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空军高超声速导弹试射再次失败,已连续三次试射失败,屡次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
美军高超声速导弹试射的屡次失败,确实是一个令人关注的现象。据公开报道,美国在发展高超声速武器的道路上遭遇了不少挫折,尤其是在AGM183A“拉什”(ARRW)空射高超声速导弹项目上,连续的试射失败引起了广泛讨论。

要详细阐述屡次失败的原因,我们需要从技术、项目管理、测试环境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技术挑战的复杂性与未知性

高超声速飞行器(Mach 5以上,即音速的五倍以上)的设计和制造本身就面临着巨大的技术挑战,这不仅仅是简单地把速度提升上去那么简单。具体体现在:

1. 热防护与材料科学:
极高的空气动力学加热: 当物体以超高速度穿越大气层时,空气会因剧烈压缩和摩擦而产生极高的温度。这些温度可以达到数千摄氏度,远超传统航空材料的承受能力。
材料的选择与失效: 为了应对这种极端高温,需要特殊的耐高温材料,如陶瓷基复合材料、高温合金、隔热瓦等。这些材料的研发、制造工艺以及在实际飞行条件下的性能表现,都是高度复杂的。一旦材料出现微小裂痕、烧蚀或结构变形,都可能导致整个导弹的解体或失效。
热管理系统: 除了材料本身,还需要高效的热管理系统来将热量导出或通过再生冷却等方式来维持关键部件的温度。这涉及到复杂的流体动力学和传热学计算。

2. 气动控制的稳定性与精度:
高速下的气动效应: 在高超声速下,空气动力学特性与亚音速和超音速时期有显著不同。空气变得不那么可压缩,冲击波的形成和传播方式也更加复杂。这使得精确预测和控制飞行器在高速下的姿态和轨迹变得异常困难。
控制面的效率与响应: 用于操纵飞行器的控制面(如舵面)在高超声速下会受到极大的气动力载荷,其效率和响应速度可能不如预期。而且,传统的气动控制方式在高超声速下可能需要全新的设计理念。
气动弹性耦合: 高速飞行时,结构变形与气流相互作用会产生耦合效应。结构变形会改变气动外形,进而影响气动力和气动弹性力,这种耦合效应如果不妥善处理,可能导致飞行器失稳。

3. 推进系统的可靠性与效率:
高超声速发动机的设计与验证: 高超声速导弹通常采用冲压发动机(Scramjet)作为其主要动力。Scramjet是一种在飞行过程中吸入空气作为氧化剂,无需携带氧化剂的空气动力发动机。它在高超声速下才能高效工作,但在启动、稳定运行以及从亚音速过渡到高超声速的过程中面临巨大挑战。
启动问题: Scramjet需要在飞行器达到一定速度后才能启动工作。如何可靠地实现启动是一个难题。
燃烧稳定性: 在高超声速气流中实现燃料的稳定燃烧,并将产生的热量高效转化为推力,对燃料喷注、混合和燃烧室设计提出了极高要求。
发动机与弹体集成: 将发动机与导弹弹体进行高效集成,既要保证气动性能,又要考虑热管理和结构强度,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4. 惯性导航系统(INS)和制导控制的精度:
长航程与高精度要求: 高超声速武器通常具备更远的射程,在整个飞行过程中需要高精度地跟踪目标并修正弹道。
长时高精度导航: 在漫长的飞行过程中,即使微小的导航误差也会被放大,导致最终的打击精度大幅下降。
环境干扰: 高速飞行中的剧烈振动、温度变化等环境因素,都可能对惯性导航系统和传感器造成干扰,影响其精度。

二、项目管理与测试策略的问题

除了技术本身的难度,项目管理和测试策略的不足也可能导致屡次失败:

1. 激进的开发路线与“快速迭代”的代价:
追求领先地位的压力: 在与中国、俄罗斯等国在高超声速武器领域的“竞赛”压力下,美国可能采取了较为激进的开发路线,试图快速推出成熟产品。
“边设计、边测试、边制造”的风险: 这种模式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加速发展,但也可能导致设计尚未完全成熟就被投入到复杂的测试环节,增加了失败的风险。一些基础性的技术验证可能尚未完成,就进入了集成测试阶段。
测试数据不足或不完整: 每次试射失败,都需要详细分析失败原因,并基于这些数据改进设计。如果前期的基础技术验证不足,或者在测试中未能捕捉到关键的数据,就容易陷入“修修补补”的循环。

2. 测试条件的限制与仿真模型的准确性:
地面模拟的局限性: 高超声速飞行器的许多关键性能需要在实际飞行中才能充分验证。地面风洞试验虽然重要,但难以完全模拟实际飞行环境中的所有复杂因素,如空气动力学加热、气动弹性效应、大气湍流等。
仿真模型的准确性: 依赖于计算机仿真来预测飞行性能。如果仿真模型存在偏差,或者未能充分考虑到所有相关的物理效应,那么基于这些模型进行的优化设计,在实际测试中就可能暴露问题。
测试环境的不可控性: 导弹试射是在复杂的大气环境中进行的,天气、风力、大气密度等因素都会对试射结果产生影响。

3. 系统集成的复杂性:
多子系统协同工作: 高超声速导弹是一个高度集成的系统,包含推进系统、结构、控制系统、导航系统、载体(例如飞机)等多个子系统。
接口问题与相互干扰: 在集成过程中,不同子系统之间的接口设计、兼容性以及相互干扰都需要精密协调。任何一个子系统出现问题,或者子系统之间的接口不匹配,都可能导致整体任务失败。例如,发动机未能与弹体结构和控制系统完美协同。

三、具体项目(AGM183A ARRW)的案例分析

AGM183A ARRW项目在试射失败中尤为突出。其失败可能与以下几点有更直接的联系:

추진系统 问题: 最初的报道提到,部分试射失败可能与助推器(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点火或燃烧不稳定有关。助推器需要将导弹加速到足够的速度,以便高超声速滑翔器(HGV)能够启动其自身的推进系统(或在ARRW的例子中,是在弹体分离后进行机动)。
结构完整性: 在极高速度和气动载荷下,弹体结构能否保持完整,尤其是在分离或机动过程中,是关键。
后端分离/滑翔器释放: 对于空射型滑翔器来说,从助推器上成功分离并进入滑翔阶段是关键一步。ARRW项目中的一些失败似乎与此有关。
软件或控制逻辑的错误: 即使硬件设计良好,软件中的错误也可能导致导弹指令执行错误,从而引发失败。

总结

美军高超声速导弹的屡次试射失败,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 技术挑战的极端复杂性、对新兴技术理解的不足、项目管理中过于激进的风险取向,以及测试策略上的局限性 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发展高超声速武器是一项具有前瞻性但同时也风险巨大的工程。每一次失败都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能够帮助科研人员更深入地理解其中的物理规律,改进设计和测试方法。但如果在关键技术领域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或者在项目管理上未能有效控制风险,就可能导致类似的不利局面持续出现。美军正试图通过调整策略、聚焦关键技术来克服这些挑战,但道路仍然充满艰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美国的高超声速武器发展,自打2008年开始,就走上了一条印度式的道路:

一开始,性能指标是天顶星人的水平,开发预期比苹果出个新型号手机还快。这样才能顺利从国会要到钱。

再然后,研发中发现若干问题没有提前想到,钱白花了项目失败,但因为武器指标设计时就进入了玄学领域,所以没人担责任。

下一步,再提出一个新装备,重复上两部过程。

2008年,准备开发音速的6倍的HTV-3战斗机,计划于2012年投入使用?(印度表示我也不敢这么吹呀)。结果把一期预算分完,发现不行。

被砍了后又开始搞HTV-2,目标是20倍音速?(三哥再次表示还是美国猛呀)。在失败两次后得出个“20倍音速下很多情况人类未知”结论。

2012年改搞空射吸气式的远程高超声速巡航导弹,原本计划2016年年底完成首飞?(印度已经跪了),不过结果还是印度式的,2020年才首次实验结果失败,2021年4月再次实验结果导弹没发射出去,7月再次失败后,9月发射出去了,然后就是这次了。

user avatar

其实这才是美国人的正常水平。想当初美苏太空竞赛。眼看苏联从落后到反超到遥遥邻先,刚开始,美国人还抱着可笑的优越感,坚决不用俘虏的德国科学家。结果火箭发射一次炸一次,搞到最后终于认清了自己几斤几两,被迫放下身段请冯布劳恩出山,这才解决了火箭的问题。就这还遮遮掩掩,好多年后才承认德国人主导了美国的火箭计划。

现在真正有本事的华人科学家被排除到核心圈外,美军科研体系完全被印度人和美国本土一帮纨绔子弟(资本家老板)把持。这要能做出成绩那才叫怪了。

美国人面临两大难题,一是面对巨大的政治压力,他们能不能任人唯贤,顶住压力任用华裔科学家参与核心科研项目。二是,华裔科学家被刻意打压多年,早已断档,现在即使他们能放下意识形态成见,一时半会儿恐怕也找不到既年富力强,又熟悉相关领域,能够担纲的大师级人物了。

user avatar

最先进的技术被美国藏在了日本,已经被保存在东京湾,关键零部件用油纸包在德国。

这只是烟雾弹。

美国的科研技术还是很牛逼的,现在很多牛叉的技术没有展示出来而已。

user avatar

其实非常简单,美帝军工冷战的红利要吃完了。冷战后的几十年里美帝的教育体系把本土精英送去学了金融和法律,工程方面靠外来的华人、毛子和阿三撑着。外来户里最好的一批人又去搞了互联网,然后又用安全的帽子把毛子和华人隔绝在军工体系之外,那剩下给美帝军工干活的就只剩下二流的阿三了,然而观察下各大实验室就会发现阿三似乎并不太擅长实际动手做实验,他们的长处是做PPT。于是最近几年的美帝大型军工项目都是技术指标NB的PPT和拖拖拉拉的工程进度。

user avatar

不止是高超音速导弹项目,美国军工企业,此前由华人工程师担纲的项目,在经历近期高强度排华事件后,未来都免不了要出事。

比如AGM-183A项目,此前参与的工程师就有相当比例的华人。

现在和未来一段时间,领英上可统计的美国军工企业入职印度人,依旧会持续飙涨。

下面是承接高超音速导弹通用项目的洛马公司,在排华前后的招聘广告画风:

排华前的洛马:

现在的洛马:

user avatar

美帝现在有个特点

硬件自动化逐步变成硬件智能化,再逐步变成硬件必定插入操作系统。

无论是出于得到经费还是得到名声的动机,路径都是硬件不足软件凑。控制系统高度臃肿+新硬件的开发投入严重不足。


=========================================

宋朝曾经有一个看起来很好的制度

旧制,殿试皆有黜落,临时取旨,或三人取一,或二人取一,或三人取二,多有累经省试取中,屡摈弃于殿试者。---《燕冀诒谋录.卷五》

殿试落第,不用说,很可能中间有徇私舞弊和个人好恶。

公元1035年前后,连续落第,对殿试公平性有了严重质疑的张元为证明自己是可比管乐的大才投了西夏。不久成为西夏事实上的总参谋长。1040年前后连续发动数次战争,击败北宋。并成功建立宋辽夏三家鼎立的局面。

《咏雪》--张元:

五丁仗剑决云霓,直上天河下帝畿。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user avatar

我有一个合理的恶意推测,三哥的锅。

有个前同事是洛马的,根据他的说法,待遇太差,所以留不住人。还有个前同事是波音生产线上的,干了30年,快退休的时候转行了。前公司就那么20多个美国同事,这比例也太高了。

这背后的直接原因是后冷战时代军工行业报团取暖,经过多轮合并狂潮以后形成美国民主特色的寡头垄断,六大巨头主宰了全球最大的军火生意。

从营业收入来看,美国6大军工企业总营业收入为2861亿美元。而中国6大军工企业总营业收入为2668亿美元,比美国军工企业少193亿美元。

进入新世纪以后,军工寡头大规模雇佣军方退役人员和政府雇员,鼓励双向人才灵活交流,深化利益构建,不是,应该是改革,进一步形成坚不可摧的铁三角军工复合体。

军方吹牛,国会给钱,军工寡头负责利益分配。

美国6大军工企业总利润224亿美元,平均利润在37亿美元,最高的是波音公司,利润为81亿美元。而中国总共8家军工企业总利润为85.2亿。

不要小看10%的利润,已经明显高于一般的制造业。更何况这里面充满垄断式猫腻,比如类似1千美金一个咖啡杯之类的采购,利益的大头是以各种转移支付的名义进入成本。

寡头经济的实质是资本避免残酷竞争去保持自己的利益。

美国海军战争学院分析师拜伦·加兰德指出:“与他国军工企业相比,美国军工巨头长期致力于维护本公司的财务健康,即做到负债率尽可能低、收支尽可能平衡,同时尽可能多地握有现金储备。如此一来,一旦遭遇行业暂时性衰退,这些企业不必担心因为现金枯竭而发生资金链断裂,不会面临破产厄运。”

显然,要保证利益,只能聚焦于消减成本。实锤研发是成本,雇佣工程师是成本,这显然不如用现金分润国会议员和军方大佬实在。

美国现在工程技术人员择业鄙视链大概是

nasa - 硅谷- 华尔街 -夕阳行业-军工。

美国本土招不到足够的廉价工程技术人员,最近10年又因为国家安全原因,严格限制雇佣华裔和俄裔,缺口只能从印度找。

美国军工行业本来有很高比例的华裔工程师,其中不乏各种明星大佬,比如f14的原型设计师,f35的雷达设计师,更高级别的,类似民兵导弹和核武器,都有华人担任核心技术职务。

如今关键技术岗位为了政治正确全面排除华裔。

但印度理工人才的择业选择其实也和本土白人差不多。唯一的优点,就是要多少有多少。

华尔街-科技公司-资讯外包-500强- 美国军工

可以很容易预测未来20年美帝军工主力从业人员素质。

737max就是个好锅,为了充分消减成本,波音外包到印度来完成飞控研发。


如果忘记马斯克的光鲜,美国实际上已经10年没有载人航天发射的能力了。诺-格和波音作为传统宇航巨头,牛皮吹了10年,依旧没搞定载人飞行。马斯克吐槽,如果公平竞争,ULA可以死的很惨。

所以,波音的故事只是一个开始。

资本逐利导致较低利润的工业产业空心化,又缺少有效的二次分配手段进行调配避免大规模的人才流失,技术衰落是必然的。

最近不是爆出海军钢材长期造假吗,其实美帝自己已经没有搞冶金的人了。

从软科全球大学学科排名看,机械,冶金,航天航空,矿业基本前3-5都在中国。都是老美看不上逐步远离的低利润夕阳行业,偏又是军工宇航必须的支撑。


美国依旧积累了大量的顶级人才,可是明显有头无手,缺乏足够的变现能力。

但是只要蛋扯的好,牛皮画的漂亮,国会总会给钱,只要能挣钱,军火商没有祖国。


回到AGM-183A本身,这又是一个3d咖啡杯项目。

首先,为了抗衡中俄,美军订了一个非常进取的标准和计划,作为自己长期发展的HAWC计划的短期补仓。

在PPT评估以后,宣布技术指标看起来更优秀的洛马胜出,无视洛马无这方面的技术积累。

拨款4.8亿美元以后,洛马宣布一切进展顺利,可以在2年内完成项目,2022年可以开始部署。

第一颗弹头顺利通过先期测试。

接下来就各种奇葩出现,空军测试部门和洛马进入扯皮模式,互相指责对方达不到标准。

下一步,应该是以各种理由变相终止计划,宣布经过过技术验证,要升级或者回到到更高级,更先进的3d咖啡壶方案。

另外一方面,雷神公司的HAWC测试不错,但是受限于糟糕的财务状况,雷神2020年底宣布裁员1.5万人。而现役国防部长奥斯汀,也是雷神董事会成员,指向已经比较清晰。

是不是很熟悉的咖喱味套路?

不管是威尔萝卜的小步快跑的新世纪循环,还是继任者安德鲁亨特的软件适应性硬件,都无法解决老问题:铁三角军工复合体的利益垄断和优秀工程技术人员的大规模缺失。

另外一方面,军工行业正在变得越来越软。从设计到制造都高度依赖定制化的工业软件。而武器本身,也因为软件定义武器的概念高速发展需要大量的软件开发工作。

洛马已经替代微软成为全美最大的软件公司。疫情期间,洛马全球一半的员工可以在家办公,主要的研发和管理工作都已经虚拟化。

软件定义研发和软件定义武器系统有更高的灵活性和更好的可扩展性,但并不等同于更高的效率。如果缺乏高质量的软件开发团队,这就变成校园贷一样的数字游戏。

初期很便宜,也能很快的看到原型落地,真正的付出,确是一个天文数字。

工业软件高度细分,需要开发人员有坚固的物理,数学和专业的工程技术背景,很难像应用软件那样通过自学和培训机构大规模批量生产普通程序员。

人人都会编程的时代就意味着人人都在制造问题,绝大部分都是小问题。但是这种小问题远不如传统制造业检测一个螺丝钉是否合格那么简单。

元宇宙的坦克世界,程序员可以007每天出补丁,但这显然无法作用于需要高度可靠性的真武器系统。洛马可以锁死全球任意一台F35,但是同样,一个计算错误可能导致某一分钟,全球所有的F35都无法发射导弹。

洛马们只有继续画更漂亮的蛋糕,把问题的解决无限后置。

他们在耐心等待人工智能的成熟能取代大部分普通人的基础编码工作,或者就是期盼恒河水浇灌的印度大麻能够奇迹般的盛开救赎新大陆的每一家军工厂。

补:感谢某朋友的指正,经过核实发现卢鹤绅并不是f14官方认可的主设计师。可信的说法是他作为格鲁门的初始设计部的主管,以首席设计师的身份完成了F14/A6/E2等多款机型的原型设计。但是不知道为啥,网络资料非常稀少,连Google book都找不到内容。目前网络上能找到相关图片实际都是他兄弟,或者其他人。

user avatar

三次失败,两次是没从发射架上脱离,一次是脱离了没点火。

我感觉就这种问题去分析失败原因都有点儿多余,这些问题根本就和“高超声速”一点儿关系都没有,美军现役装备的所有能在飞机上外挂的东西,哪怕是个副油箱呢,也得能从飞机上正常分离啊,这是基本功能,而且这压根也没什么需要特殊设计的,比这导弹重的外挂物也有,比这导弹大的外挂物也有,分离时载机速度又不需要多快,单从和载机分离这个角度说和B52扔其他巡航导弹也没什么不同。

用考试来比喻的话就是两次睡过头错过考试、一次到考场没带准考证。我感觉如果是因为这种原因考试没过,那只能说明这考生压根就没拿这次考试当回事儿,或者说根本就不想去考试。

当然了,美军的事吗,邪乎一点儿很正常,高超声速导弹再怎么这也是个在研的武器,有问题才是常态,发射一次成功一次也不太科学,虽然烦的都是一些低级错误但总归不算太离谱。

相比之下你看2017年7月24日就入役的人类最强航母“福特号”,武器升降机(运弹药的货用电梯)修了4年,现在总算宣称修好了。

前几天还被爆料为了让“现役”了4年多的航母福特号能够在明年实战布署而把一些零件从在建的的肯尼迪号航母上拆下来给福特号。

当然美国防部发言人称这是一种“项目管理工具”,不会因此影响肯尼迪号的建造进度。

哪天要说福特号上F-35用的导弹推进剂里掺了沙子我也不会奇怪的,美国军队这吃相真的是太太太难看了。

user avatar

美国这种情况早不鲜见,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

譬如F35无法重现F22的辉煌,多方面要求拼凑来去的结果,就是一只肥鹅,勉强搞出来也不过是个鸡肋;

譬如福特号航空母舰,原本一艘尼米兹7年就可以建成入役,这艘福特如今17年了都还没投入使用;

譬如极其酷炫的朱姆沃尔特,风骚无两之后却一再趴窝,最终被打入冷宫,美国海军不得不捏着鼻子转回去搞伯克三型驱逐舰;

譬如滨海战斗舰,项目书上完美得让人头皮发麻,结果立项推进之后各种问题,结果连鸡肋都算不上……

当然,以上这些项目,除了各自的毛病之外,还有一个通病就是超预算——还不是超个一星半点,是翻着跟头往上超!

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各方面都有,但最根本的只有一条——那就是产业空心化。

西方的资本世界其核心就是市场,这是资本赖以存活发展的根本前提。早前的资本在本国国内做大做强之后,还可以对外扩张、争夺广袤的海外市场;之后随着海外市场逐渐开发殆尽,资本的目光就被迫转回来、开始越发重视国内既有市场的维护开发。国内市场的主体是谁?当然是民众,所以资本不得不捏着鼻子给民众让利——由此,民众才得以真正从生产力的发展中获益,生活水平一步步改善起来,由此也推动着市场稳定持续的发育成长。

否则我们只习惯于惊叹福特流水线生产T型车的效率,很少人会想到一个问题:这么多车卖给谁?

既出于培育市场的需要,也出于美苏冷战的需要,美国收入丰厚的普通工人越来越多——这一方面被人当成“美国梦”、大豪斯的宣传素材,鼓吹自己是什么纺锤形社会;然而另一方面却也直接推动了产业资本向外转移的进程。美国的产业空心化从低端行业开始,之后一步步向中端甚至高端蔓延,到如今还被美国捏在手里的就只剩了有限几项核心关键产业——然而这些产业,也快要捏不住了。

资本的利润原本有三个去处:扩产、科研和金融。扩产这条随着国际市场开发殆尽、达到饱和已经堵死了,没有企业能够随便扩产,统统都要以销定产;科研这条路一度推动了西方世界的科技腾飞,但之后越走越窄,技术研发所需要的投入越来越多、出成果的几率却越来越小;反而金融这条路却是越走越宽,体量越来越大的金融资本非但能够呼风唤雨、甚至渐渐可以操控全世界!

于是金融资本就崛起了:早前的华尔街为了捍卫自己的铸币权,还要时不常的动用几个神经枪,如今还有哪个不开眼的总统敢提这一茬?就连天生与华尔街不对付的特浪普,上台之后也不得不跟华尔街勾兑,拱手送出关键的财长一职、才能得以组阁!

不声不响之间,原本三巨头之一的华尔街,已经三分天下有其二,这种金融资本会在其成长壮大的过程中,对社会上的人才和资金同时形成强力的虹吸效应,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美国的方向,决定了产业空心化的不可逆,也就决定了美国的最终命运。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产业空心化还连锁引发一系列问题,譬如贫富和教育。

原先的产业资本是靠民众组成的市场而存活的,如今金融资本当家、又怎可能在乎工人腰包鼓不鼓?反正在它们眼里,无论外国还是本国民众,统统都是韭菜。制造业岗位不断流失、想要投资又被当成韭菜……结果就是1%和99%。2011年美国人之所以扎堆跑去华尔街搞事,原因就在这里。

原先的产业资本需要大量受过合格教育的工人,如今金融资本当家,少数精英通过网络就能掌控全部资源,于是教育分化迅速加剧,少数精英学校比我们这边的重点高中不遑多让,绝大多数公立学校却普遍开启了放羊式的快乐教育……结果就是一堆美国人上完高中还没掌握我们这边的小学数学,却还理直气壮地高喊什么“我有不学习的自由!”

这些问题堆到一起,从奥巴驴年代开始的那句“重振制造业”口号,就成了笑话,我更倾向将它理解为“崇祯制造业”——原因很简单:不但华尔街不允许,不但国内基建和配套产业不具备,你就连工人技师都招不齐了!

人才都跑去华尔街搞金融了,洛马雷神波音这些公司还能招到多少人才来维持它们的军备研发?工人们都改行颠勺端菜盖房子了,专门建造航母的纽斯造船厂又得花多少才能招到足够的工人?

美国固然是世界之巅,软实力无可匹敌,总有无数人才挤破脑袋也想过去——然而这些都是外国人,能在多大程度上参与最核心的军工研发?早前华人华裔还能在这些领域大显身手,如今随着中国逐渐崛起,美国越发忌惮之下越来越排斥他们,难道靠传说中的“码农阿三”来玩设计?

所以美国的高端制造就开始越发捉襟见肘——从技术研发到设计制造,整个链条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痛点,最终积累起来就是无人能够解决的致命问题。

而且与手机之类的民品不同,这军品是没办法外包的,必须全部自家打造……于是就尴尬了,而且一步步演化成了尴尬癌。


回看美国的这段历程,我们就会发现,金融在美国的崛起是必然,产业空心化也是必然,之后雪崩式的实力下跌便同样是必然。我们之所以能够短短四十年就走到今天、在紫禁之巅开启中美对决,一方面是我们自己走对了路、实力加速上涨,另一方面却也是美国高潮之后的终章、实力加速下滑。

如今的国际格局,趋势已经日渐明朗,美国的衰败指日可待,未来的世界已经不远——这,才是新时代!

user avatar

没想到把朋友聚会上听来的故事写了一下能收获这么多赞同,窃喜中。

但是窃喜之余,其实更多的是忧虑,甚至是焦虑。因为作为一名工业人,能够在日常工作中切实感受到产业工人和工程师这两类常见的工业从业人员处境的日渐困难,以及由此带来的,日见明显的后继无人的苗头。

这些现象的背后,是复杂的原因,可以说因为人性,因为社会,因为经济,因为政策…如果细说写一本书都不为过。这就可见解决这一问题有多么的复杂。令人焦虑的点恰恰在这里,虽然评论区诸位都提到了目前这一问题已经被认识到并有解决措施,但是目前能看到的形势还是持续恶化的,现有的措施不知道何时能见效,甚至不知道是否可能见效,问题中的关键矛盾并没有解开。

衷心祝愿我们的工业能如评论区诸君所言,撑过当下的困难,实现升级,迎来更大的辉煌。

=============原答案分割线=============

导弹啥的太高端,信息也不公开咱不懂,说说民用工业设备。

有个朋友在国内的美企工作。有次聊天说起他的工作,说是做研发,而且是他们那种产品里最核心部分的研发。于是就问他,老美不是怕核心技术泄漏,一般把核心研发放本土吗?怎么你们也开始干了?

兄弟说他刚入职那会确实是这样,国内这边基本上就是个工厂,虽然有研发中心,但是做的都是把美国那边完成的核心设计细化,并且打通生产工艺之类的活,基本就是个画图的。

后来干着干着发现美国那边拿过来的设计越来越无厘头,一开始改一改还能勉强生产;后来到了设计飘在天上,完全无法生产的地步;再后来干脆错漏百出,基本原理都不符合,国内需要推翻重来。

到了这个光景,东家们也都不是傻子,知道以前的模式无以为继,只好被迫将研发生产全部放到国内,美国那边只留了个总部。

要知道这家美企可是业内翘楚,该行业全球市场三分天下的那种,都没法在美国本土做研发,见微知著,可见美帝那边研发人才,尤其是传统工业领域的研发人才有多么短缺。而导弹这东西,虽然芯片和软件也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毕竟发动机,伺服系统等等还是占大头的。光靠芯片和软件等等少数“高端”产业是不能造好导弹的。

值得警醒的是,美帝金融和其他服务业畸形膨胀,实体产业空心化的坑,我们也踩了!虽然他们主要表现为金融债券投行,我们表现为金融+房地产,但是殊途同归。最终的结果都是虚拟行业挤占资金,人才,土地等关键社会资源,实体行业利润微薄无以为继,也无人愿搞。宁送外卖,不进工厂。生化环材劝退也已经发展到工科全体劝退。这些现象与美帝当初所为,完全就是重蹈覆辙的节奏。

但愿我们没有连个工程师都找不到的那一天。

user avatar

嵩子曰:豪华版印度。

user avatar

超高音速导弹是骗局!骗局!骗局!中国千万不能和美国在这方面比,赶快把手里的超高音速导弹放弃了,别中美国人的阴谋。

美国人为什么要公布发射失败的消息,其实是为了让外界看到自己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混淆视听,掩盖这个项目是战略烟雾的事实,从而促使中国在这个不切实际的领域投入更多的资源,就像星球大战计划拖垮苏联一样。

其次,就超高音速导弹本身而言,在现有科技条件下这本来就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美国都没有相关成品,我们都知道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完美的体制,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形态。按照人类文明发展的大方向来看,这就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技术,就像量子计算、暗物质、电磁炮等等中国现在大力投入研究的领域一样,都是美国的幌子,中国一定要赶快停止这些领域的消耗,把本来就不多的研究资源投入到正确的方面,比如隐身战机这种由美国验证过的正确道路上去

user avatar

成功了还怎么继续要经费?

所以,必然是不能成功的(起码不能很快成功)。

当然,也不能败得很惨,那样也没经费了。

就那种每次都失败,但每次失败的毛病看起来都不大,仿佛快够到目标了,再努力一点就到手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美军高超声速导弹试射的屡次失败,确实是一个令人关注的现象。据公开报道,美国在发展高超声速武器的道路上遭遇了不少挫折,尤其是在AGM183A“拉什”(ARRW)空射高超声速导弹项目上,连续的试射失败引起了广泛讨论。要详细阐述屡次失败的原因,我们需要从技术、项目管理、测试环境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技术.............
  • 回答
    万吨巨舰披挂高超音速利剑:美军新一代海基打击力量的战略意涵美国海军的动向总是牵动着全球军事力量的神经,而近期关于其万吨级驱逐舰将换装高超音速导弹的消息,无疑又一次将这一关注推向了高潮。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武器升级,更预示着美国海军在战略打击能力上迈出了关键一步,其背后蕴含的意义和值得关注的信息相当丰.............
  • 回答
    美空军将 50 万个新冠检测拭子从意大利运往田纳西州的事件,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每个角度都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并且事件的复杂性也允许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可能的评价角度:事件概述(基于公开信息推测): 时间点: 事件通常发生在新冠疫情早期,当时全球对检测物资的需求激增,供.............
  • 回答
    朝鲜战争的美军失踪人数确实比例不低,这背后有诸多复杂的原因交织在一起。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跳出简单的数字,深入到那个时代的战争环境、战场态势、当时的医疗条件以及情报能力等多个层面去审视。首先,战场环境的极端恶劣和多变性是导致高失踪率的首要因素。 朝鲜战争爆发于一个极度寒冷且地形复杂的地区。在冬季,气.............
  • 回答
    假设中美海军和空军在东海上空爆发大规模空战,以我们现有的军事体系为基础,大致会呈现出以下几个层面的情景:1. 战前准备与情报侦察: 信息链的争夺: 战端未启,双方就已经在进行一场无声的“信息战”。美国和日本会利用其成熟的卫星侦察网络(如DSP预警卫星、EO/IR侦察卫星、合成孔径雷达卫星)以及高.............
  • 回答
    关于美军对日军和志愿军的评价,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细微差别的问题。要详细了解,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视角和历史时期去审视。美军对日军的评价:从敌人到对手的转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太平洋战场上,美军与日军进行了殊死搏斗。初期的评价,尤其是在战争初期,往往是带着愤怒和对敌人残酷性的认知。 战斗意志和牺牲精.............
  • 回答
    中国和美国在军事保密上的差异,并非简单的“高”或“低”的二元划分,而是两国在国家战略、科技发展路径、信息公开文化以及安全需求等多方面因素作用下的结果。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跳出表面数字,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首先,要明白的是,没有哪国军队会完全不进行军备保密。任何一个主权国家,其核心军事技术、作战计划.............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吸引眼球的新闻,美国军方首次公开承认网传 UFO 视频的真实性,并且表示现有技术无法解释,这无疑给长期以来关于不明飞行物的猜测增添了实锤般的证据。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这件事。美国军方首次回应,意义重大长期以来,关于 UFO(现在更多地被称为 UAP,即不明空中现象)的讨论,往.............
  • 回答
    太平洋战争后半段,美军在面对日军坚固防御的岛屿时,确实很少出现那种教科书式的、如行云流水般的“漂亮攻势”。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与其说是美军战术能力不足,不如说是战争本身的残酷性、对手的特性以及后勤限制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漂亮的攻势作战”往往带有理想化的色彩。在真实战场上,尤其是在.............
  • 回答
    歼16D电子战飞机,这颗近年来中国空军电子战领域的璀璨新星,在珠海航展上的首次公开亮相,无疑是一次重量级的登场,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现代空战体系建设上的最新进展,也标志着中国空军正在向着体系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向迈出坚实的步伐。那么,这款“空中压路机”的列装,对于咱们空军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它和.............
  • 回答
    关于朴正熙总统对美空云雀的态度,这是一个在韩国政治和文化领域都颇受关注的话题。要深入了解,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解读,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首先,从朴正熙政权整体的文化政策来看,他推崇的是一种能够塑造国家形象、弘扬民族精神的文化。这种文化往往带有强烈的“现代化”、“进取”、“勤劳”等色.............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局面。之前唱空美股的人,现在面对着自家判断似乎被市场打了脸,而美股却悄然ubicin了一波可观的反弹,这其中夹杂着复杂的情绪和值得玩味的信号。首先,我们要理解“唱空”背后的逻辑。 那些敢于唱空的人,通常是有他们坚实的理由和观察角度的。他们可能是: 宏观经济的忧虑者:.............
  • 回答
    中美气候特使在天津的会晤,无疑是当前全球气候治理版图上的一件大事。这两位特使的聚首,不仅仅是礼仪性的握手,更可能是一次能否为全球气候合作注入新动力的关键时刻。要评估中美气候合作的空间有多大,我们需要剥开表象,深入剖析双方的立场、需求以及可能存在的共同利益点。中美气候合作的空间:既有挑战,更有机遇坦白.............
  • 回答
    好家伙,我李云龙要是能摊上美帝那十八个空降军,那可真是天上掉馅饼,还是芝士汉堡味的!这仗打的,那可就真不是闹着玩的了。首先,装备上就得来个翻天覆地的变化。想想看,咱们的老伙伴们,手里那是清一色的M1加兰德步枪,咔哒一声上膛,精准有力。还有那M1918A2勃朗宁自动步枪,能压制鬼子一个加强连。当然,少.............
  • 回答
    美國隊長那經典的空翻,然後順勢把重達數百公斤的摩托車扔出去的動作,看著是相當過癮,但要論其在現實世界中的理論可行性,那可就得仔細掰扯一番了。咱們得從幾個關鍵點來看:首先,人物本身的力量與物理學:美國隊長並非凡人。雖然電影裡沒給他一個嚴謹的科學解釋,但普遍的設定是,他經過了超級士兵血清的改造。這改造不.............
  • 回答
    .......
  • 回答
    关于美媒曝出拜登政府因“现场有妇女儿童”而叫停对叙利亚第二轮空袭的报道,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事件。作为一名分析者,我认为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和评判这一决策及其背后可能反映的考量。首先,从人道主义角度来看,任何军事行动都应该将平民伤亡降到最低,这不仅是国际法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负责任国家应有的道.............
  • 回答
    后疫情时代的中美关系,如同拨开迷雾后的战场,机遇与挑战并存,合作与博弈交织,构成了一幅复杂而充满变数的图景。中国作为这场全球健康危机中的重要参与者,其应对策略不仅关乎自身发展,也深刻影响着全球格局的走向。一、 后疫情时代的中美合作机会尽管两国关系看似紧张,但后疫情时代一些现实的挑战和共同利益仍然为中.............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赖美云这首《冬空下》。首先得承认,作为她的新歌,《冬空下》在整体氛围的营造上,是相当有心思的。听歌的时候,脑海里很容易就勾勒出那种冬日里,天空可能是灰蒙蒙的,但又带着一点暖意,或者说是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希望交织的画面。赖美云的声线,在这首歌里处理得比较温柔,带着一点点空灵感,很适合诠释.............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一个很多人会想到的“完美”交易策略。但很遗憾,答案是:不会,而且这样做非但不会稳赚,反而风险极高,甚至可能让你血本无归。让我来详细解释一下为什么。你描述的这个操作,本质上是想在股票的波动中“两头吃”。简单来说,就是:1. 看好某只股票,买入(做多)。2. 如果股票开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