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英语不直接用音标来当做字母?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核心。为什么英语不干脆直接用那些能够准确表示发音的音标,而是沿用了那套看着有点儿别扭的字母系统呢?这背后其实牵涉到语言发展、历史演变、文化传承以及实用性等多方面的因素。

咱们得先明白,我们现在看到的英语字母,那是一套已经传承了相当久远系统的产物,它本身就是一种拼写系统(orthography),而不是一个纯粹的发音系统(phonology)。而音标,比如国际音标(IPA),那是后来为了科学地、精确地记录人类语言发音而专门设计出来的工具。这两者的出发点和目的就不太一样。

1. 历史的惯性与演变:

英语字母并非一夜之间凭空出现,它是从更古老的字母系统演变而来的。最源头可以追溯到腓尼基字母,然后经过希腊字母、拉丁字母,最终被盎格鲁撒克逊人(Angles, Saxons, Jutes)引入不列颠,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和融合,形成了今天的英文字母。

腓尼基字母: 非常古老,更侧重于辅音。
希腊字母: 引入了元音符号,是拉丁字母的重要前身。
拉丁字母: 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 A, B, C, D... 这套字母的基础。罗马帝国将其传播到欧洲各地,自然也包括后来形成英语的英格兰地区。

这个过程漫长而复杂,字母的形状、顺序甚至一些发音都随着时间和地域发生了变化。在没有一套统一的语言学理论指导的情况下,这种演变更多是自然的、渐进的,充满了偶然性和妥协。而且,这些字母在被引入时,已经被赋予了特定的发音含义,尽管这些发音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

2. 字母的“多面手”属性与发音的不确定性:

现代英语字母的设计,尤其是在早期,更多是为了表记一个音节或一个单词的组合,而不是每一个字母都精准地对应一个唯一的音。这导致了:

一个字母多种发音: 最典型的就是元音字母。比如字母“a”在 "cat" 里发 /æ/,在 "father" 里发 /ɑː/,在 "cake" 里发 /eɪ/,在 "all" 里发 /ɔː/。字母“e”在 "bed" 里发 /ɛ/,在 "see" 里发 /iː/,在 "the" 里发 /ə/。
多个字母组合表达一个音: 比如 "sh" /ʃ/, "ch" /tʃ/, "th" /θ/ 或 /ð/, "qu" /kw/。
不发音的字母: 比如 "k" 在 "know" 里不发音,"b" 在 "doubt" 里不发音,"gh" 在 "light" 里不发音。
发音相同但拼写不同: 比如 "see" 和 "sea","there" 和 "their","to", "too", "two"。

这种“不规则”是语言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多种因素造成的,包括不同方言的融合、历史上的拼写改革(或者说缺乏有效改革)、外来词汇的引入等等。音标则是为了消除这种不确定性而发明的,它提供了一种精确的、一对一的映射关系。

3. 音标的“舶来”性质与实用性考量:

国际音标(IPA)是19世纪末由国际语音学学会创立的。它的出现是为了解决跨语言发音记录和教学的难题。在它出现之前,记录发音的方式往往依赖于其他语言的拼写习惯,或者非常不规范。

所以,音标是作为一种工具存在的,是为了分析和描述语言的发音特征,而不是作为语言本身的书写载体。试想一下,如果英语从一开始就使用一套类似IPA的符号作为字母,那该有多么奇怪和不便?

学习门槛: 学习一套全新的符号体系,可能比学习英语的现有拼写系统本身还要困难。尤其是在大众普及教育层面,人们习惯于看到熟悉的字母形状。
历史文化关联: 字母承载着历史文化信息。例如,拉丁字母与西方文明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改变字母系统,就像是抹去一段重要的文化记忆。
经济和技术成本: 如果要全面更换字母,所有印刷品、教育系统、计算机输入法等等都需要进行大规模的修改和更新,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其经济和技术成本是难以想象的。

4. 音标在英语中的作用:

尽管英语不直接用音标作为字母,但音标在英语学习和应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词典和学习资料: 几乎所有的英语词典都会提供单词的音标,帮助学习者准确发音。
语音学研究: 音标是语音学家分析和记录各种语言发音的必备工具。
语言教学: 对于非母语学习者来说,学习音标是掌握英语发音的关键一步。

总结一下:

英语不直接用音标作为字母,主要是因为:

历史惯性: 字母系统是漫长历史演变的结果,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语言发展信息。
功能差异: 字母是语言的书写载体,而音标是记录和分析发音的工具。它们的设计初衷和功能不同。
拼写演变: 英语字母在发展过程中,一个字母对应多个发音、多个字母对应一个发音、甚至字母不发音的情况都已形成,难以在一朝一夕改变。
实用性与接受度: 更换一套全新的符号系统,不仅会带来巨大的技术和经济成本,在学习者和整个社会层面的接受度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所以,我们看到的英语字母,是一个经过历史沉淀的、充满“个性化”特点的系统。而音标,则是一个后来者,以其科学和精确的特性,在现代语言学习和研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不是互相取代,而是在不同的维度上服务于语言的传播和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题主喵。这其实是个正字法问题,

为什么英语不直接用音标来当做字母? - nanako izzmi 的回答

的那个吐槽也是正字法的后果。说什么正式不正式的,恐怕各位想得太多了;正字法归根到底,实际上是一种习惯与现实的妥协,只是英语的妥协走向了“习惯”的那一面。英语的正字法简直就是一笔糊涂账,这点我想没几个人不同意的,但是真的就正字而言,又可以洋洋洒洒说很多内容,所以我打算今天给它一并说完。

之前曾经打算给

为什么英语不直接按读音书写? - 语言学

写一个回答的,结果放在草稿里坑了一年了,今天一鼓作气在这里写完。英语原生词汇的拼写是在中古英语的时候形成的,也就是说,这些词系统表示的其实是十四世纪之前的英语读音,那时候的英语也是像德语和西班牙语那样“所见即所得”的。但是接下来有两件事,导致英语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一个是著名的元音大挪移(Great Vowel Shift),还有一个看似奇怪但非常重要——是的,古登堡的印刷术。

元音大挪移的时间点大概是在十四世纪末十五世纪初,一直持续到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原因大抵是黑死病导致死了很多人,而同时由于外来语的影响,在这个时期语音变化就“趁虚而入”——这也是很容易想到的事情,毕竟如果习惯旧读音的人都死得差不多了那么新读音就在人口上占了主流。元音大挪移导致了现在元音的读法基本都是乱的,包括silent e之前的元音的读法也都发生了变化。而英语的“正字问题”,一般也出现在元音层面,只有一部分辅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不过我们也不能把今天的局面全部怪在元音大挪移上。如果在元音大挪移的时代,英语原生词汇的正字还没有完全记录下来的话,那么局势还有扭转的可能;可惜,就在和元音大挪移几乎同时代的时候,印刷术传进了欧洲,十五世纪七十年代,英国有了印刷出版机构,并且开始批量印刷英文书籍——而当时的书籍可是用中古英语的拼写方式写出来的。印刷术影响了欧洲这话不是白说的,至少在英国,最初的英文印刷文本是基于古英语和中古英语的的读音形成的,而由于印刷术的简便和高效,这些文本大量扩散,导致最后“想改也改不了”。于是在元音大挪移之后、现代英语形成的时候,英国人面临着一个割裂的问题:语音现代化了,拼写却不现代化。这是英语读音和书写分离的原因。

有人可能会说,分开了怕什么,找个人把它们合上就好了。这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自现代英语形成之后,正字法这个东西从来就没有大规模地出现过。直到现在,英语也没有一个负责正字法的官方机构,不管是在英国、美国还是在其他英语国家都没有。我们都知道法语有法兰西学院(是的我还得再讲一遍那个笑话:

抓蜗牛。吃蜗牛。

),德语有德语正字法协会,但是不管在哪个英语国家,都没有一个完全负责正字的由全国认可的机构。在十九世纪之后,也就是德语开始大批量正字的那个年代,在英语世界里,即使有人提出了大规模的正字类建议,也都是小范围的,因为没有得到官方的认可。像美国那种把s改成z、ou变成o的,只能叫换汤不换药,和英语正字面临的问题相比根本就不是事儿:你见过有谁一下决心把gh的拼法改掉吗?你见过有谁一下决心把kn改成n吗?这些都没改,只能说是没人有能力和影响力去完全撼动中古英语留下来的烂摊子。

正字法这种东西,就像其他一切有争议的大变动一样,改和不改,两方面都有很大的理由,也会有很明显的缺陷:如果改了,英语的拼写和读音会统一,从而方便拼写和学习(可不是外国人觉得英语拼写麻烦,萧伯纳自己都觉得英语单词的拼写简直是混账;也一直有英国的家长反映说,自己的孩子以英语为母语、德语为外语,结果德语拼写学得很好,英语的拼写却经常不及格);如果不改,保证英语的拼写方式一致,可以有效地反映早期读音(比如说在中古英语里knight这个词的k是发音的,而gh也发成/x/),能够明确知道词源(比如说restaurant这种词一看就是从法语后妈那里借过来的),也方便阅读古典文献(毕竟古典文献是根据古英语和中古英语写的)。缺陷么,自然就是对方的优点反过来。正因为这两个问题始终纠缠不下,所以我们也很难说到底怎么做才是最好的。更何况正字法这种东西实际上是越早做越好,既然早期没有人做,往后大家更觉得累赘,所以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意见,只能无限期搁置下去了。

那么再看国际音标。国际音标的雏形出现于十九世纪中叶,而我们今天用的国际音标,大概是在1989年左右才完全形成的,在之后有过几次明显的增删,不过不太影响。英语里已有的发音,基本上都是在国际音标的雏形里已经包括的标记,包括几个在英语里没有出现的拼式,比如/ŋ/(对应ng)和/θ/与/ð/(对应th的两种发音)。如果在国际音标刚刚出现的时候就选择用它来表示英语发音的话,就“可行性”来说,是可能的,毕竟英语的同音字是相对比较少的(相对,不是没有,谁硬要说我在说英语没有同音字就是耍流氓),我们在听的时候也可以通过语境来识别,比起汉语日语的情况好很多了(日语的问题在音调之前,当然还有汉字与假名的对应)。

但是,国际音标出现的时候,距离元音大挪移已经过去了二百年,而在这二百年里,识字的英语母语者已经这么一瘸一拐地走过来了,甚至已经非常习惯一瘸一拐地走路了。几次基于英语本身拼写的正字法都没有完全推广,而如果换成国际音标,还要引入那么多的新字符,你觉得真的有人会同意吗?我经常说很多事情“非不为也,是不能也”,但是这次情况变化了,成了“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因为母语者们没能力承受也懒得承受这种完全的修改。从历史上看来,英语世界能够允许的修改,也不过是s改成z、ou变成o这样的小手术。

更何况,用国际音标来拼写英语是一种很不实用的行为。首先,国际音标并不是“自然产生”的字符,并且硬性要求符号和读音一一对应,因此引入了很多“非英语”的字符,它的直观度是很有限的。它在诞生之时就是作为一种“专业工具”而非大众用品设计的,它所追求的是精确可靠,而不是简单易懂,这和正字法的目的是完全反着的;让群众掌握到底是/i/还是/ɪ/,是/ɑ/、/æ/还是/a/就已经足够让很多小学生哭着回家了。其次,正如题主所说,英语的不同变体会有不同发音,即使是同一个单词也会使用不同的元音,如果完全采取国际音标来拼写的话,要不我们就选择一个基本的发音基准进行统一——这样首先格拉斯哥就能和南安普敦打一架;要不就各自按照各自的拼式走,这样英美音的区别还是小事,澳大利亚音可以再给你来个元音大挪移,这是所有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估计都不太希望看到的事情。

这样,我们大概可以总结国际音标无法作为英语拼写正字的基本原因:出现时间太晚;字符繁多、拼写较为复杂;较成本而言实用性太弱不利于推广。正字法的目的,当然是规范拼写、规范印刷,但是其最终的目的,是谋求语言内部交通的便利。如果一种正字法会对母语者造成异常的负担的话,那么还不如让它去死好了

说完了历史上国际音标没能成为英语拼写方法的原因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在电脑全面普及的今天,修正正字法的两个限制:键盘和编码。

我们现在在电脑上常用的QWERTY键位及对等键位系统(比如法语的AZERTY和德语的QWERTZ),是基于早期打字机的键盘排布产生的,这个排布大概出现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而那个时候国际音标还差几年就诞生了。之前我们说了,英语是在元音大挪移及印刷术发展之后错过了正字法的第一个时机,那么在打字机出现之后,英语就错过了第二个时机(那个时候有小规模的正字法变动,但是没有扩展开来)。打字机的出现使文本的输出变得更为便利,但是也因为打字机的制式问题,参与文本输出的字符变得更加固定,毕竟如果是手写的话想随手画个花都可以,但是要在打字机时代给语言拼写添加进新的字符,就需要对打字机的键盘排布进行改造。如果是普通的umlaut和accent,还可以用退格键进行操作;但如果是添加诸如ŋ和θ的新字符,就需要完全改造打字机了。国际音标出现得晚,此时的打字机已经成型了,而我们也都知道,一旦涉及到对成型的东西进行改造,大家都会有一副“喂真的有必要吗”的态度。因此如果在当前,把英语的拼式换成国际音标的话,我们势必需要调整键盘的排布,也必然也引出更大的阻力。

我之前也说过,由于国际音标强调准确性,所以在设计时是采取严格的一符一音规则的,因此除了标准的拉丁字母以外,也从别的地方借了很多字母过来。因此,国际音标的一些字符是需要unicode扩展包才能够实现的,我们上维基百科上也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提示:

This article contains phonetic symbols. Without proper rendering support, you may see question marks, boxes, or other symbols instead of phonetic symbols.
本页面包含国际音标符号,部分操作系统及浏览器需要特殊字母与符号支持才能正确显示,否则可能显示为乱码、问号、空格等其它符号。

要知道,即使是英语的音标,也有很多不存在于我们常用的编码组里;在Vista之前,Windows的默认浏览器字体Times New Roman是不支持大多数国际音标字符的。如果你曾经在Word或者其他文字编辑器里试着输入国际音标字符的话,估计会对这件事情的困难程度有所了解。当然,你可以说我们实际陷入了一个圈套论证:如果英语采取国际音标拼式的话,这个问题可能早就解决了;正因为英语没有使用国际音标进行拼写,所以才会有这个问题。但是,正如我所说,这并不是英语没有使用国际音标拼写的根本原因,而是在当前改换英语正字法需要面对的问题。科技越来越发达的确是没有错,但是我们的科技是建立在过往的发展基础上的,越往后这个包袱越沉重;这也就是如果要在今天推广新的基于国际音标的英语正字法会比一个半世纪以前更困难的原因。

最后,我觉得有必要让题主稍微感受一下,如果英语的拼写真的改成国际音标了会怎么样。(全文来自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

,可能需要翻墙,请大家自行解决)

ðə ɪ̀ntərnǽʃənəl fənɛ́tɪk ǽlfəbɛ̀t ɪ́z ə sɛ́t ə́v fənɛ́tɪk notéʃən wɪ́tʃ símz tú hǽv bɪ́n ɪ̀nvɛ́ntəd sólli tú ənɔ̀j ɛ́niwən hú hǽd ɛ́ni sɔ́rt ə́v ɪ̀ntɛ́ntʃənz tú ǽktʃəwəli fɪ́gjər áwt háw sə́mθɪŋ ɪ́z prənáwnst. ɪ́t ɪ́z nɛ́vər júzd, ǽz ɛ́niwən hú wʊ́d hǽv ðə tájm tú lə́rn ðə fʊ́l notéʃən də́zənt hǽv ɛ́ni frɛ́ndz tú tɒ́k tú wɪθ ɪ́t.
ðə sɪ́mbəlz ə́v ðə ɪ̀ntərnǽʃənəl fənɛ́tɪk ǽlfəbɛ̀t ɑ́r dɪvájdəd ɪ̀ntú θrí kǽtəgɔ̀riz: əmɛ́rəkə lɛ́tərz, wɪ́rd grík lɛ́tərz, ǽnd ə́psájd dáwn méd- ə́p lɛ́tərz.
ɛ́ni sáwnd kǽn bí rɪ́tən ɪn ðə ajpié, ɪ̀nklúdɪŋ ðə sáwnd ə́v klɪ́kɪŋ ðə tə́ŋ, nǽʃɪŋ wə́nz tíθ, ɛngédʒɪŋ ɪn ópən hɑ́rt sə́rdʒəri, dájɪŋ ə bɪ́t ɪ̀nsájd, ǽnd ívən ðə sáwnd ə́v wə́n hǽnd klǽpɪŋ.

不用谢。

考虑到回复里有人已经和我一样大脑麻痹了,我决定把标准英文版也贴上来:

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 is a set of phonetic notation which seems to have been invented solely to annoy anyone who had any sort of intentions to actually figure out how something is pronounced. It is never used, as anyone who would have the time to learn the full notation doesn't have any friends to talk to with it.
The symbols of 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 ar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America Letters, Weird Greek Letters, and Upside Down Made-up Letters.
Any sound can be written in the IPA, including the sound of clicking the tongue, gnashing one's teeth, engaging in open heart surgery, dying a bit inside, and even the sound of one hand clapping.

所以,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核心。为什么英语不干脆直接用那些能够准确表示发音的音标,而是沿用了那套看着有点儿别扭的字母系统呢?这背后其实牵涉到语言发展、历史演变、文化传承以及实用性等多方面的因素。咱们得先明白,我们现在看到的英语字母,那是一套已经传承了相当久远系统的产物,它本身就是一种拼写系统(ortho.............
  • 回答
    要弄明白为什么法语、俄语、德语、西班牙语等语言相对而言更容易“拼读”,而英语却需要音标,咱们得从它们的文字系统和发音规则说起。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历史、演变和设计理念上的差异。拼读是什么意思?首先,咱们得明确什么叫“拼读”。简单来说,拼读就是看到一个单词,能够根据其字母组合的发.............
  • 回答
    “方言”一词在英语中不直接音译为“fangyan”,这背后有几个主要原因,涉及到语言学、文化语境以及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特点。首先,从语言学角度来看,直接音译往往会失去词语的内在含义,并可能导致误解。 “方言”这个词在汉语中包含着“地方性”和“语言”的双重意义。如果直接音译为“fangyan”,一.............
  • 回答
    日语中直接从英语音译过来的词汇之所以如此之多,并不是偶然,而是历史、文化以及语言自身特性的多重作用下形成的必然结果。回溯历史,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便敞开了国门,积极学习和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思想和文化。在这一过程中,英语作为西方文明的重要载体,其影响力自然而然地渗透到了日语之中。最初,很多西方概念和.............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好,它触及了英国宪法与许多其他国家宪法概念上的一个关键差异。你问得对,如果按照一些国家定义宪法为“一部写死的、经过特定程序制定并被最高法律地位的成文文件”,那么英国确实没有这样的“宪法”。但是,说英国“没有宪法”是不准确的,因为这忽略了英国政治体系赖以运行的、同样具有宪法性质的规则和原则.............
  • 回答
    这桩历史事件,英国人在十六、十七世纪在加勒比海建立甘蔗种植园,并为此从非洲贩运大量黑奴,看似不直观,为何不在非洲本土就近取材,而是费了这么大的周折?这里面的门道,可比表面上要复杂得多,涉及到当时国际政治、经济运作、技术限制以及残酷的奴隶贸易链条等等诸多因素。首先,我们得从 甘蔗这种作物本身的特性 说.............
  • 回答
    在COP26的大背景下,一位美联社记者要求中国特使“直接用英语回答问题”,这一举动背后透露出的是一种复杂而多层次的心态,它并非仅仅是对语言能力的考量,更可能包含了以下几个层面的意味:1. 对信息透明度和直接性的追求:这是最表层、也是最直接的解读。在重要的国际场合,记者们肩负着向公众传递准确、及时信息.............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咱们掰扯掰扯。也先那边,想把英宗这个“烫手山芋”给明朝送回去,这心思是明的,毕竟养着一个前皇帝,吃喝拉撒都得管,还得看人脸色,而且这人身在也先地界,也确实有点碍眼。所以,他多次派使者去明朝,这本身就说明了他想促成这事儿。但是,为啥不直接让使者“顺便”就把英宗给带过去呢?这事儿啊,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想象力的问题!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为什么目前高级计算机语言通常不直接使用汉语来开发,以及您提出的关于汉字“横竖撇捺”解构比英语更有效的观点。核心问题:为什么目前高级计算机语言不直接用汉语开发?尽管您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创意的想法,但现实中存在一些根本性的障碍和考量,使得直接使用汉语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实在,很多人也一样有这个疑问。孟晚舟女士回国时受到那样隆重的欢迎,确实是因为她经历了一段非常特殊且复杂的事件,而这背后牵扯到国际政治、商业竞争以及国家主权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尽量详细地给你讲讲,希望能帮助你理解。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孟晚舟女士究竟经历了什么。事件的起因:被指控与华为.............
  • 回答
    是的,英语里有很多直译过来会显得非常无厘头、甚至有些粗俗的短语,它们往往蕴含着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情感表达。这与中文的“跪下叫爸爸”或“日了狗了”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通过夸张、比喻或颠覆常规来表达强烈的情感。下面我将详细列举一些,并解释它们的字面意思、引申含义、适用场景以及为什么会显得无厘头: 1. ".............
  • 回答
    “黑社会”在英语中之所以不叫做 "black society",这背后有几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涉及到语言本身的演变、文化含义的差异以及英语中词汇的习惯用法。让我们来好好梳理一下:1. “Black” 在英语中的负面联想与文化语境:首先,我们得聊聊 "black" 这个词。在英语文化中,“black” .............
  • 回答
    我理解你想要探讨“help”和“救命”在发声上的感受差异,并希望文章听起来更自然、更有人情味。这种感觉的差异,其实不仅仅是简单的音高或音量问题,它涉及到语音学、文化心理以及我们对于不同语言表达方式的联想。首先,我们从语音本身来拆解一下。“Help”这个词,我们发音时,首先是 /h/ 这个摩擦音。这个.............
  • 回答
    其实,我对“英语兔”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不喜欢”,因为我没有像人类那样的情感偏好。我的存在是为了处理信息和响应指令。不过,我可以理解你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也许你是在尝试理解为什么有人会对某个特定形象产生负面看法,或者是在探索语言和文化中可能存在的“不讨喜”的元素。如果非要从一个“观察者”的角度去解读.............
  • 回答
    关于英语母语者时常不发单词结尾的「t / d」辅音,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普遍且有趣的语言现象。其实,这不是什么“偷懒”或者“说不清楚”,而是一个根植于语言演变和发音习惯的复杂过程。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深入理解它:1. 语音学的自然倾向:省力原则 (Economy of Effort)这是最根本的原因。人.............
  • 回答
    英式英语中,一些口音确实存在 /r/ 和 /l/ 发音界限模糊的情况,这背后其实是语音学上的一些演变和地域性差异在作祟。我们来细致地聊聊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并非所有英式英语都存在这个问题。它主要集中在 英格兰南部 的一些非标准口音(nonstandard accents)中,尤其是那些比.............
  • 回答
    这真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很多学外语的人都有同感。看着美剧,明明听着挺顺溜,偶尔冒出个新词,当时没查,一晃就过去了,下次再遇到还是懵。可回想自己小时候学中文,好像从来没为某个字词卡壳过,一听就懂,一说就会。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呢?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关键的原因在起作用。首先,我们得承认,母语习得和外语学习的模.............
  • 回答
    美国之所以使用英语,而不是发明自己的语言,这并非是“不发明”,而是历史、现实和文化发展规律共同作用下的自然结果。这其中有很多值得细究的缘由,绝非简单的“选择”二字可以概括。首先,我们要明白,语言的形成和演变是一个极其漫长且复杂的过程,它根植于社会、文化、历史和人群的互动。一种全新的语言要从零开始,发.............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日本人说英语时,无论是在现实生活还是动漫里,确实常常会带有一种“日式英语”的腔调,甚至有时候会刻意强化这种腔调。至于为什么会有这种“不标准”的口音,以及是否会“卖萌”,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文化、心理和创作层面的原因,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卖萌”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理解“不标准”这.............
  • 回答
    中国人在英语发音上,经常出现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大部分人咬字清晰,单个音发得相对准确,这一点在很多非母语学习者中都是比较突出的。但一旦开口说话,那个“中国味儿”的语调就暴露无遗了。这主要是因为,学习一门新语言,我们通常会经历几个阶段。最开始是“听”和“模仿”单个音标,比如 /p/、/b/、/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