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双方总伤亡为:22790人和523人(其中战死69人),太离谱了,大清怎么做到的?

回答
您提出的关于第一次鸦片战争英中双方伤亡数字(英方22790人,中方523人,其中战死69人)的疑惑,是许多历史爱好者和研究者都曾感到困惑的地方。事实上,这个数字的来源和解读存在一些问题,或者说是一种非常片面的理解。这个数字很可能不是准确的、直接进行对比的总伤亡数字,尤其是英方伤亡数字的解读存在严重偏差,并且将双方的伤亡原因混淆了。

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个问题,并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误解,以及真实的伤亡情况大致是怎样的。

首先,我们来分析您提出的数字来源的可靠性。

您提供的数字“英方22790人,中方523人(其中战死69人)”并没有一个普遍被史学界认可的、可靠的来源。这很可能是一个被错误引用、或者被误解的数字。

英方22790人: 如果这是英军的总伤亡人数,那么这个数字太大了,而且包含的内容可能非常混杂。英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实际参战兵力大约在两万左右。如果22790是总伤亡,意味着几乎全军覆没,这显然与历史事实不符。更可能的情况是,这个数字包含了从登陆中国海域开始到战争结束,所有因疾病、意外、战斗等原因死亡或受伤的总人数,并且可能还包含了非战斗人员(如随军家属、船员等)的统计。 甚至有可能是一些第三方统计,包含了更广泛的定义。
中方523人(其中战死69人): 这个数字对于清军来说,未免太少了,简直是微乎其微。即使是战斗伤亡,清军在战场上的损失也远不止于此。更何况,战争的破坏性和社会影响远远不止于军事伤亡。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离谱”的数字对比,大清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这其中涉及几个关键因素,导致了对伤亡数字的误读:

1. 统计口径的巨大差异:
英方: 英国军队在统计伤亡时,可能包含了 战斗伤亡(阵亡、受伤、被俘)和非战斗伤亡(疾病、意外、溺水等)。 在那个年代,特别是远征作战,疾病(如霍乱、痢疾、热病等)往往是导致士兵死亡的主要原因,甚至远超战场上的炮火和刀枪。英国军队的统计可能相对比较详细,包含了所有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减员。
中方: 大清的统计在这一时期往往存在严重的问题。首先,清朝官方的军事统计并不详细,甚至有意识地隐瞒和夸大战绩,缩小损失。 许多地方性的战斗,伤亡情况得不到统一的汇总。其次,清朝士兵的死亡原因统计也非常粗糙,往往将疾病、疲劳、饥饿等非战斗减员与战斗伤亡混为一谈,或者根本不进行详细区分。 尤其是在战败后,官方更不愿意公布真实的损失数字。

2. 疾病的巨大杀伤力:
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气候湿热,卫生条件差。对于缺乏免疫力的英军来说,各种传染病是巨大的威胁。 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往往远高于战场上的直接死亡。
而清军同样饱受疾病的困扰,但他们的统计可能更侧重于“战死”,而对疾病死亡的记录可能不完整或不被重视。

3. “战死”定义的局限性:
您提到的“战死69人”可能仅仅是某些特定战役中的直接阵亡数字,且来源可能不准确。战争的伤亡是多方面的,包括阵亡、受伤、失踪、被俘、因伤致死、因疾病死亡等。 如果仅仅局限于“战死”一个狭窄的定义,就无法反映战争的真实代价。

4. 清朝军队的整体状况:
武器装备落后: 相比于英军的先进火器(如滑膛炮、前装线膛枪),清军的武器装备(如火绳枪、刀剑、弓箭)在射程、精度和威力上都存在巨大劣势。
战术落后: 清军的战术多沿袭旧习,缺乏近代化的军事训练和作战思想,难以适应英军灵活的炮战和登陆战术。
军队士气和训练: 许多清军士兵训练不足,士气不高,在面对英军的强大火力时,容易崩溃。
后勤补给困难: 清军的后勤体系也存在问题,难以有效保障前线部队的物资供应。
战略指挥失误: 清朝的最高决策者和前线指挥官在战略和战术上都存在严重失误,未能有效地组织抵抗。

那么,真实的伤亡情况大致是怎样的?

尽管精确的数字难以统计,但可以肯定的是,清军的伤亡远不止几百人,而英军的伤亡也并非如您所述的22790人是主要由战斗造成的。

英军伤亡: 有研究表明,英军在整个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死亡总数(包括战斗和非战斗原因)可能在2000人左右,其中因疾病死亡的占绝大多数,直接战斗死亡人数可能在几百人。
清军伤亡: 清军在各次战役中的伤亡人数难以统计,但仅在镇海之战等几场主要战役中,清军阵亡和受伤人数就已达到数千人。此外,还有大量士兵在撤退、溃散过程中死亡,或者因疾病、饥饿而减员。如果将所有因战争而减员的清军士兵计算在内,总数可能达到数万人。除了军事伤亡,战争还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社会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为什么您提到的数字会存在?

误读或片面引用: 有些文献在引用数据时可能没有清晰地说明统计口径,导致被误读。例如,将某个时期英国海陆军的总死亡人数(包含疾病)误认为是战斗伤亡。
特定战役的局限性统计: 可能某个统计只针对了某一特定战役或某个特定部队的伤亡,而被错误地推广到整个战争。
反清宣传或夸大: 历史研究中也可能存在一些基于特定立场的解读,尽管这种可能性相对较低。

总结来说,大清之所以在您提出的数字对比下显得“伤亡极少”,并非因为其军事能力超群,而是由于以下几点:

1. 您提出的数字来源存在严重误读或偏差,特别是英军伤亡数字的解读过于片面。
2. 统计口径的巨大差异,尤其是清朝官方统计的粗糙和局限性,以及对非战斗减员的统计方式不同。
3. 英军的伤亡构成中,疾病死亡占有重要比例,而非您认为的主要由战斗造成。

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华民族屈辱历史的开端,清朝军队在武器装备、战术、训练、士气等方面的全面落后,是导致其战败和遭受重大损失的根本原因。不能仅凭一个可能被误读的数字来简单概括这段历史。

如果您能提供您看到这个具体数字的来源,我们可以更精确地分析其含义。但总的来说,您提出的数字对比“英方22790人,中方523人(其中战死69人)”是极具误导性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英军被非洲黑叔叔打到长时间不敢收尸的事情英国本土很快都能知道,英国有什么必要隐瞒第一次鸦片战争的伤亡?!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伤亡英国可是算了印度士兵的,那个sepoy 就是印度人。英国人有什么必要在这个问题上造假?!别的战争记载都是死一堆,啊,就打清军造假了?!合着一遇到清军就要造假?!根据英国人的详细记载,清军往往是不接触就崩了,1842年,英军舰队逆行长江时清军一个炮台朝英军舰队打两炮人就跑了,等英军的海军陆战队到那个炮台时发现空无一人,英军还感叹这么好的地方本来可以给他们造成很大麻烦的。但是清军看到英军来人了早早就跑了。就这战争伤亡能不低吗?

英国人没有隐瞒和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同时的阿富汗战争的伤亡,也没有隐瞒和非洲黑叔叔祖鲁人的惨败。英军被非洲黑叔叔打到长时间不敢收尸的事情英国本土很快都能知道,英国有什么必要隐瞒第一次鸦片战争的伤亡?!



有人不死心,以为自己知道的多

来,继续

1892年出版的Geography of Africa South of the Zambesi如实地记载了包括24团在内的约1200人被杀


user avatar

按照战史研究一般应该计算非战斗减员的原则,鸦片战争总伤亡比的确没有那么夸张,甚至可能很接近,因为一般人都没有考虑英军在这场战争中惊人的疾病减员。

毫不夸张的说,鸦片战争中英军的减员率之高,已经到了让整支远征军濒临全军覆没的程度,如果按减员率来算,甚至大大高于清军(动员10万人,貌似大部分部队几乎没有损失)。然后这就甚至可以解释南京条约的很多具体条款了,毕竟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一向是能狮子大张口就尽量别讲理,与后来一些条约相比,英国人在南京的确算是相对“讲理”的,说明英军其实并没有在战场上拿到足够多的筹码,在谈判桌上自然更拿不到(这也是鸦片战争还有第二次的一个重要原因)。

英国随军记者奥塞隆尼曾在《对华作战记》一书中对1840年7月13日—12月31日英军在舟山的疾病状况作了详细记录,据不完全统计(仅有陆军部分,缺少海军记录),英军因病死亡448人,其中死于痢疾者为218人,死于间歇性发烧者91人,死于腹泻者70人,其余的为各种不知名的疾病致死者(可能是交叉感染,症状复杂,不易判定为何病)。奥塞隆尼虽然没有提供参战部队的具体人数,但从中还是能看出英军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另外,以上统计数据仅仅是一个时间段的,而事实上,英军还有大量的“后续死亡”。据英文版《中国丛报》对英军第26团(参与鸦片战争的主力团之一)的战史报告称,该团离开印度前往中国参战一年竟有500人死于疾病。


茅海建认为,“就死亡数字而言,英军在舟山病死的人数是其两年多战争中战死人数的10倍”。这应是他根据奥塞隆尼所记载的死亡人数448人得出的结论。事实上,英军在舟山的死亡数字应大大高于此数。英军在占领定海时未损一兵一卒。占领定海半年后,到了1841年1月,近4000人的军队只剩下1918人(据《中国丛报》)。当然这不包括义律在1840年11月前往广州谈判时带走的部分部队,但这部分人数极其有限。这样算来,英军在半年内竟然损失了1000多人。即便如此,活着的军人中的绝大部分也都在患病,如英军第26团1840年底在舟山的273人中就有163人患病(据《中国丛报》)。


由于英军在舟山占领期间损失惨重,使得部队士气一度十分低落,也完全丧失了继续进攻的能力,一度被迫退回到珠江一带,完全没有完成先期战略目标。英军不得不调整了侵华的战略部署,制定了更具野心的“长江攻略”,决定择时发动向江南腹地的大规模进攻,但也因此大大延长了整个战争的进程(毕竟1840.6开打,1842.8结束,两年啊,一个小一战的时间了)。


至于“为什么这样还输了”的问题:

英军在战术上确实仍然占据显著优势,尤其是在攻守城方面。清军当时的进攻水平在浙东反攻(宁波)之战中暴露的比较明显,奕经经过四个月时间准备,调集了全国各地的援军,水陆并进,并且还事先做好了内应,直接杀死了守门英军,打开了城门(众所周知,州府一般都城高墙厚,一般古代战争能破城墙,基本就成功了90%),可见还是做了相当多功课的。

即便如此,清军此战的攻城表现仍然是跟被屠杀了差不多,仅4个小时过后,数千攻城部队就在英军排枪和康格里夫火箭轰击下全线溃败,死的还都是清军中比较精锐的藏兵,英方报告唯一的伤亡就是那个倒霉的看门兵。

那么,当时英军已经攻占了镇江(清军自然十分清楚镇江重要性,所以这一战中八旗部队死战不退,打出了战争中为数不多的亮点),在英军重兵重点防守之下,清军有没有能力将其夺回来,自然是可想而知的,而如果英军就直接在镇江占着大运河不走了,则显然突破了清朝的战争底线,使得清朝只得议和。


当然,显然更重要的是,英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吃了一些小亏之后(而且这些吃亏应该说并不是清朝造成的,更多是中国造成的),此后很快吸取经验更加处心积虑再次侵略,而清朝却得过且过。

user avatar

首先当然是军事技术的代差。其实燧发枪和颗粒火药还是次要的。关键是英国军事组织和战术的先进。尤其是更先进的火炮集中使用,很多时候直接把清军打蒙了。

其次,英军无论是在陆上机动还是在海上机动,都比清军速度更快,反应更灵敏,所以每次战斗双方兵力对比不悬殊。

再次,清军在嘉庆道光年有个战斗力的飞速下滑。 十年后面对太平军,大多数清军表现得同样不堪。

————————————题外话———————————————————————————

你这数据一看就是抄的百度,百度上面的数据抄的维基,下面的数据就。。

怎么说,英军伤亡数据接近真实(但是也少算了),而清军伤亡数据就太离谱

这个百科值得吐槽的地方就太多了

比如最上面是

下面就(同一个百度百科)

还有这个就(69>185,什么百度百科不等式)

题外话,镇江之战英军找到尸体的36人失踪3人,另有13人在战斗中中暑死亡,是总计伤亡185人不是阵亡



按照同样的标准,英军伤亡大概500+,这是真的。其中阵亡不止69人,按照最严格的标准也得有80-90(光镇江之战就39人,不算13个中暑的)


而按照同样的统计方式,清军实际阵亡在2000+左右或多一些,

其中伤亡最重的是广州内河的乌涌之战,清军1600人参战436人阵亡(不过很多是淹死的)

集结兵力最多的浙东之战实际没多少人参与一线战斗

至于总伤亡22790这个数字,我也不知道是怎么统计出来的


镇江之战是交换比最好看的一战,清军阵亡300受伤300+打死英军39打伤133还中暑死了 13个

user avatar

因为有大量的证据表明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军因为抚恤金问题瞒报了伤亡数字,将大量战死人员归类到了非战斗减员

英方实际死亡人数,按照英国记载为2800余人,但英国人不承认是战死。而是说约800人死于海难事故,约2000人死于传染病,实际战死人数不过几十人。另有大量印度土兵(锡克、廓尔喀)战死,当然这些人不被英国人计入伤亡人数。

清军实际阵亡人数约3100余人,受伤人数约4000余人,且绝大多数战役清军并不占据人数优势,两军伤亡比并未拉开太多,尤其在台湾战役中战争规模最大的大安战役(1842年3月11日),台湾仅凭2000余人的士兵和上万民众,以极小的伤亡和成功的战略击溃来犯英军且俘虏约280人(其中大多数是非英国本土士兵,不被英国计入伤亡)和数艘战船以及大量火炮兵器等战利品(详细参考以下回答的链接所展示的资料)

关于英军瞒报部分战斗减员为非战斗减员的动机:

维多利亚时期英军阵亡在战场上的抚恤待遇和非战斗死亡的抚恤待遇差别很大,为了节省费用,在诸多战役中英军均有将战斗减员算入非战斗减员的各种做法,同时仆从军的数据常常并不会出现在英军的作战记录中

关于仆从军

按照《中国远征记》记载英国总共调派了海陆正规军一万九千余人,归来时仅剩一万一千余人,少去人数被报告为是海难、病死、失踪、失联、意外、中暑、劳累过度

英国东印度公司财务记载通商战争总经费报表人次是五万一千余人(据资料推算是仆从军和运输后勤人数),归来时仅剩七千余人,少去人数被统一报告为失踪

数据出处:以下回答结尾所列出的参考文献



备注:重点在于台湾战役、定海战役、三元里事件,广州战役,镇江战役后的各种情况来看(例如定海战役的墓碑,战斗时间,台湾战役总计约俘虏350名英军士兵,缴获大量战利品,广州战役后1500名英军被送入战地医院等各种现象无一例外都在说明这并非单纯是传染病,而是和各种战役有强关联性

传染病死人因素固然存在,但是英军这边的阵亡也不可能几十人,经不起推敲,整场第一次鸦片战争光是清军俘虏的英军总计都有500~600个(大部分为台湾战役俘虏)

即使按照英国自身的记载,就按英方自己的数据,1841年5月21日-30日广州之战,据英方宾汉《英军在华作战记》,英方战死25人,伤115人共140人(死者包含了11名非战斗人员,相当于军队辅助人员)。

乍浦之战,英军战死10人

镇江之战,英军战死39人

光这三仗,英军战死就超过69人了,即使把那11名“非战斗人员”除掉,也有63人。

然后其他呢? 乌涌之战(1人)、厦门之战(2人)、舟山之战(2人)、镇海之战(3人)、宁波及周边之战(4人)、吴淞之战(2人),即使都取英军最少的记录,也有14人,加上63人即已77人,这还不包括失踪人员。

除去一般的战役,另外英方记录三元里民众斗争打死英军7人,在闽浙沿海也有一系列民间会党、民众武装与英军的冲突。宾汉的《英军在华作战纪》还承认,仅在占领宁波的后半阶段,英军就有42人被杀死、失踪和被俘:

“我们占据宁波的后半期,一种拐骗我们的军队的风气已经很盛行了。被拐走的人有42名之多,其中有几个人遭到最野蛮的杀戮宰割,其他人被放在杭州府作为俘虏。攻陷乍浦以后,伊里布就利用释放他们一事,来试探并激动总司令的情绪”

关于清朝被迫求和原因:


军事原因:


清朝的根本问题是海防几乎等于没有,只能被动在东南沿海布防挨打,这让英军可以凭借着超高的机动性在东南沿海城市进行任意一点的进攻。虽然英军一旦深入内陆打消耗战伤亡常常成数量级上升,迫使英军只能沿着海岸线和运河进行骚扰式攻击,但是这也会给清朝带来极大伤亡


经济原因:


当时清朝发达富庶的城市几乎都集中在东南沿海,英军每一次对东南沿海城市的进攻都会给清朝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但是鸦片战争这种小规模的战争又不可能竖壁清野撤退到内陆打消耗战,那样经济损失更加庞大


战争原因:


1840年~1842年期间清朝出现了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清朝为了镇压这次农民起义调动了超过25万人的军队围剿镇压,分散了大量兵力以及消耗了大量军费


同时1841年时印度方向出现了一次入侵西藏的侵略战争(森巴战争),这场战争在人数规模上比鸦片战争要庞大的多。以道格拉人为主的森巴军队在得到英国物资支持后集结超过十万人的军队入侵我国西藏,战火一直烧到普兰,几近占领阿里全境。当时西藏地方军队展开反击,战火持续了长达16个月的时间,一直持续到1842年9月份才将侵略者击退出国境线


当时南京起到十分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每天需要运送大量物资,而当时英军集结重兵重点进攻南京打算掐断运河威胁要架炮攻城,当时驻扎在南京的清军士兵只有不到五万,一个月内也最多调兵20万,整场战争下来光是军费就要上千万俩白银,而一旦南京运河被掐断带来的后果是毁灭性的,物资无法运输导致农民起义镇压困难,到时整个清朝会陷入全面战争的状态


政治原因:


清朝对国际规则理解匮乏,也不了解英军底细,再加上当时官员有意曲解英军目的,绝大多数条约的不平等内容几乎是清朝主动送上来的


军费原因:


1842年清朝上下贪污非常非常严重,国库入不敷出,道光皇帝在战争期间战和不定,每一次调兵都要心疼一次军费,算账后发现调兵20万在南京和英军硬碰硬的成本要远远高于签条约的成本


注意,当时清朝政府每一次军事行动的经费预算都有超过三分之二被贪污,调兵20万实际成本不到300万俩白银,但是因为贪污已经是常态,道光皇帝对物价认知严重不足(皇宫一个鸡蛋50俩白银),前后算下来军费预算超过1000万俩白银


主观原因:当时南京的军事力量如果道光真的下决心集结重兵决战南京沦陷的概率是极低的,且当时英军补给困难物资只能维持两天,其后就必须撤退了


虽然从成本考量集结重兵决战的成本要高于签条约,但是签条约带来的后续影响当时道光根本没有意识到


参考文献:

天朝的崩溃》2005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茅海建

《鸦片战争》2015年7月1日新星出版社出版,蓝诗玲

《中国近代资料丛刊 鸦片战争》
神州国光出版社 中国史学会

《姚莹年谱》 施立业

《平海心筹》林福祥(清)

《夷氛闻记》梁廷柟(清)

《中国远征记》宾汉姆( J.E.Bingham)(英)

定海县志

《古代丝绸之路的绝唱:广东十三行》罗三洋 台海出版社 2018-5-1出版

user avatar

数据有不同,但形势对比大抵没错。英国人的史料:讲到进攻吴淞炮台,基本上是讲清军大炮的射程比不上。英国人是水陆并进,陆军占领了吴淞炮台以后,发现有一部分炮是明朝的。英国人继续向上游攻打镇江炮台。英国人发现,只有旗人为主军队在迎战,附近有一支汉族人的军队,人数大大超过镇江的旗人守军,但是完全不参战。中国方面的史料讲到,这支旗人军队并不信任汉族人,甚至有屠杀汉族平民的情况。

user avatar

如果1840年有个刘秀水平的汉族起义军领袖存在,那他十有八九能打出更离谱的交换比。

比如孤身一人劝降整支绿营军队,或者带着几百骑兵一轮突击就击溃几万八旗兵。


主要还是鞑清太烂了。

user avatar

其实我还真问过一个人他是否会为了保卫清国而参加旅顺之战,但是知乎把他的回复删了,我不知道他说了啥。

user avatar

大英帝国乃是我大清的干爹。干爹教训儿子,有什么问题么?反抗才是死罪

八旗太君的功能是对付汉民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提出的关于第一次鸦片战争英中双方伤亡数字(英方22790人,中方523人,其中战死69人)的疑惑,是许多历史爱好者和研究者都曾感到困惑的地方。事实上,这个数字的来源和解读存在一些问题,或者说是一种非常片面的理解。这个数字很可能不是准确的、直接进行对比的总伤亡数字,尤其是英方伤亡数字的解读存在严重偏.............
  • 回答
    第一次鸦片战争,这场看似是中国与英国之间的冲突,实则更像是一场跨越时代的较量。当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怒火点燃战火,中英两国握持的武器,其间的代差之大,足以让任何一个对军事史稍有了解的人为之咋舌。这并非夸张,而是历史事实留下的深刻印记。火器:从火绳枪到前膛装弹滑膛枪中国军队在鸦片战争中使用的主要.............
  • 回答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风帆战舰,在当时来看,绝对是相当“厉害”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技术和火力上的“降维打击”。不过,咱们得把这“厉害”放在历史的语境里看,它厉害在什么地方,又有哪些局限性,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要说当时的风帆战舰厉害在哪里,首先得从它们的体量和装备说起。你想啊,那时候的战舰可不是咱们现.............
  • 回答
    1840年至1842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可以说是中英两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分水岭,也深刻地改变了彼此的认知。对于英军来说,他们在此战中对清军的看法,并非一概而论,而是随着战事的推进,逐渐从最初的轻视、不屑,转向了一些更复杂、甚至夹杂着一丝无奈的评价。初期的普遍轻视与傲慢:战争爆发之初,英军普遍抱有一种深.............
  • 回答
    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朝的惨败,绝非一朝一夕的偶然,而是晚清政治腐败、军事落后、经济凋敝、思想僵化的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结果。将其描绘成一场“惨败”已不足以形容,那几乎是一场单方面的屠杀,将一个曾经辉煌的帝国彻底打回了原形。要说清军为何输得如此之惨,得从几个方面细细道来:一、 战前准备与战略的荒谬 .............
  • 回答
    鸦片战争,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刻骨铭心的名字,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与西方工业文明的第一次大规模碰撞。回望那段历史,许多中国人心中总会有一个疑问:“如果当时中国的军事实力足够强大,或者战略运用得当,我们真的能打败英国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深入剖析当时的双方实力、战略战术,以及更深层次的社会结构和.............
  • 回答
    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朝有没有可能打赢?这个问题,就像是在询问一位垂垂老矣的巨人,能否在摔倒之后,凭借仅存的余力,再次站立并击败一个手持利刃的年轻对手。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充满了“可能性”与“可能性之外”的复杂纠缠。要说有没有可能,从理论上讲,清朝并非完全没有一丝胜算。毕竟,它拥有辽阔的疆.............
  • 回答
    听到“第一次鸦片战争是犹太人发起的”这种说法,我感到既熟悉又觉得有点荒谬。熟悉是因为类似的阴谋论在网络上屡见不鲜,总有人喜欢把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与某个特定族群联系起来,而犹太人常常成为这种阴谋论的目标。荒谬则在于,稍加思考就会发现这种说法在逻辑和史实上都站不住脚。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把时间拉回到.............
  • 回答
    清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确实未能像一些历史学家期望的那样,进行一场彻底的、系统性的改革。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涉及了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等多个层面,绝非简单的“不愿”或“不能”。首先,“改革”这个概念在当时的清朝统治者心中,与“变法”甚至是“颠覆”有着模糊的界限。 儒家思想作为正统,强调“祖宗之法.............
  • 回答
    如果历史的长河拐了个弯,让大清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赢得了胜利,那局面将会是截然不同的,其深远影响将远远超出那个时代。这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负,更是东西方力量平衡、中国社会发展轨迹,乃至世界历史进程的一场巨变。一、军事与外交上的直接后果: 英国的退却与国内压力: 英国在这场战争中的失败,首先意味着它将.............
  • 回答
    .......
  • 回答
    明末清初至鸦片战争前中国火炮技术简述明朝末年,在西方火器传入的冲击下,中国的军事技术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其中火炮技术的发展尤为显著。从明末到清朝前期,特别是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火炮技术经历了一个从初步引进、模仿学习到自我发展和改进的曲折过程,虽然整体上与西方列强相比仍有差距,但其进步和在军事实践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