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啥问题吧,我每年从哈尔滨去三亚,这算最远了吧,语言上一点问题都没有 (假装有狗头)
作为澳洲语言学本科学生来答一发。
课上至少有三位老师提过关于中国“方言”的事情,事实上,普通话(Mandarin)、粤语(Cantonese)、吴语(Wu)、客家话(Hakka)、闽南语(Min)、湘语(Xiang)、 赣语(Gan)等等,在西方主流语言学家眼中,是属于不同的语言(languages)的。在这几种语言体系中之下区分,才能被称之为方言(dialects),比如Mandarin中,北京话,天津话,冀鲁话(河北、山东)等等才属于Mandarin的方言。
也就是说,一个山东人跟北京人说话,他们互相都能听懂,互相觉得对方有口音,这俩才属于方言(dialects)。如果你完全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那很大概率上,你们俩在说不同的语言(languages)。
他们认为,虽然中国政府也许因为政治和文化的原因,称呼所有除普通话之外的各省语言为“方言”,他们实际上,是拥有不同体系的不同语言。而随着普通话的推广,中国许多的其他语言正面临消亡的危险。
—————————————————
因为评论有些争议所以再编辑一下哈。
题目问的是外国人怎么看,我就答了澳洲的语言学老师们是怎么看的。我不能确定说这些观点就是必然正确的,也理解西方语言学跟国内语言学研究也许有差异。毕竟这些不像理科,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语言学上的定义、概念现在也是有争议的,因此欢迎大家理性讨论,友善发表意见。
不友善的意见比如“你说的就是错的”,“白人这么说是想分裂中国”什么的,我是没办法一笑而过。西方语言学也是研究,大家都是怀着对语言的热爱搞科研,真的没空存心这么针对一个国家,要知道,太过于敏感的根源,在于自卑哦。
“大家都是中国人都说一种语言”这种概念对团结统一确实有益处,但不代表说中国存在许多种语言的看法就是对中国哪不好了。相反我还觉得挺牛逼的,毕竟想想一些人在这种概念上变成了天生双语者,不觉得很厉害吗?反正我是很羡慕从小就会说粤语和普通话的人。
至于说要消灭方言的,要我说也是不太可能的,因为语言受地域、经济、阶级等等影响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想象一下,就算突然一夕之间所有中国人都开始说普通话了,但是语言会保持吗?不会的。举个例子,临近的两个村,A村的人比较酷,不爱扯闲话,讲话很简洁,而且大家互相都熟悉能理解,说话能省则省,他们慢慢的从说“我是个老师”变成了“我,老师”,介词消失了,语法都变了;B村人呢特喜欢闲聊,也许说个句子加各种前缀后缀;要是再加上两个村存在不同的生物,名词就渐渐不同了;要是他们再干不同的活儿呢?动词也要不一样了。长久下去,两个邻村间如果交流少,况且还会形成自己的方言呢,时间再长也许就变成另一种语言了,更别提这么大的中国了。
还有指出中国人都用同一种written form的,其实我原来也有这种疑问。不过在老师看来书写形式并不是判断一个语言的标准,因为首先语言的本质是用来交流、沟通;其次,现在许多即将灭绝的小众语言都没有书写形式,也不代表他们就不属于一种语言,很多书写形式都是语言学家们发现了这种语言,想把它们记录下来,于是为它们专门发明了书写形式。
贴一些课上老师们的理解。
@Zhu Daming 被你的回答吸引来的。接着你的回答以及下面各种热烈讨论说。
先说结论:从外国人的角度看来,汉语(Chinese)并不是一种单一语言,而是一系列共用同一种书写系统但口语上不一定能互通的语言的集合。
广东话确实是汉语(Sinitic Language),但是汉语不等于官话(Mandarin)或者普通话(Common Language)。这是个语言学的学术问题。关键在于对于“单一语言”的定义。
按照当代语言学的定义,广义的汉语(Chinese)并不是一种单一的语言,因为某些“方言”(Dialect)之间并不存在互通性。广东话和普通话就是很典型的例子。没有经过学习就算用同样的(书面)语法念完全相同的字,你也听不懂。不信你找个身边的广府人(不是广东人,广东好多地区其实不讲粤语)念首"白日依山尽“给你听试试看。
目前普遍认为,中文内部存在13类(不同的分类方法可能会有差异)无法互通的“方言”组,其中最主要的有7种:
1. 官话 2. 粤语 3. 吴语 4. 闽语 5. 赣语 6. 湘语 7. 客家话
*中国语言分类区域图(包括少数民族语言),来自Youtube截图
其中,官话就是英文说的满大人(误)(Mandarin)(官话不等同于普通话,但是普通话可以说是官话目前国家认定的官方标准)东北河北河南山东甘肃四川重庆湖北云南安徽等等这么一大片区域都是官话区。有意思的是蓝色中间的那一块橙色(晋语,山西话)被视为独立的组别。
另外,当我们讨论语言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时候说的是口语。各地口语从用词、发音到语法差异巨大这基本上是事实。
词汇上,上海人说“闲话”,广州人早上“返工”,福州人晚上“转厝”,别的地区的人基本上无法理解。当然随着网络和交通的发达,我们也在不断学习并使用各地词汇(例如忽悠,巴适等等)
发音上的千差万别我就不说了。作为对比,公认是两种语言的西班牙语葡萄牙语,葡萄牙人基本上能听懂标准西班牙语的对话(上周参加贸仲仲裁员大会时一个西班牙人说的,真实性我不负责任)。
口语的语法上有区别。除了官话,我只对粤语比较了解。粤语“畀(给)杯水(直接宾语)我(间接宾语)“和官话”给我(简介宾语)一杯水(直接宾语)“的语法显然不一样。
因此我们认为,各种方言从口语互通性的角度看,有些属于同一种语言(例如四川话和河南话),有些不属于同一种语言(例如上海话和客家话)。
当然,如果你按照不同的定义,把这些”语言“称为”方言(地方上的语言)“,技术上也没有错。
然而同时我们必须承认,不管你说话用哪一种口音,哪一种方言(语言),我们都用同一种文字、语法和书写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这就是中文的书面语。香港的报纸有时候不懂广东话就看不懂,是因为那并不是书面用语,而是书面化的口语。香港政府的中文网站的正式公文,任何一个懂中文识中文字的人都能够准确理解。
话说回来,没有当年的书同文,就不可能有今天的中华民族。“始皇帝”这个自封的头衔,嬴政同学的确受之无愧。
外国人在华交流一般都用英语或者本国母语。他们大多都跟本国人或者其他西方人交流,工作之余也就会去去三里屯的酒吧之类的外国人多的地方。西方人基本没有打算在中国定居的,一般都是工作几年,攒够了资历就走人。
所以他们怎么看方言?不看,不了解,也不关心。对中国的其他事物也是如此。处于世界中心的发达国家的人们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没有这么关心。所以我现在看到外xī国fāng人怎么看中国的XX之类的问题,都在心里呵呵一下。
妹子:#¥……%¥&%@#¥#
外国友人:她说什么呢?
我:╮(╯▽╰)╭
外国友人:她说的不是中国话?
我:是……
外国友人:那为什么你不懂?
我:我俩要是在国外,要是生个孩子,那都得算混血……
外国友人:像欧洲那边,邻国之间多少也能听懂一些啊……
我:从我家到她家的距离,能从英国(本土)走到非洲……
外国友人: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