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德国总理默克尔表示:七国集团希望加强与中国合作?

回答
如何看待德国总理默克尔表示:七国集团希望加强与中国合作?

德国总理默克尔关于七国集团(G7)希望加强与中国合作的表态,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外交辞令,而是反映了当前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下的战略考量、现实需求以及潜在的挑战。

一、 表态的背景和动机:

现实主义的考量: 尽管G7国家在一些议题上与中国存在分歧,但中国在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中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是重要的贸易伙伴,也是解决许多全球性问题的关键参与者,例如气候变化、疫情应对、核不扩散等。因此,G7国家需要与中国合作,以实现自身利益和全球共同利益。
经济合作的需求: 许多G7国家企业高度依赖中国市场和供应链。在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复苏面临挑战,加强与中国的贸易和投资合作,有助于稳定全球经济,提振各自国家的经济增长。
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 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中国作为最大的碳排放国,其在气候行动中的作用至关重要。G7国家希望与中国合作,共同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
地缘政治的平衡: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单方面对华施压或孤立中国,可能适得其反,加剧地区紧张局势。通过加强合作,G7国家可能希望在保持战略竞争的同时,也为沟通和缓和紧张局势留有余地,避免冲突。
德国的特殊立场: 作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和欧盟的核心成员国,德国一直奉行一种相对务实的对华政策。默克尔政府时期,德国强调“合作、竞争、对抗”并存的对华关系,并努力在维护欧洲利益与避免过度刺激中国之间寻求平衡。她的表态也延续了这种务实主义的风格。

二、 “加强合作”的具体含义和可能方向:

“加强与中国合作”并非意味着放弃所有分歧和原则,而是可能聚焦于双方共同利益的领域:

气候变化与绿色转型: 这是最有可能也是最迫切的合作领域。G7国家和中国在减排目标、发展绿色技术、推动能源转型等方面拥有共同的诉求。双方可以加强在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国际气候融资等方面的合作。
全球公共卫生: 应对未来的大流行病,加强疫苗研发、疾病监测、信息共享等方面的国际合作至关重要,中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经济稳定与贸易规则: 在全球经济面临不确定性的背景下,G7国家可能希望与中国就维护自由贸易体系、改革世贸组织、稳定全球金融等方面进行对话与合作。
地区及全球性问题的解决: 例如,在某些地区冲突的化解、打击跨国犯罪、维护网络安全等方面,如果中国能够发挥建设性作用,G7国家也愿意与之合作。

三、 潜在的挑战与疑虑:

尽管存在合作的意愿,但G7与中国加强合作并非坦途,面临着诸多挑战和疑虑:

价值观和制度的差异: G7国家普遍强调民主、人权、法治等价值观,而中国在这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种根本性的分歧会影响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并可能在特定议题上成为合作的障碍。
经济竞争与不公平贸易: G7国家对中国的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保护、国家补贴等问题长期存在担忧。在加强合作的同时,G7国家也需要确保公平的竞争环境,保护自身企业的合法权益。
地缘政治的战略竞争: 中国在印太地区日益增长的影响力,以及在台湾、南海等问题上的立场,与G7国家的战略利益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如何在合作的同时管控战略竞争,避免误判和升级,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人权问题: 新疆、香港等地区的人权状况,一直是G7国家关注的焦点。在与中国合作的同时,G7国家往往不会放弃在这些问题上的立场和批评。
信息安全与技术限制: 在数字经济和高科技领域,G7国家对中国在数据安全、网络监控等方面的担忧加剧,可能导致在某些技术领域的合作受限。
内部协调的难度: G7国家本身内部在对华政策上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分歧,协调一致的对华合作策略并非易事。例如,欧盟内部各国与中国的经济联系和政治考量存在差异。

四、 评价与展望:

默克尔的表态,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务实而理性的外交策略的体现。在承认与中国存在分歧的同时,也认识到与中国合作的必要性和潜在益处。这是一种“在竞争中合作”的尝试,试图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找到一条既能维护自身利益,又能为全球稳定与发展贡献力量的路径。

要客观看待:

不是全方位无条件的合作: “加强合作”并非意味着G7将放弃其在人权、民主等方面的原则,也不代表其对中国的战略竞争策略的根本性转变。合作将是有选择性的、有条件的,并与G7自身国家利益和价值观挂钩的。
平衡的艺术: 这是一种在多边主义框架下,试图与中国建立更加稳定和建设性关系的努力,同时也要警惕中国可能利用合作来扩大其全球影响力的企图。
需要观察具体行动: 表态的意义最终取决于后续的具体行动和政策落实。G7国家将如何界定合作的领域,如何在合作中处理分歧,以及如何与中国就关键问题进行沟通,将是衡量其诚意和效果的关键。

总而言之,德国总理默克尔的表态,反映了G7国家在复杂多变的全球格局下,寻求与中国建立更具建设性关系的意愿。这是一种基于现实主义的战略考量,也预示着未来国际关系将更加注重合作与竞争的平衡。然而,这一过程充满挑战,能否成功,将取决于各方的智慧、诚意以及处理分歧的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次G7峰会真是踏酿的有意思。

1、会前带英那是一个鬼话多啊,这要查起源,那要搞联合,结果会上一个字没哼。

2、德法意等一致主张要全球起来打疫苗才行。谁有疫苗啊?意思就是你美得把疫苗拿出来,给大家用,别光自己用。

3、振华一声吼:兄弟姐妹们,我美回来了!大家一起上啊!大家有意见都说出来,有我做主。我先撤了啊!(拜登表示无意发动冷战)

4、然后默大妈:我有话说!我们要多和人家做生意!


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user avatar

让我先来泼一盆冷水罢。

默克尔说:只有在全世界都接种疫苗之后,才能真正战胜疫情。那么,战胜疫情之后呢?

2020年新冠肆虐,将欧美的缺点暴露无遗:后工业化国家没有完整产业链,抗疫物资靠买,日常用品也靠买,精英成天在民众面前三吹六哨,到最后自己都跳脚了。

比如说马克龙,他反思的就很好:

“这次疫情启发了我们,必须将某些商品和服务置于市场规则之外,将食物、防护、医疗和生活环境托付给别人是一件疯狂的事情,我们必须重新夺回控制权,建立一个比现在更独立和自主的法国和欧洲,一个牢固掌握自己命运的法国和欧洲。”

所以你可以瞧不起特朗普,但不能瞧不起站在特朗普身后的美国精英。他们早已经预料到制造业空心化是命门所在。只可惜新冠来得猝不及防,把他们的计划完全打乱了。也正是新冠,让欧洲意识到搞制造业回流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了。

所以,默克尔说什么“七国集团希望加强与中国合作”,这话只说了一半。他们当然希望与中国加强合作,以战胜疫情。但战胜之后,可就要把中国当成对手了。到时候站在中国对面的,不光是美国,欧盟算一个,越南、印度等欧美备选的新兴制造业中心也算一个。等待中国的将是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

顺着这个思路,再来看看今天默克尔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的讲话:

“(相比于俄罗斯),更复杂的任务”是制定关于中国的日程。德国总理表示,中国即是系统性的竞争对手,同时也需要中国参与解决全球性问题,包括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迁问题。

好一个系统性竞争对手。这个称谓,人欧盟都讲了几次了,我们继续一厢情愿也没什么意思。

新冠之后,边打边谈才是日常。我们也不要怕,想到当老大,就要有“不打不服,打服为止”的气概。


更新:

实际上绝对的自由市场是不存在的,比如说老美,官方出面搞法国阿尔斯通,出面搞中国的华为与中兴,所以政府干涉市场经济可谓是自古以来。中国就是根本不相信自由市场这一套,选择了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的混合制。欧美想搞制造业回流,搞C+1,其目的都是相同的。有人说欧美是大资本家把持的,不可能搞计划经济,这话对。至于混合制呢?我觉得还是可以搞的,只不过要换另一套皮肤,搞“具有资本主义特色的计划经济”了。

比如说今年1月25日,拜登签署了Buy American Act法案,要求政府的2000亿预算需购买本地货。这肯定不是计划经济,但这就是在变相养美国的本土企业,比如说联邦每年要买1000万美元的口罩,本土口罩厂就会匹配相应的产能,来做这1000万美元的生意。有人说made in America的口罩贵,所以呢?中国的口罩还是不能卖给美国政府。很显然,对于政府来说,

最后,给评论区阅读理解能力拔群的经济学大拿、外贸砖家跪了。

user avatar

默克尔代表的是德国,而德国以及法国、意大利等欧盟成员(其实说白了美国英国跟日本也一样),除了意识形态方面常态化抹黑中国之外,天然不可能在利益面前放弃跟中国的合作。

本来不想回答这个问题,看到下面很多人在唱衰。那么就转发今天学习强国上一篇评论:

国际锐评:中国成为欧盟最大贸易伙伴顺理成章

“我们可以把农产品出口到中国,同时也可以把中国的原材料和农产品运到本市后,再转运到周边城市。”西班牙巴利亚多利德市市长奥斯卡·普恩特日前接受采访时这样说。得益于途经该市的“义新欧”中欧班列,这座西班牙古城正迎来巨大发展机遇。

2020年,中欧班列开行12406列,同比增长50%,首次突破“万列”大关。跑出加速度的中欧班列,是中欧经贸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欧盟统计局近日发布的贸易数据显示,中国在2020年首次超越美国,成为欧盟最大贸易伙伴。在欧盟前十大货物贸易伙伴中,中国是唯一实现贸易双向增长的。

值得关注的是,2020年欧美贸易则双向下降。去年欧盟从美国进口商品2020亿欧元,比上年下降13.2%;对美国出口商品3530亿欧元,下降8.2%。德国新闻电视频道网站的报道将其原因部分归结为上届美国政府对欧盟特定商品加征关税,欧盟随后也对美国商品征收报复性关税。

从具体数据看,2020年欧盟从中国进口商品3835亿欧元,同比增长5.6%;向中国出口商品2025亿欧元,同比增长2.2%。有德国媒体报道称,去年欧盟自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为家具、医疗物资、电子产品、纺织品、玩具、自行车等,中国从欧盟主要进口机电产品、运输设备、化工产品等。

不难看出,欧盟国家对抗疫物资、电子产品等需求强劲,刺激了中国相关商品对欧出口,而中国迅速控制疫情、复工复产,带动国内消费复苏,为欧洲汽车等商品提供了宝贵市场。比如,2020年奥迪在华销量达72.7万辆,首次突破70万辆大关。有欧洲媒体认为,中国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实现经济复苏,推动进出口强劲增长,拉动了欧中贸易逆势增长。

当然,中国成欧盟最大贸易伙伴,与中欧双方在政策领域的共同努力也息息相关。2020年,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稳外贸措施——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促进新型贸易业态发展,保障了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的畅通运转,稳住了国际市场份额。2020年9月,中欧双方正式签署《中欧地理标志协定》,推动中欧优质农产品更加便捷地进入对方市场,为双方民众带来新福利。

还应看到,2020年中欧贸易实现逆势增长,与中欧贸易的良好基础分不开。近几十年来,中欧经贸关系一直稳步发展。截至2019年,欧盟连续16年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则连续15年为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

随着中国2020年成为欧盟最大贸易伙伴,特别是2020年年底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如期完成,为中欧经贸合作前景带来更多乐观情绪。双方企业近期纷纷表示,中欧投资协定对标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为各界带来多重利好,将增加企业扩大双边投资的信心。中国欧盟商会最新的一份调查显示,超过60%以上的欧盟企业都表示他们愿意在中国增加投资。

合作还是“脱钩”,企业的选择不言自明。中欧经贸的蓬勃发展,充分验证了一个道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包容互惠、互利共赢才是越走越宽的人间正道。

2021年是中国“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中国正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这将为欧洲企业提供更多市场机遇。这一年也是欧盟实施大规模复苏计划的启动之年,绿色、数字新政齐头并进,同样能为中欧进一步深化各领域合作提供很大空间。

而作为全球两大市场,中欧深化务实合作,无疑将有力拉动后疫情时代世界经济复苏,促进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作出重要贡献

user avatar
七国集团(英语:Group of Seven,简称G7)是一个由世界七大发达国家经济体组成的国际组织,目前成员为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及日本。

G7的老大是美国,但是美国和中国的关系搞僵了。

中美两国的政治互信、经济往来、台湾问题、南海问题、科技竞争等等,短时间内很难缓和。

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个国家来居中牵线搭桥,发挥政治影响力。

能够两边说上话,这有搞头。

默克尔想试一试。

此前一直想站在中间的人是英国,但是英国搞砸了,英国在香港问题上的吃相太难看,基本被废。

日本在经济和地缘上要依靠中国,军事和政治上依附美国,说不上话。

加拿大作为北美自贸区的一员,说是美国的跟班,问题不大。中国信不过。

法国、意大利都是欧盟成员国,内部要协调一下,论分量比起德国还差一些。

算来算去,只有默克尔有这个资格。

所谓的七国集团加强和中国的合作,不过是掩人耳目,其实质就是希望可以缓和中美关系。

中美这样大国斗下去,旁边的人不好办。

比如现在美国要求北约成员国无论大小,都要开条船到南海来跑一圈,表示一下自由航行,支持美国。

不来,得罪美国;来了,得罪中国。

涉疆问题,欧盟说了又说,这是要表态,不说,美国那边不好交代。至于为什么要选这个地方,因为总要找个地方来说。而中国在这一地区确实处理的很好,你一言我一语,反而证明中国实际上对于发展该地区做出了巨大贡献。用个通俗的比喻:郭德纲经常编排于老爷子,说他这样那样,为什么于谦并不真生气?因为这都是编的,真实的于老爷子是个正直的人。

欧盟要吃饭,要做生意,要发展经济,要合作抗疫,要为欧洲人民谋福祉,需要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中美一直这样闹下去,欧盟左右为难。

如果可以说和中美,借着G7这个台阶,美国愿意就坡下驴,中国打几个哈哈,大家都退一步,这就是最好的。

拜登上台,明显没有特朗普那么激进,美国现在国内矛盾深重,虽然和中国对抗,压制中国符合美国的长远利益,但是眼下的困难也是实实在在的,总得要先把年关过了再说。

中国现在依然是将经济建设放在第一位,发展生产力是重中之重,本来就不想和美国斗,德国要是真的说得上话,自然是好事一桩。

德国要为自身谋取利益,倒不是真的要为中国好,但是只要方法对了,能够缓解矛盾,对大家都有好处。

我们在斗争形势上历来强调不要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要把眼光放长远一点。要欧盟偏袒中国这是不可能的,但要说欧盟一心跟着美国走,这是在小瞧欧盟。欧盟也想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支点,鼎足而三,自然要些手段。

既斗争又合作,台上讲面子,桌子底下拽里子,有人唱红脸,有人唱白脸,这是三国时代的本来面目。

user avatar

为防有些人阅读理解能力太弱,我来打个补丁

我知道默克尔说到了在G7会上说了一句关于中国的话。但那是一句客套话。类似于体操和跳水运动员的基本动作。

默克尔不说这种话是不对的,可是说了也不意味着什么(多数情况下)。如果你观察政客太少,分不清基本动作和自选动作,你就可以去看西方媒体关注点都在哪。

原回答:

我相信问题描述里的话不是瞎编的,我也相信默克尔确实认为G7应当和中国合作。

可是,我刚才打开RT的新闻报道,里面确实提到了默克尔担忧国际间合作在变弱,但通篇报道只字未提中国。

这是报道中引用的默克尔的话,

"The [coronavirus] pandemic in particular has shown how much we are diverging from one another, worldwide."

如果是从全球合作的角度谈G7与中国合作,那默克尔这番话其实就跟没讲一样。因为她没有挑战现存的格局,G7还是G7,中国还是中国,边界清晰。

如果说连RT都没有强调默克尔认为要加强对华合作,那你就更不用去指望其他西方媒体报道这件事了。换句话说,西方媒体普遍不认为默克尔在此释放了什么新信号。

就连会议中默克尔忘记静音麦克风,而鲍里斯提醒她要静音这件事的相关报道都比默克尔强调疫苗重要性的相关报道要多。

我们不妨也看看1月份关于默克尔的报道,她在2021年的达沃斯会议上是这么说的。

“We have to be hones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pandemic we have probably not been as transparent as we ought to have been, for example, the information released by China as to the origins of this virus and also the information policy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 WHO,” Merkel said during a speech on Tuesday.

“This is the era of materialism,” she said. “Multilateralism does not only mean somehow working together, muddling through but it means showing transparency.”

“I would very much like to avoid the building of blocs,” she said. “I don’t think it would do justice to many societies if we were to say this is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is over there, and we are grouping around either one or the other.”

我就不完整翻译原文了,三段话概括下来,默克尔分别表达了三个意思:

1.中国和WHO在疫情初期公布的信息不够透明。(语气委婉,但态度明确)

2.多边主义要求参与各方提升透明度。(结合第一句一起看)

3.德国不想在中美之间选边站,也不希望这个世界在中美之间选边站。(欢迎中国冲美国,但我们德国选赢家)

概括一下,大家别急着嗨起来,默克尔这次的表态本质上啥也没说。我们也不能指望德国带着欧洲对我们投怀送抱。

以默克尔为首的欧洲是狡猾而且讲求实际的,是骑墙而又慕强的,是期待中国打破美国霸权的,但是又对中国抱持警惕的。所以大家明白了吧…

谁赢他们帮谁。

—————————————晚饭吃饱了撑的分割线——————————————


我最近经常回想起四年前,那时候我还不是金融民工,我还在西班牙读文学研究生,还在把海子的诗歌翻译成西语,然后跑到酒吧里念给我的朋友们听,试图向大家证明中国也是有好的现代诗的,只是这帮人孤陋寡闻,太无知。那时候我也经常在Quora上回答一些问题,跟一些唱空中国的杠精比着码字。读书累了我也打打黑魂三,去河边散散步。

我还记得特朗普当选的那天早上是戏剧课。

老教授叼着烟斗来到研究生楼,发现我们都在楼外的门口站着抽烟,他就问,“干啥呢?怎么一个个的都还在这里扯淡,赶紧进教室啊。”

“校工忘了开门了。”我跟他说。

(在萨大,周五绝大多数院系是不排课的。而文学研究生因为课程实在太多了,所以周五也有课。)

老教授走上台阶拍了拍木大门,发现确实锁着呢,回头对我们一摆手,他说,“是啊,特朗普这种人都当选了,西方世界完了,我们还研究什么戏剧啊,去他妈的吧。”

然后他招呼大家往文学系老楼的地下室酒吧走,他请大家喝了一轮啤酒。后来等有人喊来了校工开门,我们才恋恋不舍地从酒吧离开,回到教室里。

这一天后来的事我就不记得了。

另一件事我印象很深,也是读研的时候。那是一门叫“文学和思想”的课。这门课我感觉非常水,因为这个教授没有讲义,也没有PPT,甚至也不布置阅读作业。他的课上全是他一个人的独白,声音挺有磁性,但是非常催眠。

我只对这个教授反复念叨的一件事印象很深。

“同学们,西班牙就要没人了!”他一边说,一边习惯性地捋胡子。

“不信你们看啊,咱们所在的这个镇子,要不是有大学在,哪还有人啊?!到了假期,这里就只剩下那些要死不死的老东西了。西班牙没人了。”他喝一口水,顿了顿。然后扫视我们,“整个欧洲也要没人了。没有孩子了。只剩下老人了。我们就要老死了。”

最后,这个老头颇有深意地看向我。“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还需要害怕大卡车么?我们反正都要老死了,死光了。”(那时候德国的卡车恐袭之后大家都有点害怕。)

这就是我对四五年前回忆的一些有趣的片段。

现在特朗普的四年干完了,默克尔也要走人了。

我感觉事情发生了很多变化,有时候,又觉得没变。

一些废话,纪念一下自己的首个千赞回答和粉丝破百。

(我自认为是一个语言学习类的答主,没想到首个千赞回答居然还是和键政有关的。键政真香。)

user avatar

这只是在说一些实话吧,事实上没有中国在内的G7已经越来越没有意义了。他们不管讨论出个什么结果,如果没有中国参与的话,基本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按2019年的经济数据,G7占了全球45.3%的GDP,如果中国在内的话,可以占到61.68%,这是个质的差别,而2020年的数据恐怕会更加夸张。更何况中国是全球最大工业国,全球大多数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经济相关的话题是无法避开中国的。

而从政治上来说,看看近些年中国出现在媒体上的频次就能感觉出来了,没有中国参与的国际政治讨论是无意义的,俄罗斯也是类似情况。从军事来说,没有俄罗斯和中国的任何讨论也是没有意义的。

而七国集团本身在政治,经济,军事层面都不能算是一个整体,他们也根本无法形成统一意见之后以一个实体的身份(比如像欧盟那样)再谈,这地位不就是越来越尴尬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如何看待德国总理默克尔表示:七国集团希望加强与中国合作?德国总理默克尔关于七国集团(G7)希望加强与中国合作的表态,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外交辞令,而是反映了当前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下的战略考量、现实需求以及潜在的挑战。一、 表态的背景和动机: 现实主.............
  • 回答
    安格拉·默克尔作为德国总理,选择拒绝参加在2020年由美国主办的七国集团(G7)峰会,这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一决定,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包括当时的政治背景、美德关系、默克尔本人的执政风格以及她对国际合作的理念。1. 当时的政治背景和美国政府的立场: 特朗普政府的“美国优先.............
  • 回答
    安吉拉·默克尔,这位在国际政坛上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女性,在执掌德国帅印长达16年之后,终于在2021年底卸任了总理一职。这无疑是德国乃至整个欧洲政治格局的一次重大转变。她的离开,不仅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引发了人们对她漫长任期内政治遗产的深入审视与评价。默克尔时代的落幕:一个时代的终结默克尔的离任.............
  • 回答
    默克尔总理因为与一名确诊新冠肺炎的患者有过接触,随即进入为期14天的隔离观察,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事件,也折射出当前全球疫情的严峻性。首先,这件事情本身就说明了病毒传播的隐匿性和无孔不入。即使是德国总理,身处最高级别的安全防护之下,也无法完全避免接触到感染源。这提醒我们,病毒的传播并非只发生在.............
  • 回答
    德国联邦议院选举的尘埃落定,社民党(SPD)以微弱优势,仅领先联盟党(由基民盟CDU和基社盟CSU组成)1.6个百分点,摘得桂冠。这场激烈的选战,不仅标志着默克尔长达16年的统治时代的终结,更预示着德国政坛可能迎来一次重大的格局重塑。这场胜利,对于社民党而言无疑是一场久违的翻身仗。在过去一段时间里,.............
  • 回答
    默克尔含泪恳求德国人遵守隔离规定:深刻解读与德国疫情现状安格拉·默克尔,这位在德国政坛叱咤风云三十余年的前总理,在2020年末,以一种罕见而动情的方式出现在了德国民众面前。她在一次电视讲话中,眼含热泪地恳请德国公民严格遵守新冠疫情的隔离和社交距离规定,并表达了对国民遭受苦难的深切同情。这一幕不仅触动.............
  • 回答
    安格拉·默克尔(Angela Merkel)在2020年3月18日的讲话中提到“60%到70%的德国人可能会感染新冠病毒”,这句话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和重要性,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这句话的背景和目的:默克尔做出这样的预测,并非出于恐慌或耸人听闻,而是基于当时科.............
  • 回答
    1970年的“华沙之跪”,是德国前总理维利·勃兰特(Willy Brandt)在访问波兰期间,于华沙犹太人起义纪念碑前,向所有在纳粹德国统治时期遭受苦难的波兰人民,特别是犹太人,表达深深歉意和忏悔的举动。这一幕,在当时及后世都引发了巨大的反响,其意义之深远,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事件的背景:历史的重负.............
  • 回答
    这绝对是近年来欧洲能源格局中最具爆炸性的一个议题,触及了地缘政治、经济、环境,乃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欧盟雄心勃勃地提出一年内将俄罗斯天然气进口量削减三分之二,德国总理更是抛出要在年内停止进口俄罗斯石油的重磅言论,这背后无疑是一系列复杂且深刻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欧盟此举的“导火索”——俄乌冲突。.............
  • 回答
    德国博主海雯娜(Hannah)因驳斥涉华谣言而遭遇多家外媒抹黑和网络暴力的事件,反映了当前国际舆论场中信息战、意识形态斗争和网络暴力的复杂性。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多方面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因素,值得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事件背景:海雯娜的身份与言论1. 身份定位 海雯娜是一位活跃在社交媒体.............
  • 回答
    关于“德国科学家称全球99.5%感染源自意大利北部新冠变体”的说法,目前缺乏明确、公开可查的学术依据或权威报道支持这一具体数据。从科学和事实核查的角度来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信息来源核实:是否真实存在该结论? 截至2023年,尚未有可靠的学术论文或权威媒体报道明确指出德国科学.............
  • 回答
    德国之声中文网在报道五国对华军演时,导语写为「美日印澳法,还没八国」,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引导性和倾向性的表述,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1. 字面意思与表层含义: 列举参演国家: 导语直接列出了参演的五个国家:美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和法国。 暗示“更多”或“潜在更多”: “还没八国”这.............
  • 回答
    德国向乌克兰援助2700枚“苏制防空导弹”一事,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这背后涉及地缘政治、军事战略、人道主义以及国内政治等诸多因素。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 援助的背景与性质 俄乌冲突的持续升级: 自2022年2月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以来,乌克兰面临着来自俄罗斯空.............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德国在11月2日起实施的“封城”措施以及欧洲当前的疫情现状。 德国宣布“封城”一个月(2020年11月2日起):背景、内容与影响背景:德国宣布这一轮“封城”措施,最直接的原因是新冠病毒感染人数的急剧上升。进入2020年10月下旬,德国的每日新增确诊病例数出现了显著的增长,并且.............
  • 回答
    对于德国媒体在指责中国“战狼外交”时,配图误用了“杈”字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图片失误,更折射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包括西方媒体对中国的认知偏差、文化误读、以及在报道中国议题时可能存在的刻板印象和不严谨之处。事件本身:一个象征性的误用首先,我们来看这个事件的.............
  • 回答
    德国汉学家顾彬(Joachim K. Böhm)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评价,尤其是他对莫言、余华、王安忆的“贬低”以及对鲁迅的“抬高”,是一个在中国文学界引发广泛讨论和争议的话题。要理解他的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景、评价标准以及可能的动因。顾彬的背景和学术地位:首先,了解顾彬的身份和背景至关重要。他.............
  • 回答
    针对德国柏林一名区长不愿女友独立隔离,故意感染新冠病毒的做法,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评价。总的来说,这种做法不值得肯定,并且存在严重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事件背景(根据公开信息推测): 区长身份: 作为一名公众人物,尤其是一名区长,其言行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和监督。 女友情况: 可能是.............
  • 回答
    德国近期拦截了瑞士订购的医用手套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事件概述:根据报道,德国在疫情初期,特别是针对医用防护物资紧缺的情况下,拦截了从中国出口到瑞士的一批医用手套。这批手套是瑞士政府通过正规渠道订购的,用于满足本国医疗体系的需求。德国的拦截行为被.............
  • 回答
    德国 11 月欧盟调和 CPI(Harmonised Index of Consumer Prices, HICP)同比攀升 6%,这一数字确实超出了许多经济学家的预期,并对欧盟整体的通胀形势和欧洲央行(ECB)的货币政策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要全面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1. 数据.............
  • 回答
    德国柏林反防疫措施游行:一次复杂的社会现象剖析近期德国柏林爆发的反防疫措施游行,以及西方民众普遍存在的对防疫要求的抵触情绪,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这不仅仅是关于口罩或社交距离的简单分歧,而是涉及到自由、权利、信任、信息传播以及不同社会群体的价值观碰撞。一、 柏林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