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未接触过任何经济学知识的人读《资本论》可行吗?

回答
让我来跟你聊聊,一个对经济学完全没概念的朋友,能不能啃下《资本论》这件事。

直接答案: 理论上可行,但难度极高,更像是一种“挑战”而非“阅读体验”。

详细说说为什么:

首先,得明白《资本论》是什么。它不是一本轻松的消遣读物,也不是一本介绍“如何快速赚钱”的生活指南。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一部系统性的、极其深刻的哲学和经济学著作,旨在分析资本主义的运作机制、内在矛盾以及历史发展趋势。它的目的是揭示资本主义的“秘密”,而不是迎合大众的阅读习惯。

对于一个完全没有经济学基础的人来说,阅读《资本论》会遇到以下几个巨大的门槛:

1. 概念的陌生与抽象:
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建立《资本论》的基石是劳动价值论,即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个概念本身就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直观感受到的“价格”,需要时间去理解和接受。
商品、使用价值、价值、抽象劳动、具体劳动: 这些是《资本论》开篇就遇到的核心概念。它们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需要你逐字逐句去抠,去理解它们在马克思体系中的具体含义,而不是望文生义。
货币、货币的职能: 货币作为商品的代表,其演变和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在《资本论》中也经过了详尽的分析。
资本、生产资本、流通资本、不变资本、可变资本: 这些概念的区分和相互关系是理解剩余价值的关键,非常细致,容易混淆。

2. 逻辑的严密与层层递进:
《资本论》的论证方式是演绎法和归纳法相结合,逻辑链条非常严密。马克思从最基本的商品出发,一层层剖析,逐渐构建出资本主义的宏观运作模型。如果你在某个环节掉了队,后面的内容会变得难以理解,甚至完全不知所云。
他会不断地引用前文的概念,进行推导和论证。没有前面扎实的概念基础,后面的推导就如同空中楼阁。

3. 语言的古老与学术性:
《资本论》是用19世纪的语言写成的,当时的表达方式和一些学术术语可能与现代汉语的习惯有所不同,需要一定的耐心去适应。
马克思的写作风格是严谨、深刻的,充满了哲思和辩证法。这使得他的文字具有一定的“厚度”,不是轻松易读的。

4. 论证的深度与篇幅:
《资本论》第一卷就已经非常厚重,里面有大量的细节分析,比如关于劳动日的斗争,关于机器的引入对工人阶级的影响等等。这些细节是为了支撑他的核心论点,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感到过于繁琐。
后续的卷(第二卷、第三卷)则更加侧重于资本的运动和循环,以及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逻辑和分析更加复杂。

那么,一个零基础的朋友,想要挑战《资本论》可以吗?

“可行”的定义: 如果你把“可行”定义为“有可能最终读完”并且“不至于完全放弃”,那么是的,这是可能的。但这个过程会非常辛苦,需要极大的毅力和耐心。
不推荐的做法: 直接拿起《资本论》第一卷,从头读到尾,对于零基础的朋友来说,简直是“自杀式”的学习。很可能刚读几页就卡壳,然后感到沮丧,最终放弃。

更“可行”的路径和建议:

如果真的有志于理解《资本论》,但又毫无经济学基础,我强烈建议你走一条循序渐进的道路,而不是直扑“圣经”。

1. 打基础(预备役):
阅读通俗的经济学入门书籍: 比如,有一些专门写给非专业人士的经济学启蒙读物,它们会用更易懂的语言解释基本的经济学原理,比如供需关系、市场经济、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等等。了解这些基本概念,会让你对经济运行有一个宏观的认识。
了解马克思本人及其思想背景: 了解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为什么要写《资本论》,他批判的是什么,这有助于你理解他写作的初衷和框架。

2. 借助导读和解读:
阅读《资本论》的导读材料: 有很多学者写了《资本论》的导读、导论或者解读性的书籍。这些书籍会帮你梳理《资本论》的脉络、解释核心概念、点明关键论证。选择口碑好的导读材料,能事半功倍。
参加读书会或课程: 如果条件允许,参加一个由有经验的老师或学者带领的《资本论》读书会或课程,跟着大家一起讨论,互相答疑,效果会好很多。

3. 有选择地阅读:
先读《资本论》的第一卷: 第一卷是《资本论》的基础,也是最关键的部分。如果能啃下第一卷,你就已经掌握了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最核心的工具。
带着问题去读: 在阅读之前,先了解一些关于《资本论》的讨论,比如关于剩余价值、剥削、资本积累等,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会更有目标性。
关注核心章节: 《资本论》中有些章节是核心中的核心,比如关于“商品”、“货币”、“剩余价值的生产”、“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等。可以先聚焦于这些章节,理解透彻后再扩展。

4. 慢下来,反复琢磨:
《资本论》不是小说,不能一口气读完。遇到不懂的地方,停下来,查阅资料,思考,甚至跳过,等理解了后面的内容再回过头来看。
做笔记,画图: 马克思的分析体系是相互关联的,做笔记,梳理概念之间的关系,画出流程图,有助于加深理解。

总结一下:

对于一个完全没有经济学基础的人来说,直接阅读《资本论》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它更像是一场严峻的考验,需要你付出远超普通阅读的努力。

如果你真的对《资本论》的思想感兴趣,我极其不建议你直接“硬啃”。聪明的做法是先打好基础,借助导读材料,循序渐进地进入。这样,你不仅更有可能读懂,也能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更多乐趣,而不是被挫败感淹没。

这就像学习一门新的语言,你可以直接去听母语者的对话,但很可能一头雾水;也可以先学字母、单词、语法,再慢慢过渡到阅读和交流。对于《资本论》这样一本思想深邃的书,后者无疑是更明智的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然可以。

不知道现在的初中是否还有政治课,其实里面很多就是政治经济学里面的内容,有着良好的继承性的东西。

当然,对这种读者,最好是有朋友带着读,尤其是有这样一位友人,能给你一个简单清晰的框架,然后你去求证和辩伪,这样效率更高,对书的内容理解的更深更广。

同时,如知乎上一位读者的分享,当代的世界已经进化了,资本论已经属于哲学和认识方法论的偏软的知识,所以把它当做基础知识以及学科发展史上的关键著作来读,或许会更好的指导自己刷新人生观,但是解决个人或者家庭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最好是从近代当代的优秀经验总结中寻找可执行的方案,这是思想与实践的巨大差异。

不以解决问题而去读此书,个人建议不读也罢,毕竟现代很多的碎片化知识充斥着我们的时间,也可以帮助我们知道一些内容。


这里也顺道分享下个人心得:

该书研究的时间段是发展时期的资本主义,

该书研究的对象是商品以及依附在商品之上的社会关系,

该书研究的目的是促进商品更好的为更多的人服务,落脚点是为人以及人群或者社会服务的,(这是它的屁股,而我们每个人也必须要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屁股。)

该书研究所使用的方法论和哲学思想继承自历史智慧的总结,主要是矛盾关系的参考系如何选取和展开,以及人是什么,

该书将商品和人的本质(人就是人的一生,人生就是人所拥有的时间)进行了抽象的关系描述,就是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与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很多人批判这个已经比较古老的关系描述,甚至要推翻,个人建议正反观点都看一看。当然,我是支持这句话的,但是它也是无法量化和无法执行的虚话,这也是为什么前面我说思想和实践要相对分离。

最后,强烈建议在看该书的时候,配合着去看看量子力学的科普以及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科普,一定要那种深入浅出的牛人的科普哈,避免被带入歧途。个人觉得这三个理论统一在一起很是爽快。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