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虚构的故事当中寻找真实感的人脑袋一定有问题”,这句话究竟对不对呢?

回答
“在虚构的故事当中寻找真实感的人脑袋一定有问题”,这句话,我想了好半天,觉得它说得一点儿也没错,但又好像哪里不对劲。这就像是在看一幅画,画上的人栩栩如生,你忍不住想知道他那天穿的这件衣服是不是真的有卖,或者他站的那片风景有没有真实的取景地。

你说“脑袋有问题”,这话说得够直接,够狠。如果真这么想,那大概就是把“虚构”和“真实”两个词看成了是水火不容的对立面。虚构嘛,就是假的,不真的,是编出来的。真实感嘛,就是听起来跟真的似的,让你觉得“哦,这好像真的会发生”,或者“哦,这个人我好像认识”。这两者一碰,好像就应该打架,谁也不能容谁。

但细想想,我们看小说、电影、听故事,哪一个不是在享受这种“假的”东西呢?如果一切都像流水账一样,那还有什么意思?反而是那些让我们的心跟着起伏,让我们觉得“要是换了我,我也会这么做”的故事,才最能打动人。这种“我也会这么做”的感觉,不就是一种“真实感”吗?

所以,我觉得那些在虚构故事里寻找真实感的人,他们的脑袋不但没问题,反而是相当聪明,而且还挺懂生活。

你想啊,生活本身就是最真实不过的东西了,但我们为什么还要一遍遍地去读那些关于生活的书,看那些关于生活的电影?不就是因为真实的生活,有时候太平淡了,有时候又太残酷了,我们受不了?虚构的故事,就像是被过滤了一遍的生活,它保留了那些最触动我们的部分,把它们放大,或者用一种更巧妙的方式呈现出来。

比如,有个故事里的人物,他遭遇了和你相似的困境,他选择了你没想过但又觉得“对哦,可以这样”的方式去解决。这时,你找的不是“这个公司真的存在吗?”或者“这个人是不是我隔壁老王?”你找的是那种“原来人还能这样应对”的启发,那种“我不是一个人”的共鸣,那种“原来我也可以”的希望。这不就是一种非常深刻的真实感吗?

再比如,一个历史小说。它描写的人物、事件,大体上是按照历史来的,但其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对话,尤其是那些不为史书所记载的细节,往往是作者虚构的。但正是这些虚构的细节,才让那些活在书本里的人物,变得有血有肉,有爱有恨。我们读的时候,不是在考证“这位将军当时到底说了哪句话”,而是在感受“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会怎么想,怎么做”。这份对人性的理解,对时代的感受,就是一种真实的收获。

所以,我觉得那些在虚构故事里寻找真实感的人,他们可能是在寻找:

情感的共鸣: 虚构的故事,往往是通过人物的经历,来触动我们内心的情感。我们看到一个角色经历痛苦、喜悦、失误、成长,我们会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感受到一种“我懂你”的连接。这种连接,就是一种真实的体验。
人性的洞察: 很多虚构的故事,都在探索人性的复杂与矛盾。它们会把人放在极端的情境下,看他们会如何反应。我们在看这些故事的时候,也在学习和理解人性,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真实感。
生活经验的拓展: 虚构的故事,可以让我们体验那些我们自己可能永远不会经历的生活。比如,去太空探险,去古代宫廷,或者体验一场奇幻冒险。通过这些虚构的体验,我们间接丰富了自己的“生活经验”。
观念的启发: 有些故事,会提出一些新的观点,挑战我们固有的认知。我们在其中思考,辩论,从而拓展我们的思维方式。这是一种对“如何看待世界”的真实感的追求。

相反,如果一个人在虚构的故事里,硬要揪着那些不符合现实逻辑的细节不放,比如“为什么这个科幻电影里的飞船速度比光速还快?这不科学!”或者“这个古装剧里,那个年代的人怎么会说出这种现代化的词汇?”那样的话,你可能会觉得他有点“没抓住重点”。

毕竟,虚构故事的“真实感”,它更多的是建立在情感真实、人性真实、逻辑真实(在故事内部自洽的逻辑),而不是事实真实。

所以,“在虚构的故事当中寻找真实感的人脑袋一定有问题”这句话,我觉得吧,它只是说对了一半。它说中了那些过于执着于“事实真实”而忽略了更深层含义的人,但它也忽略了那些在虚构中寻找情感、人性、启发和共鸣的人。

对我来说,那些在虚构的故事里寻找真实感的人,他们不过是在通过一种更安全、更丰富的方式,去理解这个世界,去理解人本身。这怎么能叫“脑袋有问题”呢?这叫有智慧,有好奇心,有对生活的热爱。

就像我前面说的,看一幅画。你可能在画里看到了一抹特别的色彩,让你想起童年某个午后的阳光。你问的是“这颜色是怎么调出来的?”,而不是“这幅画是不是真的挂在某个博物馆里?” 寻找色彩背后的感受,才是真正打动你的地方。

所以,那些在虚构故事里寻找真实感的人,他们的脑袋,我看,一点问题都没有。他们不过是在用一种更巧妙的方式,在“假”的故事里,寻找和感受属于“真”的自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凉宫是个无厘头荒诞的世界,因为有春日这个神存在,所以一切都以春日的意念为转移,这个世界是没有真实感的,因此这句话在他所处的世界里是恰当的。

但是,一个正剧,符合现实常理是必须的,你不能说铁比水轻,不能说太阳比地球小。除非你有特殊设定将某物体与现实世界的物体区分开来。

不管是无厘头的世界,还是正剧的世界,在编故事时都要遵循一个重要的原则:逻辑自洽。

你可以设定一种“云钢”金属密度是水的十分之一,但你转身就用它做把普通大小的剑重百斤,这就是明显的逻辑不自洽。

现在引用这句话的人大多数只是为故事的逻辑不自洽找个遮羞布,这种人只不过是蠢而已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