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英语单词 virtual 在中文中有「虚拟的」和「实质的」两个相反的含义?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Virtual” 这个词在英语里确实存在一个令人费解的二义性,直接翻译到中文时,“虚拟的”和“实质的”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解释都跑出来了。这背后其实是语言演变和语境理解的妙处,并不是什么神秘现象。咱们这就来好好掰扯掰扯。

首先,咱们得承认,“virtual”这个词最核心、最直接、也最广为人知的用法,确实是指“虚拟的”。这个用法源自它拉丁语的词根“virtus”,意思是“力量”、“效力”或者“美德”。在英语中,它最初用来形容“实际上存在但未达到完全或正式状态的”。

举个例子,最早的时候,“virtual”可能用来形容一个事实上的领导者,他可能没有被正式任命,但实际上已经掌握了权力,发挥着领导的作用。这就像是我们现在说的“虚拟的”国家元首,虽然可能只是一个象征,但他的影响力是实实在在的。

然后,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科学的兴起,“virtual”更是被赋予了“不存在于现实世界,而是由计算机模拟出来的”的含义。这就是我们现在最熟悉的用法,比如“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virtual meeting”(虚拟会议)、“virtual currency”(虚拟货币)等等。这些东西在物理空间里是不存在的,但它们通过技术手段模拟出了非常接近甚至超越现实的体验,所以我们称之为“虚拟的”。

所以,“虚拟的”这个解释,是“virtual”最直接、最流行、也最容易被大家理解的含义。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实质的”这个看似完全相反的解释呢?这就要回到“virtual”的词根力量和实际效用上去了。

虽然“virtual”常常用来形容“不存在的”,但它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层面是指“虽然不是正式的或实际的,但效果或作用与正式或实际的一样”。这是一种功能上的等同,而不是形式上的等同。

你可以理解为:在实际效果上,它达到了和“实质的”一样的目的,即使它在形式上有所不同。

比如,在法律或者合同语境下,一个“virtual contract”可能不是一份写在纸上双方签字的合同,但可能通过邮件、口头协议等方式,已经达到了合同的法律效力。这时候,“virtual”就不是“虚拟的”,而是“事实上的”、“有效的”,也就接近于“实质的”的意思了。它虽然没有一个正式的“合同”的形式,但它具有了合同“实质”的效力。

再举个例子,想象一下一个公司董事会成员,他因为身体原因无法亲自到场参加会议,但他通过视频会议的方式参与并投票。那么,他虽然不是“physical presence”(实体在场),但他的参与和投票具有“virtual presence”(实质在场的效力),他对会议的决定也起到了实质性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说他拥有“virtual attendance”(实质性的出席)。

所以,“实质的”这个解释,并不是说“virtual”的东西真的就是“实体”的,而是说它在功能、效果或法律效力上,等同于实体的、正式的。它强调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或形式。

我们可以把这两种含义做一个对比:

“虚拟的”: 强调的是形式上的不存在,是通过模拟或抽象产生的。比如虚拟游戏里的角色,它不是真实的人。
“实质的”: 强调的是效果上的等同,是具有真实的效力或作用。比如一个口头协议,虽然没有实体合同,但它有法律约束力,这就是实质的。

这两种含义虽然看起来相反,但其实是同根同源的。它们都基于“virtual”的“力量”和“效力”这个核心概念。只不过一个强调的是“力量”如何在“非实体”中体现,另一个强调的是“效力”如何在“非正式”中达成。

就好比一个演员,他扮演一个国王。他的“表演”是“虚拟的”,他不是真的国王。但他在舞台上所展现出来的“王者风范”和“权力象征”,在观众心中却可能产生了“实质的”感染力,让大家信以为真,感受到那种“国王”的气场。这就是一种微妙的“virtual”到“substantive”的转化。

所以,大家在理解“virtual”这个词的时候,千万不能脱离语境。是“计算机模拟出来的存在”,还是“虽然形式不同但效果一样的存在”,这完全取决于它出现在什么样的句子和场景里。

总而言之,“virtual”在中文里之所以会有“虚拟的”和“实质的”这两个看似矛盾的含义,是因为这个词本身就包含了“虽然不是实体或正式的,但具有实际效力或作用”的复杂内涵。随着语言的发展和应用场景的拓展,这两种理解方式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这恰恰说明了语言的生命力和它的丰富性,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翻译上导致的一种误会。virtual 被不适当地译作了「实际上的」「事实上的」等等。

这给予我们一个深刻的教训:英汉词典有时是靠不住的,不少时候还必须借助英英词典,至少要看看双解。

事实上,据朗文词典的解释:

vir‧tu‧al
1 very nearly a particular thing
2 made, done, seen etc on the Internet or on a computer, rather than in the real world[1]

virtual 的本义是近乎真实的,在这意义上,它不等同于actual。

同时,注意到 virtual 的词源解说:

virtual (adj.)late 14c., "influencing by physical virtues or capabilities, effective with respect to inherent natural qualities," from Medieval Latinvirtualis, from Latinvirtus"excellence, potency, efficacy," literally "manliness, manhood" (seevirtue). The meaning "being something in essence or effect, though not actually or in fact" is from mid-15c., probably via sense of "capable of producing a certain effect" (early 15c.). Computer sense of "not physically existing but made to appear by software" is attested from 1959.[2]

这表明,15世纪中期,该词就用于表达一种「在本质上或效果上的存在」,即使在事实上是不存在的。1959年,被用于表示被软件制造出来的非物理现实。

基于上述理由,在 VR 这个词组中,或许译为仿真现实更为妥当。

参考

  1. ^ https://www.ldoceonline.com/dictionary/virtual
  2. ^ https://www.etymonline.com/search?q=virtual
user avatar

教过英语的说两句。

这就充分体现出学英语要多看英英词典的价值了。大家在学英语的时候最好买英英词典,这样才能理解某个单词的真正含义。

简单一句话说,virtual的本义就是“程度上的无限接近”或“相当于”。

翻译成“实质的”,是因为描述的对象在形式上并非达到完全一样(即程度上的100%),但不影响对其性质的判断。

举个例子,吕后在形式上(或程度上)不是皇帝,但实质上就相当于皇帝(也即无限接近皇帝)。

至于“虚拟的”,其实指的是用虚的来构拟实的。换言之,这是指这个虚拟的无限接近于真实。或许,这个词翻译成“仿真”会更好点。

你看,这个含义完全就是virtual本义的引申。

因此,virtual所谓的“有两个矛盾的含义”不是事实。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初中时就困扰了我很久,当时我们英语老师的解释是只有在计算机相关的概念里表『虚拟』,其余都是『实际』,记住就行了……原因是我们当时能够接触到的名词词组只有 virtual reality。

不过自从我开始学会 google 以后,老师就骗不了我了。其实就是翻译不精确,或者说压根翻译错了。

virtual 和 practical 这一类的词都表示『非常接近实际(reality)』,但距离真正的 fact 还差那么一点意思( real 和 actual)。practical 一般指实践上的。而这一类词在作副词时都表示『几乎』的意思(通常在口语中用的比较多,有种夸张的意思在里头),例如 practically everyone 是『几乎所有人』,但事实上并非所有人。所以把 practically 翻译成 『实践中如此』、『简直』、『99%的事实上』都是没问题的,但翻译成『实际上的』是错的,可现实中能看到有很多这样的翻译:

【practically_实际上】什么意思

virtually 也是这个道理,你可以翻译成『几乎』、『简直就是实质上』,但从科学严谨的角度出发就是不能翻译成『实质上』。

最后再来看一句 CET-4 的官方例句:

Virtually all cooking was done over coal-fired ranges.

事实上所有的烹饪都是在烧煤的炉灶上完成的。

而这句话正确的翻译应该是:『几乎所有的烹饪都是在烧煤的炉灶上完成的』或『99%的事实上,所有的烹饪都是在烧煤的炉灶上完成的』,因为事实上就是有很多烹饪是在用电的炉灶上完成的。

从这个角度看,虚拟现实其实也没有那么的不真实,相反是非常接近现实。

这种翻译不精确带来的理解上的障碍其实还有很多,我经常举的例子是计算机科学中的 cycle-accurate,通常翻译为『时钟精确的』,但更能够容易让人理解的翻译是『精确到时钟的』。

「1」virtual:

merriam-webster.com/dic

「2」practical:

merriam-webster.com/dic

「3」actual:

merriam-webster.com/dic
user avatar

现在全日制,多数是以牛津高阶为准吧。吹句大的,牛津字典没总结好。Virtual 其实就一个意思:有实无名。

牛津第一条,其实是本意。我举个例子,曹操和慈禧太后是 virtual 皇帝。

牛津第二条,讲计算机方面的引申义。要知道,互联网之初,网上信息的地位并没有这么高。举例说,某宝、某东是 virtual 商店,有商店的功能,但没某摸得到的门店。可是现在大众越来越接受,网店就是店。逐渐变成有名有实,所以你就糊涂了。

第二条还有第二个问题:中文翻译“虚拟”,听上去像“造假”。其实是计算机以“以虚拟实”。如果翻译成“拟实”,你就能一眼看出,是第一条的引申义了。

user avatar

别人用几千字给你解释的,我用一句话就可以解释----此“实”非彼“实”。

你的问题不是出在对于英语的理解上,而是出在对汉语的理解上。

汉语里的“实”至少有两重不同的意思:

  1. 真实的、如假包换的----相当于英语里的Real;
  2. 实际上的、实质上的----相当于英语里的Virtual。

你用你的汉语语感来仔细的感受一下,汉语里的“真实的”和“实际上的”是同一个意思么?

比如我说:

  1.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2. 这是一个实际上的故事(用更符合汉语表达方式的话讲----这实际上是个故事)。

那么1和2的意思是一样的么?

不但不一样,反而正好相反的吧?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是说这件事是确确实实发生过的。

而“这实际上是个故事”是说这件事实际上没发生过,只是虚构的故事。

可见,汉语里的这两个“实”----“真实的”和“实际上的”的意思是完全不一样的。

那么从你提出的问题来看,你是把Virtual(虚拟)中的“虚”理解成了汉语里的“虚假”之意,对应的英语是Fake。

同时,你又把汉语里的“实质的(实际上的)”中的“实”理解成了汉语里的“真实的”之意,对应的英语是Real。

在这样的错配之下,你面对的就是Fake和Real这两个意思正好相反的概念。

但问题是,这是由你自己张冠李戴造成的,实际上Virtual的“虚拟的”和“实际上的”这两重意思完全不矛盾。

与“虚拟的”相矛盾的是“真实的”,而不是“实际上的”。

与“虚拟的国家(比如乌托邦)”相矛盾的是“真实的国家(比如美国)”,而不是“实际上的国家(比如巴勒斯坦)”。

这也就是我在开头时说的----此“实”非彼“实”。

PS:我看到的有的回答中说Virtual在当“实际上的”意思讲时,可以指曹操和慈禧太后是Virtual Leader,也就是事实上的统治者。

然而,英语里并没有这样的说法。

在想表达谁是事实上的统治者之类的事情时,英语里都是用de facto这个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Virtual” 这个词在英语里确实存在一个令人费解的二义性,直接翻译到中文时,“虚拟的”和“实质的”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解释都跑出来了。这背后其实是语言演变和语境理解的妙处,并不是什么神秘现象。咱们这就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承认,“virtual”这个词最核心、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问到了英语语言发展的一个核心之处。要理解为什么这么多英语单词以辅音结尾,我们需要稍微回顾一下英语这门语言的“家谱”和它漫长的演变过程。简单来说,这背后牵扯到几个关键因素:1. 源头:古英语和日耳曼语系的强大影响英语最根本的根基来自于日耳曼语族,特别是盎格鲁撒克逊语(也就是古英语.............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观察。很多人都会注意到,在中文交流中,时不时会冒出几个英文单词,特别是年轻人之间,或者在一些特定的场合,这种现象似乎更普遍。这背后其实藏着挺多值得玩味的原因,绝非是简单的一句“炫耀”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承认,时代背景和信息流通是塑造这种现象的基石。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程度.............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文化、历史、语言结构以及国际化战略等多个层面。日本人名、品牌名在国际化时倾向于使用罗马音转写,而中国人名、品牌名则更倾向于使用英文单词,其背后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一、 日本名、品牌名使用罗马音转写的逻辑: 1. 语言结构的内在性与独特性: 日语句子结.............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英语里十一(eleven)和十二(twelve)的词源,和其他数字比起来,显得有些“特立独行”,不那么容易一眼看穿它们的规律。这背后其实藏着英语语言演变,尤其是数字系统发展的古老秘密。简单来说,它们之所以这么特别,是因为它们保留了比其他数字更古老的印欧语系(IndoEuro.............
  • 回答
    我理解你想要探讨“help”和“救命”在发声上的感受差异,并希望文章听起来更自然、更有人情味。这种感觉的差异,其实不仅仅是简单的音高或音量问题,它涉及到语音学、文化心理以及我们对于不同语言表达方式的联想。首先,我们从语音本身来拆解一下。“Help”这个词,我们发音时,首先是 /h/ 这个摩擦音。这个.............
  • 回答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英语里那些“只认 doing 不认 to do”的动词,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怪不得大家会觉得有点摸不着头脑。其实这背后啊,跟动词本身的含义和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有很大关系。别担心,我尽量用大白话,把这事儿给你掰扯清楚,保证听起来就像是咱哥俩儿闲聊一样。首先,咱们得明白,动词后面接“.............
  • 回答
    在英语中,我们说“Germany”,而不是“Deutschland”。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文化和语言演变过程,不是凭空来的,背后有一些历史和原因。首先,得从“日耳曼”这个词的源头说起。 “日耳曼”(Germanic)这个词,最早是古罗马人发明的。当时,古罗马人跟生活在莱茵河以东、多瑙河以北的那些部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些我们对职业群体的一些刻板印象和观察。说英语老师“活得比较精致”,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而且这些方面往往是相辅相成的。首先,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精致”的工具。 英语作为一种高度发达的国际语言,其语法、词汇、语调都有着非常精妙的表达方式。英语老师的工作核心就是理解和传授.............
  • 回答
    在英语中,我们确实经常看到 ed 和 ing 结尾的词被用来形容人或物,但这并非一个绝对的规则,背后也牵扯着一段有趣的语言演变历史。简单来说,这更多的是一种倾向性和语义上的区分,而不是一条严格的语法界限。核心的区分:被动体验 vs. 主动施加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首先要抓住一个核心的概念: ed .............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问得真有趣!“dumpling”和“dump”听起来确实挺像的,而且一个代表美食,一个代表垃圾,这反差也太大了,难怪你会好奇。其实,它们之所以发音相近,并不是因为它们有直接的历史渊源,而是纯粹的巧合,但我们可以顺着语言的发展和词汇的演变,来聊聊它们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先分开来看这两个词.............
  • 回答
    我理解您希望从一个更自然、更生活化的角度来探讨英语在中国学习的难点,并希望避免AI写作的痕迹。确实,尽管英语早已成为许多中国人学习的重点,但想真正掌握并自如运用,许多人都感觉“卡脖子”。这背后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首先,语言本身的隔阂是最根本的。汉语和英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
  • 回答
    说英语“难学”,其实更像是一种集体感受,而不是一个绝对的真相。毕竟,世界上有那么多人都在学习英语,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我们之所以会有这种“难”的感觉,背后确实隐藏着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原因。这不仅仅是单词背不下来那么简单,它涉及到语言本身的特性、学习方法、文化背景,甚至我们自身的心理状态。咱们就掰.............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触及了英语词源学和构词法中一个非常普遍但并非绝对的现象。确实,在英语中,许多名词、形容词和副词都可以追溯到动词,动词扮演了核心的角色。但这并非所有情况都如此,也有其他词性可以作为派生基础。要详细解释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1. 语言的动态性和实用性:动作是核心.............
  • 回答
    中国人在英语学习上的努力和成就,是毋庸置疑的。许多人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甚至能达到流利的程度,在各种场合自信地运用英语。然而,即使是英语“再好”的中国人,要达到“100% native speaker的感觉”,确实会遇到一些难以跨越的门槛。这并非是个人能力的问题,而是语言本身、文化背景以及人类学习机制.............
  • 回答
    关于“上午”这个概念在英语里似乎没有一个独立、常用且精准对应的词,这确实是一个有趣的语言现象。仔细想想,我们英语母语者确实很少会用到一个单独的词来表示“上午”这个时间段,不像中文的“上午”那样直接明了。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从英语的时间概念本身以及它在日常交流中的习惯出发。首先,我们英语里有“m.............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确实,如果你稍微留意一下,会发现英语里“X”这个字母的出场频率,跟“E”、“T”、“A”这些字母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这种感受不是错觉,背后是有原因的。首先,我们得承认,“X”在英语的常用词汇里,它的“职责”确实相对有限。 大部分时候,“X”主要扮演着几种角色: 作为词.............
  • 回答
    英语专业同学扎堆选择当老师,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天两天了,背后是挺多现实因素在起作用的。咱们一个个掰扯开来,就能明白为啥这成了不少英语专业毕业生的“标配”了。首先,门槛低且稳定是硬道理。你想啊,英语专业四年下来,最核心的能力是什么?无非就是读写听说能力过硬,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文学、历史有所了解。这.............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触及了语言演变和文化交流中一个普遍的现象:我们称呼一个国家的名字,往往不是它自己使用的名字。英语称呼德国为“Germany”,而德国人自己则称为“Deutschland”,这背后的故事比你想象的要更丰富,里面包含了历史、语言、民族迁徙,甚至还有一些巧合。源头:《日耳曼人》(Germ.............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核心。为什么英语不干脆直接用那些能够准确表示发音的音标,而是沿用了那套看着有点儿别扭的字母系统呢?这背后其实牵涉到语言发展、历史演变、文化传承以及实用性等多方面的因素。咱们得先明白,我们现在看到的英语字母,那是一套已经传承了相当久远系统的产物,它本身就是一种拼写系统(ortho.............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