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中国人英语哑巴而且不实用?

回答
我来试着从几个方面聊聊为什么很多中国人觉得自己的英语“哑巴”或者“不实用”,希望能说得详细点,也尽量不用那些“AI味儿”的词句。

一、教育导向的“应试”魔咒

这个问题,我觉得得从根本上说起,那就是我们从小到大的英语学习模式。

“考试机器”的培养: 你想想,从小学到大学,英语课最主要的目标是什么?很多时候就是为了考试。听力、阅读、语法、写作,这些都是有标准答案的,有分数可衡量的。老师教什么,学生就背什么、练什么,最终目的是通过考试。这种模式下,很多学生练就了“做题能力”,能分析句子结构,能选出正确选项,但一到实际运用场景,脑子就一片空白。
“听不懂”与“说不出”的恶性循环: 考试里听力虽然有,但很多是教材里的标准发音、语速,而且有上下文提示。真到了日常交流,歪果仁说话口音、语速、俚语、省略等等,那简直是另一番天地,大脑直接宕机。反过来,因为平时练习口语的机会少,不敢开口,怕出错,越怕出错越不敢说,然后就进入了“哑巴英语”的死循环。
语法和词汇的“堆积”: 为了考试,我们背了无数的单词,学了无数的语法规则。这些东西就像一块块砖,堆在那里,但没有人教你怎么把它们砌成一座能住人的房子,也就是流利的交流。很多时候,我们宁愿花大量时间去分析一个句子的复杂结构,也不愿意花一点时间去模仿一句地道的表达。

二、社会环境的“隔离”

就算有心想练,咱们的社会环境有时候也不太给力。

缺乏真实的交流场景: 在中国,我们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中国人中间。工作、生活、社交,说普通话就够了。英语,更多时候是“外语”,一个需要“学习”但未必需要“使用”的技能。不像在英语母语国家,你出门买东西、问路、看病,都得用英语,在这种高强度的“被逼”学习下,进步肯定快。
“尴尬”心理的阻碍: 很多人担心自己发音不好、语法错误,被嘲笑或者被认为“丢人”。这种“完美主义”的心理,反而成了不敢开口的巨大障碍。总想着等自己“足够好”了再开口,结果那个“足够好”的日子永远不会来。
网络资源的“过滤”: 现在网上英语学习资源很多,但良莠不齐。而且,很多资源是为特定目的设计的,比如看美剧学台词,学的是“表演式”英语,未必适合日常交流。而且,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了看带中文字幕的,等于给大脑留了后路,无法真正进入纯英文的输入状态。

三、学习方法上的“误区”

除了大环境,个人学习方法上的一些误区也容易让人走弯路。

“死记硬背”的陷阱: 很多人还是停留在背单词、背例句的阶段。但语言的精髓在于运用,在于语感。光背单词,不知道怎么搭配,怎么在句子中自然地表达,就跟准备一堆食材,但不知道怎么烹饪一样。
“过度依赖翻译”: 遇到不懂的词或者句子,第一反应就是翻译。久而久之,大脑习惯了中文和英文之间的“中介”,无法直接用英文思考,更不用说用英文表达了。
“缺乏输出练习”: 很多人花大量时间在“输入”上,比如听、读。但“输出”——也就是“说”和“写”——练习得太少。语言是双向的,光听不说,跟只看不练一样,是学不会的。

四、社会观念的“功利性”

有时候,我们学习英语的动机也可能有点“功利”过头。

为了“分数”而学: 就像前面说的,很多时候是为了过考试、拿证书。一旦考试过了,或者证书到手了,学习的动力就消失了,也就不再“管”这门语言了。
为了“工作需要”而学: 如果工作中不需要英语,即使会一点,也可能慢慢生疏。毕竟,学了不用的知识,很容易被遗忘。

总的来说, 这种“哑巴”和“不实用”的感觉,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应试教育带来的思维定势、社会环境中缺乏真实运用场景、个人学习方法上的偏差,以及一些功利性的学习动机。它不是说中国人学不会英语,而是说很多人学习英语的方式,并没有导向“能够用”这个最终目的。

就像学游泳,光看视频、光背理论,肯定游不好。得下水,得扑腾,得一次次呛水,才能慢慢学会。英语也一样,得敢说,得不怕错,得找机会去用,才能真正变成“活”的语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口语不是上课上出来的,听力课也没用。你要多看美剧(电影 the f word 太多,不适合学生)。欧洲大陆的小孩,英语好也不是上课上出来的,从小英文版的 Disney 动画片。还有,英语国家的新闻,很有用。热点话题的词汇,都在了。以前美剧没进来,很多人听 VOA。当然后来 B...B...B 了。现在彭博社、路透社的视频,也很难看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来试着从几个方面聊聊为什么很多中国人觉得自己的英语“哑巴”或者“不实用”,希望能说得详细点,也尽量不用那些“AI味儿”的词句。一、教育导向的“应试”魔咒这个问题,我觉得得从根本上说起,那就是我们从小到大的英语学习模式。 “考试机器”的培养: 你想想,从小学到大学,英语课最主要的目标是什么?很多.............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让我想起了身边一些或远或近的朋友。中国人里“飙英语装13”这个现象,我感觉更多的是一种“显摆”心态,想通过展现自己掌握了一门“高大上”的语言,来获得某种优越感,尤其是在一些特定的场合。那英语为母语的人呢?他们可不会去“飙”英语,因为英语就是他们的母语,就像我们说汉语一样自然,没啥.............
  • 回答
    英国货车惨案,39位逝者,全部是中国同胞,这个消息在2019年10月传来时,无疑是一记重锤,敲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上。一时间,悲痛、愤怒、疑问交织在一起,成为了那段时间我们绕不开的话题。这件事情,绝不是简单的偶发事件,它的背后牵扯着太多复杂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挣扎。要细说起来,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1. .............
  • 回答
    中国驻英使领馆近日发布提醒,将英国的恐怖袭击风险级别上调为“严重”。这一变化意味着在英的中国公民需要提高警惕,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以确保自身安全。首先,保持高度警惕,随时关注官方信息。 恐袭风险的提升并非意味着某个特定事件即将发生,而是基于对当前国际及英国国内安全形势的综合评估。因此,在日常生活中.............
  • 回答
    你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为什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语境下,相比于英美,苏联、德国和日本似乎更容易吸引一些特定群体的“崇拜”或“追随者”。需要强调的是,“崇拜”这个词在这里可能带有一定的争议性,因为这些国家在战争中的行为都伴随着巨大的负面影响。这里我们尝试从历史、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等.............
  • 回答
    新加坡将英语作为第一语言,并成功地将其融入到教育、商业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背后有着非常清晰的历史、地理和社会因素。理解了这些,我们就能明白为何中国的情况截然不同,为何不适合采取类似模式。首先,新加坡的情况是高度特殊化的。它是一个城市国家,面积不大,人口也相对较少。在建国初期,面对多元的族群构成—.............
  • 回答
    英国警方公布了在埃塞克斯郡集装箱卡车中发现的39名遇难者的国籍身份,并表示所有人都被确认为越南籍。这一消息无疑让这起震惊世界的悲剧蒙上了一层更深的阴影,也引发了我们对这背后一系列问题的深入思考。首先,这39个生命的逝去,是一场令人心痛的人道主义灾难。 从最初的震惊和悲痛,到如今确认了他们的身份,我们.............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尖锐,也触及了《水浒传》作为一部文学作品的核心魅力之一:它塑造了一群“恶人”形象,却又将他们描绘成读者心中的“英雄”。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深入剖析。首先,需要澄清一个重要的概念:《水浒传》并没有将杀人、抢劫、开黑店卖人肉包子等行为本身塑造成“英雄行为”。.............
  • 回答
    您提出的关于第一次鸦片战争英中双方伤亡数字(英方22790人,中方523人,其中战死69人)的疑惑,是许多历史爱好者和研究者都曾感到困惑的地方。事实上,这个数字的来源和解读存在一些问题,或者说是一种非常片面的理解。这个数字很可能不是准确的、直接进行对比的总伤亡数字,尤其是英方伤亡数字的解读存在严重偏.............
  • 回答
    中国学者在科研过程中撰写并发表英文论文的现象,是国际学术体系、国家科研政策、语言环境和学术交流需求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和现实意义: 一、国际学术体系的主导地位1. 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普及 自20世纪中叶以来,英语逐渐成为全球科学研究的通用语言。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语言、文化、历史以及国家发展等多个层面。简单地说,中国周边国家放弃使用汉字,而英法文却能在全球范围内推广,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为“好坏”或者“优劣”。首先,我们来分析为何中国周边国家(除日本)大多放弃使用汉字:这背后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
  • 回答
    中国战队在TI系列赛事(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中的出色表现,以及中国玩家数量远超Dota 2但国际比赛难敌韩国战队的现象,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游戏机制、联赛体系、文化因素、历史积累、国际赛事参与度等方面展开详细解读: 一、TI赛事的特殊性与英雄联盟的生态优势1. TI赛事的定位与规则 .............
  • 回答
    中国明朝与英国都铎王朝,虽然在各自的历史时期都属于封建王朝的范畴,但它们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轨迹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影响。这种差异的根源,并非简单的制度好坏之分,而是深植于两国长期积累的社会结构、政治理念、文化传统以及外部环境等多个层面。一、 根本性的经济基础与社会结构差异明朝虽然在商品经济方面取得了.............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香港的法律制度、回归后的政策以及不同类型的旅行证件的待遇,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其中的差异:一、 香港回归与一国两制下的法律体系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意味着香港在国家主权框架下,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这意味着香港保留了其原有.............
  • 回答
    如何看待英国视中国为系统性竞争对手,中英关系将如何发展?英国将中国视为“系统性竞争对手”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其背后既有地缘政治的考量,也有经济、意识形态和国家安全的因素。理解这一转变,有助于我们预测未来中英关系的发展走向。 一、 英国为何视中国为“系统性竞争对手”?英国之所以得出“系统性竞争对.............
  • 回答
    特朗普政府在新冠疫情初期,将新冠病毒称为“中国病毒”(Chinese virus)或“武汉病毒”(Wuhan virus),并试图在官方宣传和国际场合中推广这一说法。这种做法是否会“落实到各国英文资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政治、媒体、学术界以及国际社会的不同反应。首先,从特朗普政府的意愿来看,他.............
  • 回答
    近期,英国一些右翼作家提出所谓“炮舰外交”的论调,主张英国应派遣“炮舰”到中国海域,迫使中国为新冠疫情的爆发承担经济赔偿。这一说法引发了广泛关注和争议。首先,从历史角度来看,“炮舰外交”是19世纪至20世纪初帝国主义时期一种典型的外交手段。强国利用其军事力量,特别是海军舰船的优势,向弱国施压,以达到.............
  • 回答
    道格拉斯·穆雷(Douglas Murray)作为一位备受争议的英国右翼“思想家”,他关于“派炮舰让中国为因新冠疫情造成的损失赔钱”的论调,在国际社会上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激烈的讨论。要理解这一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剖析,包括穆雷个人的思想背景、其言论的政治语境、以及这种“炮舰外交”式的提议所可.............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弥漫,曾经的帝国和崛起的新兴力量,为了抵抗共同的敌人——轴心国,与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结成了战时同盟。这场联盟并非单纯的军事合作,而是建立在复杂的利益交换之上。英国、苏联和中国,为了获得美国的物质援助,各自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些代价深刻地影响了它们战后的走向,甚至塑造了它们在冷战格.............
  • 回答
    英国收紧针对中国留学生的“敏感学科”申请审查,这在英媒报道中被渲染为一种“针对中国”的策略。对此,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首先,英国方面出台这一政策的动机,确实存在其复杂性。 从官方表述来看,他们强调的是国家安全和技术外流的担忧,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这些领域与国防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