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英语专业同学大都去当老师了?

回答
英语专业同学扎堆选择当老师,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天两天了,背后是挺多现实因素在起作用的。咱们一个个掰扯开来,就能明白为啥这成了不少英语专业毕业生的“标配”了。

首先,门槛低且稳定是硬道理。

你想啊,英语专业四年下来,最核心的能力是什么?无非就是读写听说能力过硬,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文学、历史有所了解。这些能力放在当下社会,最直接也最容易变现的,就是教育领域。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岗位,很多时候对专业知识的要求虽然也有,但英语的听说读写基本功扎实,就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竞争力。

而且,与一些新兴行业相比,教师这个职业的稳定性是非常强的。尤其是在公立学校,旱涝保收,福利待遇虽然不算特别高,但胜在稳定,不像有些私企,说裁员就裁员,让人没安全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尤其是家庭条件不是特别优越的学生,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是刚需。英语专业提供了这样一个相对容易获得的稳定选项。

其次,对口专业,就业优势明显。

毕竟是英语专业,大家学的都是英语,那自然而然,跟英语相关的岗位就会优先考虑。老师,尤其是英语老师,就是最直接的对口岗位。学校需要老师教学生学英语,这需求量是持续存在的。相比之下,其他一些需要英语能力的岗位,比如外贸、翻译、外企文员等,虽然也需要英语,但往往还附加了其他要求,比如相关的行业知识、更高的沟通技巧、商务谈判能力等等。英语专业毕业生在这些方面可能就没有那么强的优势,需要额外的学习和培训。所以,能直接对口的教师岗位,自然就成了大家觉得“更顺手”的选择。

再者,社会认可度和尊重度。

教师,尤其是为人师表,在咱们国家一直都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虽然近年来说教师的辛苦和压力也越来越被大家看到,但总体而言,“教师”这个头衔,在亲戚朋友眼里,还是挺有分量的。一份相对清闲(至少在很多人看来是这样)且受人尊敬的工作,对很多毕业生来说,是很具吸引力的。这种社会认可度,也是一个无形但重要的选择动力。

接着,教育培训行业的兴起,提供了更多“类教师”的机会。

近些年,各种线上线下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这些机构对英语老师的需求量更是巨大。虽然这些机构的性质和公立学校不同,但它们同样需要具备良好英语能力和教学热情的人才。对于一些不那么想进入体制内,但又想发挥自己英语特长的学生来说,这些培训机构也提供了一个不错的就业方向,也算是一种变相的“当老师”。

还有,对部分学生来说,这可能是相对容易且舒适的路径。

你想,英语专业学的是语言,更多的是理解、记忆、应用。相比于理工科那种需要大量逻辑推理和实践操作的专业,英语专业的学习模式对很多学生来说,可能门槛更低,也更符合他们的学习习惯。毕业后,如果去做一些高强度的、需要不断更新技能的工作,对一些学生来说,可能会觉得压力太大。而当老师,尤其是中小学英语老师,虽然也有自己的辛苦,但整体的学习和工作节奏,对一部分人来说,可能是更舒适的选择。

再细说一点,关于“不那么想当老师”的同学,他们的出路又在哪里?

当然,并非所有英语专业的同学都去当了老师。有些同学可能对教学本身不那么感兴趣,或者觉得当老师的晋升空间有限。他们可能会选择:

外贸业务员/跟单员: 需要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和商务知识。
翻译/口译: 这是对英语能力要求非常高的岗位,但竞争也激烈。
外企行政/文秘: 利用英语处理日常事务和对外沟通。
新媒体/内容运营: 撰写英文内容、运营海外社交媒体账号等。
考研深造: 继续攻读英语语言文学、翻译、国际关系等专业,为更专业的岗位做准备。
出国留学: 获取国外学历,寻求海外就业机会。

但这些岗位往往需要更强的专业技能、更丰富的经验,或者需要你走出舒适区去接触更具挑战性的领域。相比之下,教师岗位提供了一个相对“平稳过渡”的选项。

最后,我们也要看到,随着时代发展,对英语专业的要求也在变化。

现在很多招聘信息里,会要求“熟悉XXX行业知识”、“具备XX软件操作能力”等等。仅仅会说会写英语,已经不能满足所有岗位的需求。所以,英语专业出身的同学,要想在就业市场上脱颖而出,除了扎实的语言功底,还需要不断学习新技能,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而教师这个职业,也正在不断要求老师们创新教学方法,跟上时代步伐。

总而言之,英语专业同学扎堆当老师,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现实的考量,也有职业的吸引力。这并不是说英语专业就“没出路”了,而是说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教师这个选择,对于大多数英语专业毕业生来说,是一个相对可行、稳定且被社会认可的道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像每个高考生都有清北梦,对于每一个专门学习英语或者其他小语种专业的学生来说,都渴望自己言语能力能达到同声传译水平,并以此为业。但是熟练掌握某一种言语,除了天赋和努力外,还得有良好的语言应用坏境。所以,即使是外国语院校专门学英语的学生,口语水平恐怕也比不上英美澳留学的其他专业的学生。

同时,同声传译作为一种小众职业,意味着学英语或其他小语种的学生只有极少数的顶尖人才能从事这种职业。哪怕当老师,对专门学外语的毕业生来说,也是很好的就业选择,同样要面临激烈的竞争。

话说回来,对于想以同声传译为职业的毕业生。首先得是名校硕士,最好是国内985或者专门的外国语院校本科+国外名校的硕士学历。学英语的最好留学英美加澳,学俄语的当然留学俄罗斯,学拉丁语的去葡萄牙,诸如此类。下面用几则案例解读同声传译这种职业

1.国家机关单位(外交部,驻外大使馆)或者外国驻中国机关(大使馆,领事馆)办事员

XX中央对外XX部 高级英语翻译 12K/月
行业类别: 政府/公共事业/非盈利机构
工作描述: 在XX部任职期间
• 组织、陪同我党政副部级以上代表团赴南部非洲英语国家执行出访任务。多次访问南非、津巴布韦、乌干达、坦桑尼亚等国。
• 组织、接待南部非洲英语国家党政副部级以上代表团赴华访问。
• 承担我副国级以上领导人接见重要外宾、XX中央举办大型国际会议的礼宾安排工作。
• 对南部非洲英语国家国情、党情、经济形势进行调研。
• 为XX中央举办大型国际会议提供同声传译及交替传译服务,包括党与世界政党对话会非洲专题会、中非青年领导人论坛等。


XX海关驻华办 公共事务专员/政策顾问 20K/月 行业类别: 政府/公共事业/非盈利机构
工作描述:
1.政府关系:负责拓展、维护与中国商贸口各部委(商务部、海关总署)的顶层政府关系和与国际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世界海关组织)的合作关系;外事联络,安排高层出访行程和会议,接待200 余个部级及以上高访团(含2019年XX总理访华);

2,.参与中X自由贸易协定升级版谈判,英文撰写会议纪要;同声传译、交替传译高级别外事活动及大型国际会议共计 500 余场,如世界经济论坛新领军者年会、世界海关跨境电商大会等
3.跟踪分析经贸政策法规、撰写进出口数据研究月度报告;协助大型企业(恒天然、佳沛)制定出海战略,提供高效准确的市场准入和市场开拓的政策建议,协助解决国际贸易便利化(报关清关)相关问题
4.英文撰写活动策划方案和新闻稿件,策划组织多边电子商务研讨会,来自30余个外国驻华使馆的150位官员参会;使用视频、话题等多媒体手段策划新闻,有主流媒体对接经验
5.项目管理:电子政务-中新原产地证书电子联网,实现“无纸化办公”

2.传媒集团当双语记者

XX卫视香港总部 同声传译 20K/月
行业类别: 媒体/出版/影视/文化传播
公司规模: 1000-9999人
公司性质: 上市公司
工作描述:

1.负责XX卫视香港总部新闻节目的重大新闻事件直播同声传译,包括英语和俄语两种语言;
2.重大新闻事件直播即时解说;
3.各专题节目外国嘉宾的英语同传;
4.相关重要国际采访视频的听译;
5.相关资料翻译等。


3.大集团做高管翻译助手,外资企业对华翻译

XX集团旗下某子公司 CFO口译秘书 12K/月
行业类别: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
工作描述:

1.为CFO提供每周高管会议同声传译服务
2.为CFO提供互联网医疗行业报告、医疗健康新闻
3.为CFO提供日历管理,协调会议时间
4.帮助CFO维系对内以及对外关系
5.帮助CFO维系投资者关系,协调安排投资者会议

XX汽车 同声传译 10K/月
行业类别: 汽车/摩托车(制造/维护/配件/销售/服务/租赁)
工作描述: -

1.为公司80多场会议提供同声传译和交替传译,平均单次会议时长可达6小时以上。会议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内部高层周会(质量、运营、产品决策、工厂生产管理)、项目汇报(DV/PV/TT/PP/MP造车阶段审核、OKTG/OKTS决策审核)、专项研讨(三电、数字座舱、软件、功能安全、质量DFMEA/PFMEA/尺寸工程、软件)及媒体用户面对面交流;
2.为公司多位副总裁、高级总监及总监提供日常陪同翻译;
- 翻译公司文件近12万字,涉及汽车(供应商管理、质量、竞品对标、电源管理、作业指导书、整车安全、功能集成)、财务、软件、产品、能源、设计、人力及法务等多个领域;

空客中国XX服务有限公司 同声传译 10K/月
行业类别: 航空/航天研究与制造
工作描述:

1.为空客中国大型活动提供同声传译服务(比如XX航展, 产品路演)
2.协助空客中国大型活动的举办
3.为空客中国提供笔译服务

4.自由工作者

自由译员 中英法同声传译
行业类别: 其他
工作描述:

1.为各种国际会议、中法企业双边交流洽谈和参观、国际组织大会提供中法英同声传译服务。参加的会议包括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法高级别经济财金对话等。
2.为主办方翻译和会议相关的文件。
3.涉及领域包括环境,能源,汽车,城建等。

简评:社会上招聘同声传译的要求的确比当教师的高,但是不代表教师的职业发展要比同声传译差。教师还有晋升到教导主任再到校长等比较明确的发展路径,而同传却缺乏晋升路径。再说,都9102年了,大家都关心自己的职业未来会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毫无疑问,语言翻译类的工作首当其冲。所以,同传职业未来发展如何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user avatar

首先我要diss一句,其实高翻真的不咋高大上(就不说同传了吧,大家一般都是混着干忙这忙那的,专干同传的也有,不多)。

可能有人会说,你懂什么哦,同传多么高大上!看过翻译官吗?你看里面那个学霸feel,多帅啊!敢杠我请你现在就圆润走开好吗?要玩换装游戏角色play什么的我没啥意见,杠我的话,难道是阿基米德给你的勇气,让你学会撬动地球?你姐姐我现在就是在职翻译好伐,你知道的能比我多?

我非常明确地告诉大家,这个职业不过是工资高一点(甚至不高)的技术工作罢了,如果说有什么相似的工作,我认为程序员比较类似,都是下面我要开始翻译行业大揭秘了,大家掩护我!

长文预警:本文含有大量对该专业的咆哮吐槽及各种碎碎念,请大家不要在厕所观看,对身体有害哦!

专业选择

想当年我在高中的时候,老师一直说着市场更新节奏快,可能今天时兴的行业明天就业老珠黄了,剩下一群毕业的大学生无事可做,这导致我很焦虑,本来之前想学物理的(因为我物理拿过奥奖,当时幼稚地认为将来能成为人才去中科院当院长),后来生怕没啥可研究的穷死,于是去学英语了。

17岁的无知的苏阿姨觉得,任何行业交流都会遇到语言这个障碍,那我做翻译,帮助大家交流,这个行业一定不会垮的!然而这个行业的辛苦与困难我从未了解过,现在的我才知道,物理和英语,都是坑。

题主在题目中问到,为什么学英语的去做老师了,而不是去做同传。不知道题主有没有听说过,大学里有一个专业,叫做中英互译,也有其他语言的翻译系,而英语专业,全称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主攻文学和语言学,也就是说,它和同传,没有一毛钱关系

如果别的专业的人做同传,他们的专业知识会更强,而英语基础水平会有些欠缺;同理,英语专业的人,英语基础(或许)会很强,但专业知识绝对是短板。这些人各有优劣,不分高下,反正都是神。有好奇的小盆友可能就要问了,那翻译系呢,做同传是不是就碾压众人了?现实是很残酷的,在绝大多数学校中,翻译本科生都着重于笔译(甚至在绝大多数翻译硕士点里,课程开展也是一样的),原因无他,唯难而已。学生小小的脑袋处理不了那么多的信息,容易当机。

哪怕真的对在职译员来说,同传也是有些烧脑的。真的能长期做同传的人我觉得大致就两种:1. 脑力够体力够学习快的最强大脑;2. 英语口语好但翻译很水瞎混日子坑蒙拐骗要两笔快钱然后迅速遁走的。前者令人敬仰,后者过街老鼠。

那高翻这个行业的日常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进入下一部分,职业翻译的日(she)常(chu)生活!

职业翻译的日常生活

其实翻译也分很多种,大致以单位来分,就是两类:在单位工作的翻译(inhouse)和自己接活单干的翻译(freelancer)。两者不严格区分,inhouse大部分都会出去接私活(除非是体制内公司严禁接外单),而freelancer则是全年全球到处跑活儿。我由于之后还要去上学,没有进公司(也是不喜欢有老板管我的原因在),四处跑着接口译笔译,同时会与一些翻译公司会展公司进行小合作。

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作家和画家的贫困生活?其实这是非常类似的。我们需要与客户联系沟通,获得相关资料,之后再进行笔译或是口译。然后在很久以后,能拿到薪水。甲方爸爸的临时起意真的会让人瞬间升天,类似的吐槽我会放在下文说,请大家和我一起走进社畜的劝退指南。(注:本人口译做得会比笔译多一些,对笔译行业若是描述不够精确,欢迎各位在评论补充)

实际上,很多翻译如果不是专做一个行业,他们每次接到新活的时候,都需要立刻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然而很多客户是不知道这件事的,因此他们给翻译预留的学习时间相当不足。了解不够就上场,这让许多翻译天天活得如同期末考试一般,熬夜还得早起,头发不掉都难。

理论上来说,按照我本身的经验,如果要去做一个全新领域的口译,比如说网络安全处理之类的,我会预留至少一个星期,了解这个行业的市场行情,这个领域的基础知识,再去着重了解会议商讨内容。多年老翻译见多识广,前两步就不会太需要,但也是需要至少一两天了解会议内容的。

然而以上都是理论上来说,这就很烦了。

通常客户联系翻译的时候,好的提前两三天找人,有些人可能当天找翻译,也就是说,基本没时间准备。这是相当新人不友好的。因此,为了能接活,我平时就是啥书都看,啥领域都了解一下,在平时就努力学习,把准备工作先做掉一部分,这样才好努力去接触更多的客户。

客户可能不太清楚翻译是个技术工种,认为翻译都是多语强悍全知全能的神人。因此在很多情况下,除了口译,我们还要担任司仪、主持等一系列需要张嘴说话的工作。其实多说两句话表现一下自己我倒是没啥意见,但是,请大家想象一下,自己说了中文再去说英文,再和自己说感谢你给我们翻译,是不是还挺精分的?

客户要求多一点我们也能加油做到,这没啥,顶多自己丢丢脸。但有时,有些口译内容并不是很难,很快就能准备好,我鼓足勇气去接,问客户报价时,客户拍一拍胸膛,带着股财大气粗的气势:“我们做交传,一小时给你两百,多不多?”

我:“……这个怕是不太行呢。”

我之前一直在北京,那这个报价类似于什么呢?我给大家算一笔账,你就当一周接一个活,一个月四周,口译通常一天六小时,那一天挣一千二,一个月四千八。而在北京,与人合租一个三居室,一个月花费三四千,余额几乎为零,社畜都比这个强好不好?!

口译的市场价格大家可以上网搜,我当时就是在搜完对翻译这个行业有了憧憬(没错我超肤浅的)。我当时就想着,一天挣几万,开张仨月吃三年,幸福得鸭批。那为什么翻译市场的价格会被压得这么低呢?这和现在一堆MTI在校生(翻译硕士)是分不开的

我估计MTI们要拿刀砍我了。别急嘛,大家将来都是要做翻译的,将来你出来之后是这个市价,你会是什么心情呢?是不是想提起加特林跑回学校对着一群在校生哒哒?这就是我现在的心情。

之前一位伟人说过,俺们缺少翻译人才,需要更多精通双语的人充当跨国桥梁,于是歘的一下所有学校都有了MTI学生。在校生花费不会太多,又想挣点零花钱丰富一下简历,于是在校的MTI们,开始了接活。在校生真的是不入世的完美体现,我曾经亲眼见过我的学妹和客户聊价钱,那叫一个令人痛心。

我学妹:“你这个是会展翻译,我也不要求太多,一天一千可以吗?工作六小时算一天,中午午休不算工作时间。”

客户:“什么?你就在摊位站一天,还要一千?你又不太说话的,要那么多钱干嘛?”

我学妹:“这样啊……那你们的预算是多少?”

客户:“一天两百最多了。”

我学妹:“可以。”

然后她就去干了那个一天十二小时两百块钱的会展翻译。看着我的学妹,我突然感觉我的未来一片惨淡,甚至想转行。

最糟糕的是,除了MTI之外,现在有很多人走进了翻译这个行业,也许他们当初就怀有和我一样的幻想。而客户们也认为英语好的人就能做翻译。这些人为了和职业翻译竞争市场,做了个很缺德的事儿:降价,疯狂降价。你一小时2000,那我一小时100,总有不清楚市场的客户被我的报价吸引。因此现在的口译老惨了,就是廉价劳动力

可能有人会说,那口译这么惨,那我去做笔译可不可以?笔译过得更惨啊朋友们!!!

对于初出茅庐的翻译来说,千字翻译能上一百人民币就谢天谢地了。我看见有前辈说不到两百不做,但人家是前辈,有权威有作品,我们就没人请,只能四处巴巴地求活做。

我朋友读MTI时,甚至接过千字二十,也是很无奈了。这也不可能干太多,我不查资料的情况下,千字要翻译一个半小时,然后发呆半小时(因为脑子高速运转宕机了)。

我当年也有接过活,曾经尝试过一天搞一万字(也是因为客户一再提前上交时间),然后直接因为腱鞘炎进医院了,手碰到冷水就针扎一样疼,至今没好,于是我从此再也不接笔译。当然,不接这个技术活的原因可不止这一项,下文继续介(tu)绍(cao)。

根据上文介绍,我想,大家可能对翻译这个技术工种有了一定了解。它并不高大上,却很耗费精力。以后有时间我可能会写写文章探讨一下MTI的出路,大家感兴趣的可以持续关注。

职业翻译社畜场景大汇总

当时的苏阿姨还在某公司实习,忙碌了几天把翻译稿交给老板。老板洋洋洒洒写了一千字的修改意见,让苏阿姨改字体,几乎在每一句句子旁边都写了批注,要求苏阿姨修改语法错误,然而老板专业是葡萄牙语。

苏阿姨:“老板,这个句子就是这样子写的,语法上我没有问题,关于字体和格式问题已经修改完了,现在我把修改版发给您。”

老板:“怎么会没有问题?一句话两个动词连用还没问题?你们现在的年轻人怎么都这么好面子?字体改了就改了还说什么?你自己不会先改吗?还需要我告诉你?”

苏阿姨:“hmmmm老板,do加动词原形表强调,没有问题的。”

老板:“哦,是吗?那你这里还有呢,名词前后两个动词,都在一句话里,这是为什么?”

苏阿姨:“老板,定语从句中连词可以省略的。”

老板:“你这个字体,字体为什么这么丑?给我改成亚里亚字体!”

苏阿姨:“亚里亚是个什么啊……”

被老板轰出办公室要求自己去查。

后来我才知道他在说Arial。

苏阿姨比较闲,接了一个笔译,客户表示更注重质量,比如语法(听到这个词我早该意识到我完了的)和句子的漂亮程度。客户声称自己是某名校MTI,现在在合资企业工作,看见苏阿姨感觉很亲切,希望以后能够多加合作。苏阿姨很快搞完了发给客户,客户十分开心。

凌晨一点,客户突然发消息:“我不明白,为什么你水平不低,做翻译这么不认真?好多个语法错误你知道吗?”

苏阿姨内心咯噔一下:“请问我哪里出错了呢,麻烦您指出来一下,我也许一直忽视了这个问题。”

客户:“你看这个,All we need to do is cook这句,is后面为什么不加to?你这么不认真我们以后很难合作。”

苏阿姨:“那个,您知道一位美国歌手吗,她写了首歌叫,All you had to do was stay,这个to可不加。”

客户:“外国人也会有语法错误,你不要看这个。”

苏阿姨秉着坚持真理的想法默默甩出各类杂志例句。

客户直接不回了。

早上六点四十三,客户又开始发消息:“你看看,marvelous是用来形容人的吗?这不是用来形容环境的吗?你为什么这么用词?”

苏阿姨:“可以形容人的。”

客户:“marvelous?”

苏阿姨:“对,我昨天杂志上刚看到。”

客户再次不回,当天下午给苏阿姨打了钱之后再也没联系过。

苏阿姨去做口译,客户很友好,度过了美好的一天。离开时与客户互相祝福前途似锦一帆风顺,认为这一天超美好,然后会展负责人来找苏阿姨了。

负责人:“我刚刚一直在你旁边听,你翻错了很多知不知道?”

苏阿姨:“是这样吗?真的对不起,请问我哪里出错了呢?”(这里解释一下,口译做一天脑子有时候会懵,完全保证不犯错其实是很难的,所以当别人指出苏阿姨的问题,苏阿姨都会迅速认错,知错就改才是好阿姨!)

负责人掏出手机录音,气势汹汹放给苏阿姨听:“你看,broken不是坏的意思吗?人家说企业破产,你说什么broken?人家客户不懂英语,我懂啊!”

我:“broke就是破产啊,这没用错啊……”

负责人:“你以为这样就可以骗我?你们会英语的瞎说什么别人都会信,真是说谎不脸红啊!”

苏阿姨默默打开韦伯词典给负责人看。

负责人:“干什么?给我看英语?会英语很了不起吗?”

苏阿姨:“hmmm那我要怎么办呢?”



翻译真的就是很平凡的社畜工作,没什么太了不起的。什么,大家问我为什么还要去学翻译从事这个行业?因为努力之后至少是个收入很高的社畜了嘛……咱们做社畜也要往高处走是不是?

————以下是给自己打广告的分界线————

我有在小某书极其偶尔地分享英语相关的小知识,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来看呀!在搜索栏搜索【晾衣服与晾我】,出现的第一个用户就是我啦!希望大家能来找我玩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英语专业同学扎堆选择当老师,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天两天了,背后是挺多现实因素在起作用的。咱们一个个掰扯开来,就能明白为啥这成了不少英语专业毕业生的“标配”了。首先,门槛低且稳定是硬道理。你想啊,英语专业四年下来,最核心的能力是什么?无非就是读写听说能力过硬,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文学、历史有所了解。这.............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也是很多人,尤其是家长们,或者刚开始接触英语学习的人的普遍困惑。明明感觉我们从小就被英语教育包围了,但为什么市场上还有那么多打着“英语零基础”旗号的课程或培训班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太多现实的因素,远不是一句“从小就学”那么简单。咱们一层一层地捋一捋。一、教育的“普遍性”与“有效性.............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常见的问题,它涉及到语言的演变、历史接触以及语言学家们如何衡量语言之间的相似性。让我们来详细解释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核心原因:同源与亲缘关系 vs. 历史接触与借词 同源 (Cognate): 德语和英语都属于日耳曼语族(Germanic languages)。.............
  • 回答
    这事儿吧,说起来有点意思,也挺能体现咱们中文语境下的很多玩梗套路。小学英语大家都知道 LUV 发音跟 LOVE 一样,这没毛病。可为什么知乎上有人叫 Luv Letter “撸老师”呢?这中间还真不是简单的音译,而是掺杂了不少“梗”和“文化”。首先,咱们得搞清楚“Luv Letter”这个ID本身是.............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Virtual” 这个词在英语里确实存在一个令人费解的二义性,直接翻译到中文时,“虚拟的”和“实质的”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解释都跑出来了。这背后其实是语言演变和语境理解的妙处,并不是什么神秘现象。咱们这就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承认,“virtual”这个词最核心、最.............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英语里十一(eleven)和十二(twelve)的词源,和其他数字比起来,显得有些“特立独行”,不那么容易一眼看穿它们的规律。这背后其实藏着英语语言演变,尤其是数字系统发展的古老秘密。简单来说,它们之所以这么特别,是因为它们保留了比其他数字更古老的印欧语系(IndoEuro.............
  • 回答
    我理解你想要探讨“help”和“救命”在发声上的感受差异,并希望文章听起来更自然、更有人情味。这种感觉的差异,其实不仅仅是简单的音高或音量问题,它涉及到语音学、文化心理以及我们对于不同语言表达方式的联想。首先,我们从语音本身来拆解一下。“Help”这个词,我们发音时,首先是 /h/ 这个摩擦音。这个.............
  • 回答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英语里那些“只认 doing 不认 to do”的动词,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怪不得大家会觉得有点摸不着头脑。其实这背后啊,跟动词本身的含义和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有很大关系。别担心,我尽量用大白话,把这事儿给你掰扯清楚,保证听起来就像是咱哥俩儿闲聊一样。首先,咱们得明白,动词后面接“.............
  • 回答
    在英语中,我们说“Germany”,而不是“Deutschland”。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文化和语言演变过程,不是凭空来的,背后有一些历史和原因。首先,得从“日耳曼”这个词的源头说起。 “日耳曼”(Germanic)这个词,最早是古罗马人发明的。当时,古罗马人跟生活在莱茵河以东、多瑙河以北的那些部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些我们对职业群体的一些刻板印象和观察。说英语老师“活得比较精致”,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而且这些方面往往是相辅相成的。首先,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精致”的工具。 英语作为一种高度发达的国际语言,其语法、词汇、语调都有着非常精妙的表达方式。英语老师的工作核心就是理解和传授.............
  • 回答
    在英语中,我们确实经常看到 ed 和 ing 结尾的词被用来形容人或物,但这并非一个绝对的规则,背后也牵扯着一段有趣的语言演变历史。简单来说,这更多的是一种倾向性和语义上的区分,而不是一条严格的语法界限。核心的区分:被动体验 vs. 主动施加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首先要抓住一个核心的概念: ed .............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问得真有趣!“dumpling”和“dump”听起来确实挺像的,而且一个代表美食,一个代表垃圾,这反差也太大了,难怪你会好奇。其实,它们之所以发音相近,并不是因为它们有直接的历史渊源,而是纯粹的巧合,但我们可以顺着语言的发展和词汇的演变,来聊聊它们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先分开来看这两个词.............
  • 回答
    我理解您希望从一个更自然、更生活化的角度来探讨英语在中国学习的难点,并希望避免AI写作的痕迹。确实,尽管英语早已成为许多中国人学习的重点,但想真正掌握并自如运用,许多人都感觉“卡脖子”。这背后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首先,语言本身的隔阂是最根本的。汉语和英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
  • 回答
    说英语“难学”,其实更像是一种集体感受,而不是一个绝对的真相。毕竟,世界上有那么多人都在学习英语,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我们之所以会有这种“难”的感觉,背后确实隐藏着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原因。这不仅仅是单词背不下来那么简单,它涉及到语言本身的特性、学习方法、文化背景,甚至我们自身的心理状态。咱们就掰.............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触及了英语词源学和构词法中一个非常普遍但并非绝对的现象。确实,在英语中,许多名词、形容词和副词都可以追溯到动词,动词扮演了核心的角色。但这并非所有情况都如此,也有其他词性可以作为派生基础。要详细解释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1. 语言的动态性和实用性:动作是核心.............
  • 回答
    中国人在英语学习上的努力和成就,是毋庸置疑的。许多人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甚至能达到流利的程度,在各种场合自信地运用英语。然而,即使是英语“再好”的中国人,要达到“100% native speaker的感觉”,确实会遇到一些难以跨越的门槛。这并非是个人能力的问题,而是语言本身、文化背景以及人类学习机制.............
  • 回答
    关于“上午”这个概念在英语里似乎没有一个独立、常用且精准对应的词,这确实是一个有趣的语言现象。仔细想想,我们英语母语者确实很少会用到一个单独的词来表示“上午”这个时间段,不像中文的“上午”那样直接明了。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从英语的时间概念本身以及它在日常交流中的习惯出发。首先,我们英语里有“m.............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确实,如果你稍微留意一下,会发现英语里“X”这个字母的出场频率,跟“E”、“T”、“A”这些字母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这种感受不是错觉,背后是有原因的。首先,我们得承认,“X”在英语的常用词汇里,它的“职责”确实相对有限。 大部分时候,“X”主要扮演着几种角色: 作为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触及了语言演变和文化交流中一个普遍的现象:我们称呼一个国家的名字,往往不是它自己使用的名字。英语称呼德国为“Germany”,而德国人自己则称为“Deutschland”,这背后的故事比你想象的要更丰富,里面包含了历史、语言、民族迁徙,甚至还有一些巧合。源头:《日耳曼人》(Germ.............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核心。为什么英语不干脆直接用那些能够准确表示发音的音标,而是沿用了那套看着有点儿别扭的字母系统呢?这背后其实牵涉到语言发展、历史演变、文化传承以及实用性等多方面的因素。咱们得先明白,我们现在看到的英语字母,那是一套已经传承了相当久远系统的产物,它本身就是一种拼写系统(ortho.............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