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媒体人潘乱说的“外国人做的短视频产品不行,不如中国公司做的好”?

回答
看待潘乱的这个说法,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深入探讨一下。简单来说,“外国人做的短视频产品不行,不如中国公司做的好”这句话,是基于一种观察,但它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更像是一种带有主观倾向的概括。

首先,我们要理解潘乱的原话可能指向的“不行”和“不如”究竟是什么意思。 这很难猜测他具体的语境,但可以推测,他可能在比较:

用户增长和活跃度: 在全球范围内,TikTok的崛起速度和用户粘性是有目共睹的,它确实在很多海外市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如果潘乱认为“外国人做的短视频产品不行”,那他可能是在对比TikTok之外的其他西方或者非中国市场的短视频产品,认为它们在用户吸引和留存方面做得不够出色。
内容生态和创新性: 中国的短视频平台,比如抖音和快手,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成熟且多元化的内容生态。从PGC(专业内容生产)到UGC(用户生成内容),从知识分享到生活记录,再到各种潮流玩法,内容形式和变现模式都非常丰富。潘乱可能认为,其他国家的短视频产品在内容的多样性、原创性以及用户参与感上,未能达到中国产品的水平。
商业化和变现能力: 中国的短视频平台在直播带货、广告投放、付费内容等方面探索出了非常成熟的商业模式,并且这些模式已经成为驱动平台发展的重要力量。潘乱可能觉得,外国人做的短视频产品在商业化方面显得比较保守或不够有效。
产品设计和用户体验: 这就更主观了。有些人可能会觉得中国产品的推荐算法更精准,界面更符合国内用户的习惯,交互更流畅。而西方产品可能更注重简洁、隐私,或者在设计理念上与中国用户的偏好有所不同。

接着,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如”的观感,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合理性之处(为什么会这么说):

1. 中国在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领域的“弯道超车”: 在全球互联网发展初期,欧美国家无疑是引领者。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中国抓住机遇,在许多领域实现了快速迭代和创新。短视频正是其中一个典型。中国的公司在用户需求洞察、产品快速迭代、以及对新兴技术的应用方面,可能比许多西方公司更敏锐、更积极。
2. 文化和用户习惯的差异:
内容消费习惯: 中国用户普遍对碎片化、娱乐化的内容接受度更高,并且乐于通过短视频学习新技能、了解新事物。这种文化基因与短视频产品的高契合度,使得中国产品更容易火爆。
社交互动方式: 中国社交媒体的互动性非常强,点赞、评论、转发、私信等行为高度活跃。短视频平台通过各种机制鼓励用户互动,形成强大的社区效应,而这在某些西方文化语境下可能不如国内普遍。
商业化接受度: 中国用户对于在社交平台进行消费(如直播带货)的接受度非常高,这种“边看边买”的模式在海外某些市场可能还没有完全普及。
3. 政策环境和市场激励: 中国拥有庞大且相对统一的国内市场,这为平台提供了巨大的用户基础和试错空间。同时,政府在鼓励互联网创新方面也扮演了一定角色。而海外市场可能面临更复杂的监管环境、更分散的市场,以及更强的传统媒体或现有社交平台的制约。
4. 技术和算法的精进: 中国的科技公司在数据分析和算法推荐方面投入巨大,并且在用户行为预测和内容匹配上取得了显著成效,这直接影响了用户体验和内容分发的效率。

局限性与反驳(为什么不全是):

1. TikTok的全球影响力: 提到“外国人做的短视频产品不行”,最直接的反驳就是TikTok。TikTok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尤其是在年轻人中。它在内容创意、用户体验、全球化运营等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将所有“外国人做的短视频产品”一概而论,忽视了TikTok的成就,未免以偏概全。
2. “好”的标准多元化: “好”是一个非常主观的评价。如果以用户基数和商业变现能力来衡量,中国产品可能领先。但如果从内容创作的专业性、信息的可信度、或者用户的隐私保护等方面来衡量,情况就可能不同。西方公司在某些方面可能更注重产品的“深度”或“社会责任”,而非单纯的流量和变现。
3. 市场细分和差异化: 并非所有西方用户都喜欢与中国用户相同的短视频体验。一些西方用户可能更喜欢纪录片式的短视频、高质量的电影片段,或者专注于特定兴趣领域的分享。针对不同用户群体,产品设计和内容策略也会有所不同。
4. 技术和创新并非单向: 尽管中国在某些方面走在前列,但技术和创新的步伐是全球性的。其他国家的用户和开发者也在不断探索新的短视频玩法和商业模式。例如,Instagram Reels、YouTube Shorts也在不断发展,并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5. 文化壁垒和地域限制: 很多产品在设计之初就考虑了本土化,所以不同地区的产品在用户体验上自然会有差异。将中国产品直接套用到海外市场,或者反之,都可能水土不服。

总结来看,潘乱的说法可能捕捉到了中国短视频产品在某些方面(如用户活跃度、内容生态的丰富性、商业化效率)的优势,尤其是在与“中国市场之外的其他短视频产品”比较时。这种优势的形成,与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发展速度、用户习惯、以及公司在产品迭代和商业模式探索上的大胆尝试密不可分。

但是,将“外国人做的短视频产品”一概而论为“不行”,并且认为它们“不如中国公司做的好”,这种说法过于绝对和片面。 TikTok的成功就是一个有力的反例。同时,评价“好不好”需要更全面的标准,并要考虑到不同市场的文化、用户习惯以及产品定位的差异。

所以,更 nuanced 的理解是:中国公司在短视频领域,尤其是在满足中国本土用户需求和探索商业模式方面,确实展现出了强大的创新能力和执行力,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品。但与此同时,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公司也在积极探索和发展短视频领域,并且取得了各自的成就和特色。不能简单地用“行”或“不行”来概括整个全球短视频市场的竞争格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和国外生活方式不同有关。国外996没那么多,自由掌控的时间比较长,社交活动有很多是线下的,陌生人和陌生人之间打交道途径丰富点。我国休息时间少,很多时间都是碎片化的,别人下班了去酒吧喝两杯,我们下班了都九点十点了,只想躺平,而且认识个人都感觉比较难,时间都用在网络上,宅群体多,这类群体多,线上的需求就多,看短视频的人就多,短视频就有更多的受众。


有国内这么多的宅男宅女,这群人需要精神上的满足,短视频自然就内容多了,内容多,竞争大,自然就做得好。同样是宅文化横行的日本为啥就不怎么样呢?


日本总是点错科技树,而且日本的宅更多的是ACG那一类的,游戏宅动漫宅为主,都是自娱自乐类型的。光靠这些人也是不够的,你还得有一套商业变现的路子,激励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但线上的商业,日本因为线下商业已经发展成熟,大家都习惯了,产生路径依赖,日本的公司也很保守,不喜欢创新,自然就保持现状。


生活方式,文化上都没有那么好的土壤,短视频做得不如国内也是必然。

user avatar

外国不行,我们行,我们太厉害了!


当然在短视频产品上,我们做得好并不奇怪。有这么大的市场在,想吃下这么大的市场,肯定有很多竞争对手,有竞争,自然就有佼佼者,有佼佼者,自然就可以去吊打外面的人。


说来说去,除了市场竞争,还有发展时间早晚的原因。国内因为引入市场经济时间比较晚,很多领域的发展即使你再怎么快也好,要想追上国外,也需要时间。你从模仿到弯道超车,这个过程还是要有,不可能像电影一样快进。


发展需要一个成熟的商业体系,上下游的构建都需要时间。打个比方,10年代初写段子还没能变现,现在遍地开花,有了好的商业体系结构,才有更多的人参与,才能发展得更成熟,并非一个概念就可以完事。


相信国内很多新兴行业,在经历过一段商业体系发展成型后,都可以在今后和欧美叫板。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