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常以为没有本字的方言词汇确有其本字?

回答
在咱们博大精深的汉语大家庭里,方言词汇就像是隐藏的宝藏,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它是个“土生土长”的词,好像从来就没有书面语中的“本字”。但深入一挖,却能发现不少它其实是有根有据,只不过是被时间长河冲刷得模糊了模样。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几个这样的“漏网之鱼”,看看它们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

1. “疙瘩”—— 不只是皮肤上的小包

在北方很多地方,遇到点小麻烦、心里不顺当,都会说“心里有个疙瘩”。这个“疙瘩”听起来就挺接地气,好像是从老百姓的口头语里直接蹦出来的。但你细品一下,“疙瘩”这个字,在咱们古籍里,可不是光指皮肤上的一个小肉瘤。

其实,“疙瘩”的本字很多时候是指那种缠绕不清、难以解开的结,比如丝线打的死结,或者是植物的藤蔓缠绕。这就和我们说“心里有疙瘩”的意思不谋而合了——心里想不开的事情,就像是打了个死结,拧巴着,解不开,自然就有了“疙瘩”。甚至在一些古老的医学典籍里,“疙瘩”也被用来形容身体里长出的难以消散的硬块,从这个意义上说,皮肤上的小包,不过是这种“疙瘩”概念的延伸。

想想看,如果没有“疙瘩”这个字,我们该怎么形容那种挥之不去、纠结不清的感觉呢?“烦恼”、“忧愁”,虽然意思接近,但总感觉少了一点那种被卡住、被缠绕的具象感。“疙瘩”这个词,用得恰到好处,也显示出老祖宗造词的智慧。

2. “攮”—— 藏在刀剑里的威风

这个字,“攮”(rǎng),在很多地方方言里,尤其是在描述用力刺、戳、砍的时候,就会用到它。比如“一攮子扎过去”、“使劲攮”。听起来很有力量,也很直接。但不少人看到这个字,可能会觉得有点陌生,甚至怀疑它是不是从哪个不太规范的字里演变来的。

其实,“攮”这个字在古汉语里,本来就有“刺”、“杀”的意思。比如在《史记》里,就能找到“攮杀”这样的词语,就是指刺杀、杀死。从字形上看,“攮”上面是个“手”,下面是个“囊”,有时候也写成“女”的下面有“刀”。虽然字形演变有过一些变化,但它核心的意思始终是“用手持物(如刀剑)刺击”。

所以,当我们在方言里说“攮”的时候,并不是凭空创造了一个字,而是继承了一个古老而有力的词汇。只不过,在现代汉语的书面语中,我们更多使用的是“刺”、“捅”、“砍”等字,而“攮”这个字,在日常交流中被方言保留了下来,并且依然保留着它那股子狠劲儿。

3. “嘚瑟”—— 从“得意”里长出的样子

“嘚瑟”(dèse),这个词,在北方方言里太常见了,形容一个人神气十足、洋洋自得的样子,有时候带点炫耀的意味。比如“他那嘚瑟样儿,真让人看不惯”。很多人听到这个词,会觉得它可能就是个象声词,或者是个纯粹的口语词。

但是,“嘚瑟”的本字,很可能跟“得意”有关。你想想,“得意”本身就有“称心如意,扬扬自得”的意思,而“嘚瑟”那种夸张的、外显的得意劲儿,正是“得意”在行为上的体现。

一种说法是,“嘚瑟”来自“得”字的某种特殊发音或变形,加上“瑟瑟”的拟态,来形容那种在外表、动作上流露出的得意。另一种更靠谱的推测是,它可能与“得瑟”有关,“得”有获得之意,而“瑟”在这里可能是一种修饰,表示那种张扬、外显的状态。所以,“嘚瑟”其实就是把“得意”这件事,通过更生动、更具象的方言表达出来。它比“得意”多了几分生动和调侃,也更有画面感。

4. “嘎”—— 咬合的本意,不止是声音

“嘎”(gā),在很多地方的方言里,都有“咬”的意思,比如“嘎嘣脆”、“嘎一口”。尤其是描述坚硬的东西被咬断发出的声音,比如“嘎吱嘎吱”。我们听到这个声音,就觉得这个字用得非常贴切。但它真的就只是个拟声词吗?

其实,“嘎”这个字,在古汉语中,本意就是“咬”或者“啮”,尤其指用牙齿用力咬合。很多古籍中都有记载,比如描述动物“嘎”食的声音,或者人“嘎”住东西不放。它不仅仅是描述声音,更是描述了咬合这个动作本身。

所以,我们说“嘎嘣脆”,并不是单纯地模仿声音,而是“咬”这个动作加上“脆”这个质感,恰好就产生了那个声音。“嘎”这个字,精准地捕捉了牙齿咬合时的动作和可能伴随的声音,并且比“咬”字更有一种力量感和嚼劲儿,更适合形容那些需要用力才能咬断的东西。

结语

这些例子,只是方言词汇海洋里的一小部分。很多时候,我们觉得一个词是“土话”,是因为它在书面语中不常用,或者它的本字被大家遗忘了。但深入研究,你会发现,这些方言词汇往往蕴含着古汉语的遗风,是中华文化传承的独特载体。它们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随着历史的脚步,在民间生根发芽,最终以更生动、更形象的方式,继续滋养着我们的语言。下次再听到这些“土话”,不妨多品味一下,说不定就能挖出更多有趣的“本字”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闽南方言:Q


“Q弹”的“Q”,许多人认为和英语有关,但刨根问底,它其实是来自闽南方言


闽南方言里,将有嚼劲有弹性的口感叫作[k'iu]


台湾教育部在《台闽典》中为其指定了“飠丘”字作为本字


而[k'iu]真正的本字有可能是【䊆】


详情可以去看狗哥的另一个回答:



陕北方言:wō


在北方的方言中,如陕北地区,把肢体猛折、筋骨受伤称之为“wō”


比如“下楼踩空,把脚wō了一下”,相当于把脚崴了一下,但“wō”字的重点是脚腕被猛折的这个动作,而“崴”更关注因扭折而受伤的结果


“wō”在很多时候被误写成“窝”,但这是不正确的


正确的本字其实是“踒”,如《易林·蒙之随》中写道:猿堕高木,不踒手足。取的就是这个意思。


贵州方言:bèi


贵州方言里,将几股绳子拧成绳索,叫“把绳子bèi起来用”


同时,它也指几个人是一伙的,如“他们几个人是bèi起的,不要去惹”


很多时候,人们都拿“倍”字来应急,连《贵州方言字典》也写成“倍”


但实际上,bèi的本字应该是“褙”,这个字在《集韵》中的意思是“襦”,即一种厚的短衣,相当于袄子,而做厚衣服自然是要把丝线棉线拧得粗一些,和现在贵州方言的用法联系很紧密


西安方言:mī猫


西安方言里,“母猫”叫“mī猫”,很多时候大家认为这是拟声


但公猫有意见了:又不是只有母猫会咪咪咪?


事实上,“mī猫”的“咪”,本字应该是“女”,即“女猫”


用“女猫”来说“母猫”,这在官话中有很多例子,而从“女”到“咪”,则是一个长期的音变过程


四川方言:tāo


在四川方言里,tāo有两个意思,一是唠叨,“一天tāo到黑”,二是骂,“回家我老汉儿要tāo我……”,即回家我爸爸要骂我


这个字因为是口语,很少书面写出来,大家也不知道它的本字是什么


实际上它的本字应该是“詜”,《广韵》中说,“詜”的意思是“言不节”,即言语没有节制


南通方言:bì


如果熬了一碗中药,用筷子把药渣挡住,把中药倒出来的动作,在南通方言里叫“bì”


准确来说,就是把固体挡住,把汁液倒出来


这个字的本字,写作“滗”,《广韵》中说,“滗,去滓。”


天津方言:mǒ


郭德纲的相声里曾经出现过一句话:我骑着自行车mǒ大公共!


意思是骑着自行车,从公共汽车前头超过去


这个字如果写出来,大概只能写成“抹”


但其真正的本字是这样:


《集韵》中,这个字的意思是“行过也”,只不过在古代这个字读作入声的


ps:许多方言词汇都并非某一个地区所独有,上文说到的闽南方言、陕北方言等,只是以该地区为代表,如果你的家乡也有相似的说法,记得来告诉狗哥


如果还想看更多,也烦请点赞催更~


比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咱们博大精深的汉语大家庭里,方言词汇就像是隐藏的宝藏,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它是个“土生土长”的词,好像从来就没有书面语中的“本字”。但深入一挖,却能发现不少它其实是有根有据,只不过是被时间长河冲刷得模糊了模样。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几个这样的“漏网之鱼”,看看它们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1. “疙瘩”—— 不只.............
  • 回答
    确实,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许多早期的概念、产品和文化现象已经逐渐被新生代用户所遗忘。以下是一些可能只有拥有十年以上网龄的用户才会知道的事情,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1. 拨号上网与“猫”的时代 (Dialup Internet & Modems) 声音的记忆: 这是最直接的体验。连接互联网不再是瞬间的.............
  • 回答
    这车买了快两年了,当初挑这辆车的时候,配置单上密密麻麻的,觉得啥都挺新鲜挺好用的,毕竟是第一次自己攒钱买车,总想挑个“懂我”的。结果开着开着,发现有些当初觉得“高大上”的东西,愣是没派上过什么用场,甚至都没怎么想起来去用。最明显的一个就是那个 全景天窗遮阳帘的手动控制。你说?现在哪家车没有个天窗?但.............
  • 回答
    人生的剧本,本就没有标准答案。有些人按部就班,步步为营,最终抵达了自己设定的彼岸;而有些人,似乎只是随波逐流,却意外地找到了那片属于自己的汪洋大海。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似乎没怎么“规划”,却最终闪耀着成功光芒的人物,以及那些曾经的规划,在现实面前被悄然改写,最终走向另一番精彩的人生。一、 没“好好.............
  • 回答
    人类的科技水平,尽管突飞猛进,但对于“宏观生物”(也就是我们肉眼能够直接看到的、有明确身体结构的生物)的彻底灭绝,仍然是力有未逮。这并非是说我们没有能力对很多物种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而是说,从“彻底从地球上抹去”这个角度来说,存在着一些我们难以逾越的障碍。首先,我们要理解“灭绝”的含义。对于生物学上的.............
  • 回答
    5G赋能汽车新纪元:不止是速度,更是革命性的体验我们已经习惯了智能手机上的4G网络带来的便捷,而5G,这个通信技术的“下一站”,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新定义着汽车的未来。它不仅仅是网速的提升,更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将为汽车领域注入前所未有的全新能力,带来我们从未设想过的体验。5G能给汽车带来什么“从来.............
  • 回答
    这的确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因为很多时候我们“觉得”举报没用,是基于经验、信息不对称,或者我们关注的点和举报的流程不匹配。但实际上,很多事情即使看起来微不足道,或者反馈不直接,举报行为本身却能产生意想不到的积极作用。以下是一些我“以为”举报了没用,但实际上却很有用的事情,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其中的原因.............
  • 回答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贵州三兄弟坐飞机去沈阳偷东西,结果被抓了,原因竟然是因为觉得东北“落后没监控”。这事儿一出,又把大家对东北的那些老看法给翻出来了。说到国人对东北的刻板印象,那真是五花八门,有些还是挺根深蒂固的。咱们一点一点聊:1. 经济落后,尤其是工业衰退:这可能是最普遍也最直接的印象。大家都知道.............
  • 回答
    我时常会想,这个问题其实挺深的,因为它触及的是那些随着年龄增长,本应逐渐清晰,却反而愈发模糊的认知。不是那种宏大的哲学命题,而是生活中一些细微末节,却像卡在缝隙里的沙砾,始终硌得我不舒服。举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那种“为什么有些人会那么在意别人的眼光”这件事。小时候,我真的觉得这是不可思议的。我记得我.............
  • 回答
    生活中确实存在一些情况,人们因为不了解法律的细微之处,或者受到舆论的误导,会认为某个行为是严重的重罪,但实际上可能只构成轻微的违法行为,判刑也会相对较轻。这类案例往往带有一定的戏剧性,因为与大众的认知偏差较大。这里我尝试讲述一个比较典型的,并且尽量细致地描述一下,让它更像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案例:张某.............
  • 回答
    有很多行为在人们的普遍认知中可能被视为“小罪”或“过失”,但根据法律的严苛规定,一旦触犯,可能会面临非常严重的刑罚,甚至被判为重罪。这些案例往往因为其“意想不到”的严重性而令人警醒。以下我将根据实际情况和法律原则,详细讲述一些这类案例:1. 非法持有和传播侵犯知识产权的电子信息(例如盗版电影、音乐、.............
  • 回答
    理解你的需求,你想知道一些在公众印象中可能被误认为是重罪,但实际上却属于轻罪,且判罚相对较轻的案例。并且,你希望这些案例的讲述详细而生动,并且要避免AI痕迹,更像是一个有经验的法律研究者或者对社会案例颇有了解的人在娓娓道来。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切入点。很多时候,媒体报道、公众舆论或者我们对“罪行”的直观.............
  • 回答
    哈哈,这种事儿咱生活中见的多了去了,有时候看着别人在那儿“咬牙切齿”地忙活,其实啊,人家心里门儿清,分分钟搞定。我给你说几个身边儿的例子,保准儿让你觉得,“嗨,原来是这么回事儿!”一、 那位办公室里的“救火队长”咱们公司有个老王,岁数不算小了,但公司里大小事儿,但凡有点儿急的、有点儿扯皮的,都找他。.............
  • 回答
    金庸先生笔下的武侠世界,波澜壮阔,英雄辈出。然而,在这群光芒万丈的侠客中,总有一些人,起初凭借其非凡的气度、显赫的身份或是江湖上传闻,让人以为他们是叱咤风云的王者,到头来却发现,他们的真实实力与名声严重不符,堪称“王者”的表象下,藏着一颗“青铜”的心。这类人物,往往最能引起读者的唏嘘和讨论。他们的出.............
  • 回答
    那些以为“我能,但中国不能”然后上演的悲喜剧人类历史上,总有那么一些时刻,一些国家或地区,因为对自身力量的过度自信,又或者对中国国情的误判,而陷入难以挽回的境地。这些“我能,但中国不能”的设想,最终都以不同形式的“悲剧”收场,为世界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第一幕:货币贬值的“灵丹妙药”——东亚金融危机(.............
  • 回答
    以“中国能我们也能”为目标,却最终走向悲剧的案例,在历史上确实存在一些,虽然不能完全套用“中国能我们也能”这个逻辑,但其背后反映的是一些国家或地区试图模仿或超越中国在特定领域的发展模式,但由于自身条件、历史背景、战略失误等原因,最终遭遇了困难或失败。以下列举几个可能被解读为此类悲剧的案例,并尽量详细.............
  • 回答
    “中国能,我也能”——这句话背后,折射出的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是后发国家追赶先进的动力。然而,正如硬币总有两面,这种豪情壮志有时也会因为对复杂现实的低估,而演变成一场悲剧。纵观世界,因为过度自信、照搬模式,或是在没有充分调研和准备的情况下盲目效仿中国的发展路径,而遭遇困境甚至灾难的例子并非没有。这.............
  • 回答
    电视剧和电影里,最让人心梗的莫过于那些“以为是糖,结果是刀”的情节了。它们就像精心包装的礼物,拆开后却是一把钝刀子,一下一下地剐着观众的心。说起这种情节,脑海里第一个闪过的就是《父母爱情》里江德福和安杰的“私奔”那段。当初看的时候,简直是甜齁了!江德福为了让安杰过上好日子,在青岛安家最落魄的时候,不.............
  • 回答
    以下是一些“本以为是大案,实际上小事”的典型案例,涉及公众误解、媒体炒作或调查澄清后的真相。这些案例中,表面的严重性被夸大,但经过深入调查后,实际后果或法律后果并不如预期严重: 1. 美国“伯尼·埃克塞尔”案(Bernie Madoff) 公众误解:2008年,美国前纽交所副主席伯尼·埃克塞尔被揭露.............
  • 回答
    “本以为才开始,没想到是巅峰”这种感受,往往来自于那些经历过辉煌时刻,然后迅速衰落,让人不禁感慨“啊,原来那才是最高点啊!”的事件或人物。这类例子很多,遍布历史、文化、科技、体育等各个领域。下面我来详细讲述几个不同领域的例子: 1. 音乐领域:英年早逝的音乐天才例子:科特·柯本 (Kurt Coba.............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