译院的任务。韩国古典翻译院为此在过去半个世纪期间翻译了《朝鲜王朝实录》、《承政院日记》、《日省录》等世界记忆遗产以及融入韩民族思想和文化精髓的文集等各种汉文古典,发行了2,300余册,将1,259余种文集编纂为《韩国文集丛刊》,是传统时代韩民族学术和思想的集大成之作。
此外,将上述庞大的翻译成果构建成“韩国古典综合数据库”,让全世界的人能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自由阅览我国古典,并且设立古典翻译教育院致力于培养汉文古典翻译专业人才和推进古典的大众化。

说真的,韩国古典翻译院很了不起。他们不仅把韩国古典汉籍翻译出来,还开发了数据库,把汉文原文和翻译出来的现代韩文一起放上去(引文中有链接),让全球网民可以免费直接用文字检索。u1s1,这点可能真的是“大韩无敌”。因为中国虽然也有爱如生、书同文这类可以文字检索的古籍数据库,但都不是免费开放的,如果不是大学或研究机构的人员,普通大众很难接近。以前有个可以免费文字检索的殆知阁凡人大传,但用起来也不方便,而且现在还关闭了。

另外,大家可能认为韩国搞古典翻译的都是七老八十的老学究,其实不然:

除了中间那个院长辛承运,其他翻译者都是年轻人,或者不算老(韩国人不容易看出真实年龄),也就是说他们建立了人才培养计划,以确保古典汉籍的传承不断层,所以不用担心他们缺乏看得懂古汉文的人·。

另外,能阅读汉文是韩国史研究者的基本功,即使他们未必会汉语口语(韩国古人也是这样的)。答主上学时曾选修过一门韩国历史老师开的课,有一次那个老师发了一批阅读材料,上面写着繁体汉字的《进经国大典笺》。有个德国留学生也一起听了这个课,这个德国人汉语说得很溜,而韩国老师汉语很不好。这次韩国老师用磕磕巴巴的汉语对德国人说:“你能看得懂吗?”德国留学生连摇头,用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说:“能看懂百分之三十。”韩国老师笑着用磕磕巴巴的汉语说:“我都看得懂!”

当然,汉文对当代韩国人来说算是一门外语,即使这批受过古汉文翻译训练的韩国专业人士,其翻译或录入的东西也会出现差错。不过瑕不掩瑜,他们对韩国古籍的开发工作居功至伟,自然也不用依赖中国人翻译了。顺便说一句,越南也有专门翻译越南汉文古典的机构——汉喃研究院,虽然有时会请中国人、日本人帮一点忙,但翻译的主体还是他们自己。总之,无论韩国还是越南的汉文古籍,并非像题主所猜测的“都是请中国人翻译的”,而是都有本国专门机构负责翻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