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外国有方言吗,外国的方言是否跟中国的一样听起来跟本国国语完全不同?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关于“外国有没有方言”,以及“外国方言和中国方言一样不同”?这就像是在问,是不是所有国家都像中国这样,有着丰富多样的方言,而且它们之间的差异也同样巨大。

首先,我想说的是,绝对有方言,而且在很多国家,方言的丰富程度和差异性一点也不亚于中国。

不过,要说“跟本国国语完全不同”,这个说法需要更细致地解读。我们先从中国的情况说起。

中国的方言,我们常说的“北方的口音”、“南方的口音”,其实内部差异非常大。比如,北方官话大区里,北京话和东北话可能听起来比较接近,但如果你放到更广阔的范围,比如四川话,那就跟北京话差别太大了,很多词汇、发音和语法都不同。有时候,说一种方言的人,听不懂另一种方言,是常有的事,甚至比听懂隔壁国家的语言还要困难。这种差异,是历史、地理、民族融合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现在我们来看看外国。

1. 普遍性:方言是语言发展过程中自然出现的现象。

任何一种广泛使用的语言,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地理隔离、社会群体分化、不同人群的口音习惯等原因,都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各种变体。这些变体在词汇、发音(声调、韵母、声母)、语法结构甚至常用语上都会有所不同。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有方言。

2. 差异性:外国方言的“不同程度”与中国情况相似但也有不同侧重点。

欧洲: 拿欧洲来说,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它们本身就是属于不同的语系(但很多欧洲语言又同属印欧语系)。但是,在同一个国家内部,方言的差异也非常明显。

法国: 法语是国家标准语,但法国南部的一些方言(比如奥克语系的一些方言,尽管现在使用的人越来越少,但曾经是重要的语言分支)和标准法语的差异可能就相当大。即使是相对接近的北部方言,也存在口音和词汇上的区别。你能听到法国人说,“我听不懂我爷爷老家的方言”。
德国: 德国的情况更典型。德国的“标准德语”(Hochdeutsch)主要是基于中部和南部一些方言形成的,但像北部的普鲁士德语、南部的巴伐利亚德语(Bayerisch)、士瓦本德语(Schwäbisch)等等,它们之间的语音、词汇甚至语法差异都非常显著。有些德国人说自己的方言时,可能其他地区的德国人需要集中注意力才能听懂,甚至需要方言翻译。这和中国的情况非常相似,甚至可以说某些德国方言之间的差异比中国某些官话方言之间的差异还要大。
意大利: 意大利统一时间相对较晚,各地区原本有自己独立的语言甚至语言分支。虽然现在意大利语(基于佛罗伦萨方言)是通用语,但像那不勒斯语(Napoletano)、西西里语(Siciliano)等,这些“方言”更像是独立的语言,它们与标准意大利语在发音、词汇、语法上都有很大区别,很多时候不能互通。
英国: 英语也一样。英格兰的约克郡口音、苏格兰口音(苏格兰英语和苏格兰盖尔语又是两回事)、伦敦的Cockney口音等等,差异都很大。很多时候,这些口音上的差异,使得非母语者难以分辨,而即使是英语母语者,在没有适应的情况下,听某些非常地道的方言时也会遇到困难。

亚洲:

日本: 日本的方言也很多,比如关西腔(包括大阪话、京都话)、博多话、东北话等等。关西腔尤其明显,语气、词汇和发音都有很大的特色,甚至有时候跟标准日语(东日本为主导)听起来差别不小。虽然不像中国方言那样可能完全不能理解,但确实有明显的“听不懂”的时刻。
韩国: 韩国的方言差异也存在,比如庆尚道方言、全罗道方言等等,在发音和语调上与标准语(主要基于首尔话)有明显区别。

其他地区:

阿拉伯语: 阿拉伯语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有一个统一的书面语(Standard Arabic),但各个阿拉伯国家的日常口语差异巨大,比如埃及阿拉伯语、黎巴嫩阿拉伯语、摩洛哥阿拉伯语(摩洛哥方言和埃及方言之间可能比和标准语更接近)。这些口语方言之间的差异,往往让不同国家的阿拉伯人之间交流产生障碍。它们更像是独立的语言了,只是共享一套书面语。

3.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中国方言差异“特别大”?

这有几个原因:

历史悠久且多民族融合: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历史上不同区域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民族迁徙融合,为方言的形成和分化提供了土壤。
地理阻隔: 中国幅员辽阔,高山大川,很多区域在古代交通不便,人为地造成了语言传播的阻碍。
缺乏统一的口语传播: 虽然有统一的书面语,但历史上口语的传播和标准化程度不如现代。电视、广播、互联网的普及在很大程度上才开始拉近方言之间的距离。

4. “听起来跟本国国语完全不同”的程度:

与中国方言“完全不同”的对比: 中国有些方言,比如吴语、闽语、客家话等,它们之间的内部差异已经非常大了,有些甚至被语言学家认为是独立的语言分支。它们与官话(如北京话)在发音、词汇和语法上都可能存在巨大的鸿沟,达到“听不懂”的程度。
外国方言的类似情况: 在欧洲,如前面提到的意大利、德国,某些地区性语言或方言(如意大利南部的方言、德国南部的方言)与标准语的差异,也可能达到类似的“听不懂”程度。阿拉伯语的情况则更为极端,口语方言的差异非常显著。
也有差异没那么大的情况: 但也有很多国家,虽然有方言,但方言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发音和一些词汇的细微差别上,语法和核心词汇基本能保持一致。比如,美国不同地区的口音,虽然有区别,但通常不会导致完全无法理解对方的意思。加拿大、澳大利亚的英语口音也有类似情况。

总结一下:

是的,外国有方言,而且很多国家的方言差异非常大,甚至有些可以被认为是独立的语言分支。在“听起来跟本国国语完全不同”这一点上,很多外国方言的情况和中国的情况是相似的,都存在着程度不同但足以造成交流障碍的差异。

只不过,我们可能会觉得中国的方言差异特别明显,这可能与我们自身对中国方言的接触更多,以及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有关。但从语言现象本身来看,方言的存在及其差异性,是世界各地都普遍存在的。不同的是,在某些国家,由于语言本身的演变路径、地理因素、统一进程等原因,这种差异可能表现得更为剧烈,甚至在一些情况下,一些“方言”的独立性已经很高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咸镜道方言六镇话,约在十五世纪中叶形成,是朝鲜语中长期受边疆少数民族语言影响的方言。他在朝鲜方言中的地位和形成过程,非常类似于中国山西话里的张呼片(晋语·张家口—呼和浩特片)

先简单说下晋语的张呼片:譬如张家口和内蒙古河套,在整个清朝和民国前期,受山西移民“走西口、走东口”的影响,当地方言属于山西话(晋语)的分支,同时又吸纳河套地区土黙特蒙古、坝上地区察哈尔八旗等蒙古语的一些词汇。

类似的有东北部分地区方言话,也吸收一些满语词汇。


朝鲜的咸镜道方言六镇话,吸收的是满语,具体来说是建州女真的女真语方言。

在明朝初年,建州三卫和毛怜卫分布在朝鲜半岛东北部的图们江中下游两岸地带,直到明成祖靖难夺位、开始经略东北努尔干都司之后,明朝才和建州女真建立的宗藩朝贡关系。

此后的一百多年,建州女真和朝鲜王国持续爆发冲突,最终在明英宗正统年间,建州三卫全部西迁到鸭绿江西岸的辽东长白山地区。

而图们江流域,还有东毛怜卫,以及若干被朝鲜军队堵截,没能西迁的女真部落。他们成为朝鲜的藩属。

朝鲜把全国划分成八个道,其中位于朝鲜东北部是咸镜道。

在朝鲜太宗到世宗王期间,朝鲜在图们江中下游南岸的咸镜道境内,陆续设置六个边镇,就和当时明朝防备蒙古的北方九边军镇一样,通过修建边墙要塞,迁徙人口、驻扎重兵等方式,用来防御女真对他的侵扰活动。

六镇设置后,就是朝鲜的“远恶军州”,他也采用强制驱赶和减免赋税的方式,迁徙平民、贱籍奴婢和流放犯,实现实边。移民一部分来自就近的咸镜道和平安道,还有一部分来自位半岛南方、人口较多的全罗道,庆尚道和忠清道。

朝鲜族移民和图们江当地的女真族比邻杂居、相互通婚,当地日常用语吸收女真语词汇,经过长年累月的融合影响,逐渐形成朝鲜语里的独特方言分支——咸镜道方言六镇话。

虽然建州三卫西迁到辽东,但是在整个明朝,他们和留在图们江的同族部落,经常还有来往,导致建州女真语一直在影响图们江周边地区操咸镜道方言的朝鲜人,使六镇话也不断得到发展,其方言特色越来越明显。

在明朝和清朝,朝鲜南方庆尚道的人,和北方的咸镜道六镇人,就很难实现口语交流。就类似山西人和南方闽浙粤某省人,各自用家乡话说话一样,交流起来很困难。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