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对于「人在不理性时会如何决策」,目前经济学有哪些研究结果?

回答
人在不理性时会如何决策?经济学研究结果的详细探讨

经济学在传统上建立在“理性人”的假设之上,即假定个体总是以最优的方式来追求自身利益。然而,现实生活中的人类行为往往偏离这一理想模型,表现出明显的“不理性”特征。对于“人在不理性时会如何决策”,现代经济学,特别是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omics),已经取得了大量引人入胜的研究成果。

以下将详细阐述经济学在这一领域的关键发现,并尽量提供具体的例子和理论解释。

一、 认知偏差(Cognitive Biases):思维的捷径与陷阱

认知偏差是指人们在信息处理过程中系统性地偏离理性判断的倾向。这些偏差并非随机错误,而是源于大脑在信息过载、时间压力或不确定性下的“认知捷径”(Heuristics)。行为经济学通过大量实验证明了这些偏差的存在及其对决策的影响。

1. 可得性启发法(Availability Heuristic):

理论解释: 人们倾向于高估那些更容易回忆起来的信息的发生概率。这些信息通常是生动、近期发生、或经常被媒体报道的。
决策表现:
风险评估失误: 人们更容易对飞机失事(媒体报道多)的风险感到恐惧,而低估汽车事故(实际发生概率远高于飞机失事)的风险。
投资决策: 投资者可能因为近期某个行业或股票的“热门”新闻而倾向于投资,即使基本面并不支持。
政策制定: 政府可能因为某个突发事件(如恐怖袭击)而过度反应,投入大量资源应对,而忽略了更普遍但报道较少的风险。
研究成果: Kahneman 和 Tversky 的经典研究揭示了可得性启发法在判断频率和概率时的作用。

2. 代表性启发法(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

理论解释: 人们倾向于根据事物与某个原型或刻板印象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概率。
决策表现:
刻板印象和歧视: 仅仅因为某人符合某种刻板印象(例如戴眼镜、内向),就认为他更有可能是图书管理员而不是销售员,即使人口统计学上销售员数量远多于图书管理员。
“赌徒谬误”(Gambler's Fallacy): 连续几次出现黑色球后,人们会认为下一次出现红球的概率更大,因为他们觉得“该轮到了”。实际上,每一次抛硬币都是独立的事件。
评估随机性: 人们觉得一串随机数字如 1, 2, 3, 4, 5, 6 看起来“不那么随机”,反而认为 2, 5, 8, 11, 14, 17 更随机,但实际上这两种情况的发生概率是相同的。
研究成果: Tversky 和 Kahneman 在“非理性的概率判断”研究中详细阐述了代表性启发法。

3. 锚定效应(Anchoring Bias):

理论解释: 人们在做判断时,会倾向于过分依赖最初获得的信息(锚定值),即使该信息与最终判断关系不大。
决策表现:
价格谈判: 卖家提出的第一个价格(锚定值)会显著影响买家对商品价值的认知,即使买家知道这个价格可能很高。
估值: 在拍卖中,人们给出的出价可能受到之前其他出价的影响,即使他们原本的估值不同。
建议和预测: 听到的第一个建议或预测往往会对后续的判断产生强烈影响。
研究成果: Tversky 和 Kahneman 的研究表明,即使是随机产生的数字(例如通过转盘产生)作为锚定,也能影响人们对实际数值的估计。

4. 确认偏差(Confirmation Bias):

理论解释: 人们倾向于寻找、解释、偏好和回忆那些确认自己已有信念或假设的信息,而忽视或低估那些与自己信念相悖的信息。
决策表现:
政治立场: 人们倾向于只阅读支持自己政治观点的媒体,并认为这些媒体更“客观”。
投资决策: 已经看好某只股票的投资者会积极寻找支持该股票上涨的新闻和分析,而忽略任何负面信息。
科学研究: 研究人员可能在设计实验或解释数据时,无意识地倾向于支持自己的理论。
研究成果: Confirmation bias 在社会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中都有大量研究,行为经济学将其应用于经济决策。

5. 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

理论解释: 同一个信息以不同的方式呈现(框架),会影响人们的偏好和决策。
决策表现:
医疗选择: 手术成功率 90% 的描述比失败率 10% 的描述更容易被接受。
产品推广: “80% 瘦肉”的描述比“20% 脂肪”的描述更受欢迎。
政策沟通: 鼓励人们节约能源时,强调“节约 100 美元”比强调“额外花费 100 美元”效果更好。
研究成果: Kahneman 和 Tversky 在“展望理论”(Prospect Theory)中详细阐述了框架效应的重要性。

6. 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

理论解释: 人们对损失的痛苦感远大于对同等数量收益的快乐感。换句话说,失去 100 元比获得 100 元更能让人感到不快。
决策表现:
风险承担: 为了避免损失,人们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例如持有亏损的股票不卖,希望它能涨回来)。
交易: 人们更不愿意出售自己已经拥有的物品(禀赋效应),因为放弃它被视为一种损失。
合同设计: 惩罚条款(代表潜在损失)往往比奖励条款(代表潜在收益)更能促使人们遵守规则。
研究成果: 这是展望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由 Kahneman 和 Tversky 提出。

7. 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

理论解释: 一旦人们拥有了某件物品,他们对该物品的评价就会提高,不愿意以低于他们对其价值的评估出售它。这与损失厌恶密切相关。
决策表现:
市场交易: 卖家要求的价格通常高于买家愿意支付的价格,导致交易难以达成。
慈善捐赠: 一旦人们捐赠了金钱,他们可能会更不愿意再次捐赠,因为这被视为“失去”了。
研究成果: Kahneman, Knetsch 和 Thaler 的实验提供了禀赋效应的有力证据。

8. 过度自信偏差(Overconfidence Bias):

理论解释: 人们倾向于高估自己的能力、知识或预测的准确性。
决策表现:
创业失败: 许多创业者对自己的商业计划过于乐观,低估了风险和竞争。
投资: 投资者可能认为自己能跑赢市场,但实际上大多数投资者无法做到。
风险管理: 企业可能因为过度自信而承担过大的风险。
研究成果: 心理学和经济学研究都证实了普遍存在的过度自信现象。

二、 偏好和价值的非理性

除了认知偏差,人类的偏好和对价值的感知也常常是非理性的。

1. 时间偏好(Time Preference)的非线性:

传统经济学假设: 人们以固定的利率(折现率)将未来收益折算为现值,即呈现出指数性折现。
行为经济学发现: 人们的时间偏好是非线性的,表现出“双曲折现”(Hyperbolic Discounting)或“当前偏误”(Present Bias)。这意味着人们对“现在”的偏好远高于“稍远的未来”,而且这种偏好随着时间临近而急剧增加。
决策表现:
拖延症: 明知晚做会有更大成本,但仍然选择推迟。
健康行为: 明知吸烟或饮食不健康对未来健康不利,但仍然沉溺于当下的快感。
储蓄不足: 为了眼前的消费,而牺牲未来的养老或财务安全。
研究成果: Thaler 在其工作中对时间偏好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助推”(Nudge)理论来帮助人们克服当前的偏好。

2. 效用函数的不对称性(Asymmetric Utility Functions):

传统经济学假设: 效用是可量化且一致的。
行为经济学发现: 人们对收益和损失的感知存在差异(如损失厌恶),并且效用函数并非总是光滑或凸的,尤其是在收益区域。
决策表现: 与损失厌恶和禀赋效应相关。

3. 社会偏好(Social Preferences):

传统经济学假设: 人们只关心自己的效用。
行为经济学发现: 人们也关心他人的福祉,并表现出公平感、互惠性和利他主义等社会偏好。
决策表现:
最后通牒博弈(Ultimatum Game): 即使接受一个不公平的提议能获得一些收益,但人们往往会拒绝,宁愿双方都得不到,以示惩罚不公平。
礼物经济和慈善: 人们愿意为他人付出,即使没有直接回报。
合作和信任: 人们更愿意与那些被认为公平或互惠的人合作。
研究成果: Fehr 和 Schmidt 的“公平依恋理论”(FairnessInclined Preferences)以及 Bolton 和 Ockenfels 的“分布依恋理论”(DistributionDependent Preferences)是研究社会偏好的重要理论。

三、 对经济模型的影响

这些非理性行为对传统的经济模型产生了深远影响,催生了新的研究方向:

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 Finance): 将行为经济学的原理应用于金融市场,解释市场异常现象,如资产泡沫、股灾以及投资者的非理性交易行为。
公共政策设计(Public Policy Design): 利用行为经济学原理设计更有效的政策,例如“助推”(Nudge)策略,通过改变选择架构(Choice Architecture)来引导人们做出更好的决策,而无需强制或经济激励。例如,默认选择自动加入退休金计划,而不是需要主动加入。
市场营销和产品设计: 理解消费者的认知偏差和偏好,可以更有效地设计产品和营销策略。

总结

总而言之,经济学在研究“人在不理性时会如何决策”方面,已经从最初的理性人假设,发展到承认和量化人类的系统性非理性行为。认知偏差(如可得性、代表性、锚定、确认偏差、框架效应)和非线性的偏好(如损失厌恶、禀赋效应、当前偏误、社会偏好)是理解这些决策的关键。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我们对人类经济行为的理解,也为设计更有效的政策、更成功的商业策略以及更公平的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证支持。未来的研究将继续深入探索这些非理性行为的神经基础、跨文化差异以及如何设计更具弹性的经济系统来应对人类固有的局限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来写一个科普向的综述好了。

「人在不理性时会如何决策」,这是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研究的基本课题。我们从一些显而易见的和“理性”似乎违背的事实出发,并给出行为经济学的解释。

2015-8-14:又是一个看见评论区就会发笑的答案。那先简单解释几句。

在经典经济学中, 理性就是 效用形式在满足一些前提下对 效用的最大化。

这些前提其中的一些是:

选不选择期望收益高的项目,并不意味着理不理性。因为期望收益高,也承担了更大的风险,因此单看收益不看风险偏好,不足以说明一个人理性还是不理性。但是在两种情形下出现了相反的评价,则必有一种选择不理性。


至于在博弈论中,理性虽然仍然是最大化效用,但谈理性必须基于信念体系,因此有很多种理性,序贯理性,理性,无穷阶理性,N阶理性,贝叶斯信念下的理性等等等等。

而说到「人在不理性时会如何决策」,我们一般假定这里的理性指的是无穷阶序贯理性,因此 理性, N阶理性这些都可以看做是“不理性”。 这一点实在难以科普,诸位凑合看吧。


另外,以下“悖论”“问题”均为实验平均而言。并不代表所有人都会这样选择。

以下是答案。

-------------------------------------------------

【1】 阿莱斯悖论:我们真的厌恶风险吗?

首先,在以下两种计划P1,P2中选择你最爱的方案:

其次,在以下两种计划P3,P4中选择你最爱的方案:

但实际上P1+P4 = P2+P3!,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认为P1>P2,那么应该认为P3>P4才对!

一种解释——反射效应:对损失性预期的偏好是对收益性预期偏好的镜像

–收益方面:偏好确定性的收益

–损失方面:厌恶确定性的损失

也就是说我们对风险态度是不一致的(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平时风险厌恶的人也会买彩票)

另一种解释是——Kahneman–Tversky 权重函数

如上图所示,我们真正使用的是主观概率π(p)而非p来计算期望效用的,这种主观概率的特点是: 低概率高估,高概率低估。极低概率为0,极高概率为1 。

-------------------------------------------------

【2】偏好逆转(Preference Reversal)现象:我们的偏好固定吗?

- 比较两种方案

• A 28/36的机会赢得10美元

• B 3/36的机会赢得100美元

- 问题1:若你可以在两种机会中选择一种, 你会选择哪一种方案?

大多数人会选择A。

- 比较两种方案

• A 28/36的机会赢得10美元

• B 3/36的机会赢得100美元

- 问题2:让你出售两种方案,你对哪一种方案的定价更高一些?

大多数人会给B的定价更高。

卡尼曼通过实验证明,人们的偏好并不存在一个一致的顺序。

人们在A、B两 事物中任选其一时,他若选择A,但在让他转让这两事物时,他却倾向于B的价格比A 更高。

一种解释——展望理论的值函数

如上图所示,在零点上下,对于风险的评判是不一样的。(这可以看做是反射效应的进一步拓展)


也正是基于此,如果有两个消息需要告诉对方,怎么表述能让对方感到效用最大?

↓↓ ↓↓ ↓↓

  1. 都得益,分开表述。
  2. 都损失,一起表述。
  3. 大得益与小损失,一起表述。
  4. 大损失与小得益,分开表述。



-------------------------------------------------

【3】 为什么五块钱掉了不心疼,五块钱的甜筒掉了会心疼?

情形A:你已经花100元买了一张音乐会的门票, 到达音乐厅时,你发现门票丢了。售票处还在以同样的价格卖票,你会不会再买一张票?

情形B:你预订了一张100元的门票,到场取票, 到达音乐厅后,你发现丢了100元,假设你还有 足够的钱,你会不会按原定价格买票?

一种解释——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

一个账户为音乐会账户,另一账户为现金帐户,当丢了门票时,你会认为再买门票花费200元。



-------------------------------------------------

【4】疫情村(Tversky and Kahneman , 1981):某个村子有600人,正在遭遇疫情的威胁,营救 方有两个营救方案。

• 方案1:200人获救

• 方案2:600人获救的概率为1/3,没人获救的概率为2/3

实验结果:选择方案的人数比例为方案1:方案2=109:43

• 方案1:400人死亡

• 方案2:600人获救的概率为1/3,没人获救的概率为2/3

实验结果:选择方案的人数比例为方案1:方案2=34:121

一种解释——孤立效应:从事物的不同侧面,可能导致不同的偏好


-------------------------------------------------

【5】 哈根达斯冰淇淋

现在有两杯哈根达斯冰淇淋, 一杯冰淇淋A有7盎 司,装在5盎司的杯子里面,看上去快要溢出来 了;另一杯冰淇淋B是8盎司,但是装在了10盎司 的杯子里,所以看上去还没装满。你愿意为哪一 份冰淇淋付更多的钱呢?

实验表明:平均来讲,人们愿意花2.26美元买7 盎司的冰淇淋,却只愿意用1.66美元买8盎司的 冰淇淋。(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肯德基用小袋装超满薯条而 不是用大袋较满薯条)



-------------------------------------------------

【6】博弈论中的“非理性”

当然博弈论里也零星地有提出很多对理性挑战的博弈,因为很杂,就随便讲几个了。(而且其实博弈论中对理性的要求本来就存在很多不一样的定义,因此也不太好说是“非理性”)

【6.1】 Jerry已经提到的最后通牒博弈

两参与人A,B,A报价x,如果B接受报价,那么A获得x,B获得10-x,如果B不接受报价,两人都不获得收益。

理论上讲,只要A的报价小于10,B都会接受。然而在实际中并非如此,大部分人会认为A过于“贪心”而拒绝掉A的高价 。


【6.2】 蜈蚣博弈

这个博弈相当有趣:两个参与者按如下形式游戏,看上去如果一直合作下去会有(100,100)的收益。

然而这个博弈的序贯均衡竟然是在第一期就结束!

我们从最后一期看起:如果到达最后一期,B不合作反而会得到101,因此B其实不会合作;

而A知道B在最后一期不会合作,A就只能获得98,因此他会选择在倒数第二期就不合作,两人获得(99,99)

可B意识到A这样选择,他会在倒数第三期选择不合作,获得100;

这样依此类推,他们竟然只能获得1的收益。试想,如果两人能撑两期,都能分别获得(2,2)的收益!

而在实验中,确实大部分人都会玩4期以上,这和序贯理性是有所违背的。

当然,最有趣的一点是:在蜈蚣博弈的实验中,经济学家曾让一些围棋高手作为被试,结果他们的结果则是几乎完全符合理性:他们全部在第一次或第二次就结束了博弈。




【6.3】囚徒困境的有限重复和无限重复博弈

囚徒困境是大家都熟知的博弈。

纳什均衡解是在(背叛,背叛)

但如果我们让这个博弈进行很多次,大家多次交手,是否会选择合作,信任对方?

如果进行无限次重复,可以证明,最优的决策是信任对方。

但如果进行有限次,无论有限值有多么大,根据【5.2】中类似的逆向归纳,我们都可以知道,在最后一期,人们是会选择背叛的,因此依此类推,在每一期都会背叛。

然而在实验中,大部分人即使在有限次博弈中仍然选择信任。



对【6.2】【6.3】的解释—— 囚徒困境有限重复和蜈蚣博弈本质的问题都在于,序贯理性对理性的要求其实是很高的。

后来有人提出了理性,简单来讲就是说,我们的理性容忍期望效用有的偏离,如果这种偏离是有可能获得收益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