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默克药厂透露已开发出美国首个新冠口服特效药莫努匹拉韦,并在寻求紧急授权?美失控疫情有望结束?

回答
重磅!默克新冠口服药莫努匹拉韦获突破性进展,美国疫情曙光乍现?

近期,全球生物医药巨头默克公司(Merck & Co.)宣布了一项振奋人心的消息:其研发的新冠口服特效药莫努匹拉韦(Molnupiravir)在临床试验中展现出显著疗效,并已正式向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提交紧急使用授权(EUA)申请。这一里程碑式的进展,无疑为全球抗击新冠疫情带来了新的希望,尤其是对于饱受疫情困扰的美国而言,这是否意味着失控的疫情有望画上句号?

莫努匹拉韦:抗击新冠的“口服弹”

莫努匹拉韦并非横空出世。作为一款核苷类似物药物,它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干扰新冠病毒的RNA复制过程,在病毒复制过程中引入“错误”,从而阻止病毒继续增殖。这种“编辑错误”的方式,让病毒最终无法正常工作,最终被清除。与目前主流的注射式或静脉注射式疗法不同,莫努匹拉韦的口服给药方式,极大地降低了使用门槛,无论是患者在家中自行服用,还是在社区医疗机构中使用,都将变得更加便捷高效。

默克公司公布的III期临床试验数据显示,莫努匹拉韦能将高危新冠患者的住院或死亡风险降低约30%。虽然这个数据可能与之前一些媒体报道的50%略有出入,但30%的降低率依然是相当可观的。这意味着,如果患者在感染早期及时服用莫努匹拉韦,将能显著减少重症化的可能性,从而减轻医疗系统的压力,降低死亡率。

美国疫情:为何仍“失控”?

要理解莫努匹拉韦的意义,首先要审视当前美国疫情的严峻形势。尽管疫苗接种工作一直在推进,但病毒的变异(如德尔塔毒株的出现)、部分人群的疫苗犹豫、以及疫苗保护效力随时间推移的减弱,都使得美国疫情始终未能完全得到控制。新增确诊病例、住院人数以及死亡人数,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都呈现出起伏不伏的态势。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那些已经感染但病情尚未发展到需要住院的轻症或中症患者,目前的治疗选择相对有限。虽然有单克隆抗体疗法,但其给药方式较为复杂,且需要专业医护人员操作,限制了其广泛应用。此外,一些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者以及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即使接种了疫苗,仍然面临较高的重症风险。莫努匹拉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一治疗空白,为这些高危人群提供了重要的口服治疗选择。

紧急授权:关键一步,但并非万能

默克公司寻求紧急使用授权(EUA),标志着莫努匹拉韦离真正走进临床应用又近了一步。FDA的EUA机制,允许在公共卫生紧急状态下,对未获完全批准但能提供潜在益处的医疗产品进行临时性授权。这意味着一旦获得EUA,莫努匹拉韦将能迅速投入使用,为急需的患者提供救治。

然而,将莫努匹拉韦视为“结束疫情”的“灵丹妙药”,可能为时尚早。几个关键点需要关注:

疗效的全面评估: 30%的风险降低虽然显著,但并非百分之百的预防。病毒的变异也可能影响药物的效力。未来的研究还需要持续关注药物在不同变异株下的表现,以及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
可及性与定价: 作为一款新药,其生产能力、分发渠道以及价格将直接影响其覆盖范围。如果价格过高或供应不足,将难以惠及所有需要的人群。
与其他疗法的配合: 口服药的出现,并不会取代疫苗接种的战略地位。疫苗仍然是预防感染、降低重症和死亡的最有效手段。莫努匹拉韦更适合作为感染后的治疗选项,与疫苗形成互补。
病毒传播的控制: 即便有了有效的口服药,控制病毒传播仍需依靠公共卫生措施,如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以及提高疫苗接种率。药物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病毒的影响,而无法根除病毒的传播链。

对美国疫情的潜在影响:

如果莫努匹拉韦顺利获得EUA并大规模应用,它有望在以下几个方面对美国疫情产生积极影响:

1. 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 通过及时治疗高危患者,减少重症病例的发生,从而缓解医疗系统的压力,挽救更多生命。
2. 提升居家治疗的可行性: 口服方便性将使更多患者能在症状早期得到有效治疗,减少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3. 增强社会信心: 新的治疗手段的出现,无疑会给公众带来更多的信心,缓解因疫情带来的焦虑和恐慌。
4. 经济复苏的助力: 疫情的控制程度,直接关系到经济的正常运转。有效的治疗手段有助于更早、更稳定地恢复社会经济活动。

展望:谨慎乐观,仍需多管齐下

默克新冠口服药莫努匹拉韦的突破性进展,无疑是抗击新冠疫情征程上的一个重要亮点。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新的武器,尤其是在面对不断变化的病毒和人群中依然存在的易感者时。然而,我们也不能因此放松警惕。

美国疫情是否能因此“失控”并走向结束?这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除了莫努匹拉韦的上市和有效应用之外,疫苗接种的推广、病毒变异的监测、以及持续的公共卫生措施都至关重要。将希望寄托于单一药物,未免过于理想化。

我们应该以一种谨慎而乐观的态度看待这一进展,期待莫努匹拉韦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为美国乃至全球的抗疫斗争带来实质性的帮助。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与新冠病毒的较量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适应,并多管齐下,才能最终赢得胜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欧美失控疫情似乎不可能因为莫努匹拉韦而结束。因为类似效果药物早就有了。

莫努匹拉韦(molnupiravir)可以治疗轻症,早期使用 (出现症状就服用)降低住院率50%。

但是对住院患者和重症无效。


效果估计和法匹拉韦(Favipiravir)差不多,也许好一点。
但是价格昂贵,一个疗程700美元。
尽管专家教授们纷纷鼓掌叫好。
但是去年在西方国家,氯喹和伊维菌素就是因为在对住院和重症患者的测试中无效, 而且太便宜而被专家教授们彻底否定。

而法匹拉韦也是因为太便宜导致在日本和西方国家审查了2年,结果也是不了了之。
讽刺的是疗效与法匹拉韦差不多的瑞德西韦因为十分昂贵在日本和欧美国家几乎不用审查而火速获批。

早在2020年3月份,也就是欧美大规模疫情爆发前,在中国做的试验中,法匹拉韦(Favipiravir)就已经表现出类似莫努匹拉韦的效果。
所以说哪怕是去年疫情爆发前,欧美就拥有这种药物,疫情一样会大爆发,更何况是现在疫情泛滥到不可收拾的今天。

实际上在去年3月份中国的做的测试表明:法匹拉韦(Favipiravir)疗效不比瑞德西韦差,但是西方国家还是视而不见。



默沙东molnupiravir治疗轻中度COVID-19门诊患者进入3期临床


最后顺便把莫努匹拉韦和 被西方国家认定是完全无效并且禁止使用的氯喹对比一下:

一项来自伊朗涉及28000患者的研究表明:早期使用氯喹住院率降低38%,死亡率降低73%
Clinical outcomes of patients with mild COVID-19 following treatment with hydroxychloroquine in an outpatient setting

一项来自 中国上海涉及616名患者研究表明:早期使用氯喹可以把疾病风险降低84%

jstage.jst.go.jp/articl

一项来自于法国的研究表明:

羟氯喹和阿奇霉素的早期联合治疗大幅度降低 10,429 名 COVID-19 门诊患者的死亡率。

据报道,经羟氯喹和阿奇霉素的早期联合治疗患者的死亡率是同期法国平均死亡率的1 /20不到甚至更低。
rcm.imrpress.com/EN/10.

综上所述,如果专家教授们需要,拿 氯喹来做莫努匹拉韦 完全相同的试验,效果也差不了多少,撑死莫努匹拉韦是 降低50%住院率,而氯喹是38%而已。

再说说

瑞德西韦因为价格昂贵而且政治十分正确专家教授们纷纷叫好,各国基本不审查就纷纷通过结果。

中国最早发现,

瑞德西韦对严重的住院患者无效。

后来美国和who也发现了

回帖有人质疑,为何我上面说得那么好,中国为何不推广,很简单,因为有更好的,至少不比莫努匹拉韦 差。价格只有莫努匹拉韦 的35分之一。

我国科学家研究表明“清肺排毒汤”可有效降低新冠肺炎死亡风险-新华网


再说说隔壁印度:

使用被西方认为无效而且有害的伊维菌素和hcq之后。

user avatar

减少50%,挺不错的。

如果美国两年前就有这个药并且免费给所有人分发的话,那么就不用死72万人了,到现在大概会死36万人?

每天不用死2000人了,大概会每天死1000人?四舍五入就是疫情结束了。

user avatar

九月底十月初,美国人释放了孟晚舟,国会达成了政府债务的临时现金资助方案,药厂宣布特效药成功。

一个超级大国病了,自救起来也是认真努力的,这一次病得真不轻。

user avatar

关于默沙东的新冠口服药,昨天写过了,今天多说几点。

1. 在对抗疫情的过程中,疫苗和药物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两者是不能互相取代的。不是说有疫苗就不用研发药物了,或者药物出来了就不需要疫苗了。包括NPI也是。


2. Molnupiravir把新冠住院和死亡风险降低50%,这已经非常了不起了。有人提到WHO给疫苗的红线50%,认为这也就是刚及格的水平。实际上疫苗和药物的评价指标有很大不同。前者的对象是健康人,后者的对象是感染者(或疑似感染者)。对于抗病毒口服药来说,Molnupiravir的降低50%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这也是临床试验提前结束的原因。


3. 默沙东的Molnupiravir也好,盐野义的S-217622也好,它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几个。首先是价格,Molnupiravir一个疗程700刀,这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很难承受的价格,将来通过授权仿制的方式或者直接赠药的形式,可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默沙东之前做过许多充满人性光芒的善事,希望这次亦能延续这种优良传统。


4.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安全性问题,首先口服药不像静脉注射药是在医院使用, Molnupiravir和S-217622将来可能会用于居家隔离的轻中症患者,缺乏医护人员的监管,出现严重副作用的话无法及时送医,因此对其安全性会有较高的要求。


5. 其次,Molnupiravir是一个核苷类似物,它的研发最早是在2003年,原来叫做EIDD-1931/NHC,用于对抗一系列RNA病毒,包括丙肝病毒、丙肝病毒和SARS等。但是当时研发中断的原因之一是发现口服吸收不太好,其二是可能诱导宿主突变,这是非常需要关注的一个风险。到了2013年,这个药针对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重新研发,改进了分子结构,口服容易吸收,安全性也更好。而针对新冠的IIa期临床表明,Molnupiravir在哺乳动物体内不具有诱变或基因毒性,因此最终得以进入III期林临床。


6. Molnupiravir最终能够脱颖而出,靠的主要还是非常强的抗病毒活性,IC50很低,进入体内起效很快,适用于治疗机会窗口很窄的病毒感染。并且和其他抗病毒药物一样,Molnupiravir越早使用就越有效,因为病毒复制速度远快于药物起效的速度,等到病毒大量复制,已经出现了细胞因子风暴等病理生理改变,抗病毒药物所起到的作用就很有限了。


7. 最后,这些药物可否终结疫情?我认为几乎不可能。就像之前说的,控制疫情需要多种手段,药物、疫苗、NPI都很重要。药物旨在缩短恢复时间,避免发展为重症,这对避免大流行之下医疗系统走向崩溃是有帮助的。但一个药物再好、价格再便宜,它都很难有效预防人群的感染,预防感染靠的是疫苗,靠的是NPI。


药物很重要,但药物不是唯一的答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