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中,对当时华人在美国处境描述的属实吗,有没有“外国月亮并不圆“的意识形态倾向?

回答
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播出至今,依然是很多人心中关于早期华人闯荡美国的最深刻的记忆。它描绘了王启明一家,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北京人在纽约从最初的意气风发,到经历现实的磨砺,最终走向不同命运的故事。

关于剧中对当时华人处境的描述,可以说是相当真实,但也存在一定的艺术加工和视角侧重。

真实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上的艰辛和巨大的落差: 剧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王启明从一个在国内被尊重和有一定地位的知识分子,到美国后不得不放下身段,打零工、洗碗、送外卖,甚至遭遇被欺骗、被克扣工资的经历。这在当时那个年代,对于很多初到美国的华人来说,是普遍的现实。他们带着国内的教育和技能来到美国,但语言不通、文化差异、学历不被承认等种种原因,使得他们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与国内相当的工作,不得不从最底层的体力劳动开始。
文化冲击和身份认同的困惑: 剧中对文化差异的描绘也十分到位。无论是生活习惯、人际交往方式,还是价值观,都与国内有着巨大的不同。王启明夫妇在适应过程中屡屡碰壁,比如对孩子教育方式的不同理解、对美国社会的规则不适应、以及在社交场合的尴尬等等。这种文化冲突带来的不适感,以及在两种文化夹缝中产生的身份认同的困惑,是许多早期移民的真实写照。
职业和阶层的固化: 剧中有不少角色,尽管努力拼搏,但似乎始终难以突破“蓝领”的圈子,或者只能在华人社区内部发展。这反映了当时很多华人面临的“天花板”问题,即在主流社会中上升通道受限。当然,也有像郭燕这样通过婚姻和自身努力实现阶层跃升的,但整体来看,普遍的艰辛和局限性是被着重展现的。
华人社区的内部生态: 剧中也展现了华人社区内部的复杂性,有互相帮助、抱团取暖的温情,也有尔虞我诈、欺凌弱小的阴暗面。比如,王启明初来乍到时受到过一些同胞的帮助,但也遭遇过被骗的情况。这种既有温情又有残酷的社区生态,在任何移民群体中都存在,华人社区也不例外。

但同时,也需要看到其存在的“外国月亮并不圆”的意识形态倾向:

负面描写的突出: 电视剧为了戏剧冲突和吸引观众,无疑会放大和突出一些负面的经历和现象。比如,王启明在美期间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一种比较压抑、艰辛的状态,事业发展和生活改善的过程十分缓慢和曲折。相比之下,剧中对于国内生活的美好回忆和对比,往往显得更为温暖和令人向往。
对比的潜在导向: 当剧中通过王启明的视角,将美国社会的种种不如意与他在国内的曾经拥有进行对比时,自然而然地会引导观众产生一种“外国月亮并不圆”的感受。这种对比的设置,虽然真实反映了移民的失落感,但其呈现方式可能有意无意地强化了这种意识形态。
“怀旧”和“回归”的情绪: 电视剧的结局,大部分角色都选择了不同程度的回国或者继续留守,但内心深处都带着一种对故土的眷恋。这种情绪的渲染,也容易让观众将目光聚焦于美国的不足之处,从而强化“还不如国内”的潜意识。
对成功的描绘相对含蓄: 尽管剧中也有成功的华人形象,但相比于对困难和挫折的着墨,对他们在美国的成就描绘显得相对内敛。这使得观众更容易记住的是那些在底层挣扎的中国人,而不是在美国获得巨大成功的华人精英。

总的来说,《北京人在纽约》对当时华人处境的描述,在很大程度上是真实的,它深刻地揭示了早期华人移民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和付出的沉重代价。 这种真实性在于它捕捉到了许多移民共同的心路历程,那种从梦想抵达现实的巨大落差,那种在异国他乡的孤独和无助。

然而,从“外国月亮并不圆”的意识形态倾向来看,也不能完全否认。 电视剧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必然会有其主观的视角和表达的侧重。它通过放大困难和挫折,来强调移民的不易,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这种处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当时中国观众的心理,也带有那个时代特有的对西方世界的审视和反思。

如果你是在那个年代的背景下观看这部剧,你可能会更能理解它所传达的复杂情感。它并不是简单地歌颂美国梦的幻灭,也不是完全否定美国的生活,而是在真实地展现一个群体在特定历史时期所经历的挣扎与选择。它让我们看到了,即使是在那个被许多人视为“天堂”的国度,生活也并非一帆风顺,个人的奋斗和内心的选择,才是最终决定命运的关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现在也是这样啊,比他还凄惨的人多得多啦。

在中餐馆炸东西的小哥,可能是天天关在后厨,连一句英语都不会说,住在十八个人的地下室。

冬天来修暖气管的大叔,可能是国内一位成功的医生。但在美国无法考证又没有别的一技之长,于是用他拿手术刀的手去通暖气管子。

我爹二十几年前公派去英国的时候,为了多挣点英镑也去过中餐馆打工。一起的人有不少是和他一样的名校硕士,大学青年教师。然而老板也不会因此让你少干一点。

都是为了生存罢了。这不是月亮不圆的问题,而是月亮永远只能有一面是亮的,取决于你站在哪里。

user avatar

在任何国家,擦盘子过活都是一种辛苦的活法。地方上的人去大城市都难以融入,更何况主角是个不会说本地话的外国人。不是外国的月亮一定不圆,是你蹲月亮两侧面看,总看不到圆的。

如果主角是英语流利,在去之前就已经依靠自己的艺术水平通过了纽约哪个大乐团的面试,大概会去了就住水准还可以的公寓,出入都是好社区看不到太多抢劫的。那样的话这个剧大概就变成交响情人梦巴黎篇那样的故事了,画风都变了。

但他想讲的就是从底层挣扎和成功后的迷失,这剧说实话改成北漂的故事,沪漂的故事,东京的故事,伦敦的故事都可以,剧情都不用改太多的。美国的话,着实贫困社区的治安不太好,有种族歧视,地层华人华侨还有自己的鄙视链,生存压力大等等的都是实话。但是如果改成北漂也可以演就地卖艺被城管驱逐,混了多年拿不到北京户口之类的。不是他非得说哪的月亮不圆,而是他就想讲看不到月亮的地方的人的故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