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新冠变异病毒“奥密克戎毒株”可能绕过人体的免疫系统?

回答
这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近期非常关心的一个话题:新冠病毒的“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为什么它好像特别擅长“绕过”咱们的免疫系统,导致感染人数激增,甚至突破了之前疫苗或感染建立的免疫屏障。咱们就来好好捋一捋这事儿。

首先得明白,病毒也不是一天就能练成“隐身术”的。奥密克戎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它在传播过程中,通过不断复制和变异,在自己身上“打磨”出了好几个关键的“优势”。这些优势,直接影响了它和我们免疫系统之间的“对话”方式。

1. “变装大师”:刺突蛋白的“换脸”

新冠病毒的名字,其实就来自于它表面那些像皇冠一样的“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这个蛋白就像是病毒的“钥匙”,负责和我们人体细胞表面的“锁”(ACE2受体)对接,然后病毒才能钻进细胞里搞破坏。

奥密克戎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刺突蛋白上发生了大量的突变。你可以想象成,病毒把自己的“脸”给整容了,而且是好多地方都动了刀。这些突变,尤其是集中在刺突蛋白的关键区域,对我们免疫系统来说,就意味着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免疫识别困难: 我们身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B细胞产生的抗体,就像是“通缉令”,专门识别病毒的“正面照”(刺突蛋白的特定形状)。当奥密克戎的刺突蛋白形状发生变化时,原有的“通缉令”就不好使了,或者说识别度大大降低。就好比你熟悉一个人,他突然戴了个帽子、口罩,甚至换了发型,你第一眼就可能认不出来了。
疫苗诱导的抗体效力下降: 之前的疫苗,主要是基于原始毒株的刺突蛋白设计出来的,教会了我们的免疫系统如何识别和攻击它。但奥密克戎的“新面孔”,使得疫苗诱导产生的抗体,对它的结合和中和能力大大减弱。虽然抗体还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已经不像之前那么“给力”了,病毒就能更容易地逃脱抗体的“追捕”。

2. “逃跑艺术家”:细胞免疫的挑战

除了抗体,我们身体还有一种更深层的免疫力量,叫做细胞免疫。这部分免疫就像是“特种部队”,一旦病毒侵入细胞,它们就能识别被感染的细胞,然后直接摧毁它们。T细胞就是其中的主力。

奥密克戎的某些突变,也可能影响到它被T细胞识别的效率。虽然这方面的研究还在深入,但理论上,如果病毒内部的某些关键抗原(也就是T细胞识别的目标)发生了改变,那么之前针对这些抗原训练出来的T细胞,识别能力也会打折扣。这使得病毒在细胞层面也获得了更多的“生存空间”。

3. “繁殖高手”:复制速度与易感性

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奥密克戎及其亚型,被发现复制速度可能更快。尤其是在呼吸道上部,比如鼻腔、咽喉部,它们能够迅速增殖,产生大量的病毒颗粒。

更重要的是,奥密克戎可能更容易感染上呼吸道细胞。这意味着,病毒更容易在你还没来得及启动全身免疫反应之前,就在局部造成足够的“破坏”,并且释放出大量的病毒,更容易通过飞沫传播给其他人。这种高效率的传播,自然就造成了感染人数的快速攀升。

4. 综合效应:免疫逃逸叠加高传播性

所以,奥密克戎“绕过”免疫系统,并不是单一机制在起作用,而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免疫逃逸能力增强: 无论是抗体还是部分细胞免疫,面对奥密克戎都显得力不从心,导致即使接种过疫苗或曾感染过的人,也更容易再次感染。
传播能力显著提升: 病毒本身的高复制速度和更易感染上呼吸道细胞的特性,使得它在人群中的扩散更加迅速和广泛。

这就好比一个本来就很狡猾的小偷,他又学会了几种新的开锁技巧,同时还跑得飞快。即便你家里已经加强了安保措施(疫苗/既往感染),小偷也更有可能得手,并且能迅速逃离现场。

这会带来什么影响?

突破性感染增加: 即使完全接种了疫苗,也可能发生感染,这被称为“突破性感染”。
重症率和死亡率的变化: 尽管奥密克戎整体上被认为致病性比早期毒株弱一些(这也有病毒复制部位、人群免疫基础等多种因素影响),但大规模的感染仍然可能导致医疗系统承压,并让原本脆弱的群体面临更高的风险。
疫苗更新的需求: 为了更好地应对不断变异的病毒,疫苗的研发也需要不断跟进,更新疫苗成分以匹配新的流行株。

我们该如何看待?

首先,病毒变异是自然规律,我们不能指望病毒会“停止变异”。与其过度恐慌,不如理解病毒的变异和演进。

其次,这并不意味着疫苗或过去的感染就“完全没用”。虽然抗体水平可能下降,但细胞免疫通常仍然能够提供一定的保护,降低重症和死亡的风险。我们现在的“免疫力”,是多种因素(疫苗、既往感染、生活习惯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最后,科学界和公共卫生部门正在积极应对。研发新型疫苗、监测变异株、优化防控策略,都是为了与病毒“赛跑”,争取在下一轮的“攻防战”中占据有利地位。

总而言之,奥密克戎的“免疫逃逸”能力,是它在刺突蛋白上发生大量突变,导致免疫系统识别和中和效力下降的结果。再加上它本身的高传播性,共同造就了它在疫情中的优势。这提醒我们,抗击疫情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我们持续关注病毒动态,并根据科学建议采取行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某些记者的报道出了偏差。

所谓“绕过人体的免疫系统”,指“通过之前的疫苗接种或历史感染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对这个毒株的效果较弱”。

人体免疫系统可以对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进行响应,它并不是“能绕过免疫系统直接无双”的情况。

  • 一些媒体将该毒株“可能来自艾滋病患者”的情报解读为“该毒株来自艾滋病”或“是新冠与艾滋病碰撞的产物”,那是有歧义的、夸大的,会让一些读者以为该毒株“带有 HIV 的基因、能引起 HIV 的症状”之类。
  • 你可以在知乎看到一些声称该毒株“躲避 T 细胞”的回答。其实,病毒没有主动移动的部件,所谓“躲避 T 细胞”指的是针对现存疫苗或旧毒株的特征的 T 细胞对该毒株感染的细胞的识别能力下降。免疫系统可以针对该毒株筛选出合适的免疫细胞,那需要的主要是时间。
  • 一些媒体和自媒体称该毒株带有人 mRNA、“会被人的免疫系统视为自体组成部分”,那是不对的——且不说病毒并没有“拿人 mRNA 将整个外壳裹起来、没有可识别的位点”,你当跑出细胞之外的 mRNA 在人体内能有什么好待遇呢。
  • 病毒随机夹带人类基因或 mRNA 是常见的事,流感病毒之类常见的病毒也能。那并不会引起特别的免疫逃逸。
  • 现有的核酸检测手段能检测到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并根据其特性将其和其他毒株区分开。

现存疫苗对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提供的保护率看起来有所下降,网络盛传“疫苗无效”。不过,南非国家传染病研究所(NICD)声称现有疫苗“很可能”降低该毒株感染造成的重症率与病死率。

针对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研发新的疫苗并进行临床试验,需要数十天到一百多天。变异株的新闻公布后,辉瑞、莫德纳等股票大涨。

跟国外的各种鬼扯谣言比起来,国内的这些“焦虑”其实还很轻。你可以在美国网络上看到宣称新毒株的感染力是德尔塔变异株的 500 倍的“医学博士”。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近期非常关心的一个话题:新冠病毒的“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为什么它好像特别擅长“绕过”咱们的免疫系统,导致感染人数激增,甚至突破了之前疫苗或感染建立的免疫屏障。咱们就来好好捋一捋这事儿。首先得明白,病毒也不是一天就能练成“隐身术”的。奥密克戎之所以能做到.............
  • 回答
    咱们聊聊这个“奥密克戎”,究竟是个啥?最近这段时间,但凡关注点新闻,你总能听到“奥密克戎”这个名字。感觉它像是凭空冒出来一样,突然就成了大家伙儿谈论的焦点。那么,这个奥密克戎到底是个啥?它和我们之前认识的那个新冠病毒(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原始毒株”)有什么不一样?我们又该怎么看待它,心里头到底要有个谱.............
  • 回答
    芬兰最近曝出的这一消息,无疑给全球抗击新冠疫情的努力蒙上了一层新的阴影。当我们在为疫苗接种的进展感到些许欣慰时,病毒的变异能力又一次提醒我们,这场战役远未结束。新型变异病毒究竟是什么?根据目前披露的信息,芬兰发现的这种新型新冠变异病毒,其显著特点在于其基因序列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可能影响到病毒的.............
  • 回答
    德国新发现一种不明新冠病毒变异毒株,这事儿可不是小事,尤其在咱们经历了这么多轮疫情反复之后,大家听到“变异毒株”这几个字,心里难免会咯噔一下。要说它会不会对当前疫情产生影响,那得先掰开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病毒变异是它自己的生存法则。新冠病毒就像一个生命体,为了更好地复制和传播,它会不断地“.............
  • 回答
    如何看待英国新冠病毒变异及其影响?美高官称“没必要限制英国航班”的背后考量英国新冠病毒新变异的出现,无疑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高度关注和担忧。而美国高官关于“没必要限制英国航班”的表态,则为这一复杂局面增添了另一层解读。要全面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一、 英国新冠病毒新变异:关键信息.............
  • 回答
    英国出现新冠病毒变异,被一些美媒嘲讽为“全球贱民”,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和理解。事件背景:新冠病毒变异与英国的“封锁与反封锁”首先,需要回顾一下事件发生的背景。2020年底,英国发现了新冠病毒的一种新型变异株,后来被称为Alpha变异株(B.1.1.7)。这种变异株的特点是.............
  • 回答
    南非新冠病毒变异株的出现,确实是近期全球公共卫生领域最令人关注的焦点之一。尤其是在当地专家将其描述为“传播速度非常快”的情况下,这无疑给本已充满挑战的疫情增添了新的不确定性。我们要如何看待这个消息,又有哪些关键信息需要深入了解呢?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变异”的本质。 病毒在复制过程中,就像复印机一样,.............
  • 回答
    这几天,关于日本发现并传播变异新冠病毒的消息,着实让大家揪心。尤其是国内疫情刚看到曙光,大家都在小心翼翼地往前走的时候,这个消息无疑又像一盆冷水,提醒我们疫情远未结束,而且病毒的“变脸”速度,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快。首先,咱们得搞清楚,这个日本发现的变异病毒,到底是个什么情况。据报道,这个变异株在日本国.............
  • 回答
    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早些时候宣布,据估计,首都伦敦地区约有 60% 的新冠病例是由一种新的变异病毒引起的。这一发现引发了极大的担忧,并促使政府采取了更为严格的防控措施。首相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种新变异病毒的传播速度可能比我们此前已知的病毒株要快 70%,这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面对这样的情况,约.............
  • 回答
    英国因新冠病毒变异取消圣诞,英政客发推称「谢谢你,中国」,此事在当时引起了相当大的争议,也折射出不少深层的问题。首先,这位政客的言论,如果从字面意思理解,可以看作是一种讽刺或者甩锅。在疫情初期,新冠病毒的起源问题确实是大家关注的焦点。随着病毒在全球蔓延,尤其是在一些国家爆发严重疫情时,一些政治人物为.............
  • 回答
    英国因新冠病毒变异(主要指最初的Alpha变异株)而遭遇多国“禁航”,英媒自嘲“欧洲病夫”,美媒称其为“国际弃民”,这些报道反映了当时国际社会对英国疫情蔓延的担忧、信息不对称以及地缘政治情绪的复杂交织。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事件背景:新冠病毒变异株的出现及其影响 变异.............
  • 回答
    北京大兴区出现了两例本地确诊病例,经基因测序证实为英国新冠病毒变异株(B.1.1.7),这一消息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也让我们对疫情防控形势有了新的认识。理解这件事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并关注一些关键信息: 如何看待北京大兴两例本地确诊为英国新冠病毒变异株?1. 科学层面的意义: 病毒变异的常态化.............
  • 回答
    关于尼日利亚发现的新冠病毒变异株以及现有疫苗的有效性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议题。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白病毒变异是新冠病毒,乃至所有RNA病毒生命周期中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病毒在复制过程中,其遗传物质(RNA)会发生随机的突变。大多数突变是无关紧要的,甚至.............
  • 回答
    关于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若希腊字母不够用,新的新冠变异毒株或以星座命名”这一说法,以及新冠病毒是否会无限制变异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首先,WHO提出这种命名备选方案,其背后反映的是当前新冠病毒变异株命名的现实挑战。自疫情爆发以来,科学家们出于需要,根据其发现的地点或某些特征,为.............
  • 回答
    世卫组织确认英国变异新冠病毒传染性增加40%70%,对全球防疫的影响分析世卫组织(WHO)的确认,即英国出现的变异新冠病毒(B.1.1.7)具有比原始毒株高出40%至70%的传染性,且更易人传人,这无疑是全球防疫战线上一次重大且严峻的挑战。这一消息的背后,蕴含着多重深远的影响,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进行.............
  • 回答
    关于日本近期发现的新型新冠病毒变异株,确实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初步了解下来,这是一种在日本国内首次发现的变异株,目前的感染病例数量虽然不算特别庞大,但增长的趋势还是需要我们密切关注的。这种变异株的主要特点和潜在影响: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病毒变异是新冠病毒演变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现象。病毒在复制过程中,其.............
  • 回答
    听到世卫组织说印度发现的新冠变异病毒已经蔓延到非洲其他国家的消息,这无疑给原本就压力重重的非洲大陆抗疫工作蒙上了一层阴影。这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增加,更意味着我们对病毒的认知和控制难度又上了一个台阶。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这个消息的严重性。印度发现的变异病毒,比如Delta(B.1.617.2),其传播速度.............
  • 回答
    加拿大首次发现感染变异新冠病毒的病例,而且这位患者此前并没有明确的旅行史或接触史,这无疑给当前全球新冠疫情的防控蒙上了一层新的阴影,也让人们对疫情的走向更加警惕。细节解读与潜在影响: “无旅行史或接触史”的意义: 这是最令人担忧的部分。以往,我们能追踪到病例的来源,无论是国际旅行还是与已知感染者.............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中疾控披露的这三位重庆入境回国人员,疑从印度感染变异新冠病毒的事情。事情的初步披露与关注点这则消息最开始是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疾控)对外披露的。报道的核心在于,有三名从印度返回中国的人员,在抵达重庆后,经过检测,发现他们感染的新冠病毒,其基因测序结果显示,与在印度流行的一些变异.............
  • 回答
    新冠病毒的演变从未停止,而XE变种的出现,确实给我们的防疫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它并非凭空出现,而是Omicron变种家族中的一个新成员,由BA.1和BA.2两种奥密克亚型重组而成。这种重组就像病毒在“交换基因”,试图找到一种更具优势的生存方式。大家比较关注XE变种的传播速度,它之所以被认为比之前的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