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正确认识和看待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毒株?

回答
咱们聊聊这个“奥密克戎”,究竟是个啥?

最近这段时间,但凡关注点新闻,你总能听到“奥密克戎”这个名字。感觉它像是凭空冒出来一样,突然就成了大家伙儿谈论的焦点。那么,这个奥密克戎到底是个啥?它和我们之前认识的那个新冠病毒(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原始毒株”)有什么不一样?我们又该怎么看待它,心里头到底要有个谱呢?

别急,咱们一点一点捋。

一、奥密克戎:不是横空出世,而是“进化”的结果

首先得明白,病毒它不是静止不动的。就像我们人类社会会不断发展变化一样,病毒也在不停地“自我更新”,这个过程就叫变异。新冠病毒(SARSCoV2)也是一样,自从它出现以来,就一直在发生变异,产生各种不同的“版本”。

“奥密克戎”就是其中一个变异株。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是新冠病毒家族里新冒出来的一个“成员”。它之所以这么受关注,是因为它在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上,也就是病毒用来侵入我们细胞的关键部位,发生了一系列的突变。这些突变让它在传播能力、免疫逃逸能力等方面,表现出了和之前那些变异株(比如德尔塔)一些显著的不同。

所以,奥密克戎不是什么“突然冒出来的外星病毒”,而是新冠病毒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自然演变出来的“下一代”。

二、奥密克戎的“本事”:传播快,免疫“躲避”能力强

那具体奥密克戎有什么特别的呢?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传播速度惊人(传播力强): 这是奥密克戎最显著的特点。相较于之前的变异株,奥密克戎在人群中的传播速度明显更快。这就像一颗火星,一点就着,然后迅速蔓延开来。它的传播力增强,意味着即使大家都有防护措施,感染的风险依然会增加。
免疫逃逸能力增强: 之前我们通过疫苗或者感染获得的免疫力,对奥密克戎来说,效果会打折扣。它能更有效地“躲避”我们身体里的抗体,导致已经打过疫苗或者康复的人,仍然有可能再次感染。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听到“突破性感染”的说法。
致病性普遍降低(但要注意“普遍”二字): 这是一个相对的说法,也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从目前大量的数据来看,与德尔塔变异株相比,奥密克戎的致病性普遍更弱一些。也就是说,感染奥密克戎后,发展成重症、入住ICU或者死亡的比例相对较低。
为什么会这样? 有几个可能的解释:
病毒本身的改变: 奥密克戎可能更倾向于感染上呼吸道(比如鼻子、喉咙),而不是深入肺部,这使得它引起的肺炎症状相对较轻。
人群免疫力的提高: 随着全球大规模的疫苗接种和自然感染,人群整体的免疫基础变得更强。即使遇到免疫逃逸能力强的奥密克戎,身体的混合免疫(疫苗+感染)也能提供一定的保护,降低重症风险。
早期症状的差异: 奥密克戎的症状往往更像感冒,如喉咙痛、鼻塞、流涕,而咳嗽、发烧等症状的出现率可能相对低一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人们对病情严重程度的感知。

“隐匿性”和“多样性”: 奥密克戎分支繁多,而且很多时候症状不典型,容易被误认为是普通感冒。这使得它在传播过程中更难被及时发现和阻断,增加了防控的难度。

三、我们该如何“认识”和“看待”奥密克戎?

认识了它的“本事”,我们再来看看,咱们心里头该怎么“谱”。

1. 保持警惕,但不过度恐慌:
警惕体现在: 病毒还在,而且传播力依然强。我们不能因为它的致病性普遍降低就放松警惕,觉得“无所谓了”。个人防护依然是关键。勤洗手、戴口罩(尤其是在密闭、人员密集场所)、保持社交距离,这些基础的防疫措施,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被遗忘。
不恐慌体现在: 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奥密克戎的致病性确实相对减弱了。我们应该相信科学,了解病毒的真实情况。过度恐慌只会带来不必要的焦虑,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2. 理解“与病毒共存”的可能性和挑战:
奥密克戎的出现,使得“清零”政策的难度大大增加。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在探索“与病毒共存”的模式。这并不意味着放弃防控,而是强调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基础上,让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尽量恢复正常,同时加强对高危人群的保护,减少重症和死亡。
“共存”并不等于“躺平”。它需要我们在疫苗接种、药物研发、医疗资源储备、监测预警等方面持续发力,建立起更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才能在病毒持续变异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保护生命健康。

3. 关注疫苗的持续更新和有效性:
虽然奥密克戎能部分逃逸现有疫苗产生的抗体,但疫苗依然是预防重症和死亡最有效的手段。现在很多疫苗研发机构都在针对奥密克戎及其亚型开发新的疫苗,比如“二价疫苗”等,来提高对新变异株的保护力。
积极接种疫苗(包括加强针)是保护自己的重要方式。关注官方发布的疫苗接种建议,及时了解最新信息。

4. 理性看待症状,及时就医:
即使症状像感冒,也不能掉以轻心。如果出现发烧、咳嗽、喉咙痛等症状,尤其是有基础疾病、老年人或孕妇等高危人群,应该及时进行抗原检测或核酸检测,并遵医嘱进行治疗。
“无症状”和“轻症”不代表病毒没有危害。它仍然可能对身体造成一定的影响,并且会继续传播给他人。

5. 拥抱科学,理性判断信息:
网络上信息繁杂,充斥着各种“小道消息”和“专家解读”。我们要学会辨别信息来源,相信官方发布和权威科学机构的结论。不要被未经证实的信息所误导,更不要轻易相信那些夸大其词或耸人听闻的说法。

结语:

总而言之,奥密克戎就像是我们面对新冠这场持久战中的一个“新敌人”,它有它的特点,也有它的弱点。它教会了我们,病毒的演变是动态的,我们的应对策略也需要与时俱进。

我们不能因为它“看起来”没那么凶了,就放松了警惕,也不能因为它的出现,就陷入无休止的恐慌。关键在于,我们用一种科学、理性、积极的态度去认识它、理解它,并在日常生活中,将这份认知转化为具体的行动,保护好自己,也守护好我们身边的人。

这场战役还没完全结束,但我们每个人都是这场战役中的重要一环。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相信科学的力量,我们终将能迎来胜利的曙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太善良了。

当我们都是想解决问题的理性人,就会认真考虑数据和现状,比如:

上海的重症率、死亡率是多少?为什么如此之低?是因为病毒本身毒性降低还是因为注射疫苗的作用?

如果长期清零政策,对于经济、对于普通人的生活影响会有多大?是否可持续?

如果考虑放开,会有什么后果,应该做哪些准备?什么时候才是放开的时机。

但如果已经预设了立场,目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打败对方:

如果你提到放开,你就是汉奸、五十万;

如果你提上海的数字,我就提美国,我管它什么毒性降低、疫苗注射呢;

如果你提专家怎么说,那些专家都是被美国收买的买办,都是为了钱。

所以,把水搅浑之后,论述的就不是科学,而是立场,是大是大非。

他们就赢了。

user avatar

冷知识,三聚氰胺奶粉死亡率低于新冠无数倍。至今只有一起死亡案例,所以可以放心喝,拯救中国奶业的经济。

冷知识,喝非百草枯之类的普通毒性农药只要及时抢救洗胃,死亡率低于新冠。所以可以放心当饮料喝。

冷知识,酒驾的司机死亡率远远低于新冠,而且主要以撞死路人为主,司机只要有按规定绑安全带,自己也身亡的案例非常少,说明没必要禁止酒驾。只需要督促司机绑好安全带即可。

冷知识,今年美国因为火灾死亡的人数远少于新冠。说明没有必要防治火灾。实际上美国也是这样做的,在美国洛杉矶山火经常发生,也无人扑救。放心打开煤气然后抽烟吧。

冷知识,老虎只是大号橘猫,习性和猫很接近,而且近几十年被老虎伤害致死的案例,数量上还不到被猫咬了之后感染狂犬病死亡的零头,所以我们应该督促动物园尊重老虎的天性,把老虎在街头放养,让孩子们学会与野生动物共存。

冷知识,二战中美军平均20万发子弹打死一个日军,说明被枪击的死亡率低于新冠。可以放心让人用机枪扫射你。根据美军提供的数据,就算你站着不动,对方一个弹夹内能打死你的几率也无限接近0%。

冷知识,最近五十年,死于核弹的人数为0。所以根本没必要怕核弹。因为核弹杀伤力太低,欧美等发达国家早就放弃了核弹的使用,只有强国人还把核弹当什么神器宝贝供着,实际上核弹只不过是大号的鞭炮,素颜怼脸来一发都没有事。如果核弹真的有用,世界上那么多民主发达国家难道是傻子吗?为什么他们不用?

冷知识,杀伤力被吹得神乎其神的重机枪,其实根本对人体没有伤害,我小时候经常摸重机枪,根本没有因此受伤,我甚至把手指塞到枪管里再拔出来,手指也只是沾了点油。连皮都没有破,网上那些机枪吹经常说什么能把人打成碎片,你看我现在还不是好好地活着?莫非我有铜皮铁骨不成?


冷知识……欢迎补充。

user avatar

男童,阳性,发烧惊厥,零重症

抛开科学与良心不谈,共存派说啥都对

以上截自国家卫健委发布第九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重症部分



爱丁堡定制毒株就是与众不同,零重症

user avatar

早说过了,名词重定义,完美逻辑闭环。

汪诘采访上海疾控专家,证实上海目前 0 死亡重症,无症状是无肺炎症状,如何科学理解这种情况?

1:只要不检测就没有确诊。
2:只要没有肺部症状就是没有症状。
3:只要我不做CT,我就看不到他的肺部症状,他就是没有肺部症状,因此就是无症状。
4:只要他无症状,死了就不算新冠死的,这样新冠自然就不可能导致死亡,这样奥密克戎就是"症状轻微“。
5:既然已经定义了”症状轻微“,那当然必须”开放共存“啦!
什么?香港、韩国死人多到棺材、火葬场都不够用了?我看都不看。
这波算是把“完美逻辑闭环”给玩明白了。
怎么说呢,美国2022年目前死因明确的新冠死了132142,其中68410有肺炎,另外63732的死因没有肺炎,大概率是病毒攻击别的器官死的。
美国虽然死的人多,但至少死的还明白点……
如果按上海标准
假设所有人都做了CT,那美国死的这13万里有一半无症状。
按上海的实际操作,只给10%的人做CT,那这十三万里应该会有95%无症状。


最后,这提问者又是从乌克兰那边转过来的……

user avatar

在这里发言没用,去解放军进上海的帖子里吧,关注疫情的注意力都在那里。这里不是水军,就是骂水军的。

user avatar

韩国去年德尔塔时就开始“共存了”,到今年1月份,两年新冠一共死了不到6000人。


最近一个月,7000多人死于奥密克戎。


7000 <6000,共存不等式?



至于说95%的无症状,包括韩国、英国、德国在内,各个数据汇总充分的新冠共存国家与地区的奥密克戎确诊病例都已经超过人口的5%了,甚至韩国已经达到人口的20%了、德国达到10%。


而奥密克戎本身重复感染的病例报道非常少。


如果真的无症状占感染者的95%,这是资本主义国家研发出了秽土转生?


——————————————

当然,奥密克戎的快速传播也说明了另一个问题,假设参考吉林的数据,无症状是确诊的1-2倍,那韩国就是一个月感染了4-6成的国民,再过一两个月就该应感尽感了。然后该自愈自愈、该去死去死,不再具有对外传染的能力了。

中国现在共存,纯纯帮奥密克戎续命了


———————————————

评论区有人说韩国新冠致死比例高,是因为活性新冠病毒像水一样,韩国人体内人人都有。

我觉得结合上海专家的说的平均7天转阴,这更可怕吧

user avatar

不信上海的数据,没问题,吉林的数据呢?

吉林的数据也不可信?合着中国大陆的数据都不可信,但防疫方针是可信的?这脑回路也太神奇了罢?

奥密克戎的传染性有多变态,上海和吉林的例子都摆在这里了。上海可以喷没有及时调整精准防疫的思路,长春呢?封城一个月了,人民也足够配合,军令状也下了几轮了,这不,4月7日清零的大限又过去了,清零了没?

上海足不出户,全员核酸加抗原检测几轮了?控制住了没有?现在的麻烦在哪里?不仅仅是r0=10的问题了。德尔塔毒株可以通过冷链传播,奥密克戎却可以在常温下附着于物体传播。易言之,封人已经不够了,物流不停,病毒就有传播机会。

北京和杭州快递的事都知道了吧?现下上海众多阴性社区都被团购物资攻破了,越封越阳。本小区就是四天无阳性,在全体闭门的情况下,今天突然冒出一例。因此,今天官方把社区团购暂停了,全部由官方配送。

问题是官方有这么多人力么?有的话何至于闹出种种乱像?

就算军管,解放军不是凡人?来到这种遍地阳性的环境下运送物资没有感染风险?什么叫抱薪救火?

很多人刻舟求剑,拿着深圳甚至西安的例子来衡量现下上海——不少人连长春都不知道——的疫情。

问题在于上海疫情是怎么引爆的?普陀区的外省输入,加上松江的冷链物流,末了又在不知不觉中挨了华亭宾馆兜心一刀,多点齐爆,终于垮堤。

长春则是学校感染被瞒报,病毒在隐匿的情况下大肆传播,于是垮堤。

反之,深圳、北京都是频繁核酸,前期预警,所以能在发生大规模传播前控制疫情。

西安则是德尔塔毒株,传播能力相较于奥密克戎就是个弟弟。2020年上海只是软封了半多个月就搞定了原始毒株,搁现在试试?

上海和长春的现实提出了一个问题:能不能在奥密克戎已经发生大规模传播的情况下控制疫情?

反正迄今世界上没有一个成功案例。

上海和长春的遭遇也说明了一个问题:面对奥密克戎,管你二线还是超一线,垮堤后就是这个样子。

这是很客观的现实,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

即便不计成本强行制住了,由于奥密克戎的特性,不但存在大量无症状感染者,其轻症也经常混同于普通感冒,极易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社区传播,一不留神就是火烧连营。长春之后有上海,再来一座城市怎么办?只有千年做贼,没有千年防贼。北京、深圳那种高强度、饱和式、不间断的核酸有可持续性,有普遍适用性么?什么叫坐吃山空?

无论主不主张清零,一个事实必须要面对:必须准备plan b。

入境的隔离驿站、准备收治普通型患者的方舱医院,城市的应急预案,乃至紧急立法普及疫苗,应打尽打——这些事火速推进了没有?已经整整浪费了一年,再不事急抱佛脚,真溃堤了就不是什么有序共存,而是事实躺平了。

当然,这堆事都是肉食者谋之,普通人能做的就是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尽快注射疫苗!

看看知乎合订本,去年多少人在反对注射疫苗?宁不愧乎?灭活预防感染是拉胯,就是打不到复必泰又能怎么办?好歹防重症,事急从权,能拔脓就是好膏药呗。

不要再糊涂,再心存侥幸了!

user avatar

首先申明,我文章通篇提都没有提到躺平,只是对新冠病毒常见的认识误区提供证据进行澄清,请不要过度解读。共存是共存,躺平是躺平,共存了就不能戴口罩?不能打疫苗?不能像对其它传染病一样正常的隔离治疗吗?

新冠已经肆虐了两年多,但是就算在人均985的我乎,对新冠病毒的认识还是存在很大误区,作为差点被抓去做测核酸志愿者的劝退学科实验狗,好歹算是相关专业,世界各国新冠研究论文遍地都是,简单分析不难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一、从原始毒株开始,新冠的死亡率就被严重高估,无症状感染者被严重低估

到现在还有人说武汉原始毒株的死亡率超5%,我看了下是按照四万多人感染两千多人死亡计算的,当时情况比较混乱,算不清楚情有可原,两年以后再来回顾就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了。2020年下半年多个机构在武汉测过几次新冠抗体,基本上阳性都在4%-10%左右,就以上图中柳叶刀研究的6.9%计算,其实最原始毒株在武汉早就开始传播,1200万人口的武汉感染人数完全不是现在统计的四万多人,而是差不多100万人,无症状感染者95%左右,死亡率0.2%左右,这可是真实世界里武汉以封城为代价得出的数据,难道不比什么数据模型估计的准吗?按照奥姆克龙的德行,无症状感染者比例只会更高,死亡率只会更低,这难道不是合乎逻辑的结论?老百姓在信息茧房里被洗得久了,失去基本逻辑分析能力也就罢了,某些号称专业科普的朋友也对这些数据视而不见,那就有点过分了把,是过于zzzq还是有其他原因???

二、第九版诊疗方案已经明确无误说明现在的政策就是共存。

最关键的一点是第九版诊疗方案把解除隔离标准从CT40降到35,我乎一直有人造谣恢复期CT>35没有活病毒,呵呵,骗骗一般老百姓可以,稍微专业一点的都是看破不说破而已,推荐一篇文章《Duration of infectiousness and correlation with RT-PCR cycle threshold values in cases of COVID-19》,里面有张图自己看吧,CT>35的60个样本5个可培养出活病毒!!!类似的专业论文一大堆,不相信的慢慢找,基本都是类似比例。换句话说:把检测标准从40降到35漏掉不隔离的人至少有近10%携带活病毒,这么多携带活病毒的人不隔离在社会上蹦哒,这不是共存什么是共存???还说不共存的朋友不服气去咬卫生部呀?

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管怎么从理论角度幻想CT>35没有活病毒,这么多篇论文显示的实际结果就是CT>35仍然有10%左右的比例能培养出活病毒,实验结果摆在面前还硬着头皮说:不,理论上CT>35没有活病毒???

说这种话的朋友你小学科学老师在哪里我想认识一下?

三、新冠病毒的变异速度和后遗症完全没有那么吓人

本站常年有人贩卖焦虑制造恐慌,拿什么病毒变异和后遗症说事的,我只想说新冠的变异流感等其它病毒都可能发生,新冠的后遗症其它传染病也都有,至少新冠后遗症再怎么厉害也比不上肺结核,新冠变异的速度再怎么厉害也比不上流感病毒,这都是业界公认的吧?我就想请问贩卖焦虑制造恐慌的朋友,是不是更应该搞个流感肺结核之类的大规模筛查?也经常封个城什么的?

相信新冠后遗症小JJ变短的朋友你中学生物老师在哪里我想认识一下?


最后做个小小的对比:

从我国去年初最后一例新冠死亡病例算起,肺结核同时期在我国直接造成超过2000人死亡,死亡人数对比2000:0,如果和最近吉林两例一样有基础疾病间接致死的也算,那肺结核每年造成的死亡数远远超过十万,死亡人数对比100000:2。有人怀疑上海数据造假的,那看看本轮疫情爆发前全国的数据:上个新冠死亡病例是去年初,还是Delta导致的,从那以后到现在一年多,本土病例超过60000,输入病例超过15000,这里面男女老少打没打疫苗的都有,目前为止绝大部分出院,连一个死亡的都没有,这还是没用Paxlovid等新冠特效药的情况下,所以至少证明在正常医疗条件下,新冠威胁确实已经降到流感一个级别,难道全国的数据也造假吗?就相信灯塔国的数据不相信我们自己的数据???

文中所有论文和数据都公开可查,可以自己查自己判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咱们聊聊这个“奥密克戎”,究竟是个啥?最近这段时间,但凡关注点新闻,你总能听到“奥密克戎”这个名字。感觉它像是凭空冒出来一样,突然就成了大家伙儿谈论的焦点。那么,这个奥密克戎到底是个啥?它和我们之前认识的那个新冠病毒(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原始毒株”)有什么不一样?我们又该怎么看待它,心里头到底要有个谱.............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件令人心惊胆战的事情,也是一个非常严重的失职行为。对于爸爸的行为,我只能用“极其鲁莽”、“完全不负责任”来形容。一个两岁的孩子,心智尚未成熟,认知能力非常有限,他们对危险的感知能力几乎为零。把他独自留在马路中央,就像把他置于一个极度危险的陷阱之中。马路是车辆来往的场所,任何一辆疾驰而来的货.............
  • 回答
    “黑人”和“政治正确”是两个非常敏感且复杂的话题,它们交织在一起时,会引发更广泛的讨论和不同的观点。理解它们需要从历史、社会、文化和个人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黑人:历史创伤与身份认同首先,需要理解“黑人”这个群体并非铁板一块,而是拥有极其多样化的历史、文化和经历。然而,在讨论政治正确时,我们.............
  • 回答
    乌克兰和美国的外交关系,以及乌克兰选择疏远俄罗斯、靠近美欧的战略,是一个复杂且影响深远的地缘政治议题。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梳理其历史脉络、现实考量以及可能带来的后果。乌克兰与美国的外交关系:从独立到紧密合作乌克兰于1991年宣布独立,美国是首批承认乌克兰主权和独立的国家之一。建交初期,两国外交.............
  • 回答
    看待北大涂传诒院士等人质疑“九章”并非量子计算机、未实现“量子霸权”的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并理解相关概念的准确含义。这并非简单的对错判断,而是一个科学发展过程中,不同观点碰撞、概念界定和技术演进的正常现象。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九章”的科学贡献及其所声称的“量子优越性”: “九章”的.............
  • 回答
    看待部分省教育厅开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俄乌形势”,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和理解:一、 背景与动因: 俄乌冲突的复杂性与全球影响: 俄乌冲突自2022年爆发以来,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信息传播快,对全球政治、经济、安全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一场牵动世界神经的重大事件,其复杂性、多维度性以及.............
  • 回答
    理解你的想法是否过激,以及如何正确认识男女性别差异和女权主义,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重要的问题。很多人在思考这些问题时都会遇到困惑,这很正常。我们来一步步地梳理一下。首先,如果你担心自己的想法“过激”,那说明你心中可能已经有了一个审视的标准,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的开始。什么叫做“过激”?通常是指一种脱离了.............
  • 回答
    面对青春期孩子的早恋问题,家长的心情总是复杂而矛盾的。既有对孩子成长的好奇,也有对未知的情感发展的担忧,更有对自己教育是否到位的审视。如何在这个关键时期,既不伤害孩子,又能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让这篇文章充满了温度、理解和实操性,而不是冰冷的理论堆砌。首先,冷静和理解是基石。 看到孩子“早恋”,有些家.............
  • 回答
    哈喽!想知道怎么跟女生聊得开心,让对方觉得跟你聊天很有意思,甚至有点上头?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门玄学,更像是一门需要点技巧和真诚的艺术。别担心,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让你成为那个让女生忍不住想多聊几句的有趣灵魂!开场白:别让沉默成为第一道坎很多人卡在第一步,不知道怎么开口。其实,想一个别出心裁的开场.............
  • 回答
    很多人在接触二次元文化之后,会产生一个疑问: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二次元和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呢?这其实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有深度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我们对艺术、情感、自我认知,乃至于生活本身的理解。首先,我们得明白,二次元并非凭空出现。它就像是现实世界的一面镜子,只不过这面镜子经过了艺术家的巧思和创意的加工.............
  • 回答
    要弄清楚AK47、AKM和AK74之间的区别,这就像是了解一款经典车型的不同年份和配置一样,都有其演进的痕迹。它们都属于“卡拉什尼科夫突击步枪”这个大家族,但各自有着鲜明的特点和历史定位。我们先从源头说起,也就是那支响彻世界的 AK47。AK47 (Avtomat Kalashnikova 1947.............
  • 回答
    大孝与小孝:理解父母心与成人路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孝”一直是维系家庭、社会稳定最重要的基石之一。然而,如果我们仅仅将“孝”理解为对父母顺从、奉养,未免过于狭隘。仔细品味,大孝与小孝之间,并非简单的递进关系,而是一种更深刻的相互理解和动态平衡。它们分别指向了父母内心最深切的期望,以及儿女在成长道路上.............
  • 回答
    区分“艺术”与“垃圾”是一个永恒的难题,它没有绝对的公式,因为“好”与“坏”的标准很大程度上是主观的,并且随着时代、文化和社会观念的变迁而摇摆不定。然而,我们可以从几个核心的维度去审视,尝试勾勒出两者之间模糊但重要的界限。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个“垃圾”并非指字面意义上的废弃物,而是指那些在艺术语境下.............
  • 回答
    绘画的世界,宛如一个色彩斑斓的万花筒,其中写实主义和层出不穷的各种风格,如同万花筒中变幻莫测的图案,共同构筑起艺术的丰富图景。理解它们,绝非简单地将“画得像”与“画得不像”划为界限,而是要深入探究它们各自的根源、表达方式以及存在的价值。写实主义:自然的忠实描摹,还是内心的映射?写实主义,顾名思义,是.............
  • 回答
    async/await 就像是为 C 语言量身打造的一套“魔法咒语”,它能让原本头疼的异步编程变得像写同步代码一样直观和流畅。要真正理解它,我们需要抛开一些传统的束缚,从更根本的角度去思考。想象一下,你正在一家繁忙的咖啡店里。你需要完成三件事:1. 冲泡咖啡(耗时操作)2. 打包点心(耗时操作).............
  • 回答
    .......
  • 回答
    小概率事件:是运气,还是命运的低语?生活中有太多让我们惊叹的瞬间,它们如同夜空中划过的流星,虽短暂却异常耀眼。我们称之为“小概率事件”。你可能从未想过,会在街角偶遇失散多年的朋友,或者在拍卖会上以惊人的低价拍下心仪的艺术品。这些事件的发生,仿佛是一种巧合,一种命运的捉弄,又或许……它隐藏着更深层的含.............
  • 回答
    以一颗真心,拥抱汉服之美当一袭素雅的汉服拂过肩头,当精巧的刺绣在灯光下流转,内心涌起的欣喜与感动,是许多热爱汉服的朋友们共同的体验。然而,“喜欢”二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一门学问。如何以一种恰当的态度和方式去拥抱这份美好的传统,让我们的喜爱不流于表面,而是真正地深入骨髓,我想从几个方面来分享一些.............
  • 回答
    谈论杨贵妃,总让人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她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女性之一,美貌倾国倾城,命运跌宕起伏。评价她,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更要深入理解她所处的时代背景、她与唐玄宗之间那份传奇的感情,以及她身上折射出的历史兴衰。杨贵妃其人:从歌女到国母的传奇杨贵妃,原名杨玉环,她的出身并不高贵,.............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