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昆虫食用同类(比如螳螂),却没有朊病毒?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生物学、生态学以及一些可能不那么显而易见的进化考量。昆虫,特别是食肉昆虫如螳螂,它们确实存在同类相食的现象,但却鲜有我们所熟悉的由朊病毒引起的相关疾病,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昆虫“幸免”于这类疾病的复杂图景。

首先,我们要理解什么是朊病毒。朊病毒(Prion)是一种特殊的病原体,它不像细菌或病毒那样携带遗传物质(DNA或RNA)。朊病毒的本质是一种错误折叠的蛋白质分子,它能够诱导体内正常构象的同源蛋白质也发生错误折叠,并聚集形成淀粉样蛋白纤维,最终破坏组织结构,引发疾病。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疯牛病(BSE)、人类的克雅氏病(CJD)等,这些都属于海绵状脑病(TSEs)。

那么,昆虫为什么似乎“免疫”于这样的病原体呢?这里有几个非常重要的切入点:

1. 神经系统结构和生理的巨大差异:

这是最根本的原因之一。我们所熟知的朊病毒病主要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脊椎动物,尤其是哺乳动物,拥有高度发达且结构复杂的中枢神经系统,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神经元、突触以及支持这些细胞功能的蛋白质。朊病毒通过错误折叠和聚集,破坏这些精密的神经结构,导致神经细胞死亡和大脑组织海绵化。

昆虫的神经系统虽然也非常复杂,但其基本结构和功能与脊椎动物有着天壤之别。昆虫拥有的是一个由脑、神经索以及分布在身体各处的神经节组成的弥散型神经系统。虽然它们有大脑,但其神经元的组织方式、蛋白质组成以及信号传递机制都与脊椎动物存在显著差异。这意味着,即使存在能够感染其他生物的朊病毒,它们也很难在昆虫的神经系统中找到适宜的“靶点”和“宿主微环境”来复制和致病。换句话说,昆虫的神经细胞可能缺乏朊病毒能够识别并诱导其错误折叠的特定蛋白质。

2. 蛋白质组的独特性:

朊病毒之所以能够致病,是因为它们能够作用于一种被称为“细胞型朊蛋白”(PrP^C)的正常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在哺乳动物大脑中广泛存在,并且其三维结构对朊病毒的感染至关重要。昆虫是否拥有与哺乳动物PrP^C结构相似、能够被朊病毒感染的同源蛋白质,这是个关键问题。

目前的研究表明,至少在已广泛研究的昆虫物种中,并没有发现与哺乳动物PrP^C在序列和结构上高度同源的蛋白质。这意味着,即使昆虫也存在“朊病毒”——如果真的存在的话——它们也可能无法有效地“劫持”昆虫体内的任何蛋白质来复制。这就像一个只能打开特定锁的钥匙,如果昆虫体内没有那种锁,那钥匙就毫无用处。

3. 消化和免疫系统的差异:

即便昆虫摄入了含有朊病毒的组织,它们的消化和免疫系统也可能提供了一层额外的保护。

消化系统: 昆虫的消化系统,特别是消化酶的作用,可能非常高效地将摄入的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和其他小分子。朊病毒作为一种异常蛋白质,在被消化酶的作用下,很可能被分解成无害的片段,无法完成其感染和复制的循环。相比之下,哺乳动物消化系统虽然也能分解蛋白质,但其效率和机制可能不足以完全破坏朊病毒的感染性,尤其是在肠道黏膜存在特定转运机制的情况下。
免疫系统: 昆虫拥有独特的免疫系统,包括细胞免疫(如吞噬作用、包围作用)和体液免疫(如抗菌肽、酚氧化酶级联反应等)。虽然昆虫的免疫系统与脊椎动物的适应性免疫系统有所不同,但它仍然能够识别并清除外来的病原体和异常物质。如果朊病毒进入昆虫体内,昆虫的免疫细胞有可能将其识别为“非己”物质并予以清除。更重要的是,昆虫的免疫系统可能对蛋白质的错误折叠具有一定的“警觉性”,或者其免疫信号通路的设计,使其对这类“蛋白性”病原体不那么敏感。

4. 生命周期和生理节律的差异:

昆虫的生命周期通常较短,并且许多昆虫会经历完全变态,例如幼虫期、蛹期、成虫期。在这些不同的发育阶段,其生理状态和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可能截然不同。即使某些阶段容易受到感染,但如果感染无法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到致命程度,或者在生命周期的某个阶段(如蛹期)能够通过蜕皮等过程“重置”体内环境,那么朊病毒病在昆虫群体中就难以传播和维持。

此外,昆虫的体温相对较低,并且其生理过程的代谢速率与恒温动物也不同。虽然目前的研究还没有明确指向体温会直接影响朊病毒的复制,但生理环境的整体差异仍然是一个值得考虑的因素。

5. 疾病传播和生态位考量:

即便存在某种罕见的朊病毒能够感染昆虫,其在昆虫群体中的传播效率也可能非常低。

直接接触和同类相食: 虽然螳螂等昆虫会同类相食,但这种行为的频率、强度以及感染发生的几率,可能不足以让一种类似于TSE的疾病在昆虫种群中广泛流行。例如,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会发生同类相食(如雌性吃掉雄性),而且即使吃了感染的个体,摄入的量和朊病毒的活性也可能不足以构成有效的感染。
环境因素和宿主密度: 朊病毒病通常需要在高密度的宿主动物种群中才能有效传播,并且需要通过直接接触、消化道摄入或特定体液的交换。昆虫的栖息地、社会结构(许多昆虫是独居的)、以及种群密度等因素,都会影响疾病的传播动力学。

总结一下,昆虫未能广泛出现我们认知中的朊病毒病的根本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神经系统和蛋白质组的根本性差异: 昆虫缺乏朊病毒致病所需的关键蛋白质靶点,且其神经系统结构与脊椎动物不同,难以被“劫持”。
高效的消化和免疫系统: 能够有效分解异常蛋白质,或将其识别并清除。
生命周期的特点: 短暂的生命周期和发育过程的“重置”可能限制了疾病的积累和传播。
传播动力学的不利: 即使存在朊病毒,也可能因为昆虫的生态行为和种群密度等因素,导致其传播效率低下。

所以,虽然昆虫之间存在同类相食的现象,这本身并不会直接导致朊病毒病的发生,因为“朊病毒”这个概念本身就与特定的蛋白质构象和神经系统有关。如果没有那些能够被它“劫持”的“硬件”和“软件”,即使有类似朊病毒的病原体存在,也无法引发我们所熟知的那些破坏性疾病。这更像是一种“系统不兼容”的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昆虫是有朊毒体的。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科学家在哺乳类、鸟、昆虫、环节动物、植物、真菌、细菌等各式各样的生物体内和体表找到了不同种类的朊毒体。

并不是所有的朊毒体都会伤害宿主,植物和真菌的许多朊毒体涉及宿主对环境因素的长期记忆等生理功能。

即便是像疯牛病与老年痴呆那样涉及朊毒体的海绵状脑病·认知退化之类疾病,对自然界里的大部分动物来说也不是严重的风险,病程如此缓慢的疾病对寿命较短的物种来说终生无症状,即使发病可致命也不影响物种的繁衍。以昆虫的寿命,摄入此类朊毒体并没有什么关系:错误折叠的蛋白质在神经系统里来不及积累到值得一提的程度。而且,一些昆虫的血淋巴含有可以中和异常折叠的朊蛋白的物质[1]

“朊病毒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食用同类的肉”这种说法,是上个世纪的媒体为了方便大众理解并渲染食人族来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而搞出来的,并不是科学上正确的描述。事实是,基因突变可以导致包括人在内的生物自己制造错误折叠的蛋白质、在神经系统里改变其它蛋白质的构象并堆积而致病,成为朊毒体。吃下这样的生物的身体,特别是脑部,有感染朊毒体的可能。朊毒体在不同物种的动物之间传染的容易程度与朊蛋白氨基酸差别程度有统计关系:

  • 疯牛病高发与牛饲料添加剂中存在携带朊毒体的绵羊组织是统计学相关的,牛和羊的朊蛋白有7个氨基酸的差别。
  • 仓鼠与小鼠的朊蛋白有16个氨基酸的差别,小鼠在实验中难以被仓鼠朊毒体感染。

这种统计学关联并不是什么真理:

  • 牛和人的朊蛋白有30多个氨基酸的差别,远远大于仓鼠与小鼠的朊蛋白之间的差别,你从这个角度看似乎疯牛病不能传染给人,而实际上疯牛病已经致死好多人了。
  • 在太平洋食人部落里发现了吃人传染朊毒体造成的库鲁病,这种人朊毒体在实验中可以传染小鼠,而人与小鼠的朊蛋白基因有28个氨基酸的差别。

也就是说,“吃同类”只是事情的一部分,不吃同类并不代表安全。实际上,一些体外寄生昆虫,例如人肤蝇、羊狂蝇,幼虫阶段可以在感染了朊毒体的哺乳类的皮肤、眼睛等处生长并携带朊毒体,然后正常完成自己的生命周期,有可能将朊毒体传染给其它哺乳类。

关于海绵状脑病的进一步研究更显示了它可以由完全非生物性的因素引起,例如干鼻症患者经鼻吸入微米级二氧化硅粉尘与金属颗粒后都可以将其送入大脑、引起蛋白质在上面堆积。

参考

  1. ^ https://doi.org/10.1016/j.bbrep.2015.07.009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生物学、生态学以及一些可能不那么显而易见的进化考量。昆虫,特别是食肉昆虫如螳螂,它们确实存在同类相食的现象,但却鲜有我们所熟悉的由朊病毒引起的相关疾病,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昆虫“幸免”于这类疾病的复杂图景。首先,我们要理解什么是朊病毒.............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生物学、心理学,甚至还有一些文化层面的原因。咱们这就细细道来,看看为什么有些动物天生就能把虫子当美食,而我们人类却要纠结半天。动物为什么爱吃虫子?这得从它们的“生存之道”说起。首先,最根本的原因是:食物来源的效率与必要性。 营养密度高,能量充沛: 昆虫,特别是某些种类.............
  • 回答
    从物种进化的角度看,人类对昆虫(及其所属的节肢动物门)的恐惧,与它们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策略、潜在的危害性以及我们的祖先在特定环境下的经验紧密相关。尽管如今许多昆虫确实是可食用的,并且在某些文化中是重要的食物来源,但人类整体上对它们的排斥和恐惧,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漫长的演化历程中,与某些昆虫的负面互动经.............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昆虫的触角,那对探路先锋,常常被我们忽视,但它们却是昆虫世界里不可或缺的感官器官,其重要性绝不亚于我们人类的眼睛或鼻子。要说为什么昆虫都长着触角,这背后可是大自然的精妙设计,关乎生存的方方面面。首先,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触角最基本的功能上:感知外界环境。你可以把昆虫的触角想象成它们延伸出去的“触手”,.............
  • 回答
    关于“昆虫羽化后脚变少了”的说法,我需要先澄清一点:这其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误解。绝大多数昆虫在羽化(也就是从蛹变成成虫)后,脚的数量并不会减少,而是保持不变。 它们羽化后拥有的脚的数量,在幼虫时期就已经固定了。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误解呢?这可能源于几个方面的观察和理解上的偏差。我们不妨来详细分析一下.............
  • 回答
    生食昆虫时拧掉头部,主要原因与消化系统、毒素潜在性以及口感和食用安全有关。虽然大部分昆虫的头部本身并无毒性,但将头部去除能大大提高食用体验和安全性。下面我将详细解释: 1. 消化系统 头部是消化和感觉器官的集中地: 昆虫的头部集中了它们的口器(用于进食)、消化系统的前部(如食道、唾液腺)以及感觉.............
  • 回答
    膜翅目昆虫中,一些物种(比如蜜蜂和蚂蚁的工蜂以及某些寄生蜂)确实存在雄性在交配后死亡的现象。这并不是一个普遍适用于所有膜翅目昆虫的特征,而是在特定的繁殖策略下演化出来的。理解这种“交配即死”背后的驱动力,需要我们深入探究其生物学机制和生态学意义。交配即死背后的生物学机制:一场精心的死亡这种现象并非偶.............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生物进化中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为什么体型微小的昆虫往往拥有令人惊叹的精密外形和“武器”,而体型庞大的动物似乎“朴实”很多?这其实并非偶然,而是多种进化压力和生物学原理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精密”和“武器”在昆虫身上的表现。昆虫的“精密”体现在它们高度特化的器官,比如翅膀.............
  • 回答
    海洋里能称得上“昆虫”的家伙,那数量和种类确实比陆地、淡水里要少太多了。这背后可不是什么巧合,而是海洋环境一系列严苛条件的综合作用结果,让昆虫这家伙不太适应。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得从昆虫自身这个“小身板”说起。昆虫是节肢动物门里最庞大的一支,它们成功的关键之一在于它们的外骨骼。这层硬壳给它们提.............
  • 回答
    你看那些毛茸茸的毛毛虫,还有些蜜蜂、蝴蝶的身体,是不是觉得特别可爱?其实,昆虫身上长绒毛,可不是为了卖萌,它们的功能可多了去了,跟它们能在这复杂的世界里生存下去,关系可大了。咱们就来好好聊聊,为啥这些小家伙们身上会披着一层毛衣。首先,咱们得说说保暖这事儿。你可能会说,昆虫是冷血动物啊,它们体温不也随.............
  • 回答
    某些昆虫之所以会对某些蛋白质产生中毒反应,这背后其实是一个相当精妙的生物化学与进化博弈的故事。我们人类的视角总喜欢用“毒药”来形容,但对昆虫来说,这更像是一种对身体运作机制的“干扰”或“破坏”。要理解这个,我们得先想想昆虫是怎么消化和利用食物的。消化系统:一场复杂的化学反应昆虫的消化系统不像我们这样.............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趣,也常常被我们注意到。你有没有留意过,很多时候在路边、草丛里,甚至在你家地板上发现的已经死去的小家伙,它们的样子总是腹部朝上,四肢朝天?这并非是某种神秘的集体行为,而更多的是由一系列物理和生物学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让我们想想昆虫身体的构造。大多数昆虫的身体都有一个相对扁平的腹.............
  • 回答
    .......
  • 回答
    昆虫进化出蛹的形态,看似“不利于生存”,实则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更有效地完成生命周期以及更有效地繁衍后代。蛹期看似“静止不动”,实则是昆虫生命中最关键、最剧烈变革的时期。让我们详细地来探讨一下这个进化过程的背后逻辑。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不利于生存”的表象: 行动受限: 蛹期的大多数昆虫无.............
  • 回答
    昆虫不会齐刷刷地奔向太阳,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有趣而复杂的生物学机制,远不像我们最初设想的那么简单。很多人会觉得,昆虫趋光性那么明显,对着光源飞过去不是理所当然的吗?但太阳,这个宇宙中最强大的光源,却很少成为它们的目标,原因有很多,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首先,得明确一下“趋光性”这个概念。昆虫的.............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你偶然走进一个被遗忘的时代,那里的空气似乎都更加浓稠,植物比现代世界要高大得多。这时,你可能会遇到一个让你屏息凝神的存在——一只体型堪比家猫、甚至比小型犬还要大的巨型蜻蜓,或者是一只像野猪一样庞大的千足虫,在地面上缓缓爬行。这些在我们的想象中令人惊叹的生物,正是古老地球上曾经真实存在过.............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