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美国实现载人登月后为何没有再次登月?这是否意味着载人登月性价比已经不高?

回答
从美国实现载人登月后,确实没有再次派遣宇航员登陆月球,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仅仅是“性价比不高”这么简单。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深入探究那个特殊年代的背景、科学的进步以及国家战略的演变。

“太空竞赛”的终结与目标转移

最直接的原因,也是最常被提及的,便是“太空竞赛”的结束。20世纪60年代,美苏之间的竞争是冷战的核心舞台之一。苏联在早期太空探索中占据了先机,比如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号”和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尤里·加加林。这一切都让美国感到了巨大的压力,认为必须在技术和国家声望上超越苏联。

阿波罗计划,尤其是载人登月,成为了美国回应这种压力的最有力武器。它不仅仅是一项科学探索任务,更是一场关乎国家荣誉、政治影响力和意识形态的较量。当尼尔·阿姆斯特朗的脚印踏上月球的那一刻,美国赢得了这场关键的竞赛。一旦目标达成,最初驱动阿波罗计划的强大政治和地缘战略动力就随之减弱了。

巨额的成本与现实的考量

阿波罗计划的投入是惊人的。据估计,整个计划耗资约254亿美元(在当时的美元价值下),折算成今天的购买力,那是一个天文数字。这个项目不仅消耗了大量的国家资源,也对当时的财政预算造成了沉重负担。虽然其科学回报巨大,但从纯粹的经济效益角度来看,如此庞大的投入能否在短期内获得“回报”是值得商榷的。

在太空竞赛结束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将有限的预算投入到更广泛、更具可持续性的太空探索和科学研究中。相比于每次载人登月都需要的巨额资金和庞大的人员组织,将资源用于开发空间站、行星探测器、太空望远镜等项目,可以在更长的时间里,以相对更低的成本,获得更广泛的科学发现,例如对其他行星、宇宙奥秘的探索。这些项目虽然不如载人登月那样具有标志性,但在推进人类认知方面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技术的积累与目标的变化

阿波罗计划虽然成功,但其技术并非完美无缺。登月器、火箭发动机等关键技术都经历了大量的研发和测试,并且在任务执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局限性。而且,阿波罗计划的每次登月都是一次“一次性”的工程奇迹,其后续维护和迭代成本极高。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对太空探索有了新的认识和目标。目光不再仅仅局限于月球,而是转向了更遥远的行星,例如火星,以及更深入地了解太阳系和宇宙。这些新的目标需要全新的技术和方法,比如更高效的推进系统、更先进的生命维持系统、以及更可靠的长期太空飞行能力。重复之前的载人登月,虽然可以展示技术实力,但在解决这些新的探索需求方面,显得有些“原地踏步”。

公众关注度的衰减与政治意愿

尽管登月壮举在当时引发了全球的轰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公众对重复性任务的兴趣自然会减弱。太空探索的魅力在于未知和突破,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相同的登陆,很难持续吸引公众的目光和政治上的支持。

从政治角度来看,一项耗资巨大且公众关注度可能下降的太空项目,很难持续获得持续的政治支持和充足的财政拨款。国会议员们需要为选民负责,将纳税人的钱花在更能带来直接效益或更具普遍吸引力的领域,是他们的重要考量。

对“性价比不高”的辩证理解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载人登月性价比真的不高呢?从短期、直接的经济回报来看,或许可以这么说。阿波罗计划并没有直接带来多少新的商业利润,其价值更多体现在国家声望、技术溢出效应(例如现代计算机技术、材料科学等的发展得益于太空探索的推动)以及科学发现上。

但是,如果将“性价比”放在更广阔的视角下考量,情况就有所不同。载人登月的“无形价值”是巨大的:

科技创新的催化剂: 为了实现载人登月,人类必须攻克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技术难题,这极大地推动了工程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通信技术等领域的进步。许多后来广泛应用于民间的技术,都源于太空计划的衍生。
科学认知的飞跃: 宇航员带回的月球样本,为我们理解月球的地质构成、形成历史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也深刻影响了我们对地球和太阳系早期演化的认识。
民族自信心和国家凝聚力: 阿波罗计划极大地提升了美国的民族自信心和国家凝聚力,向世界展示了人类的潜力和美国在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
激励下一代: 登月壮举激励了无数年轻人投身科学和工程领域,为未来的科技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从这个角度来看,载人登月更像是一种战略性投资,其回报是长远的、深远的,且难以用单纯的经济指标来衡量。

新时代的载人登月:目标与动力

时至今日,载人登月再次成为美国航天计划的重点,以“阿尔忒弥斯计划”为代表。这一次的登月目标与阿波罗计划有所不同:

可持续性: 不再是“到此一游”,而是希望在月球建立长期存在的基地,为未来更深远的太空探索(如火星登陆)提供跳板和试验场。
科学研究: 关注月球极地水冰的利用,研究月球的独特环境对生命和科学研究的意义。
商业化: 鼓励私营航天公司参与其中,降低成本,探索商业模式的可能性。
国际合作: 阿尔忒弥斯计划强调国际合作,共同推进月球探索。

因此,与其说载人登月“性价比不高”,不如说实现载人登月的“方式”和“目标”发生了变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复过去已经完成的任务,其价值确实会大打折扣。但如果能够通过新的技术和策略,实现更长远、更具价值的探索目标,那么载人登月依然具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总结来说,美国自阿波罗计划后未再载人登月,是“太空竞赛”的终结、巨额的成本、技术发展方向的转移以及公众和政治关注度的变化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并不意味着载人登月本身“性价比不高”,而是说过去那种以国家荣誉为首要驱动力、一次性实现目标的模式,在完成使命后自然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如今,随着新技术的成熟和新目标的出现,载人登月以更加可持续、更具科学和商业潜力的方式,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然不是了,探索宇宙的星辰大海,永远是全人类的共同梦想和不懈追求。至于美国为何如此拉胯,这里面的逻辑想想垄断和创新的关系就懂了。

新古典经济学派认为,竞争性市场结构更有利于技术创新,垄断只会让企业减少产量并提高价格,进而在技术创新中故步自封。

以互联网产业为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依法依规加强互联网平台经济监管。预防与查处互联网平台经济领域的垄断行为,将是“十四五”时期反垄断实践与理论建设的突破口。

尽管“赢者通吃”或者“赢者得多数”能使互联网平台企业在某一特定产品或服务模式下具有极强的垄断地位,但是技术创新带来的产品更新换代威胁却从未停止,尤其是来自中小企业的颠覆性变革创新。

为了巩固和维持已有的市场垄断地位,互联网企业始终寻找各种机会,使用各种办法消除竞争对手技术创新所带来的威胁。

从范围经济来看,企业也需要“跨界竞争”,通过“纵向打到底,横向打到边”,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因此,互联网企业在获得垄断地位以后,经常采取收购的方式来消除潜在的竞争对手,并且这种限制创新的行为很可能比传统的垄断行为更具危害性。

其中,“杀手并购”正是这一行为的典型代表,主要指大型平台企业不断收购中小型科技初创企业和新生企业,并且在收购之后完全关闭或者终止目标企业的产品。大型企业通过构建“杀伤区”,干预市场投资和创新进程,进一步巩固其市场支配地位,而创新者的进入将变得异常困难。从长远来看,这种并购可能会对行业的创新和竞争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

还有一个例子是我们的邻居韩国,大韩民国属于发达国家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各种数据都能有效的证明这一点。

但同时韩国也是最苦逼的发达国家,由于大部分的商业被10大财阀垄断,其创作的财富约占整个GDP的45%,在韩国赚钱的生意早就被没有了。

朴槿惠时代为解决失业问题曾鼓励青年创业,结果大规模创业变成了大规模内卷。每个创业者都把目光集中在了科技含量低、大财阀看不上的行业。

最后的结果就是一堆人挤到一条街上去卖炸鸡啤酒,一群40岁的大叔利用互联网经济带着一帮20岁的年轻人送饭、洗车、搞卫生……

严重内卷的结果就是老百姓不想生孩子了,目前韩国的出生率是0.9,而国际上通常认为出生率达到2.1才是正常社会,换言之韩国这个社会人会越来越少,最后就是把自己玩没了。

如果把全球想成一个大市场,美国就是这里的垄断企业,躺着就能挣钱,谁还有动力去搞创新。反而是像中国这样的国家,需要创新,利用创新产生的内生动力实现弯道超车。

把地球比喻成一间房子,60年前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房子中的两个巨人终于鼓足勇气,第一次走到了室外,试图为屋里的人寻求更大的生存空间。可是由于外边的环境实在太恶劣了,一个巨人走着走着就倒下了,这时候另一个人一看这种情况,立刻跑回了屋里,关起门再也不提室外探险了,反而愉快的干掉了竞争对手,开开心心的搞起了内卷。

现在的人类内卷,存量博弈很大原因是我们还走不出去,屋里面坏人太多狼多肉少,一旦无限能源问题解决,人类就有无限种可能开启太空移民时代,到时候人类文明将顺理成章的变成宇宙文明。

那会就没人窝在蓝星上搞内卷了,外边挣钱的机会多了去了,想想是不是就特激动!

这一切靠美国肯定没戏,这么多年,太空计划再无进展的根本原因。充分暴露出美丽奸就是一个毫无进取心,自私自利得腐朽大国。

造福全人类还要靠我兔,我们的目标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的事业是星辰大海。

用载人航天工程总射击师周建平的话说:我们的工作是一种互利的合作,成果可以共享。科学研究很多都是面向重要的科学问题,不是面向商业的目的。

瞧瞧这胸怀,别愣着鼓掌呀!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