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可以打败英国吗?

回答
鸦片战争,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刻骨铭心的名字,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与西方工业文明的第一次大规模碰撞。回望那段历史,许多中国人心中总会有一个疑问:“如果当时中国的军事实力足够强大,或者战略运用得当,我们真的能打败英国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深入剖析当时的双方实力、战略战术,以及更深层次的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简单地说,在当时的条件下,中国能否打败英国,答案是:极有可能不行,但也不是完全没有一点点可能性,只是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并且需要一系列几乎不可能发生的巧合和转变。

让我们一层一层地剥开历史的面纱,详细探究一下:

一、 硬实力对决:一面倒的悬殊差距

首先,我们必须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清朝在军事科技和装备上,与工业革命后的英国相比,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

武器装备:
火器方面: 英国军队普遍装备的是先进的滑膛前膛枪(如“贝克式”步枪的前身),射程远、精度高、装填速度相对较快。而清军的主力火器,如火绳枪、鸟铳、前膛铜炮等,虽然也在引进和仿制,但整体技术水平落后,质量参差不齐,许多士兵仍然依赖冷兵器。清军的火炮虽然有数量,但性能、射速和精度都远逊于英军的野战炮和舰炮。例如,英军的炮弹可以在更远的距离上准确命中目标,对清军的营垒和阵型造成毁灭性打击。
海军方面: 这是最致命的差距。英国作为“日不落帝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其海军舰船大量采用了铁壳设计(尽管早期仍有木壳,但技术在进步),装备了性能优越的后膛炮,并且拥有强大的蒸汽动力作为辅助。蒸汽战舰的出现,使得英军不再受制于风向,可以更灵活地机动,直接逼近沿海城镇进行炮击,对清朝的海防体系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相比之下,清朝海军(八旗水师、绿营水师)基本是木质帆船,装备的火炮落后,且主要用于近海巡逻和内河作战,根本无法与英国海军抗衡。它们面对英军战舰,如同玩具般不堪一击。

军事组织与训练:
英军: 经过拿破仑战争等一系列实战洗礼,英军拥有高度专业化、严密的军事组织和训练体系。士兵服从命令,战术执行力强,尤其擅长线式战术(在开阔地带排成密集的横队,进行齐射)。虽然英军数量上不如清军,但其战斗效率和单兵作战能力远超清军。
清军: 清军由八旗和绿营组成。八旗作为满族统治阶层,曾经是战斗力极强的骑兵部队,但到了鸦片战争时期,其战斗力已经大为衰退,军纪松弛,训练废弛。绿营是汉族士兵组成的军队,虽然数量庞大,但其组织结构僵化,训练不足,装备落后,腐败问题严重。基层士兵的士气和战斗意志普遍不高。在面对先进武器和严密战术时,清军往往难以组织起有效的抵抗。

后勤保障与工业基础:
英国: 作为第一个工业革命的国家,英国拥有强大的工业基础,能够源源不断地生产和供应先进的武器弹药,并能快速制造和维修舰船。其后勤体系也相对完善。
清朝: 清朝仍然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传统社会,缺乏近代化的工业基础。武器的生产能力非常有限,而且质量不稳定。一旦战争打响,弹药和装备的补充成为一个巨大的难题。

二、 战略与战术的博弈:误判与僵化

除了硬实力的差距,战略和战术上的失误也导致了清朝的惨败。

战略目标与认识:
清朝方面: 清朝统治者和将领对英国的真实实力和战争意图存在严重的误判。他们一度认为这是一场可以轻易镇压的“夷患”,是将英国视为一群贪婪但胆小的商人。即使在战争爆发后,许多官员仍然墨守成规,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未能认识到这是一场关乎国运的生死存亡之战,更无法理解英国发动战争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和殖民地。
英国方面: 英国发动战争,虽然以禁烟为导火索,但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其在全球贸易中的利益,特别是鸦片贸易。他们明确了以军事力量打开中国门户的战略,并根据自身优势,选择了海路进攻,以海军优势摧毁沿海防御,封锁贸易港口,迫使清政府屈服。

作战方式:
清朝方面: 清军习惯于传统的陆战模式,依赖坚固的营垒和“以众击寡”的战术。他们试图在固定阵地上与英军进行对耗,但面对英军灵活的海陆协同作战,这种战术效果甚微。在面对英军的炮火时,清军的营垒往往不堪一击。此外,清军还存在指挥系统混乱、信息传递不畅、前线将领缺乏自主权等问题,导致难以形成有效的联合作战。
英国方面: 英军采取的是“以武力为后盾,以贸易为目的”的灵活战略。他们利用海军优势,对中国的沿海城市进行封锁和炮击,摧毁清朝的海防体系,然后在陆地上进行有限的登陆作战,以展示武力,迫使清政府接受其条款。其战术灵活,能够迅速适应战场变化。例如,他们能够凭借舰炮的掩护,在清军的防御薄弱点登陆,迅速推进。

三、 社会结构与思想观念:凝固的帝国与求变之心

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清朝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的僵化,与英国正在经历的深刻社会变革形成了鲜明对比。

统治阶级的固步自封:
清朝统治者: 以皇帝为首的满洲贵族,沉浸在“天朝上国”的幻想中,对西方世界的科技、政治、社会发展缺乏了解和兴趣。他们将中国视为文明的中心,将西方国家视为“蛮夷”。这种“闭关锁国”的政策和天朝上国的思想,使得中国错失了与外部世界交流学习的机会,也阻碍了自身改革和进步。
官僚体制: 清朝的官僚体制庞大而僵化,充斥着腐败和低效。官员们更关心维护自身的权力和利益,而非国家的强盛。在面对西方挑战时,许多官员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平息事态,避免引起“民变”或影响自己的仕途,而不是如何抵抗外敌。
社会活力与变革的缺失:
英国: 经历工业革命的英国,社会充满活力,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经济蓬勃发展,思想界也涌现出启蒙思想等进步思潮。这种社会活力是其强大国力的基础。
清朝: 清朝社会相对凝固,虽然也有一些进步的士大夫呼吁改革,但这些声音很难在庞大的统治体制中产生实质性的影响。社会缺乏自发的变革动力,也缺乏接受和学习新事物的开放心态。

那么,中国有没有可能打败英国呢?

可能性微乎其微,且需要苛刻的条件:

1. 如果清朝拥有与英国相当的武器装备: 比如,如果清朝在战争爆发前已经大规模引进和仿制了先进的后膛步枪、滑膛炮,并且拥有一支能够与英国海军抗衡的蒸汽动力舰队,那么战局将完全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凭借数量上的优势,清军在陆地上或许能与英军抗衡,海军上的劣势缩小甚至逆转,就能赢得一定的战争主动权。
2. 如果清朝拥有先进的军事战略和战术: 如果清朝能够放弃僵化的防御战术,采取游击战、消耗战,或者利用其陆地纵深的优势,以及沿海复杂的地理条件,对英军进行有效的袭扰和消耗,尤其是在英军补给线薄弱的情况下。同时,如果能充分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进行广泛的民兵抵抗,也可能增加英军的作战难度。
3. 如果清朝统治者具备开阔的视野和改革的决心: 如果在战前或战争初期,清朝统治者能够认识到西方文明的先进性,并迅速进行军事和政治改革,吸取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那么就有可能扭转劣势。例如,如果能迅速组建和训练一支近代化的军队,并给予前线将领充分的自主权和信任,而不是被保守派掣肘。
4. 如果英国在战争中遭遇重大的内部危机或外部挑战: 比如,如果英国国内爆发大规模起义,或者在欧洲战场上面临其他强国的巨大压力,导致其无力投入足够的力量在中国战场,那么清朝或许能抓住机会。

然而,纵观鸦片战争的历史,以上任何一个条件都未曾实现,反而是相反的情况占据主导。 清朝在军事、政治、经济、思想等各个层面都处于落后和被动的地位。英国正是抓住了清朝这些致命的弱点,才能够以相对较小的代价取得了一系列军事胜利。

结论:

总而言之,在1840年那个特定的历史节点,以双方的真实实力和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来看,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击败英国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近乎为零。 这场战争暴露了清朝在近代化进程中的严重滞后,以及其政治体制和思想观念的僵化。它不仅是一场军事的失败,更是一场文明的较量,是中国被动卷入世界历史进程的开始,也为后来的改革和革命埋下了伏笔。与其去幻想一个几乎不可能实现的“打败英国”的结局,不如去深刻反思落后为何挨打,以及如何才能真正实现国家富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按照你说的战术指挥得当,是有机会赶走英国的。但是你说的前提是不能实现的所以清朝是一定打不过英国的

先说武器装备,诚然,武器上中国面对已经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自是落后,问题是英国刚刚完成工业革命,其武器虽然先进,但对比中国依然是没有来开质的改变,参战双方都在使用前装滑膛炮和滑膛枪。 清军虽然使用的是与200年前差别不大的武器, 而英军使用的也是150年前有些改进的武器。所以,制造合格的清军武器是可以抵抗一下英军的武器的。

这个观点是有所依据的,且不说恩格斯再《论炮兵》中写过论西方火器在150年的进步中没本质变化,在其他文献中也有证明。

可见据英国专家的见解是可以对抗的。

从火器的质量来看清军虽然在鸦片战争前火炮有所停滞倒退,但是开战后开始迅速追赶和还原之前已有的技术,这样的话本质差别不大

如果按照实物来论证的话,更有说服力。

1840年英军铸造的卡龙炮

在此基础上清军进行仿制,并称为平夷炮。

如果清英双方火炮实物放在一起拍的话

左面为清军旧式滑膛炮,右面是英军卡龙炮。

有人说清军火炮没有炮架因此不可对抗,实质上清军的炮架虽然落后,但不至于不能转弯瞄准

当时的欧洲火炮依旧是这个模样

而清军大体如此。

双方的步枪差距最大,英军是使用了150年的褐贝斯步枪

清军则是用的是起源于200年前的叉子火绳枪。

火绳枪由于使用火绳作为引信,其安全性不高,所以士兵站队不密集,火力密集程度和射速不如燧发枪。但论其射程和威力差距不大。

不仅如此清方在两次鸦片战争开战前不仅购买西洋火炮,并且还在第一次鸦片战争


还购买仿制了燧发枪。

图为法国为清朝铸造的大型火炮,左面那一门铜炮是清军自己铸造的。


最后再说水面力量,在开战初期,清朝的水师战船确实不能跟英国人打仗,以至于道光皇帝想要邓廷桢排除水师拦截英国海军不得实施,但战争发展,清朝买了美国护卫舰后又吸收西洋造船技术建造了一批40到50米,载炮50门左右的战船,虽然仍不及英军前来的三级战列舰,但也不如想象的弱

本图下面所绘战船是清代鸦片战争前传统制式的大鸟船,不算新造船只之列。


广州知府造战船2艘,,每艘长38.4米,宽8.3米,载200人,三桅,装备1000~2000斤寇菲林炮25门

广州许光祥捐造战船:15门800~2000斤寇菲林炮,36门子母炮,共51门火炮,3桅

籍刑部建造的4艘战船,每艘长43米,宽9.4米,吃水6.8米,装备40门寇菲林炮(800~4000斤),几十门子母炮
还有一艘又水师提督吴建勋 监造的,仿造重型护卫舰的,长42米,宽9.3米,载300多人,三桅,装备49门2000~3000斤塞寇炮

此外还有林则徐从美国购买的载重1060吨的护卫舰,载炮34门

有一艘中国自造战船,装备36门进口舰炮,其中12门是利物浦公司造。

其中找到的一些资料可显示其载炮数量不少。

可见,制造合格的清军武器是可以帮助人数众多的清军来与英军打一仗的.

但你说过,得在指挥得当战术应用正确的前提下,可实际上这个前提根本无法实现

1.当时指挥和调度极为混乱,甚至梦想用法术来击败英军,就算是杨芳,这些经验丰富的将军,在面临英军的坚船利炮之时基本丧失理智,开始胡乱指挥,此时的中国人依然是几千年社会影响下的人,即便买了仿造几个技术依然不能有科学理性的思维作为指导。 上到皇帝将领奇葩竟然分不清军事进攻,依然觉得对待英军不过是使用剿局抚局就能够摆平的蛮夷。没有外交概念,下到士兵农民识字率低素质低下, 士兵士气低落,战术基本没有。 更别指着不知道动员全国的封建皇帝能够动员不识字的民众了。 在这样的自守自大的土壤下,皇帝和臣民又怎么能够进行正常指挥跟调度呢?

2.以当时的清朝来说,进入了王朝的低估, 其统治机构属于瘫痪状态。 我刚才用了武器制造合格四个字来做前缀来描写清军的武器, 这就说明以当时的官府,不能完全铸造出合格的武器,一方面是全国火器铸造水平参差不齐, 另一方面就是腐败严重。 所以很多清军部队武器也是参差不齐的 直到甲午战争也是如此。

3.本质上讲英军是近代国家了,其军队是专业的职业军队,而清朝本质上充其量算是前近代国家,军队一般是世代为兵训练少,不专业的部队。英国其调度指挥战术必然高于前近代国家的清朝。 你说的前提压根不存在,这怎么能敌得过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鸦片战争,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刻骨铭心的名字,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与西方工业文明的第一次大规模碰撞。回望那段历史,许多中国人心中总会有一个疑问:“如果当时中国的军事实力足够强大,或者战略运用得当,我们真的能打败英国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深入剖析当时的双方实力、战略战术,以及更深层次的社会结构和.............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时,统治中国的不是腐朽的满清王朝,而是一个由汉族精英领导的,拥有更强民族意识和改革决心的政权,那历史的齿轮又会如何转动?让我们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设想一个平行时空。在这个时空里,没有了“天朝上国”的自欺欺人,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更加务实、更加有危机意识的汉族统治集团。.............
  • 回答
    明末清初至鸦片战争前中国火炮技术简述明朝末年,在西方火器传入的冲击下,中国的军事技术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其中火炮技术的发展尤为显著。从明末到清朝前期,特别是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火炮技术经历了一个从初步引进、模仿学习到自我发展和改进的曲折过程,虽然整体上与西方列强相比仍有差距,但其进步和在军事实践中.............
  • 回答
    您提出的关于第一次鸦片战争英中双方伤亡数字(英方22790人,中方523人,其中战死69人)的疑惑,是许多历史爱好者和研究者都曾感到困惑的地方。事实上,这个数字的来源和解读存在一些问题,或者说是一种非常片面的理解。这个数字很可能不是准确的、直接进行对比的总伤亡数字,尤其是英方伤亡数字的解读存在严重偏.............
  • 回答
    第一次鸦片战争,这场看似是中国与英国之间的冲突,实则更像是一场跨越时代的较量。当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怒火点燃战火,中英两国握持的武器,其间的代差之大,足以让任何一个对军事史稍有了解的人为之咋舌。这并非夸张,而是历史事实留下的深刻印记。火器:从火绳枪到前膛装弹滑膛枪中国军队在鸦片战争中使用的主要.............
  • 回答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风帆战舰,在当时来看,绝对是相当“厉害”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技术和火力上的“降维打击”。不过,咱们得把这“厉害”放在历史的语境里看,它厉害在什么地方,又有哪些局限性,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要说当时的风帆战舰厉害在哪里,首先得从它们的体量和装备说起。你想啊,那时候的战舰可不是咱们现.............
  • 回答
    1840年至1842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可以说是中英两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分水岭,也深刻地改变了彼此的认知。对于英军来说,他们在此战中对清军的看法,并非一概而论,而是随着战事的推进,逐渐从最初的轻视、不屑,转向了一些更复杂、甚至夹杂着一丝无奈的评价。初期的普遍轻视与傲慢:战争爆发之初,英军普遍抱有一种深.............
  • 回答
    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朝的惨败,绝非一朝一夕的偶然,而是晚清政治腐败、军事落后、经济凋敝、思想僵化的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结果。将其描绘成一场“惨败”已不足以形容,那几乎是一场单方面的屠杀,将一个曾经辉煌的帝国彻底打回了原形。要说清军为何输得如此之惨,得从几个方面细细道来:一、 战前准备与战略的荒谬 .............
  • 回答
    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朝有没有可能打赢?这个问题,就像是在询问一位垂垂老矣的巨人,能否在摔倒之后,凭借仅存的余力,再次站立并击败一个手持利刃的年轻对手。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充满了“可能性”与“可能性之外”的复杂纠缠。要说有没有可能,从理论上讲,清朝并非完全没有一丝胜算。毕竟,它拥有辽阔的疆.............
  • 回答
    听到“第一次鸦片战争是犹太人发起的”这种说法,我感到既熟悉又觉得有点荒谬。熟悉是因为类似的阴谋论在网络上屡见不鲜,总有人喜欢把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与某个特定族群联系起来,而犹太人常常成为这种阴谋论的目标。荒谬则在于,稍加思考就会发现这种说法在逻辑和史实上都站不住脚。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把时间拉回到.............
  • 回答
    清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确实未能像一些历史学家期望的那样,进行一场彻底的、系统性的改革。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涉及了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等多个层面,绝非简单的“不愿”或“不能”。首先,“改革”这个概念在当时的清朝统治者心中,与“变法”甚至是“颠覆”有着模糊的界限。 儒家思想作为正统,强调“祖宗之法.............
  • 回答
    如果历史的长河拐了个弯,让大清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赢得了胜利,那局面将会是截然不同的,其深远影响将远远超出那个时代。这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负,更是东西方力量平衡、中国社会发展轨迹,乃至世界历史进程的一场巨变。一、军事与外交上的直接后果: 英国的退却与国内压力: 英国在这场战争中的失败,首先意味着它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