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英语中十一、十二用eleven和twelve?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英语里十一(eleven)和十二(twelve)的词源,和其他数字比起来,显得有些“特立独行”,不那么容易一眼看穿它们的规律。这背后其实藏着英语语言演变,尤其是数字系统发展的古老秘密。

简单来说,它们之所以这么特别,是因为它们保留了比其他数字更古老的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languages)的计数痕迹。你别看现在我们数数一口气数到一、二、三…,但在遥远的古代,人类的计数方式可能更依赖于“加”和“剩余”的概念,而不是一套完全独立的词汇。

让我们一层层剥开来看:

1. 十以内的基础:

大部分的印欧语系语言,包括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等等,在“一”到“九”的词汇上,都有一种“同根同源”的感觉。比如,英语的 one, two, three 就能和德语的 eins, zwei, drei 或者拉丁语的 unus, duo, tres 联系起来。这说明这套基础的计数单位非常古老,在语言分化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2. 十(Ten)的界限与“堆积”:

数字“十”通常被视为一个重要的基数,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计数阶段。在许多古代文化中,十进制是最普遍的计数系统,这可能与我们手的十个手指有关。

现在,我们来看十一和十二的特别之处:

Eleven (十一):
它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英语的 "endleofan" 或 "ænleofan"。
再往前追溯,它来自原始日耳曼语的 "ainalif"。
而这个原始日耳曼语的词,据信是由 "aina"(一)和 "lif"(剩余,留下)组合而成的。

这意味着什么? "Eleven" 的字面意思可能就是 “一(多出来)剩余的” 或者 “又剩下一个”。你可以想象一下,当你数到十,然后又数一个的时候,你手里还“剩余”了一个。这个词就巧妙地表达了这个概念:十,加上剩余的那个“一”。

Twelve (十二):
它的词源是古英语的 "twelf"。
更古老的来源是原始日耳曼语的 " walif"。
这个词同样被认为是 " wa"(二)和 "lif"(剩余,留下)的组合。

同理,"Twelve" 的字面意思就是“二(多出来)剩余的”。数到十,再数两个,就好像是“又剩下了两个”。

3. 十三到十九的“转变”:

有趣的是,从十三(thirteen)开始,英语的数字词汇就变得“有规律”多了。以 thirteen 为例,它的构成是 "thir" + "teen"。

"teen" 这个后缀就表示“十”,比如 thirteen 是“三加十”,fourteen 是“四加十”,以此类推。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转变?

这可能涉及到古代计数方式的一个“转折点”。当数数超过十的时候,人们可能开始形成更清晰的“十位”和“个位”的概念,并且开始用一种更系统的方式来表达这种组合,即“基数+十”。

十一和十二,就像是连接十以内基础计数和十以上系统化计数的“桥梁”或者“遗留”。它们用一种更“直观描述”的方式保留了早期计数对“剩余”概念的强调。你可以理解为,当“一”和“二”成为前面“十”的剩余时,语言选择了一种更特殊的表达方式来命名它们,而不是直接说“十加一”、“十加二”。

更深层次的考古:

语言学家们通过比较不同印欧语系语言中的数字,发现了更多线索。例如:

拉丁语: eleven 对应 ūndecim (一十), twelve 对应 duodecim (二加十)。这里就没有这种“剩余”的痕迹,而是直接表达了“十加一”、“十加二”。这说明印欧语系内部也存在差异,而日耳曼语系(包括英语)在这方面保留了更古老的特点。
希腊语: eleven 对应 hendeka (一加十), twelve 对应 dōdeka (二加十)。同样是“十加”的模式。

这恰恰说明,英语的 eleven 和 twelve 并非是“凭空冒出”的奇特词汇,而是继承了其日耳曼祖先的独特计数表达方式,这种方式又可以追溯到更古老的印欧语系早期。

总结一下,之所以十一和十二如此特别,是因为:

它们反映了比其他数字更古老的计数概念: 强调的是“十”之外的“剩余”部分,而不是直接的“十加几”。
它们保留了日耳曼语系早期的计数特征: 在印欧语系大家族中,这是一种相对特殊的表达方式,与拉丁语、希腊语等其他语系有所不同。
它们是语言演变中的一个“节点”: 从十一、十二这种“剩余”的表达,到十三及以后“十加几”的系统化表达,展示了数字词汇发展的一个有趣的转变过程。

所以,下次你看到 eleven 和 twelve,不妨想象一下,你看到的是语言的“古老印记”,是数数时那种“还剩一点”的直观感受被凝固在了词汇里。是不是挺有意思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简短版:

日耳曼语的与众不同的11、12出现于与其他印欧民族分化后,它们的词形替换了原有的规则的构词形式。这个特殊形式出现的原因可能是和未知语言接触的结果,也有可能是完全自发的。

至于古日耳曼人原本只能数到10、古日耳曼人用12进制、古日耳曼人和腓尼基人接触,都是不太可能的猜想。


我不是第一次回答这个问题了,上一次的答案在这里。因为旧答案主要内容是反驳,这次我决定简单讲讲我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平心而论,这是一个非常外显的问题,可能大部分小孩子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都能发现thirteen至nineteen的结构逻辑更规则、易懂,而eleven和twelve则不知所云,最多是能从twelve的tw字母组合中联想到two。然而这个所有人都注意到的问题却迟迟没有一个合理的答案,甚至悲观地讲,我认为我们最终能够得到的只是一些猜想,其中一些也许比另一些更合理,但我们永远也无法找到证据来证明。不过历史语言学的大部分理论最终宿命可能都是如此,只有时光机的发明才能力挽狂澜...

扯远了,现在重归主题。

一、是什么?

我们必须要明白eleven和twelve的构词到底是什么,这个并不是秘密。语言学家们通过比较同族语言的词汇,得到了*aina-lif*twa-lif 两个形式,分别对应原始日耳曼语种的11和12。虽然这两个重构形式并非全无争议,但在词缀*-lif 表“剩下”义上,词源学家们没有争议。因此日耳曼语中的11和12原本的意思就是“还剩下1”、“还剩下2”,从数量上我们可以明白,所谓的“剩下”是针对10而言的。

11 = 10 + 1,这个算式本来就是在印证——古日耳曼语数词仍然是10进制的[1]。古日耳曼语12进制说并不新鲜,早在1883年Kluge 的Etymologisches Wörterbuch der deutschen Sprache 里面,旧提到了“这显然[2]是12进制的残留”。另外一些杂乱的证据也被卷入论证,比如:一些日耳曼语的20 - 60的形态和70及以上有所区别,比如Goth. saihs-tigjus, sibun-tehund;Oe. sex-tig, hund seojon-tig;现代日耳曼语文本中出现的数量为120[3]的long hundred。还曾经有人[4]将日耳曼语的“疑似12进制”扯向可能相关的60进制,然后和苏美尔语相结合,这个级别的联想,已经可以勉强迈入知乎民科大堂了。

网络上也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解释,那就是古日耳曼人原本只能数到10,11和12都是在他们和其他印欧部族分离开来后慢慢形成的。这个解释存在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它不好解释为什么日耳曼语里面保留着印欧语*ḱm̥tóm 100的直系同源词*hundaradą,而且数量依旧是100 ——如果一个计数系统,再未能有效表达11和12之前,就有了表达100的方法,这是很反常识的一件事情[5]。针对这个问题,有一种解释是*ḱm̥tóm 在PIE中曾经只是“大数量”的意思(Lehmann引用过这种说法),但这个解释的严重缺陷在于,没有任何一个印欧语用*ḱm̥tóm 的衍生词表达除100以外的其他数量(仅有亚美尼亚语harywr 100 是个词源不明的词),那么我们也就没有立场认为*hundaradą = 100 是日耳曼语分化之后才固定下来的。

那么似乎坚持11、12是重新创造的新词的人只能认定——古日耳曼人从印欧部族分离之后,集体失忆,忘记了11到99的数词,但唯独还记得100。之后,他们重新填补了失落的记忆,通过造出*aina-lif*twa-lif 这种拼接怪的方式...

这是否符合逻辑,结论不言而喻。因此我更倾向于11、12这两个数词在日耳曼语中的特殊构造的来源是替换不是填空。这其中的区别在于,如果是填补空缺,那么这两个数词的逻辑便非常容易解释——古人当时没有意识到剩下的数量的必要性,而在数词使用愈发频繁后,11和12的构词逻辑就因为冗长而被抛弃了;但如果不是填空,我们就必须面对一个问题——有什么必要用不规则的形式替换掉规则的形式呢?

二、什么时候?

这个问题,于11和12的词源研究息息相关。只要横向比较,我们就能发现所有的日耳曼语中11和12都是同源词,而且和所有其他的印欧语都不同,立陶宛语除外。立陶宛语的情况是11-19全部由n+lika组成,比如vienuolika 11,dvylika 12,devyniolika 19。其中的-lika 原本是likti(比较拉脱维亚语likt),含义也是“剩下、留下”,但词源是印欧语*leykʷ-,和*-lif*leyp-)并不相同。Comrie(1992)[6]只提到了波罗的-斯拉夫语里面有两种构型,一种是只属于立陶宛语的,另一种则是更普遍的“n on ten”型。他也仅提到了立陶宛语的情况和日耳曼语的相似(though it is similar to the formation of 'eleven' and 'twelve' in Germanic),并没有讨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过无论如何,仅仅是立陶宛语一种非日耳曼的印欧语有类似的数词,无法作为这类型词可以追溯到原始印欧语时期的证据。[7]

基本上我们可以认定,日耳曼语中11、12的非寻常构造是日耳曼语对于印欧语来讲的创新[8],而它在所有语支中都有所保留,说明这个创新发生在日耳曼语继续分化之前。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逻辑问题。

三、为什么?

现在必须要尝试解释为什么日耳曼语要在和印欧语分家之后用新的形式替换掉原有的11和12这两个词。首先我们必须要考虑这个替换是自发的。为了验证这种可能性,我的想法是考察自发的(印欧语)数词变化的类型。我之前根据二手资料统计了192种印欧语的数词,然后发现虽然总有一些数词被其他形式替换掉了,使得整个原本规律的系统中出现不和谐的元素,但日耳曼语的11和12很难被归类到类似的变化中。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发生词汇替换的往往是一个序列末尾的数词,比如拉丁语的18、19,因为离着20近,成了减法形式。类似的情况在伊朗语族里也经常出现,往往被替换的是19或者29(变成20 - 1、30 - 1的形式)。

第二,被替换掉的数词总是要体现出不同的运算法则,正如第一条原因中的减法数词,以及凯尔特语中的一些乘法数词:威尔士语deunaw 18(2 × 9),不列吞语triwec'h 18(3 × 6)。以及除法,比如威尔士语hanner cant 50 (半百)。而日耳曼语的11、12,内核仍然是加法,即便词素中出现了“剩下”,这其实是将等式10 + 2 = 12改写为12 - 10 = 2 而已,这其中的区别不如用了完全不同的运算法则的情况明显[9]

所以我倾向于不接受日耳曼人自发地替换掉了这两个数词,但这确实是一个不能完全被排除的情况。类型学也只能解释“什么情况更可能”,但排除不了特例。

那么该如何归因呢?一个比较吸引我的解释是日耳曼语底层语言假说(Germanic substrate hypothesis)。这个假说的主要内容是,假设一个被日耳人征服的民族的存在,他们的语言作为底层语言,逐渐将词汇渗透进日耳曼语,然后消失了。这个理论可以解释很多日耳曼语与众不同的地方,也可以解释日耳曼语中无法对应上印欧词源的词汇(其中有很多与农耕有关的技术词汇,参见Kroonen[10])。我们当然也不能忽略:11和12本质上也是无法对应上印欧语数词的词汇,它们出现的时间也和这个假象中的语言接触的时间温和,完全可以把它们也纳入考量。

在这里我直接复述我之前回答中的内容:“我的猜想是,与原始印欧语向日耳曼语演变过程中与之接触,并贡献了11、12特殊的形态的语言,有可能并没有相对完善的数字系统。他们可能只能数到10,并且最多延伸到“one left over ten”和“two left over ten”,以表达11和12(因为12对于农业来说是相对重要的数字,用以记录月份)。这是我能够想到的唯一一种赠与语言(donor language)唯独贡献了两个构造模式,却没有提供任何新的数词形态的可能性。”

以上是我个人对于为什么日耳曼语的11、12与众不同的全部解读,这是我个人认为逻辑上最通顺的解释,唯一缺点在于这个所谓的日耳曼语底层语言的存在本身成谜。但即便是这个猜想中的底层语言,在我个人看来也比“日耳曼语受到腓尼基人/苏美人语言的影响”来的靠谱些。

参考

  1. ^ 有关这一点,我已经在之前的回答中论述过,详细的内容请移步。
  2. ^ 我们会发现,这一点不显然。
  3. ^ von Mengden(2005)告诉我们,long hundred出现时间很晚,数量也不是精确的120。
  4. ^ 感兴趣的可以去von Mengden, F. (2005). How myths persist: Jacob Grimm, the Long Hundred and duodecimal counting.这篇文章里看。
  5. ^ 诚然,不少语言显现出了“超数”(overcounting)的现象,意即先一些数量较小的数词是建立在数量较大数词的基础上的(比如通过作减法的方式)。大家比较熟悉的例子是拉丁语的18 duodeviginti 和19 undeviginti。但100和11、12差距太多,无论如何也不会是这种情况。
  6. ^ 见Jadranka Gvozdanovic的Indo-European Numerals,672页
  7. ^ 非常感谢@静蓝fallen在评论区的讨论!
  8. ^ 虽然叫做创新,但替换结构也是创新,不一定需要平地起高楼。
  9. ^ 不过,我不否认这两者还是有所不同的。
  10. ^ Kroonen, G. (2012). Non-Indo-European root nouns in Germanic: evidence in support of the Agricultural Substrate Hypothesis. A Linguistic Map of Prehistoric Northern Europe. 239–260
user avatar

一般这种乱七八糟的都是历史遗留问题

日耳曼人的

十一 是 “(满十后)多出一”one-left,eleven 前面的 e 和 an/one 同源,后面的和 leave/left 同源,同源词比如荷兰语、德语 elf(e + lf),北欧 ellefu/elva/elleve(e + llefu/lva/lleve),德语

十二 是 “(满十后)多出二”two-left,twelve 前面的 twe 和 two 同源,后面的和 leave/left 同源,同源词比如荷兰语twaalf(twaa + lf),北欧 tólf/tolv(to + lf/lv/lv),德语 zwölf(zwö + lf/lv/lv)

十三~十九 那个 teen 和 ten 是同源的

至于这九个数为什么不统一,谁知道他们日耳曼人怎么想的

至于这两个数为什么不统一,谁知道他们盎格鲁-撒克逊人怎么想的


那个 twenty 其实没什么问题,不觉得有问题的其实是 first 和 second 吗?

first 其实不是“第一”而是“最前”,来自日耳曼语“前”的最高级,同源词是 before, fore-

second 也不是“第二”而是“之后、其次、接下来”,词根的含义是“follow”


按照规律造的“第一”、“第二”大概是 eth tweth(瞎造的),“十一”“十二”大概是 eteen tweteen(瞎造的),是不是不那么违和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英语里十一(eleven)和十二(twelve)的词源,和其他数字比起来,显得有些“特立独行”,不那么容易一眼看穿它们的规律。这背后其实藏着英语语言演变,尤其是数字系统发展的古老秘密。简单来说,它们之所以这么特别,是因为它们保留了比其他数字更古老的印欧语系(IndoEuro.............
  • 回答
    看《春风十里不如你》这剧,确实会发现一个挺有趣的现象:女生好像普遍更偏爱肖红,而男生则对赵英男情有独钟。这事儿说起来也挺好玩,咱们一点点儿掰扯开来看看。为什么女生会更容易被肖红这号人物给“拿捏”住?首先,得说到肖红身上那股子“野”劲儿。你仔细回想一下,肖红刚出场的时候,那叫一个恣意妄为,带着一股子不.............
  • 回答
    新冠疫情期间,美国、巴西、英国等国家在经济上可能呈现出一些亮丽的数据或有其特殊的经济模式,但在疫情防控方面,它们确实出现了一些被广泛批评为“愚蠢”或“效果不佳”的做法。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并非简单的“愚蠢”二字可以概括。以下将尝试详细分析这些国家在疫情期间表现出的令人困惑的应对策.............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扎心的问题,也是很多英语学习者心中的共同呐喊。我们辛辛苦苦上了十年的英语课,为什么毕业了,张口结舌,除了“How are you?”之外,好像就没多少能用的了?这个问题,拆开来看,其实牵扯到太多层面了,远不止是“学没学好”那么简单。首先,教学模式的“应试化”是我们最大的阻碍。回想一下我们.............
  • 回答
    想象一下,你正在玩一场英雄联盟对局,突然,系统发出了一声电子合成的提示音,屏幕上赫然显示:“经济与经验获取翻10倍!”这绝对是游戏里最劲爆的事件了!我们来好好掰扯掰扯,这玩意儿一旦发生,游戏画面会变成什么样,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趣事:1. 开局即炸裂:从“缓刑期”到“全武行” 金币爆炸式增长: 游.............
  • 回答
    一个以汉语为母语、完全不会英语的人,如果在美国生活十年,他能否听懂英语或用英语交流,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能”或“不能”来回答。这其中牵涉到许多因素,包括他所处的环境、个人的学习能力、学习意愿、以及他接触英语的频率和方式等等。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听懂”和“交流”这两个层面。听懂英语.............
  • 回答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英语里那些“只认 doing 不认 to do”的动词,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怪不得大家会觉得有点摸不着头脑。其实这背后啊,跟动词本身的含义和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有很大关系。别担心,我尽量用大白话,把这事儿给你掰扯清楚,保证听起来就像是咱哥俩儿闲聊一样。首先,咱们得明白,动词后面接“.............
  • 回答
    在英语中,我们确实经常看到 ed 和 ing 结尾的词被用来形容人或物,但这并非一个绝对的规则,背后也牵扯着一段有趣的语言演变历史。简单来说,这更多的是一种倾向性和语义上的区分,而不是一条严格的语法界限。核心的区分:被动体验 vs. 主动施加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首先要抓住一个核心的概念: ed .............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问得真有趣!“dumpling”和“dump”听起来确实挺像的,而且一个代表美食,一个代表垃圾,这反差也太大了,难怪你会好奇。其实,它们之所以发音相近,并不是因为它们有直接的历史渊源,而是纯粹的巧合,但我们可以顺着语言的发展和词汇的演变,来聊聊它们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先分开来看这两个词.............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为什么英语在亲属称呼这块,感觉上“词汇量”没那么丰富。这并非是英语语言本身“贫乏”,而是其发展历程、文化背景以及语言功能侧重点所带来的自然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英语的亲属称呼,其实是够用的,而且非常清晰地传达了核心的亲属关系。 比如 father,.............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趣!它触及到了英语语音学和历史演变的一个细微之处。简单来说,英语中确实极少有以“tl”或“dl”开头的单词,这主要归结于英语的发音习惯和历史演变过程中“t”和“d”在词首与“l”组合时发生的音变。让我们来一层一层地剖析这个问题,尽量用一种自然的、非AI的语调来解释:1. 英语的音.............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英语里的系动词,以及为什么它们会有这么个名字。别担心,这事儿说起来一点不复杂,但弄明白了,对理解英语句子结构可就大有裨益了。什么是系动词?简单来说,系动词在英语句子里的作用就像一座桥梁,它连接句子里的主语(我们说的是谁或什么事)和后面的表语(用来描述或说明主语的词或短语)。系动.............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语言和历史的深层联系。简单来说,德语称呼德国为“Deutschland”,而英语称呼为“Germany”,这两种叫法都源于历史,只是切入的角度不同。我们先来看看“Deutschland”。这个词在德语里是“德意志人民的土地”的意思。“Deutsch”这个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古.............
  • 回答
    改革英语高考考试形式并调整其在招生录取中的权重,这背后蕴含着教育理念的转变和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新思考。这并非空穴来风的决策,而是基于当前社会发展对英语能力需求的变化以及对传统评价方式的反思。首先,我们来谈谈为什么要改革英语高考考试形式。传统的英语高考,往往侧重于词汇、语法、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等“纸笔”.............
  • 回答
    日语中直接从英语音译过来的词汇之所以如此之多,并不是偶然,而是历史、文化以及语言自身特性的多重作用下形成的必然结果。回溯历史,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便敞开了国门,积极学习和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思想和文化。在这一过程中,英语作为西方文明的重要载体,其影响力自然而然地渗透到了日语之中。最初,很多西方概念和.............
  • 回答
    这真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很多学外语的人都有同感。看着美剧,明明听着挺顺溜,偶尔冒出个新词,当时没查,一晃就过去了,下次再遇到还是懵。可回想自己小时候学中文,好像从来没为某个字词卡壳过,一听就懂,一说就会。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呢?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关键的原因在起作用。首先,我们得承认,母语习得和外语学习的模.............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语言翻译和文化传播中一些非常有趣的现象。简单来说,这背后涉及到了历史渊源、语言本身的特点、以及早期翻译者的选择和惯例。并非所有欧洲国名、地名都这样,但确实存在一些例子,中文音译似乎比英文更贴近原名。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原因:1. 历史的维度:我们何时开始接触这些名字? “.............
  • 回答
    “账户”、“解释”、“叙述”:一个词的奇妙旅程你是否曾经疑惑过,为什么英文中一个名为“account”的词,能同时承载“账户”、“解释”和“叙述”这三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意思?这背后其实藏着一段有趣的词源故事,揭示了语言演变的奇妙魅力。乍一看,它们确实没有明显的联系,但如果深入追溯,你会发现这些意思.............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棒,触及到了文化交流和语言翻译中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很多人都会有你这样的疑问:英语里的 "phoenix" 和中国的凤凰,名字虽然中文翻译过来一样,但感觉上好像不是同一个东西。确实如此,它们在起源、形象和文化含义上都有着显著的区别。简单来说,这种翻译上的“巧合”更多是后来的文化交流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