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同为外族,元朝与清朝的治理方式有什么不同?

回答
元朝和清朝,这两个都曾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篇章的“外族”王朝,虽然都统一了广袤的疆土,但其治理方式却呈现出显著的差异。这差异并非偶然,而是深受各自民族特性、建国背景、以及面对的社会现实所影响。

一、 民族政策与社会结构:

元朝:严苛的等级划分,强化族群界限。
元朝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其四等人制(或称五等人制)。将人按民族划分为:蒙古人(一等)、色目人(二等,包括西域各族)、汉人(三等,包括原金朝统治下的汉族、契丹、女真等)以及南人(四等,原南宋统治下的汉族)。这种划分不仅在法律上,更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处处体现。蒙古人享有特权,可以担任高官,无需缴纳赋税,甚至拥有对汉人、南人的生杀予夺之权。色目人也相对优厚,可以参与管理,但低于蒙古人。汉人地位居中,而南人则被视为最底层,受到歧视和压迫。
这种民族隔离政策,旨在巩固蒙古人的统治地位,防止被汉族同化。他们尽量减少与被统治民族的融合,甚至鼓励蒙古贵族保留其传统的生活方式,如逐水草而居。这种策略虽然保证了蒙古统治者在短时间内的高压统治,但也埋下了深刻的社会矛盾,激化了民族仇恨。

清朝:怀柔与驭汉并存,渐进式融合。
与元朝不同,清朝在初期并未采取如此严苛的民族等级划分。虽然满族作为统治民族,在八旗制度下享受一定的特权(如免除徭役、食俸禄等),但与被统治的汉族之间的界限并非铁板一块。
清朝采取的是一种“满汉一家”的姿态,虽然在很多方面保持了满族的文化特色(如剃发易服),但同时也大量任用汉族官员,甚至在内阁、六部等关键部门,汉官的比例很高。科举制度也得以保留和发展,为汉族士大夫提供了参政的空间。
更重要的是,清朝在统治初期采取了相对怀柔的政策,如“休养生息”,允许汉人恢复生产,减轻赋税。虽然有一些历史事件(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残酷镇压,但总体而言,清朝在政治上对汉族力量的利用和融合程度,远超元朝。他们深知,要长久统治中国,离不开汉族的人力和智力资源。

二、 政治制度与权力架构:

元朝:蒙古贵族分封与中央集权并存的矛盾体。
元朝在建立初期,借鉴了汉制,设立了三省六部等官僚机构,但其权力架构充满了蒙古贵族的色彩。最初,蒙古宗王(皇子、亲王)掌握了相当大的权力,在封地内拥有独立运作的政府和军队。这使得中央集权一度受到挑战。
虽然元世祖忽必烈之后,逐渐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地方宗王的权力,但蒙古人的政治习惯依然存在。很多重要的决策仍然由蒙古贵族内部商议决定,汉族官员往往是执行者而非决策者。而且,蒙古人对于官僚体系的理解和运用,也与传统的汉族官僚政治有所不同,有时显得粗放和缺乏精细的管理。

清朝: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汉制为主,满制为辅。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顶峰。他们吸取了明朝灭亡的教训,更加巩固了皇权。内阁虽然存在,但权力逐渐被南书房、军机处等机构取代,军机处更是成为事实上的最高决策机构,直接听命于皇帝。
在官员任用上,清朝虽然强调满族优先,但科举制度仍然是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汉族官员在各级政府部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甚至在一些关键岗位上,汉族官员的数量和影响力不亚于满族官员。此外,清朝也创造了一些独特的政治制度,如议罪龙 the practice of the emperor personally reviewing death sentences and pardons,以及奏折制度,进一步加强了皇帝对官僚体系的控制。
总的来说,清朝的政治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继承和发展了汉族的政治遗产,并在此基础上融入了满族的统治经验,形成了一个高度集权、效率较高的官僚体系。

三、 经济政策与文化统治:

元朝:重农抑商,但对商业有特殊的依赖。
元朝的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汉唐以来的重农抑商传统,但由于其统治基础和生活习惯,对商业(尤其是对外贸易和长途贸易)有着特殊的依赖。蒙古人擅长骑射,对于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并非其强项。因此,他们鼓励海外贸易,开辟陆上丝绸之路,发展驿站系统,以促进商品的流通。
然而,在对内地的经济管理上,元朝的政策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滥发纸币(交钞)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损害了经济稳定。同时,对汉族地主阶级的压制,虽然是为了削弱其势力,但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清朝:以农为本,加强管控,并鼓励发展。
清朝的经济政策始终以农业为基础,强调“劝课农桑”。他们重视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鼓励垦荒,兴修水利,减轻赋税,使得社会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
在商业方面,清朝虽然也存在一些限制,如海禁政策(虽然有起伏,但总体影响深远),但国内的商业贸易依然繁荣。尤其是在康雍乾盛世时期,商品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城市商业活动活跃,手工业也日益发达。
在文化统治上,元朝采取的是一种相对疏离和压制的态度。他们保留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对汉族文化缺乏深度融合的意愿,甚至一度试图限制汉族文化的传播(如禁止科举考试)。
清朝则采取了“以文驭汉”的策略。虽然强制推行“剃发易服”,试图改变汉族的传统服饰,但他们也通过编纂图书(如《四库全书》),笼络文人(如编修史书),来收买人心,并控制思想。尤其是在文化上,清朝在一定程度上学习和吸收了汉族的文化元素,虽然其核心依然是满族统治,但文化上的影响和渗透是存在的。

总结来说,元朝和清朝的治理方式差异,主要体现在:

民族政策: 元朝是明显的隔离与压制,强化族群界限;清朝是怀柔与驭汉并存,强调“满汉一家”的姿态,并进行渐进式融合。
政治制度: 元朝是蒙古贵族分封与中央集权并存的矛盾体,权力结构受蒙古习俗影响较大;清朝是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体制更加成熟和稳定,主体上继承和发展了汉制。
经济文化: 元朝对商业有特殊依赖,但内部经济管理存在问题,文化上疏离;清朝以农为本,加强管控,对商业和文化有更强的掌控力,并在文化上采取了“以文驭汉”的策略,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文化融合。

这些差异最终导致了两个王朝截然不同的历史命运。元朝虽然统一了中国,但其民族政策和统治方式的僵化,导致其统治时间相对短暂,且频繁爆发反抗。而清朝则通过更灵活的策略,特别是对汉族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对传统政治文化的继承,成功地巩固了其统治,并开启了长达两百多年的盛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大而无当,真要认真回答能写好几本书了,我在这里胡乱扯几点好了……


首先说一说兵制

元、明、清三朝的兵制是一脉相承的,皆以世兵制为主,也就是把一部分民户划出来世代为兵。

从元朝到清朝,兵制总体上是逐渐改进的。不过带有强烈部族、贵族色彩的元朝和清朝为了巩固统治,都会按照民族进行划分,而元朝比清朝划分更加复杂。

1

先说大蒙古国和元朝的兵制,其在金朝猛安谋克制的影响下,设置了兵民合一的千户、百户,又在千户、百户之上设置万户进行管理;

后又增设,并在万户、千户、百户三级级分别增设总管、总把、弹压:

《元史·志四十六·兵一》:
考之国初,典兵之官,视兵数多寡,为爵秩崇卑,长万夫者为万户,千夫者为千户,百夫者为百户。世祖时,颇修官制,内立五卫,以总宿卫诸军,卫设亲军都指挥使;外则万户之下置总管,千户之下置总把,百户之下置弹压,立枢密院以总之,事已则废,而移都镇抚司属行省。万户、千户、百户分上中下。

军官和军户一样是世袭的,有募兵作为补充:

万户、千户死阵者,子孙袭爵,死病则降一等。总把、百户老死,万户迁他官,皆不得袭。是法寻废,后无大小,皆世其官,独以罪去者则否......天下既平,尝为军者,定入尺籍伍符,不可更易......应募而集者,曰答剌罕军

元朝很喜欢划分“诸色”,例如按照兵源的民族划分:

若夫军士,则初有蒙古军、探马赤军。蒙古军皆国人,探马赤军则诸部族也......既平中原,发民为卒,是为汉军......其继得宋兵,号新附军。又有辽东之糺军、契丹军、女直军、高丽军,云南之寸白军,福建之畲军,则皆不出戍他方者,盖乡兵也。

又例如说按照兵源的家庭状况进行划分:

孩幼稍长,又籍之,曰渐丁军......或以贫富为甲乙,户出一人,曰独户军,合二三而出一人,则为正军户,馀为贴军户......士卒之家,为富商大贾,则又取一人,曰馀丁军,至十五年免。或取匠为军,曰匠军。或取诸侯将校之子弟充军,曰质子军,又曰秃鲁华军。

再例如说按照技战术的不同进行划分:

又有以技名者,曰炮军、弩军、水手军......而马政、屯田、站赤、弓手、急递铺兵、鹰房捕猎,非兵而兵者,亦以类附焉。

由于元朝史料不详,元朝的兵力多寡是没有明确记载的:

以兵籍系军机重务,汉人不阅其数。虽枢密近臣职专军旅者,惟长官一二人知之。故有国百年,而内外兵数之多寡,人莫有知之者

2

明初对元朝兵制的革故鼎新,实行卫所制,总体上是不分诸色的;

除了皇帝直属的亲军卫,在京卫所主要由五军都督府进行管理、各地卫所主要由各地都指挥使司进行管理:

《明史·志六十五·兵一》:
明以武功定天下,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外统之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而上十二卫为天子亲军者不与焉。征伐则命将充总兵官,调卫所军领之,既旋则将上所佩印,官军各回卫所。盖得唐府兵遗意

卫所下设千户、百户、总旗、小旗,领兵作战的军官与日常管兵的军官是分开的:

《明史·志六十六·兵二》:
天下既定,度要害地,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大率五千六百人为卫,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百十有二人为百户所。所设总旗二,小旗十,大小联比以成军。其取兵,有从征,有归附,有谪发。从征者,诸将所部兵,既定其地,因以留戍。归附,则胜国及僭伪诸降卒。谪发,以罪迁隶为兵者。其军皆世籍。此其大略也。
申定兵卫之政,徵调则统于诸将,事平则散归各卫

一部分军官和卫所军户一样是世袭的,指挥使以上一般不世袭:

世官九等,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卫镇抚,正千户,副千户,百户,试百户,所镇抚。皆有袭职,有替职。其幼也,有优给。其不得世也,有减革,有通革
流官八等,左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佥事,都指挥使,都指挥同知。都指挥佥事,正留守,副留守。以世官升授,或由武举用之,皆不得世。即有世者,出特恩。

明朝设有京营,主要由亲军卫和京卫的选卒、和地方卫所番上的班军组成:

京军三大营,一曰五军、一曰三千、一曰神机,其制皆备于永乐时。
又分步骑军为中军,左、右掖,左、右哨,亦谓之五军。岁调中都、山东、河南、大宁兵番上京师隶之。
已,得边外降丁三千,立营分五司......此三千营之部分也。
已,征交址,得火器法,立营肄习......此神机营之部分也。
景帝用于谦为兵部尚书,谦以三大营各为教令,临期调拨,兵将不相习,乃请于诸营选胜兵十万,分十营团练每营都督一,号头官一,都指挥二,把总十,领队一百,管队二百

明朝中后期逐渐实行了营兵制度,既和京营一样从卫所挑选士兵、也从卫所外招募,营以下的军制与京营大差不差:

《明史·志六十七·兵三》:
卫所之外,郡县有民壮,边郡有土兵...... 弘治七年,立佥民壮法。州、县七八百里以上,里佥二人,五百里三,三百里四,百里以上五。有司训练,遇警调发,给以行粮,而禁役占放买之弊。富民不愿,则上直于官,官自为募。或称机兵,在巡检司者称弓兵...... 嘉靖二十二年,增州县民壮额,大者千人,次六七百,小者五百。二十九年,京师新被寇,议募民兵,以二万为率。
乡兵者,随其风土所长应募,调佐军旅缓急。其隶军籍者曰浙兵,义乌为最,处次之,台、宁又次之,善狼筅,间以叉槊。戚继光制鸳鸯阵以破倭,及守蓟门,最有名。曰川兵、曰辽兵,崇祯时,多调之剿流贼。其不隶军籍者,所在多有

比较保守的数据是,明朝的兵力最多约有191.5万,其中守城、上番的旗军约有57.4万,这个可以看我之前的答案:明朝真有那么强大的军力吗?

3-1

鸦片战争前的清朝兵制主要由旗兵制绿营制组成:

《清史稿·志一百零五·兵一》:
太祖高皇帝崛起东方,初定旗兵制,八旗子弟人尽为兵,不啻举国皆兵焉。太宗征藩部,世祖定中原,八旗兵力最强。圣祖平南服,世宗征青海,高宗定西疆,以旗兵为主,而辅之以绿营

旗兵和元朝一样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每旗下设固山、札兰、牛录三级额真:

清初,太祖以遗甲十三副起,归附日众,设四旗,曰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复增四旗,曰镶黄、镶白、镶红、镶蓝,统满洲、蒙古、汉军之众,八旗之制自此始。每旗三百人为一牛录,以牛录额真领之。五牛录,领以札兰额真。五札兰,领以固山额真。每固山设左右梅勒额真......(天聪)九年,以所获察哈尔部众及喀喇沁壮丁分为蒙古八旗,制与满洲八旗同。崇德二年,分汉军为二旗,置左右翼。四年,分为四旗,曰纯皂、曰皂镶黄、曰皂镶白、曰皂镶红。七年,设汉军八旗,制与满洲同。世祖定鼎燕京,分置满、蒙、汉八旗于京城。

旗兵除了担任禁卫,还会在各地驻防:

兵卫之制,定鼎初,即以上三旗守卫紫禁宫阙,以护军统领、参领、前锋统领率之。噶布什贤超哈满洲、蒙古八旗分左右翼备宿卫......八旗驻防之兵,大类有四:曰畿辅驻防兵,其藩部内附之众,及在京内务府、理藩院所辖悉附焉;曰东三省驻防兵;曰各直省驻防兵,新疆驻防兵附焉;曰藩部兵

绿营直接继承自明朝的营兵制度,其中只有京师五城巡捕营参与禁卫,各地绿营由各地督抚管理:

《清史稿·志一百零六·兵二》:
绿营规制,始自前明。清顺治初,天下已定,始建各省营制。绿营之制,有马兵、守兵、战兵。战守皆步兵。额外外委皆马兵。综天下制兵都六十六万人,安徽最少,闽、广以有水师故最多,甘肃次之。绿营隶禁旅者,惟京师五城巡捕营步兵。将军兼统绿营者惟四川。有屯兵者惟湖南、贵州。其新疆之绿营屯防,始乾隆二十五年,由陜、甘陆续移往驻防。各省标兵规制,督抚得随时疏定。绿营战功,自康熙征三藩时,用旗、绿兵至四十万,云、贵多山地,绿营步兵居前,旗兵继之,所向辄捷。其后平定准部、回疆、金川,咸有勋绩。

鸦片战争前,清朝的旗兵和绿营兵力最多约为78.1万:

以上凡职官六千六百八十人。兵丁十二万三百有九人。
嘉庆十七年,绿营都数为六十六万千六百七十一。

除了旗兵和绿营,清朝还大量使用乡兵,鸦片战争前主要是从东三省招募,其中索伦兵最为有名:

其在东三省者,则宁古塔以东之赫哲部、克雅克部,混同江东北之鄂伦春部,不设佐领,惟设乡兵姓长。其在黑龙江者,有打牲人,在江以南之锡伯、卦勒察江以北之索伦、达瑚尔,则附属于满营。在蒙古者,蒙兵而外,有奇古民勇。在山、陜边外者,有番兵,有僧俗兵。在四川、云南、贵州边境者,有夷兵,有土司兵,有黑惈勇丁。在西藏者,有藏番兵。皆与内地乡兵不同,故不详。其各直省之乡兵,曰屯练,曰民壮,曰乡团,曰猎户,曰渔团,曰沙民。额数之多寡不齐,器械之良窳不一,饷章之增减不定,良以聚散无恒,故与额兵迥异,无编制之可纪。兹特志其始末于后焉。

此外还有土兵,主要是在西南地区作战使用:

土兵惟川、甘、湖广、云、贵有之,调征西南,常得其用。康熙间,莽依图战马宝于韶岭,瑶兵为后援。傅弘烈平广西,亦藉土兵义勇之力。乾隆徵廓尔喀,调金川土兵五千,讨安南,以土兵随征。

水师方面,清朝也是直接继承了明朝:

顺治初,以京口、杭州水师分防海口。八年,始于沿江沿海各省,循明代旧制,设提督、总兵、副将、游击以下各武员,如陆营之制。各省设造船厂,定师船修造年限,三年小修,五年大修,十年拆造。

3-2

鸦片战争后的历史属于近代史范畴,再与元朝、明朝斗兽其实没啥意思了,所以简述了事。

清朝先是重用各地团练等乡兵,然后将其改编为防军,其中曾国藩的湘军最为著名:

《清史稿·志一百零七·兵三》:
防军初皆召募,于八旗、绿营以外,别自成营,兵数多寡不定,分布郡县,遇寇警则隶于专征将帅,二百年间,调发徵戍,咸出于此......咸丰二年,命曾国藩治湖南练勇,定湘军营哨之制,为防军营制所昉。
练军始自咸丰间,以勇营日多,屡令统兵大臣以勇补兵额,而以馀勇备缓急,尚无别练之师......其绿营制兵,分布列郡汛地,练军则屯聚于通都重镇,简器械,勤训练,以散为整,重在屯防要地,其用亦与防军同,故练军亦防军也。

清朝的防军、练军兵力最多约有36万人,其中明确统计到的有:《清史稿·志一百零七·兵三》

甲午战争后,清朝开始编练新军(明确统计到的兵力同上):

庚子乱后,各省皆起练新军,或就防军改编,或用新式招练。至光绪三十年,画定军制,京师设练兵处,各省设督练公所,改定新军区为三十六镇,新军制始画一。

同治年间,清朝开始编练海军:

中国初无海军,自道光年筹海防,始有购舰外洋以辅水军之议。同治初,曾国藩、左宗棠诸臣建议设船厂、铁厂。沈葆桢兴船政于闽海,李鸿章筑船坞于旅顺,练北洋海军,是为有海军之始

再来说一说户籍制度

(未完待续)

user avatar

元代走的还是封建制,只不过比较变态,元代流行摔头胎,就是因为新娘的第一次是要交给当时的蒙古人,这点跟英格兰在北爱和威尔士当时的政策差不多!清代名义上是封建,实际上还是奴役制,明显的分等级,最经典的是各地修建满城,这点跟美国在日韩驻军差不多!

治理差距还是蛮大的,清代主要是巩固统治基础,限制蒙古人口,限制汉族读书精神奴役,元代没那么多事,毕竟走到哪打到哪!

user avatar

充分和士大夫合作,这点是最关键的。君不见,传闻瓦德西开科取士,广大知识分子一样欣欣然奔走相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元朝和清朝,这两个都曾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篇章的“外族”王朝,虽然都统一了广袤的疆土,但其治理方式却呈现出显著的差异。这差异并非偶然,而是深受各自民族特性、建国背景、以及面对的社会现实所影响。一、 民族政策与社会结构: 元朝:严苛的等级划分,强化族群界限。 元朝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其四.............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尤其是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下,云南中考体育“与语数外同为百分”的举措,以及教育部将其誉为“全国推广的经验”,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和思考。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大家对体育的认知,可能更多是“锻炼身体”的附加项,它在升学考试里的比重,自然也比不过“主科”。但现在.............
  • 回答
    《武林外传》里,同是千金小姐出身,佟湘玉和小郭(郭芙蓉)在花钱上的表现简直是两个极端。一个把日子过得像精打细算的账房先生,另一个则是“人傻钱多”的典型代表。这背后可不仅仅是性格使然,而是她们各自的人生经历和社会阅历在起作用。咱们先说说佟湘玉,这位白展堂的“掌柜娘子”。她虽然身世不凡,老爹是关中大侠佟.............
  • 回答
    刘慈欣和唐家三少都是中国文坛的佼佼者,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他们在收入上存在显著的差距,这其中涉及多方面的原因。以下将尽量详细地分析:一、 创作领域和市场定位的不同 刘慈欣:科幻文学的“独孤求败” 领域: 刘慈欣是纯粹的科幻作家。他的作品,尤其是《三体》系列,以宏大、硬核、深刻的科.............
  • 回答
    这话题挺有意思的,确实能感觉到 Uzi 和厂长,虽然都是 LPL“造神”的产物,但大众对他们的评价似乎有些微妙的差异,Uzi 的风评确实在某些群体里显得更差一些。要说清楚这点,咱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俩人都是各自时代的顶级选手,也都是 LPL 走出来的牌面人物,为 LPL 的发展和影响力.............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涉及到生物学、进化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简单来说,人类之所以拥有全年无休的发情期(更准确地说,是性欲持续存在),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先来理解一下“发情期”在其他哺乳动物中的概念。其他哺乳动物的发情期(Heat/Estrus):在大多数哺.............
  • 回答
    鸦片战争后,满清依旧死气沉沉,而在黑船事件后,日本却涌现出大量优秀青年,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社会和文化原因。虽然两国都被西方列强叩开了国门,但它们面对的方式、内部的反应以及社会基础却截然不同。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满清为何死气沉沉?1. 帝国主义的压迫方式与满清的应对策略: 掠夺.............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经济、文化、历史、政治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为什么同为发达国家(第一世界),美国在福利、工作强度等方面与欧洲存在差异,我们需要分几个关键维度来探讨: 一、 福利体系的根本差异:自由市场 vs. 社会民主模式这是最核心的差异点。 美国:自由市场和个人主义优先 .............
  • 回答
    洛阳与西安同为十三朝古都,都承载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但两者在气质上却有着显著的不同,仿佛是两位历经沧桑、阅尽繁华的古老智者,各自散发着独特的韵味。一、 时间的厚度与朝代的叠加:西安的“盛世遗风”,洛阳的“厚重底蕴” 西安: 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西周、秦、西汉、隋、唐等朝代的都城),其历史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社会学、经济学、文化等多个层面。虽然法国和日本同为发达国家,但它们在低欲望和低生育率这两个现象上的表现存在显著差异,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详细地分析为什么法国没有像日本那样普遍的低欲望和低生育率现象:一、 家庭观念与社会结构的不同 法国:高.............
  • 回答
    同为欧洲前殖民地,为何南美/拉美与美国和加拿大的差距如此之大?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多个层面。虽然南美/拉美(以下简称拉美)和美国/加拿大(以下简称北美)都曾是欧洲殖民地,但它们的发展轨迹却出现了巨大的差异。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一、 殖民模式与目的的不.............
  • 回答
    杰拉德和皮尔洛,这两位名字在中场大师的行列中熠熠生辉,都是各自时代的标志性人物。虽然都司职中场,并且都以卓越的技艺和影响力著称,但他们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区别,这些区别体现在他们的技术特点、比赛风格、角色定位以及在球队中的作用等多个层面。以下将详细阐述他们之间的主要区别: 1. 技术特点:杰拉德:全能型.............
  • 回答
    山高县和王陶陶作为当代中国颇具影响力的“键盘政治学家”,他们的观点和风格都有独到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共性和差异。以下是尽可能详细的分析:一、 背景与立场(相似之处): 非学院派背景: 两者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院派学者,没有在高校任职,也没有发表过学术期刊论文。他们的影响力主要来自于网络平台,如微信.............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宗教、文化、经济、旅游开发以及公众认知等多个层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探讨:一、 教堂与寺庙的性质和功能差异 教堂(基督宗教): 宗教中心与社区服务: 教堂在基督教中不仅仅是礼拜场所,更是社区活动的中心。它提供精神慰藉、教育、慈善服务(如食.............
  • 回答
    站在雪山之巅向下望去,被群山环抱的湖泊宛如明珠,闪烁着诱人的光芒。然而,并非所有的雪山湖泊都拥有同样的纯净与剔透。喀纳斯湖,这位北疆的明珠,虽然同样承载着雪山的馈赠,却总是带着几分浑浊,而远在西南的九寨沟,却以其“五彩斑斓”的清澈惊艳世人。同为雪山脚下的湖泊,为何会有如此明显的差异?这其中,藏着大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拉美右翼军政府在历史和经济政策上的复杂性,以及不同军头与经济思潮之间微妙的互动关系。要理解为什么皮诺切特在经济自由派中“独树一帜”,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他与其他几位军政府领导人(斯特罗斯纳、魏地拉、特鲁希略、加尔铁里)在几个关键维度上的差异。1. 经济政策的“彻底性”与“芝加哥.............
  •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文化传播、市场策略和受众认同等多个层面,要说星球大战在国内不如漫威火,绝非仅仅是故事或剧情的简单优劣之分。虽然这两点确实是影响因素,但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而且要细致地聊,得把时间线拉得长一些,把角度放得更广。1. 时代背景与“抢滩登陆”的差异星球大战最早进入中国是在 80 年代,那时.............
  • 回答
    2017年,对于任天堂的Switch平台来说,是载入史册的一年。这一年,两款堪称“神作”的3D大作横空出世:《超级马力欧奥德赛》(以下简称《奥德赛》)和《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以下简称《旷野之息》)。它们不仅在销量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更是在游戏评论界赢得了无数赞誉,被誉为那个时代最优秀的游戏。然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许多武侠迷心中萦绕已久的一个疑惑。梁羽生、金庸、古龙,这三位大师无疑是中国当代武侠小说的三座丰碑,共同塑造了我们对侠义江湖的想象。然而,说到“家喻户晓”的程度,梁羽生确实似乎稍逊一筹。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其中的原因,我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而且这些原因并非孤立存在,而.............
  • 回答
    飞虎队执行任务时戴头套,这背后可不是为了耍酷或者什么神秘主义,而是实打实地基于一系列严谨的考量,尤其是在面对高风险、高压力的行动时。作为同行,我们深知每一次出警都可能是一场生死较量,而飞虎队更是身处战场的尖端,他们的装备选择,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生死,关乎任务的成败。首先,最直接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保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