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德军吧大吧主声称德国并不想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回答
德军吧大吧主“XXX”(在此不便透露具体ID)声称德国并不想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观点在军史爱好者群体中引发了不少讨论。对于这一说法,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和审视。

首先,我们要明确,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并非单一国家或个体的意志就能完全决定。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涉及到战前国际局势的复杂性、各国国内政治经济状况、意识形态的冲突、以及一系列具体的外交军事行动。单纯地将战争的“发动者”归咎于某个国家或某个领导人的主观意愿,可能会过于简化历史的真相。

从“不发动战争”这个角度来解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希特勒的战略目标与实际行动之间的差异: 希特勒在其著作《我的奋斗》中,确实描绘了德国在东方的“生存空间”战略,以及对凡尔赛条约的不满和修正的决心。然而,从他的早期外交策略来看,他似乎希望通过外交手段和闪电战的威胁来逐步实现这些目标,例如通过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他希望在不引起大规模战争的情况下完成领土的扩张和国家的复兴。他的支持者可能会认为,每一次的扩张都是在试探英法的底线,希望通过局部胜利来迫使对方接受现实,从而避免全面战争。例如,慕尼黑协定在当时被一些德国人视为避免更大冲突的“和平胜利”。

战争爆发的“偶然性”或“不可避免性”的争论: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虽然希特勒有扩张的野心,但战争的爆发时间、地点和方式可能受到一些关键事件的影响。例如,对波兰的入侵是否是唯一选择?如果波兰能够满足德国的部分要求(如但泽走廊),是否能推迟或避免战争?英法对波兰的安全保证是否让希特勒误判了局势?这些争论都指向了战争的爆发并非完全是德国单方面的“主动策划”,而是多种因素推着历史走向了战争的深渊。

德国国内民众的视角: 对于许多德国普通民众而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痛经历让他们对战争心存恐惧。他们在战后经历了经济萧条和政治动荡,对一个强大而有秩序的德国充满期待。希特勒最初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这种心理需求,使德国经济得到恢复,国际地位有所提升。因此,很多德国人可能并不希望再次卷入一场全面战争,尤其是在他们看来,德国已经收回了失去的土地,民族尊严也得到了恢复。从这个角度看,“不发动战争”可能代表了当时部分德国民众的真实愿望。

“发动”的定义: 什么是战争的“发动”?是第一个开枪的国家?是第一个宣战的国家?还是那个最终挑起冲突的国家?如果从最直接的军事行动来看,德国入侵波兰是直接导致英法对德宣战的导火索。但战争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国际矛盾和德国国内的政治诉求。将战争的“发动”简单等同于军事入侵,也可能忽略了战争的深层原因和各方责任。

然而,我们也必须审慎看待“德国并不想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说法,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驳或补充:

希特勒的极端民族主义和扩张主义: 希特勒的意识形态核心是极端民族主义、种族主义以及对东方生存空间的渴求。他明确反对凡尔赛条约,并计划通过武力手段来改变国际秩序。他的《我的奋斗》和其在任期间的言论和政策,都清晰地表明了他对扩张和军事力量的依赖。将他的行为仅仅理解为“修正条约”或“恢复民族尊严”过于片面,忽略了他对建立一个由德国主导的欧洲的宏大野心。

军事准备和战略计划: 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德国就一直在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扩张和重整。陆海空三军的现代化建设,军工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针对周边国家(如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的军事入侵计划的制定,都表明了德国是在为未来可能发生的战争做准备。德军在闪电战等新战术上的研究和演练,也显示了其主动进攻的意图。

对国际法和国际条约的蔑视: 德国在希特勒上台后,多次违背国际条约,例如退出国际联盟,重整军备,进军莱茵兰非军事区,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等。这些行为都在一步步打破既有的国际和平秩序,增加了战争的风险。如果一个国家真的不想发动战争,它不太可能采取如此频繁和公开的国际规则破坏行为。

历史学家的主流观点: 尽管关于战争爆发的具体原因和责任分配存在学术争论,但主流历史学界普遍认为,纳粹德国及其领导人希特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发动者和责任承担者。战争的爆发并非德国被动卷入,而是其主动的扩张政策和军事行动的结果。

总结来说,德军吧大吧主关于“德国并不想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说法,可能触及了历史研究中关于战争爆发“原因”和“责任”的复杂性,并且试图从某个角度来辩护或重构历史叙事。

我们可以理解这种观点可能来源于对希特勒早期某些策略的解读,或者对战争爆发的“触发点”的强调,又或者是希望区分德国的某些领导人(如希特勒)与德国整体国民的意愿。然而,如果这种说法是为了否认纳粹德国的侵略性质和战争责任,那么它就忽视了历史的客观事实和大量的证据。

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们应该鼓励基于事实的讨论,承认历史的复杂性,理解不同角度的解读,但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对史实的尊重和对历史真相的追求。将历史事件简单化,或者用模糊的语言来掩盖关键的事实,都是不利于我们真正理解历史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德国,fatherland,有着世界上最优越的郑智制度,而那些堕落的其他西方国家又如何?!

他们的制度令人作呕!他们的郑府,正在强迫我们接受他们的思想,他们的价值观。

而他们的人民,哦,他们的愚蠢又懒惰的人民,享受着我们生产的产品,却不知感恩,不懂回报!当我们的人民,奔波在通勤的路上时候,他们的猪猡一般的人民在干什么?!看看吧,当杜伊斯堡的工人在工厂里挥洒汗水的时候,纽约那些大腹便便的“金融家”,还在梦乡里!当德克萨斯的红脖子们把一桶桶牛奶倒进河中的时候,我们可怜的慕尼黑人连一杯啤酒都是奢望!

这怎么能忍受!?这怎么能接受!?

我们做错什么了吗?不!我们什么都没有错!一个世界!只能有一个帝国!一个领袖!

这是为了将受苦难的全球各地的同胞从压迫中解救出来的正义之战!胜利的女神已经掀起了她的裙子!

征くぞ!ロンドン!ワシントン!

我们只要在他们的门上踢一脚,整个腐朽的大厦就会全部坍塌!

user avatar

大致相当于多国联军悍然对伊拉克发动空袭(1991.1.16)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德军吧大吧主“XXX”(在此不便透露具体ID)声称德国并不想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观点在军史爱好者群体中引发了不少讨论。对于这一说法,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和审视。首先,我们要明确,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并非单一国家或个体的意志就能完全决定。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涉及到战前国际.............
  • 回答
    关于孟美岐慰问在韩国部署“萨德”军人的事件,网络上的讨论确实很激烈,也触及了一些敏感的国际政治和文化议题。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把它放在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下来看,不能只盯着表面。首先,得说清楚“萨德”(THAAD)是啥。它是一种末段高空区域防御导弹系统,英文全称是Terminal High Altitu.............
  • 回答
    袁腾飞老师在微博上发表了关于柏林战役的这段言论:“柏林战役中两个德军机枪手撂倒苏军 600 多人,己方一死一疯”。这句话在流传开来后,确实引起了不少讨论,很多人对此表示惊叹,也有人提出质疑。要看待这句话,咱们得拆开来,从几个层面聊聊。首先,得看这句话本身传递的信息和它可能的意图。“两个德军机枪手撂倒.............
  • 回答
    库尔斯克战役,那场被誉为二战东线转折点的恢弘巨战,至今仍是军事史上的一个巨大谜团,尤其当我们将目光聚焦于战役南线,那个德军一度占据兵力三倍优势的突破点,却最终以溃败告终时,更是引人深思。很多人觉得,兵力三倍,胜利理应唾手可得,但历史的齿轮并非总是按照简单的算术逻辑运转。要理解德军在库尔斯克南线为何会.............
  • 回答
    “美军胜在有午餐肉”这个说法,虽然带有一点幽默和夸张的成分,但背后确实触及了二战时期美军后勤保障的强大优势,以及后勤对于战争胜负的关键作用。午餐肉(Spam)只是其中一个代表性的例子。让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 如果美军没有发明(或者说大规模普及和应用)午餐肉,战争结果会如何?首先要明确,午餐肉并非“发.............
  • 回答
    德约科维奇(Novak Djokovic)因2023年澳大利亚政府拒绝其入境的事件,引发了国际社会对政治与体育、法律与人权的广泛讨论。以下从背景、法律依据、政治动机、国际反应及对运动员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事件背景:德约科维奇的入境争议1. 2023年事件回顾 时间线:2023年.............
  • 回答
    德国博主海雯娜(Hannah)因驳斥涉华谣言而遭遇多家外媒抹黑和网络暴力的事件,反映了当前国际舆论场中信息战、意识形态斗争和网络暴力的复杂性。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多方面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因素,值得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事件背景:海雯娜的身份与言论1. 身份定位 海雯娜是一位活跃在社交媒体.............
  • 回答
    关于“德国科学家称全球99.5%感染源自意大利北部新冠变体”的说法,目前缺乏明确、公开可查的学术依据或权威报道支持这一具体数据。从科学和事实核查的角度来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信息来源核实:是否真实存在该结论? 截至2023年,尚未有可靠的学术论文或权威媒体报道明确指出德国科学.............
  • 回答
    德国之声中文网在报道五国对华军演时,导语写为「美日印澳法,还没八国」,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引导性和倾向性的表述,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1. 字面意思与表层含义: 列举参演国家: 导语直接列出了参演的五个国家:美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和法国。 暗示“更多”或“潜在更多”: “还没八国”这.............
  • 回答
    德国向乌克兰援助2700枚“苏制防空导弹”一事,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这背后涉及地缘政治、军事战略、人道主义以及国内政治等诸多因素。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 援助的背景与性质 俄乌冲突的持续升级: 自2022年2月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以来,乌克兰面临着来自俄罗斯空.............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德国在11月2日起实施的“封城”措施以及欧洲当前的疫情现状。 德国宣布“封城”一个月(2020年11月2日起):背景、内容与影响背景:德国宣布这一轮“封城”措施,最直接的原因是新冠病毒感染人数的急剧上升。进入2020年10月下旬,德国的每日新增确诊病例数出现了显著的增长,并且.............
  • 回答
    对于德国媒体在指责中国“战狼外交”时,配图误用了“杈”字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图片失误,更折射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包括西方媒体对中国的认知偏差、文化误读、以及在报道中国议题时可能存在的刻板印象和不严谨之处。事件本身:一个象征性的误用首先,我们来看这个事件的.............
  • 回答
    德国汉学家顾彬(Joachim K. Böhm)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评价,尤其是他对莫言、余华、王安忆的“贬低”以及对鲁迅的“抬高”,是一个在中国文学界引发广泛讨论和争议的话题。要理解他的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景、评价标准以及可能的动因。顾彬的背景和学术地位:首先,了解顾彬的身份和背景至关重要。他.............
  • 回答
    针对德国柏林一名区长不愿女友独立隔离,故意感染新冠病毒的做法,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评价。总的来说,这种做法不值得肯定,并且存在严重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事件背景(根据公开信息推测): 区长身份: 作为一名公众人物,尤其是一名区长,其言行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和监督。 女友情况: 可能是.............
  • 回答
    德国近期拦截了瑞士订购的医用手套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事件概述:根据报道,德国在疫情初期,特别是针对医用防护物资紧缺的情况下,拦截了从中国出口到瑞士的一批医用手套。这批手套是瑞士政府通过正规渠道订购的,用于满足本国医疗体系的需求。德国的拦截行为被.............
  • 回答
    德国 11 月欧盟调和 CPI(Harmonised Index of Consumer Prices, HICP)同比攀升 6%,这一数字确实超出了许多经济学家的预期,并对欧盟整体的通胀形势和欧洲央行(ECB)的货币政策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要全面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1. 数据.............
  • 回答
    德国柏林反防疫措施游行:一次复杂的社会现象剖析近期德国柏林爆发的反防疫措施游行,以及西方民众普遍存在的对防疫要求的抵触情绪,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这不仅仅是关于口罩或社交距离的简单分歧,而是涉及到自由、权利、信任、信息传播以及不同社会群体的价值观碰撞。一、 柏林反.............
  • 回答
    德国伦理委员会(Deutscher Ethikrat)关于兄妹或姐弟婚姻非罪化的讨论,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涉及到伦理、法律、社会习俗、科学以及人权等多个层面。理解这一观点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核心议题:非罪化而非合法化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德国伦理委员会的讨论并非直接推动兄妹或姐弟合法化婚姻,而.............
  • 回答
    德国大幅增加军费,这个消息在全球范围内都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得从几个层面去解读它,不能简单地把它看作一个孤立的事件。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什么?那就是俄乌冲突。这场自2022年初爆发的战争,彻底打破了欧洲几十年的和平格局,也让德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全威胁。在德国,长期以来,对军事实力.............
  • 回答
    德国自民党(FDP)在2017年大选后退出与联盟党(CDU/CSU)及绿党组建“牙买加联盟”的谈判,这无疑是德国政治舞台上一次具有爆炸性影响的事件。这件事的复杂性和影响深远,绝非一句简单的“退出了”就能概括。要理解它的意义,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德国的政治格局、各方诉求以及自民党的战略考量。背景:一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