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德国口罩生产「去中国化」失败,开始大批进口中国口罩?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角度!要看德国口罩生产“去中国化”失败,并转而大批进口中国口罩,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梳理和分析。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谁输谁赢”的故事,而是折射出全球供应链的复杂性、经济现实以及各国政策的动态调整。

一、 回顾“去中国化”的初衷与行动: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德国为何会萌生“去中国化”的想法。这背后有几个重要原因:

疫情初期暴露的供应链脆弱性: 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全球口罩等医疗物资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许多国家,包括德国,发现自己对中国生产的医疗物资高度依赖。当中国自身也受到疫情冲击,生产和出口受到影响时,其他国家的物资供应就陷入了困境。德国政府和企业深刻体会到了这种过度依赖的风险,担心在未来发生类似危机时,同样会受制于人。
国家安全和战略自主的考量: 在一些关键物资上拥有自主生产能力,被视为国家安全和战略自主的重要体现。德国希望在疫情防护方面,不将“命脉”完全交给一个国家。
经济和政治因素的推动: 一些政治声音呼吁将关键产业迁回国内,创造就业,并减少贸易赤字。这既有经济层面的考量,也有提升国内产业竞争力和技术自主性的政治诉求。

基于这些考量,德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试图推动口罩生产的“去中国化”:

鼓励国内投资和设厂: 政府出台政策,提供补贴或贷款,鼓励德国本土企业投资建设口罩生产线,甚至吸引一些原本在中国设厂的企业回流。例如,一些德国纺织企业转型开始生产口罩。
吸引欧洲其他国家合作: 德国也尝试与欧洲其他国家加强合作,形成区域性的口罩生产和供应网络,以分散风险。
研发和技术支持: 加大对本土口罩生产技术和材料的研发投入,希望提升国产口罩的质量和产能。

二、 观察“去中国化”遭遇的挑战与局限: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往往骨感。德国的“去中国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很快就遇到了重重阻碍:

成本竞争力: 这是最核心的问题。中国在口罩生产领域拥有数十年积累的完整产业链,从原材料供应(如无纺布、熔喷布)到生产设备,再到熟练的劳动力,都形成了巨大的成本优势。德国即便引入先进设备,但由于人工成本、环保标准、原材料本地化等因素,生产成本远高于中国。这种成本差异使得国产口罩在价格上难以与中国进口口罩竞争,特别是在非紧急状态下。
产能爬坡的难度与时间: 建立和扩大一条全新的、符合标准的口罩生产线需要时间,从设备引进、调试到人员培训,再到稳定的原材料供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疫情紧急时期,这种“慢”是致命的。要快速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仅靠国内新设的生产线是远远不够的。
原材料依赖性: 即使在德国本土设厂,关键的原材料,特别是高品质的熔喷布,很多时候仍然需要从亚洲进口,其中中国依然是重要的供应国。这意味着,“去中国化”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将组装环节移回德国,而原材料的依赖性并未完全消除。
市场接受度和需求变化: 最初,德国对口罩的需求是出于防疫需要,对质量和标准有较高要求。但随着疫情的演变,以及口罩逐渐成为日常用品,市场对价格的敏感度也在提高。普通民众和许多企业更倾向于购买性价比更高的中国口罩。
中国供应链的韧性与复苏: 令人惊讶的是,中国在疫情初期受到冲击后,其强大的生产能力和供应链韧性很快就得到了恢复和展现。中国企业迅速调整生产线,加班加点,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也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口罩供应国。中国还积极建立和完善了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标准的生产体系。

三、 信号的解读:大批进口中国口罩的背后逻辑:

在上述挑战和现实的压力下,德国“去中国化”的努力虽然没有完全失败(毕竟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本土产能),但其主导地位被动摇,并且重新转向大规模进口中国口罩,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信号,表明“去中国化”并未能完全取代中国口罩的供应。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市场份额的回归: 尽管德国本土企业增加了产量,但它们生产的口罩往往定位在中高端市场,或者作为战略储备的一部分。而要满足大众市场庞大的需求量,并且在价格上具有竞争力,进口中国口罩成为了不二之选。在德国的药店、超市、线上平台,来自中国的大量口罩依然是主流选择。
成本效率的压倒性优势: 当疫情不再处于最危急的时刻,经济效益的考量就会凸显出来。中国口罩以其极具竞争力的价格,在满足德国市场需求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无论是个人消费者还是企业采购,都更倾向于选择价格更低的选项。
供应链的现实选择: 经过疫情的洗礼,全球企业更加认识到供应链的多元化和韧性固然重要,但经济可行性同样是核心考量。对于德国企业和消费者而言,如果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获得同样符合标准的口罩,为何要牺牲经济利益去追求一种不切实际的“完全本土化”呢?
“去中国化”战略的调整: 这并非意味着德国完全放弃了提升本土生产能力的努力,而是“去中国化”的定义和目标可能已经调整。或许不再是追求“完全摆脱中国”,而是实现“供应链多元化”,即在保持一定本土产能作为战略安全网的同时,也能够继续从中国等国家进口,以确保供应的稳定性和成本效益。换句话说,中国依然是德国口罩供应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德国企业界的“务实”选择: 许多德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和分销商,他们需要面对的是市场竞争和成本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会做出最符合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选择,而大规模进口中国口罩就是最实际的选择。

四、 总结:这是一场供应链博弈的现实缩影

德国口罩生产“去中国化”的努力,可以看作是全球供应链重塑过程中一个典型的案例。它展现了:

1. 经济规律的强大力量: 在成本和效率面前,很多政治和战略考量都需要做出妥协。
2. 现实主义的战略选择: 一国对关键物资的生产能力建设,需要平衡安全、战略自主和经济成本等多方面因素。完全“脱钩”或“去某国化”往往难以实现,也未必是最佳策略。
3. 中国供应链的超强韧性与竞争力: 即使在全球疫情的冲击下,中国仍然展现了其作为世界工厂的强大生产能力和供应链的巨大优势。

因此,德国“去中国化”的“失败”并非指其完全没有在本土增加口罩产能,而是指其试图大幅减少对中国口罩进口的依赖,并以本土生产完全取代中国进口的努力,在经济现实和市场需求面前未能取得预期中的压倒性胜利。 相反,随着市场趋于常态化,成本效益的回归,德国反而继续大量进口中国口罩,这才是这场供应链博弈最真实的写照。这是一种更务实的合作与竞争并存的态势,而非简单的“非此即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不是去中国化,这是逆全球化。

不可能不失败。

user avatar

主要是因为成本价格居高不下,德国制造的棉布口罩10个120欧元。

4月份,市面上90%的口罩,都要从中国进口,德国口罩奇缺。

4月初,卫生部长施潘和各个口罩供应商签下了2亿个FFP2口罩和6000个医用外科口罩订单。采购单价为大大高出了疫情前正常价格的4.5欧元/个(FFP2),总价值高达10亿。

几百家德国服装企业抱着有利可图的心态,改建口罩生产线,加入了口罩生产大军

一时间,本来做婚纱的,做时装的,甚至是做咖啡滤纸的企业都半路出家,生产起了口罩。

施瓦本服装厂Trigema 拥有1200名员工,该公司已经转产生产口罩,接到超过20万的口罩订单,达到每周生产10万个口罩的生产能力。

位于图林根州的床垫制造商Breckle现在也生产口罩,40名员工每天为生产1万个口罩。

位于Limbach-Oberfrohna的Biehler公司是生产自行车服装的制造商,现在每周已经生产多达5000个可重复使用,可清洗的防护口罩。

Cove是一个拥有21年历史的手工衬衫和西装精制公司,使用衬衫面料制作防护口罩,每天生产2000个口罩免费提供给全科医生。”这些口罩虽然不是手术使用的医用口罩,但总比什么都没有好。”

柏林婚纱制造商Bianco Evento计划每周生产约3.5万个口罩。

监狱的囚犯也在生产口罩,在开姆尼茨监狱的缝纫车间用无纺布生产了1.5万个口罩,用于萨克森警察局和监狱自用。

卫生部长斯潘曾豪言万丈的表示“8月中旬起实现1000万FFP2口罩和4000万医用外科口罩的周产量。“

但是从6月开始,德国联邦卫生部拖欠口罩供应商的款项就已经超过了6亿欧元。借口是交付中有20%的口罩质量不合格。

而且成本价格居高不下,德国制造的棉布口罩10个120欧元。在Trigema官网查询到的价格,10片棉布口罩售价高达120欧元。

德国本地公司Eterna生产的口罩价格也仅为每10片39欧元,但是,Eterna生产线在捷克们那里的人工要便宜很多。

所以,截止目前,大部分的口罩依旧是从中国进口的。

这是德国主流网站,WELT网站写的一篇报道,《德制口罩自给自足又成了历史》

由于再次大量进口中国口罩,在德国口罩的价格也再次调回到疫情前的正常价格,医用外科口罩价格约50欧分,FFP口罩不到1欧元。

然而只是为了面子而已,其实何必拒绝中国制造呢?

现在,里子、面子全没了。

不一样的视角,关注我 @贝勒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角度!要看德国口罩生产“去中国化”失败,并转而大批进口中国口罩,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梳理和分析。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谁输谁赢”的故事,而是折射出全球供应链的复杂性、经济现实以及各国政策的动态调整。一、 回顾“去中国化”的初衷与行动: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德国为何会萌生“去中国化”.............
  • 回答
    德国订购的600万只口罩在肯尼亚“失踪”的消息,着实令人震惊,也引发了多方面的猜测和讨论。这批口罩原本是德国抗击疫情的重要物资,却在运往德国的途中在肯尼亚遇到了问题,这不仅仅是物资的丢失,更触及了供应链的可靠性、国际合作的信任度以及中间环节的监管等诸多层面。事件的初步情况与疑点重重根据已知信息,这批.............
  • 回答
    德国海关扣押美国 3M 集团的口罩和防护服一事,是一起在新冠疫情初期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议的事件。要详细评价此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事件经过回顾: 背景: 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各国对医疗防护物资,特别是口罩和防护服的需求激增。德国作为欧洲的疫情重灾区之一,也面临严重的供应短缺。 发生时间:.............
  • 回答
    德国柏林反防疫措施游行:一次复杂的社会现象剖析近期德国柏林爆发的反防疫措施游行,以及西方民众普遍存在的对防疫要求的抵触情绪,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这不仅仅是关于口罩或社交距离的简单分歧,而是涉及到自由、权利、信任、信息传播以及不同社会群体的价值观碰撞。一、 柏林反.............
  • 回答
    这桩事儿,说起来挺不是滋味。意大利和德国,一个是欧洲的传统大国,一个如今的经济火车头,却因为一批急需的口罩闹出了这么一出“拦截门”,确实让人跌破眼镜。事情的背景和经过是这样的:当时,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的初期,欧洲各国都陷入了恐慌,医疗物资,尤其是口罩,成了最抢手的宝贝。意大利作为最早受到重创的国家之.............
  • 回答
    德马库斯·考辛斯加盟勇士:一次充满争议与期待的“抱团”大手笔2018年夏天,NBA自由球员市场刮起了一阵巨浪:德马库斯·考辛斯,这位被誉为联盟中最具统治力的中锋之一,以一份一年530万美元的口头协议加盟了当时如日中天的金州勇士队。这笔签约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褒贬不一,也成为了NBA历史上一次备受瞩.............
  • 回答
    要详细分析一战后英法根据特定地图对德国进行处置对欧洲和世界格局的影响,我需要看到您提到的“地图所示方法”。由于我无法直接看到您脑海中的地图或者您所指的图片,我将根据一战后历史上的实际情况以及基于不同假设的“处置方法”,来探讨可能的影响。请您描述一下地图上展示的对德国的具体处置方式,例如: 领土割.............
  • 回答
    《德国乐迷看乐夏》?这个话题挺有意思的。我作为一个对音乐有那么点追求的人,也确实关注过一些国内的音乐节目,包括《乐夏》。但要让我从“德国乐迷”的视角来评价,这就像给我戴了顶帽子,得好好琢磨琢磨。首先,得承认《乐夏》这节目,它成功地把一些在地下摸爬滚打多年的乐队,推到了大众面前。从这点上说,它的意义是.............
  • 回答
    郭德纲、岳云鹏送上最真挚祝福,为程派京剧演员张茜全国巡演加油打气!近日,德云社两位当家台柱——相声界的“喜剧之王”郭德纲和“国民笑匠”岳云鹏,不约而同地为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程派京剧演员张茜全国巡演送上了最诚挚的祝福。两位喜剧大师的跨界支持,不仅为京剧艺术注入了一丝新鲜的活力,更让这场别开生面的巡演多.............
  • 回答
    .......
  • 回答
    “美军胜在有午餐肉”这个说法,虽然带有一点幽默和夸张的成分,但背后确实触及了二战时期美军后勤保障的强大优势,以及后勤对于战争胜负的关键作用。午餐肉(Spam)只是其中一个代表性的例子。让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 如果美军没有发明(或者说大规模普及和应用)午餐肉,战争结果会如何?首先要明确,午餐肉并非“发.............
  • 回答
    德国博主海雯娜(Hannah)因驳斥涉华谣言而遭遇多家外媒抹黑和网络暴力的事件,反映了当前国际舆论场中信息战、意识形态斗争和网络暴力的复杂性。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多方面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因素,值得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事件背景:海雯娜的身份与言论1. 身份定位 海雯娜是一位活跃在社交媒体.............
  • 回答
    关于“德国科学家称全球99.5%感染源自意大利北部新冠变体”的说法,目前缺乏明确、公开可查的学术依据或权威报道支持这一具体数据。从科学和事实核查的角度来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信息来源核实:是否真实存在该结论? 截至2023年,尚未有可靠的学术论文或权威媒体报道明确指出德国科学.............
  • 回答
    德国之声中文网在报道五国对华军演时,导语写为「美日印澳法,还没八国」,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引导性和倾向性的表述,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1. 字面意思与表层含义: 列举参演国家: 导语直接列出了参演的五个国家:美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和法国。 暗示“更多”或“潜在更多”: “还没八国”这.............
  • 回答
    德国向乌克兰援助2700枚“苏制防空导弹”一事,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这背后涉及地缘政治、军事战略、人道主义以及国内政治等诸多因素。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 援助的背景与性质 俄乌冲突的持续升级: 自2022年2月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以来,乌克兰面临着来自俄罗斯空.............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德国在11月2日起实施的“封城”措施以及欧洲当前的疫情现状。 德国宣布“封城”一个月(2020年11月2日起):背景、内容与影响背景:德国宣布这一轮“封城”措施,最直接的原因是新冠病毒感染人数的急剧上升。进入2020年10月下旬,德国的每日新增确诊病例数出现了显著的增长,并且.............
  • 回答
    对于德国媒体在指责中国“战狼外交”时,配图误用了“杈”字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图片失误,更折射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包括西方媒体对中国的认知偏差、文化误读、以及在报道中国议题时可能存在的刻板印象和不严谨之处。事件本身:一个象征性的误用首先,我们来看这个事件的.............
  • 回答
    德国电影《浪潮》(Die Welle)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且极具社会反思意义的作品。它改编自真实事件,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探讨了极权主义如何悄无声息地渗透并席卷一个民主社会。以下是我对这部电影的详细评价:核心亮点与主题深度: 极强的代入感与警示性: 电影最成功之处在于它将一个宏大的社会学实验置于一.............
  • 回答
    关于德国女生“打脸”余秋雨等学者关于《道德经》在德国普及程度的说法,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和分析。这个事件涉及到文化传播、学术认知、大众认知以及跨文化交流的复杂性。事件背景梳理(推测与常见情况):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个说法的可能来源和背景。 余秋雨的说法可能来源: 余秋雨作为一位知名的文化学.............
  • 回答
    德国汉学家顾彬(Joachim K. Böhm)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评价,尤其是他对莫言、余华、王安忆的“贬低”以及对鲁迅的“抬高”,是一个在中国文学界引发广泛讨论和争议的话题。要理解他的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景、评价标准以及可能的动因。顾彬的背景和学术地位:首先,了解顾彬的身份和背景至关重要。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