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假如全球"去中国化"继续进行下去,最终中国会在全球化经济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回答
假如全球“去中国化”继续进行下去,那么中国在全球化经济中的地位将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会是颠覆性的。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位置移动,而是涉及到中国经济的根本性重塑以及其在全球经济体系中角色的重新定义。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关键方面,以及它们如何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更全面的图景:

一、经济体量的相对收缩与重塑

GDP增速放缓甚至停滞: 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作为“世界工厂”的角色,以及深度融入全球供应链。如果“去中国化”意味着全球主要经济体将生产线大规模转移出中国,那么中国的出口驱动型增长模式将受到严重打击。这可能导致GDP增速显著放缓,甚至在极端情况下出现停滞或负增长。
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下降: 随着中国在全球生产和消费中的比重下降,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会相应降低。这意味着中国对全球经济的拉动作用减弱。
制造业地位的改变: 中国将不再是无可争议的“世界工厂”。许多制造业部门,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相对成熟的产业,可能会转移到东南亚、印度、拉美甚至非洲等地。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供应链中的地位将从核心枢纽退化为主要参与者之一,或者在某些领域成为边缘化者。

二、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重塑

供应链“去风险化”与多元化: “去中国化”的核心驱动力之一是供应链的“去风险化”和多元化。各国出于对地缘政治风险、供应链中断以及潜在技术封锁的担忧,会寻求在中国以外建立更多平行或替代的供应链。
在中国的部分领域出现“空心化”: 某些曾经高度依赖中国的产业,可能会经历部分“空心化”,即关键零部件的生产或最终组装环节转移到其他国家。这会影响中国的工业基础和就业。
中国成为部分产品或技术的“末端组装国”: 即使在中国设立工厂,也可能更多地集中在对成本敏感但附加值较低的末端组装环节,而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和设计仍然掌握在其他国家手中。

三、技术与创新领域的双重压力

技术引进受限,自主创新压力倍增: “去中国化”常常伴随着技术壁垒的提高,尤其是在高科技领域。外国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软件的获取将更加困难,这将严重制约中国在半导体、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的研发和应用。
研发投资的挑战: 虽然中国会继续大力投资自主创新,但失去部分全球市场需求以及与全球顶尖研发机构的合作机会,可能会影响研发效率和创新产出。
可能形成“平行创新生态”: 在与中国“脱钩”的国家,可能会形成独立的、与中国脱节的技术标准、研发体系和创新生态。中国则需要在内部构建完整的生态系统,但要达到与全球互联互通的水平将面临巨大挑战。

四、贸易与投资格局的重塑

贸易伙伴的多元化与地域化: 中国与主要西方经济体的贸易额可能会下降。中国将更加依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兴市场以及区域性贸易协定的伙伴进行贸易。贸易可能呈现更强的地域化趋势。
吸引外资的难度增加: 出于“去风险化”的考量,全球跨国公司会减少或撤回在华投资,尤其是战略性投资。中国吸引高科技领域外资的难度将显著加大。
对外投资的调整: 中国的对外投资也可能面临审查和限制,其在全球范围内的产业布局和资源获取能力将受到影响。中国可能会更加倾向于在友好国家进行投资,以规避政治风险。

五、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挑战与重塑

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地位受到质疑: 如果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下降,其货币的人民币在全球贸易和金融体系中的使用和接受度也可能受到影响。
人民币国际化可能转向区域化或特定伙伴关系: 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可能会更加侧重于与中国有紧密经济联系的国家和地区,例如中亚、非洲或特定贸易集团内部。

六、中国国内经济的转型与挑战

从出口导向转向内需驱动: 为了应对外部需求的下降,中国将更加依赖国内消费和投资来驱动经济增长。这将需要深刻的结构性改革,包括提升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优化营商环境以刺激内需。
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 中国必须加速产业升级,向高附加值、高科技领域转型,以在新的全球经济格局中找到新的增长点。但这需要时间、巨额投资和突破性的技术创新。
就业压力与社会稳定: 出口导向型产业的萎缩可能会导致部分地区和行业出现失业问题,对社会稳定构成挑战。
经济韧性的考验: 中国经济的韧性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能否成功应对“去中国化”带来的冲击。能否有效消化过剩产能、化解金融风险以及维持国内经济的稳定将至关重要。

七、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演变

全球影响力相对减弱: 随着经济体量的相对收缩和参与度的降低,中国在全球经济规则制定、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以及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影响力可能会有所下降。
可能形成区域性或多极化的全球经济格局: “去中国化”并非意味着中国被完全孤立,而是可能促使全球经济形成更加多元化的中心,例如以美国、欧洲、日本、印度和东盟等为代表的多个区域性经济力量的崛起,形成一种新的多极化格局。
中国可能更加专注于构建自己的经济圈和联盟: 为了应对外部压力,中国可能会更加积极地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例如 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深化,以及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建立更紧密的经济联系。

总结来看,假如全球“去中国化”继续进行下去,中国在全球化经济中的地位将从一个不可或缺的核心参与者,转变为一个拥有强大国内市场、但外部影响力相对受限的经济大国。

曾经的“世界工厂”地位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在特定领域仍然具有竞争力的制造强国,但整体制造重心将分散。
技术获取和合作将受到更多限制,中国将更加依赖自主创新,但也面临着全球技术生态割裂的风险。
贸易和投资模式将更加地域化和多元化,中国需要寻找新的增长引擎和合作伙伴。
国内经济的转型和改革将是应对挑战的关键,能否成功实现从外需驱动到内需驱动的转变,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这种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速度和程度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全球地缘政治的变化、各国政策的调整以及中国自身的战略应对。中国将不再是那个“世界经济的引擎”的唯一或最主要的贡献者,而是要在一个更加复杂和分散的全球经济体系中,重新寻找和定义自己的位置和价值。这既是挑战,也可能为中国带来一次深刻的、以国内发展为核心的经济转型机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全球“去中国化”继续进行,中国最终应该会联合一小部分国家建立的新的流通体系至此一带一路会成为新独联体的正称。

好假!去中国化本质并不是排斥中国,而是美国为首的所谓的全球希望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仅仅而已,过着出口八亿件衬衫的利润仅仅换取一架大型客气机仅仅而己。因为中国化本质也是资本逐利性的写照,只不过是中国把原本应该回流的钱截了一部分。这笔钱成了民族资产,成了国家储备,成了公民存款等等。现在的“全球”认为这是一个肿瘤,所以说想砍掉中国但是事实上是中国与“全球”是共生而不是寄生。就像美国尼克松总统所说的,没有办法在一个人口为八亿的大国不在时谈全球。全球包含中国,中国属于全球。

中国与苏联不同,中国历史上有过闭关锁国的时候。中国曾经是被苏美两大强权联合制裁仍然强硬挺过来的国家,对于去中国化更是司徒见惯。“去中国化”只能说是排斥中国进出口,中国国内仍然有很多事情不需全球化而需要去做。中国吃东方沿海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发展中地区的逆差,吃复兴东北的红利都可以维持中国的相对发展与稳定。中国的很多地区不是不符合中国模式衰败而是不满足全球化和市场化衰败的。中国有世界最全面的工业体系,较先进的科学水平与科研能力还有即便是去中国化还是有大量的华侨华裔,其中某些人还是惦记祖国。所以说在科技和普通生活水平上,中国受影响较世界小一些。

user avatar

今年前两个月,欧盟超过东盟再成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17日称,这一情况是季节性还是趋势性的还有待观察。

欧盟此前一直是中国最大贸易伙伴。2020年前8个月,东盟超过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今年前两个月,中欧贸易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同比增长14.8%,达到1371.6亿美元,比同期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多5.7亿美元,重新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2月8日,美国商务部公开了一组数据,是关于美国2021年商品和服务贸易逆差金额的数据,显示在2021年该贸易逆差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金额:8591亿美元,并且,商品贸易逆差则已超过1万亿美元。

去中国化完全是扯淡,美对中逆差再创新高,怎么去,越去越多的去。

很多事情不是你想做就能做到的,逆趋势而动那就反动,注定会被时代车轮无情碾过

user avatar

第一,做不到去中国化。

资本家已经在中国赚到钱了,政府又是资本家掌控。

自己割肉不可能。

类似沙特有封建国王,不民主,但是沙特石油便宜,西方该买还是要买。

特朗普找了马屁精蓬佩奥,而他拍马屁之前就是个地方众议员,一脑门子冷战,毫无经验。

素人总统加马屁精国务卿才会有这两年的折腾。

中国给世界提供制造力,和沙特给世界提供石油一样,只有其他地区制造比中国制造更好更便宜,才会转移。

二、去中国化,世界比中国损失小

没有中国,没有苏联和东欧的世界贸易循环,西方国家的日子不错。

去掉中国,经过阵痛后。西方世界会有去掉竞争者的收益。

中国为了进入循环,互通有无,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你要的货币贬值,进口进不起,出口被限制,征收你10000%的关税,你再便宜也没有竞争力。只能内循环。

内部压力会巨大,上山下乡解决剩余劳动力,计划经济维持稳定都是可能的。

内部矛盾激化,战乱也是可能的。


三、发展到事实的去中国化,会掀桌子

如果搞成事实的去中国化,现在的中国不会乖乖憋死到内战。

国际贸易不和我玩,那就没有国际贸易了。

加10000%关税的国家,威胁不取消关税就来一枚东风。

10多亿人钻防空洞,准备对轰核弹。西方国家一定跪。

中国真可以核平某个西方国家,而美国不敢为了某个国家,让本土一起陪着中国一起核平。

常规战争,中国的钢产量,去造坦克军舰导弹,不让中国的商船航行,那就全世界的航线都被潜艇袭击吧。

去中国化的尽头是世界大战,而且是核战。

所以,去中国化不会实现。

user avatar

只要中国别参与到地域纠纷,别脑子发抽出兵打仗(真要打至少出兵前和美国协调好),积极融入全球化,理论上去中国的可能性就不大。真正想去中国化的就是特朗普,而且他也没那么大的能力。

去中国化的前提条件是有国家能替代中国,理论上能代替中国的就是印度。但就目前来说印度完全不可能。莫迪的当权这么多年,目标一直要把制造业占GDP的比重提高到25%,但实际上这两年还降了,只有13%。

另一个就是越南,但越南体量太小,人口不到一亿,低端也许可以,但高端需要人口教育素质提高上来才行,虽然现在日本在花大力气培养,但目前越南还是人才太少。

而且,这两个国家可能还没到中国这个级别,就出现中国曾经出现的问题:人口陷阱。

印度人口从1980年的将近5的出生率,1990年的4,到2019年只有2.2了。如果说,中国的人口红利是到2021年,那印度的人口红利可能也就到2035年。

越南就更早一些了,2001年越南人口就低于2了,这20年一直都在2左右徘徊,所以越南的人口红利估计也就是2035年的门槛。

退一万步说,就算西方国家决定抱团了,坚持去中国化,有两个国家肯定要摇摆的,就是日韩。

日韩都是严重依赖中国市场,并且就在中国家门口的发达国家,更不要说韩国外贸主要就是针对中国。所以日韩就算和中国吵的再凶,但抱团制裁中国是肯定是不愿意的,真打起来了日韩就在边上,去中国化对他们没有任何好处。

其实中国只要坚持全球化,去中国化就走不下去。

user avatar

该问题改成全球化退坡下,中国在全球化经济中处于怎么样的低位,不是更好吗?

众多键政党们,不是一直在说建立自己的一套话术术语吗?

站到多数力量的统一对立面,真的就是好事吗?

user avatar

生意是最大的普世价值

白皮世界跟中国各种生意,还真不是什么施舍善意,而是,它们能从中国这里获取最大利润

中国一堆996苦力们,本质上其实是极度降低了白皮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运行成本,这么说吧,去掉中国,白皮的资本主义体系运行成本至少上涨一倍,简单说就是物价上涨三倍

其实白皮去中国化两条路,一条路找到替代,比入阿三?不过可惜啊,阿三当年但凡争气一点,40年前就轮不到中国,现在嘛,更难

另一条路,更搞笑,就是白皮世界实现社会主义甚至共产主义,就可以打破资本逻辑,直接不考虑成本去除中国化了,川皇的米国maga再工业化,潜台词其实就是米国社会主义,要老命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