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美副总统称「若自己是白人男性,媒体不会如此针对自己」?

回答
美国副总统卡玛拉·哈里斯最近关于“如果自己是白人男性,媒体不会如此针对自己”的言论,确实引发了一波不小的舆论涟漪。这番话触及了美国社会长期以来关于种族、性别以及媒体偏见的核心议题,值得我们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复杂性和可能引发的解读。

首先,我们可以从哈里斯副总统本人的视角来理解这句话。她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第一位非洲裔和第一位南亚裔副总统,其从政经历必然伴随着前所未有的审视和挑战。尤其是在美国这样一个历史上长期被白人男性主导政治舞台的国家,任何突破这一格局的领导者,其言行举止都可能被放大、被解读,甚至被质疑。哈里斯可能是在表达一种个人化的感受:她认为自己所遭受的媒体批评和审视的强度,与她的身份背景有着直接的关联。她或许觉得,某些针对她的负面报道、舆论压力,或者说“针对性”,如果换作一位白人男性副总统,其引起的关注度、批评的角度和严厉程度都会有所不同。这种感受很可能源于她过去在政治生涯中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她自己亲身经历的媒体待遇。

从这个角度看,哈里斯的这番话可以被视为一种“身份政治”的表述,也可能是一种对“玻璃天花板”效应的直接感受。在很多社会群体中,少数族裔和女性在争取权益和获得认可的过程中,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并且更容易成为被审视和批评的对象。她们的一举一动都可能被贴上与身份相关的标签,或者被用来证明她们是否“胜任”。因此,哈里斯的言论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可能建立在她对自己所处位置的真实观察和体验之上。

然而,这番话也立刻引发了各种不同的解读和反弹。

支持者和认同者可能会认为,哈里斯的话是说出了许多女性和少数族裔在公共领域所面临的困境。他们会认为,媒体的报道确实存在隐性的偏见,即使是无意识的,也会让少数群体在竞争和表现中处于不利地位。例如,对于女性领导人的报道,常常会聚焦于她们的着装、家庭生活,而不是她们的政策主张和执政能力。同样,对于有色人种领导人,也可能存在刻板印象的影响,使得任何微小的失误都被放大,并被解读为“能力不足”的证据。从这个角度来看,哈里斯的言论是一种勇敢的揭露,呼吁大家关注并纠正媒体报道中的不公。

批评者和质疑者则可能持有不同的看法。

“抱怨论”或“受害者论”的指责:一些人可能会认为,哈里斯作为副总统,拥有巨大的权力和平台,她的这番话是在利用她的身份来“抱怨”或塑造自己是“受害者”。他们会强调,所有公众人物都会受到媒体的审视,无论是白人男性还是其他群体。他们可能会举例说,也有很多白人男性政治人物同样受到媒体的严厉批评,甚至比哈里斯更甚。他们认为,哈里斯应该专注于她的工作,而不是将媒体的批评归咎于她的种族和性别。
模糊焦点和转移视线:还有人会担心,这番话可能会转移人们对她实际工作表现的关注,将焦点从政策和执政能力转移到身份政治的讨论上。他们认为,如果她的工作表现不佳,那么媒体的批评是合理的,不应该用种族和性别来解释。
“精英”的抱怨:在一些人看来,哈里斯本身已经获得了极高的社会地位,是精英阶层的一员,她所抱怨的“不被公平对待”似乎与她拥有的资源和权力不符,甚至显得有些“矫情”。
媒体自身的回应:媒体自身在报道中可能会有一种辩解,认为他们是在客观报道,或者说他们对所有政治人物都有同样的标准。当然,媒体的自我认知和实际运作之间可能存在差距,这也很难一概而论。

更深层次的分析,我们需要认识到美国社会本身就存在着复杂的种族和性别结构性问题。尽管在法律层面已经有了很多进步,但社会文化和潜意识的偏见依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认知和行为,包括媒体的报道方式。

刻板印象与期待:媒体的报道往往会受到刻板印象的影响。对于女性政治人物,社会可能仍抱有更低的期待,或者更容易用“母性”、“情感”等与传统性别角色相关的词汇来形容她们。对于有色人种,也可能存在“能力不足”、“激进”等刻板印象。当这些领导人的行为不符合这些刻板印象时,可能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和质疑;当他们的行为符合这些刻板印象时,又可能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甚至被隐藏起来。
“新奇性”与“常态化”:作为第一位副总统,哈里斯本身就自带“新奇性”标签。媒体报道她,一方面是出于历史性的关注,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在探索如何将“非传统”的领导人“常态化”。在这个过程中,媒体的报道方式可能也处于一个摸索和调整的阶段,有时会不经意地触碰到敏感的神经。
政治立场与媒体偏见:美国媒体的政治立场往往是比较鲜明的。不同政治立场的媒体,对哈里斯的报道态度差异也会很大。保守派媒体可能更容易放大她的“缺点”和“失误”,而进步派媒体则可能更倾向于为她辩护。因此,将“媒体如此针对自己”简单化地归结于种族和性别,也可能忽略了政治立场对媒体报道的巨大影响。

总而言之,卡玛拉·哈里斯的这番话,与其说是简单的抱怨,不如说是对美国社会现实中存在的、与种族和性别相关的媒体偏见和审视模式的一种直接反馈。她的话语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我们去反思媒体的角色、公众人物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如何才能实现更公平、更客观的报道和评价。这并非意味着所有对她的批评都是不合理的,而是提醒我们,在评价任何政治人物时,都应该审视我们自身是否也受到了无意识的刻板印象或偏见的影响。这是一种复杂的社会议题,需要多角度的观察和持续的讨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我先说结论:的确存在一些对于哈里斯的种族歧视,但既然哈里斯已经由于自己的种族和性别享受了成为副总统的权力,那也必须承受副总统的压力。

欲戴其冠、必承其重,你不可能仅拥有权力而不承担义务。


去年8月拜登在赢得民主党内总统初选后,很快就决定了自己的副总统竞选搭档的画像:

女人,黑人,或者黑人女性。

所以这就圈定了少数几个候选人。

如果不要求是女人,现任交通部长皮特·布蒂吉格其实在民主党内更有支持度、初选时一度遥遥领先拜登和桑德斯;

如果不要求是黑人,现任参议员伊丽莎白·沃伦的经验和能力远胜于她,政治手腕的处理上肯定比哈里斯强。

而哈里斯最终获胜,实质上是因为她的buff足够多的:

女人、黑人、母亲亚裔印度人、父亲非洲裔牙买加人、LGBTQ+推动者、福音派浸信会信徒。

所以,事实上很多人认为民主党黑人党鞭克莱本当时挑选哈里斯,也是因为一旦拜登出了意外、哈里斯也会是“最不功不过的人选”。


可是这些buff只能让她上位,真正赢得尊重还是依赖于她的能力。

上周的民调里,哈里斯支持率仅为43%、不赞成率高达50%,而最讽刺的是,支持她的男性占男性的42%、支持她的女性仅占女性的38%。

也就是说,女人更加不满意她的工作。

为什么呢?很简单,碌碌无为。

拜登不是没给她机会啊。

上任初期前往美国后院中北美洲访问,那么好的官方机会,被她一句“你们不要来美国啊”直接摧毁,拜登赶不及帮她擦屁股;

8月份去东盟访问新加坡印尼,之后的报道里除了她标志性的笑容之外毫无任何有用的信息,好歹喊句口号呢?

而国内政治上,又被传出自己的工作人员和拜登的工作人员不对付,西翼办公厅内部产生了严重不合,甚至自己的通讯主管和发言人先后离职,这个在副总统任期内是很罕见的。

大家的要求不是要你像里克·切尼那样,凌驾于小布什对着军队发号施令,大家的要求是你能做好一个好的副总统,在外交出访的时候展现你的魅力和能力。

可惜,现在还是没看到。


当然,对于她的性别和种族歧视存在,但这是结果,不是原因。

共和党的许多电台和候选人对于哈里斯的评价,是“你看,她没做好,女性做总统不行吧?”,而不是“女性就是做不了总统,所以她不行”。

如果哈里斯能展现出自己的能力,我想这些风言风语会少上许多。

哈里斯之前的履历其实做一个司法部长会不错,在加州做总检察长的时候各种评价还是可以的。

很可惜,目前她是坐在了副总统的位置上,这个位置要求的政治手腕,不是任何一个司法条文里有写着的。

user avatar

哇塞,原来哈里斯是个宝藏。拜登应该下来,让哈里斯上去。哈里斯这句话,相当于电影教父里面,大儿子桑尼在教父和索拉索在谈生意时,突然飙出一句话来,让索拉索发现了可趁之机,也给桑尼带来了杀身之祸。


同样,哈里斯抛出这句话出来,就是认为自己的女性身份和黑人身份,应该得到更多的宽容和谅解,而不应该对她要求那么高。大家仔细品一下,有没有一种熟悉的味道?


哈里斯如果有这样的想法,那对于美国来说,则是一个非常好的弱点。打拳打到司法界,就可以制造出很多的司法不公,如果打到美国政界顶层的时候,那破坏力就会更加惊人。就冲这一点,我巴不得哈里斯赶紧能当上美国总统,将自己的那一套价值观给输出落实。因为自己是黑人女性,所以在制定政策和战略时如果有什么差错会导致美国走上了下坡路,那也很正常,民众不得指责,为什么?因为有政治正确在,你敢指责黑人小仙女?how dare you!


这么一搞,美国就可以完全进入立场大于事实,情绪大于逻辑的最佳状态中,这样的美国才是好的美国。哈里斯可惜就可惜在自己还不像特朗普那样是个大的IP,如果哈里斯的狂热支持者多,并且将哈里斯神化,将种族主义的雷引爆,美国一爆,全球大笑。

user avatar

若她是白男她能当上副总统?

user avatar

哈里斯副总统凭什么假定自己的性别?

在别人眼里,它就是白人男性,而不是黑人女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