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军对清军的评价是什么?

回答
1840年至1842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可以说是中英两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分水岭,也深刻地改变了彼此的认知。对于英军来说,他们在此战中对清军的看法,并非一概而论,而是随着战事的推进,逐渐从最初的轻视、不屑,转向了一些更复杂、甚至夹杂着一丝无奈的评价。

初期的普遍轻视与傲慢:

战争爆发之初,英军普遍抱有一种深深的轻视态度。这种轻视并非完全没有根据,而是基于他们对中国长久以来封闭的认知,以及自身在军事技术、组织管理上的绝对优势。

“劣等”民族的刻板印象: 很多英国士兵和军官,受当时殖民主义思维的影响,普遍认为中国人是“东亚病夫”或者“懒惰的、不文明的”民族。这种观念渗透在他们的日记、信件和报告中,认为中国人天生就不如西方人,在体格、精神和战斗意志上都存在劣势。
技术代差的巨大鸿沟: 英军装备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如前装滑膛炮、前装线膛步枪(尽管普及率不高,但作为样板部队的装备仍然令人印象深刻)和火力强大的军舰。而清军的装备则相对落后,虽然也有一些西式火炮,但数量、质量和保养都无法与英军相比。很多清军士兵仍然使用冷兵器,火器也多为老旧的滑膛枪。这种技术上的巨大差距,让英军相信,他们可以用压倒性的火力轻易击溃任何抵抗。
军事组织与战术的落后: 英军训练有素,战术灵活,指挥体系清晰。相比之下,清军在训练、协同作战、战场纪律以及将领的战略战术运用上,都显得相当业余。英军观察到,清军往往是各自为战,缺乏有效的协同,遇到炮火打击时容易溃散,也缺乏有效的后勤保障。

这种初步的认知,使得很多英军将领认为,这次远征不过是一次“轻松的任务”,旨在“教训一下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中国人”。他们预想的场景是,只要炮轰几座城市,清军就会望风而逃。

战事的进展与评价的微妙变化:

然而,随着战事的深入,特别是在一些关键性的战役中,英军的看法开始出现一些微妙的变化,尽管总体上的轻视依然存在,但他们也开始注意到清军的一些“特点”,并对他们产生了更复杂的评价。

部分清军的顽强抵抗: 尽管大多数时候清军表现得不堪一击,但在一些特定场合,英军也确实遭遇了顽强的抵抗。尤其是在一些重要据点或被围困的城池中,一些清军官兵表现出了不屈的斗志。例如,在定海、镇海、宁波等地的战斗中,虽然最终失利,但清军的某些部队也进行了殊死的搏斗。英军报告中会提到某些清军士兵在炮火下依然坚守阵地,甚至有人宁死不降。
“乌合之众”与“少数精锐”的对比: 英军逐渐认识到,清军并非铁板一块。他们看到的更多的是训练不足、装备落后、士气低落的“乌合之众”,但偶尔也会遇到一些训练有素、装备相对较好且士气高昂的部队,如部分绿营兵中的精锐,或是少数汉族将领所率领的军队,他们虽然寡不敌众,但展现出的战斗力是英军不容忽视的。
“勇于进攻而怯于防守”的观察: 一些英军观察家发现,清军在某些时候,会展现出一种“勇于进攻”的倾向,例如在某些岸防阵地上,他们会主动发起冲锋。然而,一旦英军利用其炮火优势进行反击,或者英军登陆,他们又会迅速崩溃,表现出“怯于防守”的特点。这种矛盾的行为,让英军感到难以完全理解。
对“人海战术”的忌惮(有限程度): 虽然英军凭借技术优势能够轻松应对,但在某些狭窄地段或伏击战中,数量众多的清军涌上来,也确实会给英军带来一定的压力,至少在心理上是一种震撼。虽然他们不会因此溃败,但也会消耗一定的弹药和体力。英军会记录下这种“数量压迫”的现象,虽然他们认为这种战术缺乏效率,但也不能完全忽视。
对清军将领能力的评价: 对于清军的将领,英军的评价也褒贬不一。他们普遍认为很多清军将领缺乏战略眼光和指挥能力,尤其是在应对西方军事技术时显得束手无策。但也有一些将领,如奕山(尽管他的表现备受争议,但他在一些场合也试图组织抵抗)、耆英(尽管他主要负责谈判,但也与军事决策有关),以及一些地方守将,被英军认为至少尽了“职责”,尽管最终未能挽回败局。英军也注意到,某些清军将领在镇压内部叛乱时,似乎表现得更为“得心应手”,这可能也反映了其军事才能的局限性。

总结性的评价(以当时英国人的视角):

总体而言,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军对清军的评价,可以概括为:

军事技术和装备的巨大落后是致命伤。 这是最直观也最根本的差距。
训练和组织严重不足,缺乏有效的协同作战能力。 这使得即使有数量优势,也无法转化为有效的战斗力。
士兵的体格和士气普遍不高,但存在少数英勇顽强的个体和部队。 清军整体上是一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军队,表现非常不均衡。
将领缺乏现代军事素养,战略战术运用停留在旧时代。 无法有效应对英军的攻势和策略。
作战方式和思维模式与英军格格不入,缺乏灵活性。

因此,英军的评价更多的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审视,认为清军是一支“落后”且“低效”的军队。他们认为清朝的衰败,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军事制度的腐朽和国力的衰弱。尽管在一些局部战斗中,英军也对清军的某些“表现”表示了记录,但这些记录更多的是为了强调英军的胜利,而不是对清军的真正认可。用一位当时英国军官的话来说,他们面对的更像是一群“勇敢但无能的敌人”,他们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当然,我们现在回顾历史,知道英军的评价也存在其历史局限性,带有浓厚的帝国主义色彩。但从他们当时的视角和记录来看,上述的评价构成了他们对清军最主要的认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战术稀烂,战略也稀烂

2、武器落后,冷热兵器混用,火器拉胯,还保留有冷兵器部队,良莠不齐

3、军队大部分一触即溃,虽然也有少数英勇的,但因为前面2点,改变不了什么

4、内部矛盾严重,战争期间,往往是满人在拼命,汉人在摸鱼

一线参战的英国军官的评价,归纳一下主要就是上面这4点

来源于宾汉、伯纳德、奥特隆尼、利洛、穆瑞、康宁加木的笔记

===========

1、战术稀烂,战略也稀烂

宾汉在《英军在华作战记》的最后,对清军的评论

1、军事策略必须视为远在中常以下

2、将军担任职务不是看军事战术能力,而是看谁最不要脸,谁最会撒谎

3、一夫之勇的人可以找到,但是那些人不是因为士兵的团体精神,而是因为后路被切断,逼到绝境了

奥特隆尼在《对华作战记》中,对清军的评论:

工作效率低、组织脆弱、军事力量微不足道。明明有极其有利的防守条件,却不会利用。

后来都直接开始吐槽,清军怎么老是这么迟钝了。

镇江之战后,奥特隆尼直接点名镇江的八旗军缺乏军事知识

2、武器落后,冷热兵器混用,火器拉胯,还保留有冷兵器部队,良莠不齐

宾汉在《英军在华作战记》记录,英军在广州战场遇到了长矛、盾牌和剑为主要武器的清军。

清军对着英军丢长矛,还拿剑去砍英军。

伯纳德在《“复仇神”号轮船航行作战记》中,对清军的火炮评论:

外表看着还好,实际铸造有缺陷

当然,英军也发现了清军在用几百年前的明朝火炮在打鸦片战争,感到非常奇怪

利洛在《英军在华作战末期记事》中记录,清军的武器库里,除了火器外,还有大量的长矛和弓箭

3、军队大部分一触即溃,虽然也有少数英勇的,但因为前面2点,改变不了什么

宾汉在《英军在华作战记》中,记录的沙角之战、大角之战、虎门之战的经过

沙角之战中,陈连升父子在这场战斗中牺牲。清军被英国人手下的印度兵轻松击溃。后来英军攻入瞭望台,两个水兵一放洋枪,就把清军全吓跑了。而且,这场战斗清军伤亡大的原因,还是因为他们跑路的时候,跑错了方向,误入了英军水兵和印度兵的火枪阵地,被一波集火输出,导致伤亡惨重。最后100多个清军,直接请求饶命了。

大角之战更加没法看,英军把炮台打了个洞,清军直接从这个洞跑路了。后来英军做个鬼脸,都能吓跑清军。

虎门之战,关天培牺牲,但是英军在战后打扫战场,只发现了包括关天培和他的副将在内,不超过12具的尸体。关天培的手下,其实几乎全部临阵逃跑了。

奥特隆尼在《对华作战记》中,记录了吴淞之战的经过,清军的表现在他眼里完全不值一提。

陈化成就是在这场战斗中牺牲的,但是战场尸体也不到30具。陈化成的手下,在拼火炮阶段就全部临阵逃跑了,以至于英军根本没有发生陆战。

4、内部矛盾严重,战争期间,往往是满人在拼命,汉人在摸鱼

满人在拼命

汉人各种摸鱼式作战

放三炮对得起皇帝饷银,英军还没还击,就跑路了。

一边八旗集体殉国,一边汉人在和英国人愉快地交易,英国人自己都对此感到不可思议。

===================

总而言之,一鸦期间的英军,真就是完全没把大清国放在眼里。

user avatar

《剑桥中国史》

清帝国的军队都不满员,训练极差。军队是从满、汉、蒙二十四旗中抽调来的,他们都是些懒散的驻防部队,驻扎在全国各地的战略要地,统率者都是满族将领(鞑靼将 领)。同时绿营汉军(从组织上说,这支军队是从十七世纪征服大部分中国的陕西和奉天部队演变而来)虽然分为陆军和水师,由各省统帅指挥,但实际上没有十足的兵力。花名册上尽是弄虚作假;为了应付点卯,就匆忙地招募市场的苦力;也举行定期军训,但重在观瞻而不讲究实际,注意搞戏剧舞蹈的剑术程式动作。每当发动大战役时,原由互相猜忌的各地指挥官分别统率而互不配合的部队必须置于一个统帅统一指挥之下,而这位统帅常常是对他所领导军队的特点竟是毫无所知的非军人。在实际战斗中,队伍很可能不是开小差就是劫掠农村,结果使本国人而不是使敌人害怕他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1840年至1842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可以说是中英两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分水岭,也深刻地改变了彼此的认知。对于英军来说,他们在此战中对清军的看法,并非一概而论,而是随着战事的推进,逐渐从最初的轻视、不屑,转向了一些更复杂、甚至夹杂着一丝无奈的评价。初期的普遍轻视与傲慢:战争爆发之初,英军普遍抱有一种深.............
  • 回答
    您提出的关于第一次鸦片战争英中双方伤亡数字(英方22790人,中方523人,其中战死69人)的疑惑,是许多历史爱好者和研究者都曾感到困惑的地方。事实上,这个数字的来源和解读存在一些问题,或者说是一种非常片面的理解。这个数字很可能不是准确的、直接进行对比的总伤亡数字,尤其是英方伤亡数字的解读存在严重偏.............
  • 回答
    第一次鸦片战争,这场看似是中国与英国之间的冲突,实则更像是一场跨越时代的较量。当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怒火点燃战火,中英两国握持的武器,其间的代差之大,足以让任何一个对军事史稍有了解的人为之咋舌。这并非夸张,而是历史事实留下的深刻印记。火器:从火绳枪到前膛装弹滑膛枪中国军队在鸦片战争中使用的主要.............
  • 回答
    鸦片战争,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刻骨铭心的名字,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与西方工业文明的第一次大规模碰撞。回望那段历史,许多中国人心中总会有一个疑问:“如果当时中国的军事实力足够强大,或者战略运用得当,我们真的能打败英国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深入剖析当时的双方实力、战略战术,以及更深层次的社会结构和.............
  • 回答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风帆战舰,在当时来看,绝对是相当“厉害”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技术和火力上的“降维打击”。不过,咱们得把这“厉害”放在历史的语境里看,它厉害在什么地方,又有哪些局限性,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要说当时的风帆战舰厉害在哪里,首先得从它们的体量和装备说起。你想啊,那时候的战舰可不是咱们现.............
  • 回答
    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朝的惨败,绝非一朝一夕的偶然,而是晚清政治腐败、军事落后、经济凋敝、思想僵化的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结果。将其描绘成一场“惨败”已不足以形容,那几乎是一场单方面的屠杀,将一个曾经辉煌的帝国彻底打回了原形。要说清军为何输得如此之惨,得从几个方面细细道来:一、 战前准备与战略的荒谬 .............
  • 回答
    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朝有没有可能打赢?这个问题,就像是在询问一位垂垂老矣的巨人,能否在摔倒之后,凭借仅存的余力,再次站立并击败一个手持利刃的年轻对手。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充满了“可能性”与“可能性之外”的复杂纠缠。要说有没有可能,从理论上讲,清朝并非完全没有一丝胜算。毕竟,它拥有辽阔的疆.............
  • 回答
    听到“第一次鸦片战争是犹太人发起的”这种说法,我感到既熟悉又觉得有点荒谬。熟悉是因为类似的阴谋论在网络上屡见不鲜,总有人喜欢把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与某个特定族群联系起来,而犹太人常常成为这种阴谋论的目标。荒谬则在于,稍加思考就会发现这种说法在逻辑和史实上都站不住脚。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把时间拉回到.............
  • 回答
    清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确实未能像一些历史学家期望的那样,进行一场彻底的、系统性的改革。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涉及了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等多个层面,绝非简单的“不愿”或“不能”。首先,“改革”这个概念在当时的清朝统治者心中,与“变法”甚至是“颠覆”有着模糊的界限。 儒家思想作为正统,强调“祖宗之法.............
  • 回答
    如果历史的长河拐了个弯,让大清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赢得了胜利,那局面将会是截然不同的,其深远影响将远远超出那个时代。这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负,更是东西方力量平衡、中国社会发展轨迹,乃至世界历史进程的一场巨变。一、军事与外交上的直接后果: 英国的退却与国内压力: 英国在这场战争中的失败,首先意味着它将.............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时,统治中国的不是腐朽的满清王朝,而是一个由汉族精英领导的,拥有更强民族意识和改革决心的政权,那历史的齿轮又会如何转动?让我们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设想一个平行时空。在这个时空里,没有了“天朝上国”的自欺欺人,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更加务实、更加有危机意识的汉族统治集团。.............
  • 回答
    明末清初至鸦片战争前中国火炮技术简述明朝末年,在西方火器传入的冲击下,中国的军事技术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其中火炮技术的发展尤为显著。从明末到清朝前期,特别是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火炮技术经历了一个从初步引进、模仿学习到自我发展和改进的曲折过程,虽然整体上与西方列强相比仍有差距,但其进步和在军事实践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