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的方言保护:借「本土方言教育」之名行大福佬主义(通行腔沙文)之实,师资力量不足的地区乾脆让全校学闽南语台湾通行腔;把「新住民语文」和「本土语文」並列,照顾少数东南亚血统的混血小孩开设「新住民语文」课程,七十年前被kmt拉壮丁的外省人後代却接触不到原籍地方言。
真正的方言保护:母语者使用、记录自己的方言,用自己的方言生产文化产品,引进新词让方言与时俱进,实现方言在现代社会的传承。
显性的分裂分子:将(並非天然地与政治挂钩的)语言作为国族构建工具,利用推行「本土语文教育」异化民众的国家认同,鼓吹「臺湾与对岸不是一个国家」。
隐性的分裂分子:把支持传承方言的一般群众和操弄民众的政客画上等号,鼓吹「保护方言等于支持分裂」,意图消灭中华文化多样性。
A、汉服/交领蒙服运动;
B、“反汉服”以X代汉不奏效之后,针对东北经济困境,试图绑架东北汉族;
C、蒙古语、大湾区粤语、台湾闽南语、维吾尔语、藏语的强烈语言焦虑、以及由此转化的其他焦虑,其中部分已经溃烂化脓。
对于ABC的缘起和走势,我已经完全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是没有办法多说什么。
我只能说,如果未来的未来,大家长还想缝合,正确的道路不是大清,
而是在顺天府(北京)、奉天府(沈阳)、广州府、台湾府 大力支持汉服风潮,同时保证C线五种语言在双语小学的传承。个人认为没有其他的解法了。
广州府和台湾府在17世纪之后,已经自然升级为对北方/北京最抵触的两府,背后原因甚至可以追溯到唐代,要认识真实的现状。
构建一种方言,就可以声称为一种语言;构建一种语言,就可以声称为一个nation;构建一个nation,就可以声称为一个sovereignty;构建了一个sovereignty,就可以……后果太可怕,说不下去了。
总之可以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基本不能互通的汉语官话和粤语都叫方言;而基本能互通的克罗地亚-塞尔维亚语叫两种语言。这中间可操作空间有多大?产生这种差异的两个国家后来发生了什么?
俄乌战争之后台湾是彻底放心了。。。
这种行为是在去“中国化”
但是又不那么严重。
台湾岛内的所谓“本土方言”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没有价值。
比如说学英语,这就是有用的,不然很多科学期刊你看不懂。
什么日语韩语,都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但是台湾岛内的“本土方言”能干什么使?
会这个东西到哪挣钱去?
台湾岛是外向型经济,出口创汇才是生存之道。
台积电招工会注明“本土方言”为招收条件之一吗?
蔡英文敢对张老板提这个要求?
这都是瞎胡闹,台湾人自己就会反对。
不挣钱的玩意,学这个东西干嘛?占了这个课时,家长会怎么想?
你培养一个大学生就是为了到乡下卖虾吗?
一个专注于唱本土音乐的歌手和乐队有多大的发展潜力?
真爱粉另当别论。
人都是看实际的。台湾家长就会拼命抵制。
所以这个东西走不了多远。
但是对于民进党来说,这就很重要。
民进党是一定要搞台独的,不搞台独的民进党就亡党了。
一定要搞,但是不能真的搞,连很小的摩擦都不行,要大张旗鼓,都看得出来这是台独运动之一,又不能太让大陆人反感。这种方案是很折磨人的,很考究的。
这可以看成是民进党在完成给美国的作业,那就是民进党在专心搞台独,以台独为使命。
你看今年搞“本土方言”这完全可以糊弄一年。
明年,民进党可以搞去“斤”这个计量单位,搞一个“台斤”
一“台斤”=1000克。
又一次去中国化。
后年,不准使用青蛙这个名词,改为“台蛙”或者“口蛙”
因为很多“蛙”的颜色并不是绿色的。
大陆青年将拥有台独思想的台湾青年称呼为“台蛙”这是对台湾青年的一种肯定,我们的年轻人就是“台蛙”一族,只有认同台蛙理念才是真正的台湾青年。
要搞台蛙节,台蛙演唱会,台蛙正名运动,台蛙纪念日,台蛙美食节,台蛙运动会,台蛙大学,台蛙基金会,台蛙电影周,台蛙公仔,在100元台币上印刷台蛙形象。
台蛙运动就是台独运动的组成部分。
这个东西最起码可以搞3年。
再后来?
如果到时候还没有统一的话,再来个“菜菜子”运动。
把上面的“台蛙”字样替换成“菜菜子”
再接着搞。
这是什么?
这就是台独运动娱乐化。
欢乐一天是一天。
我们现在也学英语,
不过是不得已而为之,
毕竟昂撒人还主导着世界,
使用英语的国家,
目前是掌握高端科技,
最有钱军力最强的国家,
高端科技都用英语书写,
高薪岗位都需要英语,
只有学习他们的语言,
掌握他们的科技,
知己知彼,
才能同他们竞争,
这也是我们选择学习英语的原因,
等到未来的某一天,
我们掌握了高科技,
重回世界第一,
我们自然就没必要去学习英语,
而是可以用更多的精力来发展科技!
未来会一步一步实现,
中国太空站已经开始用中文,
外国宇航员也开始学习中文。
所以,
需要语言的种类越多,
就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 ,
其实并不是一件好事,
我们学习语言是为了交流,
最根本的原因则是为了生存!
那回到这个问题,
湾湾当局让学生学方言,
方言学得再好,
能挡导弹吗?
不过也不奇怪,
蛙蛙的视野,
也就井口那么大→_→
深圳南:完了,我成去中国化的了
——————
我说句戳肺管子的话,某些媒体敢谈西北、西南边疆的语言问题吗?
怎的?都是中国,西北西南学当地方言就是多元化,东南某岛学方言就是小动作?
可以理解的是,当前对台舆论非常严厉,民进党不是好货,一些媒体总想整个大新闻,
但能不能不要整这些不仅大陆都没理顺,而且还非常敏感的话题?
最后提醒一下,我国台湾省没有正式的官方语言,标准汉语只是默认为通用语言,那人家学一下闽南语和客家话有啥问题啊?
所谓的「本土方言」是指台湾岛少数民族的语言,我们大陆官方称他们为“高山族”。
(5)各民族学校应聘用适当翻译人员帮助教学,逐渐做到用本民族自己通用的语文授课。少数民族学生除学好本民族语文外,亦应学习汉语汉文。
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管理体制和财政体制,究竟怎样才合适,要好好研究一下。我们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
说到人口比例我就不困了,维吾尔族,不到全国人口1%;藏族,不到全国人口0.5%;蒙古族,不到全国人口0.5%;朝鲜族,不到全国人口0.2%。上面这些可是可以用本民族语言授课的。至于设置民族语言课程的就更多了。然后,16个少数民族部落占2.36%,没看出来和55个少数民族占8.5%有啥差别。因此,我极力反对“人口比例如此之低,其语言却能成为’本土语言‘”的说辞。
“官方位阶”高于闽南语也没看出来,据我所知能够俗称“台语”的大概还是闽南语一家吧?
至于认为师资和教材不足,我觉得他们敢这么干,应该是考虑到台湾能在家继续说原住民语言的小孩基本就集中在几个学校里了,而且是一个村都说一个语言的那种小山村。绝大部分汉族地区的学校根本不会有人学这些语言,还保留原住民语言的村子,一个村的小学教一门语言就好了。老师可以直接从母语者中找,大概率也不需要什么通勤时间。教材更不是问题了,一次性的成本而已,本来就有专家研究这些语言,编写一门介绍该语言的课程教材(而不是用该语言教授全部课程)本来也是记录语言、传承语言的题中之义。
再谈“去中国化”,“中国“的概念至晚从清代开始,就已经不再是局限于汉地的概念了。清代把西藏、新疆、蒙古、东北、台湾等地纳入了”中国“的概念,同样也把这些地方的少数民族文化纳入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这种广义的中华民族概念本来应该是反对台湾以”原民史观“谋求独立的重要武器,结果你说台湾“原民史观”是“去中国化”,这下反而让“原民史观”变成台独的武器了。思想水平有够差的。
也正如我在上一段说的,”原民史观“本身并不和台独直接挂钩,它只是一种学术角度,从边缘的视角去看待”中央帝国“的历史,类似的还有内亚史观。近些年比较火的王明珂的《华夏边缘》等书也是类似的史观。这种史观本来就是要换一个视角,更好地解释”中国“这个跨越民族、跨越文化的共同体,从而和欧洲人搞出来的民族国家体系分庭抗礼。它的反面才是僵化地将中国文化等同于汉文化甚至中原汉文化,一出现这些保护本土文化的事情,就高呼”去中国化“的行为。
我不反对在当今世界政治背景下,两岸媒体基于各自立场发一些引导舆论的新闻。这种事大家都在干,各为其主,无可厚非。这篇新闻没有大力歪曲事实,已经算有良心了。我只是有点痛心于这篇新闻没打准地方也就罢了,说不定反而帮了倒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