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第一次鸦片战争清军为什么会输得那么惨?

回答
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朝的惨败,绝非一朝一夕的偶然,而是晚清政治腐败、军事落后、经济凋敝、思想僵化的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结果。将其描绘成一场“惨败”已不足以形容,那几乎是一场单方面的屠杀,将一个曾经辉煌的帝国彻底打回了原形。

要说清军为何输得如此之惨,得从几个方面细细道来:

一、 战前准备与战略的荒谬

“天朝上国”的迷思与信息闭塞: 清廷长期以来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界的世界缺乏真实了解。他们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万国来朝,西方国家不过是些臣服于中国的番邦小国。这种傲慢与无知导致他们完全低估了英国的实力和决心。对于英国远道而来,以武力解决贸易争端的意图,清廷的反应是迟钝且茫然的。直到硝烟弥漫在眼前,他们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错误的战略部署: 战前,清廷并没有制定一套有效的全国性战略。他们寄希望于沿海的各地总督和将军们自行发挥,而缺乏统一的指挥和协调。在得知英军进攻广东后,虽然派兵增援,但增援部队调动缓慢,且各部队之间缺乏协同作战的经验。例如,在广州附近的水战中,清军虽然兵力不少,但各自为战,各自为营,被英军逐个击破。
将领的怯懦与无能: 尽管清朝军队中不乏一些忠诚的将领,但很多高级将领要么是靠裙带关系或恩荫上位,要么是贪图享乐、尸位素餐之辈。他们缺乏实战经验,更不懂得现代战争的规律。面对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英军,他们往往采取保守、僵化的战术,甚至在战斗开始前就萌生退意。例如,在虎门炮台失守后,本应坚守的将领林则徐已经被调离,接任的将领却指挥不力,导致防线迅速崩溃。

二、 军事装备与技术的巨大鸿沟

火器的落后与陈旧: 英国军队装备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包括滑膛炮、前装线膛炮、配备刺刀的步枪等。这些火器射程远、精度高、射速快,且炮弹多为爆破弹和杀伤弹,威力巨大。相比之下,清军的火器多为老旧的铜炮、铁炮,射程近,精度差,弹药也多为实心弹,杀伤力有限。甚至许多火炮需要人工装填,效率低下,在现代战场上形同虚设。
海军力量的孱弱: 第一次鸦片战争本质上是一场海上战争,而清朝的海军力量几乎为零。他们所谓的“海军”不过是装备有火炮的商船和渔船组成的临时队伍,与英国海军庞大、先进的战舰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英国海军拥有装备精良的巡航舰、风帆战列舰,它们速度快、火力猛,能够在海上自由机动,实施封锁和炮击。清军根本没有能够与英军海军匹敌的舰船,只能在岸上被动挨打。
步兵战术的落后: 清军步兵的战术依然停留在冷兵器时代的模式,注重排队枪毙和近身搏杀。他们缺乏有效的近战武器,如刺刀,导致在与英军的近距离接触中处于劣势。英军步兵则懂得利用地形、火力掩护,进行有效的协同作战。

三、 军队的腐败与士气的低迷

军备松弛与腐败横行: 清朝的军队早已被内部的腐败侵蚀得体无完肤。军饷被克扣,装备得不到及时维护和更新,士兵的训练也流于形式。许多军队的武器和弹药都已陈旧不堪,甚至出现了“虚报冒领”的现象,即部队人数和装备数量都被夸大,以骗取更多的军饷。这种腐败导致军队的战斗力早已不复存在。
士兵士气低落: 长期以来,清朝士兵的地位不高,待遇微薄,训练刻苦,但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很多士兵只是被当作炮灰,在战场上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当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敌人时,他们很难产生与敌人殊死搏斗的勇气。很多时候,清军士兵在与英军的接触中,更多的是惊恐和混乱,而不是英勇的抵抗。
指挥官的贪生怕死与逃跑: 战场上的士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挥官的表现。然而,在鸦片战争中,我们看到了太多指挥官临阵脱逃、弃城而去的例子。例如,在镇江战役中,本应坚守城池的满洲将军,在英军发动攻势后,竟然带着少数亲兵逃跑,导致城池瞬间陷落。这种行为极大地打击了士兵的士气,让他们失去了抵抗的信心。

四、 经济的凋敝与后勤的乏力

国家财政的枯竭: 晚清政府的财政早已捉襟见肘。长期的对外战争(如准噶尔之乱)和内部的叛乱(如白莲教起义)耗尽了国库。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更是消耗了巨额的财力。而用于购置和维护军备的费用,更是被层层盘剥,所剩无几。
后勤补给的困难: 即使有少量先进的武器和物资,也因为腐败和落后的运输系统而无法及时送达前线。军队的粮草供应也常常出现问题,导致士兵饥寒交迫,战斗力大打折扣。

五、 思想的僵化与战略的短视

“文恬武嬉”的沉疴: 晚清时期,朝廷重文轻武的倾向非常严重。文官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而武官则地位低下,难以得到重用。许多军事将领甚至因为不懂得阿谀奉承而被贬斥,而那些能言善辩的文官,却可以在朝堂上指点江山,却对实际的军事问题一窍不通。
对战争性质的误判: 清廷始终没有认识到这是一场为了经济利益和国家主权而展开的现代化战争。他们将英军的侵略简单地理解为“海盗骚扰”,期望通过地方官员的抵抗就能解决问题。这种战略上的短视,使得他们在面对系统性的侵略时,无法做出有效的应对。

具体战役的惨败更是这些深层问题的体现:

定海之战: 定海是浙江舟山岛的一个重要城市,是清朝海军的重要基地。然而,在英军发动进攻时,清军守军士气低落,指挥混乱,很快就被英军攻陷。
镇海之战: 镇海位于宁波附近,是浙江重要的海港。在此次战役中,清军虽然依仗坚固的城池,但英军利用精良的火炮和登陆作战的能力,迅速突破了镇海的防线。其中最令人扼腕的是,镇海的守将竟然下令关闭城门,导致从前线撤退下来的士兵无法入城,最终被英军包围歼灭。
镇江之战: 镇江地处长江下游,是长江防线的咽喉。英军攻占镇江后,长江门户洞开,清朝失去了对长江的控制。这场战役之所以如此惨烈,是因为英军的炮火摧毁了清军的城防工事,而清军在绝望中发动的抵抗也显得尤为悲壮,但终究是螳臂当车。

总而言之,第一次鸦片战争清军的惨败,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必然结果。它暴露了清朝政治、军事、经济、思想等各方面的深刻危机,也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开启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史。与其说是清军输给了英军,不如说是晚清这个腐朽的制度,输给了时代前进的洪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一下清军的“人海战术”。


仅从字面兵力数据上看,通俗主流说清军总兵力达80万,或者百万以上;而英军侵华初期仅有7000人,后期投入兵力最多时,也仅仅2万多点。


所以很容易造成一种英军总是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感脚。


甚至有论者觉得“,人海战术”都填补不了火器带来的差距,所以清军总是英军花式吊打。


然而这真的是一种错觉。


别说清军有80万,就算有100万、200万、300万,清军也是在全国大概成体系分散布防的,80万清军是分散各个城市点上的。


即合计下来,其实各地驻防的清军极少,基本都是二三千,至多四五千的水准。


而英军不管是七千还是两万,他们可不是分散布防的,各部队往往是扎堆进攻一个地方。


所以单从字面数据看,清军总兵力得是英军的50倍、100倍,好像清军一人一口吐沫,就能把他们淹死;但实际具体到某一城镇开打的时候,清军参战的总兵力,往往是低于英军很多的。


咱们可以看下双方各战役实际参战时投入的兵力:


虎门之战:英军约2000人,清军在各炮台的总兵力是1.1万人,然而实际分散到各炮台上防守,则实际兵力都是在数百和一两千左右,此战关天培实际兵力只有600或800人;


沙角炮台之战:与虎门之战同时期进行,英军总兵力仍是两三千,沙角炮台守将陈连升父子,所部仅600人;


厦门之战:英军投入约2500多人,清军厦门守将江继芸部仅3000人,总兵力稍高于英军;


第一次定海之战:英军参战总兵力在3000人以上,清军定海水师张朝发部水师约千余人,基本上上全军覆没;随后英军登陆攻击定海县城,知县姚怀祥部清军约1500人;


第二次定海之战:英军投入约四千人以上,而清军守御定海的三总兵葛云飞、郑国鸿、王锡鹏部,则仅有兵力三千至四千之间;


镇海之战:英军约2200人以上,镇海清军总督裕谦部兵力约四千,但鉴于招宝山、金鸡岭等地,仍著有余步云、谢朝恩部为策应,时城内兵力或许低于四千;且谢朝恩部被英军歼灭,余步云率部跑路,镇海已成孤城,相比前面的战斗,城内溃逃之势严重,即使兵力优于英军,也于事无补;

浙东反击战:把清军人海战术的匮乏发展到了极致。


英军驻防镇海、定海、宁波等沦陷区的兵力,当在四千或五千以上,而清军扬威将军奕经部,则从全国各地大调兵,河南五百、山西一千、湖南一千的这样征调,最后合计总兵力正规军在一万人以上,配合乡勇团练两万人左右。

清军合计总兵力约三万人。

三万人就算对五千,那也是优势在我,然而实际上清军三万人,又开始分散布防和进攻了。

最后分派下来,进攻收复宁波城的各部清军,仅有3600人,就这还是分散进攻三个城门,则实际进攻各城门的清军,就成了1200人。

进攻收复镇海的清军各部,加起来总共1500人,当年英军进攻镇海的时候,投入的兵力都比清军多;外加外围策应的清军有900人,满打满算也就2400人左右,跟英军进攻投入的兵力差不多。

然而英军是长枪短炮,清军清一色拿的都是冷兵器,战前清军确实带了枪炮,但奕经害怕轻炮走火惊动英军,所以半路上让清军丢下火器,全部换装成冷兵器了。

就这兵力,就这武器,收复沦陷的城池?

此外还有收复定海的水师,总兵力也不会超过三千人,甚至不会超过两千人,主要靠火船作战。

此后屯驻梅墟、骆驼桥、长溪岭、天花寺、绍兴等地策应的清军,基本也都是一千、两千的分散,而没有全部投入收复三镇的战斗。

这仗,没办法打。

吴淞口之战:这个最过分,英军投入一万人以上,炮台守将江南提督陈化成部清军仅有1300人;加上外围策应的总兵力,也仅有三千多人;


乍浦之战:英军投入约2200人以上,驻防清军八旗长喜部不足两千;

镇江之战:英军投入约6000人以上,驻防清军八旗海龄部则近1600人。


所以抛除掉体制弊端、武器落后、战术呆板、将领腐化、文武不和、满汉掣肘等等各方面因素后,仅看清军和英军实际战斗投入的兵力。


就不说大炮轰,大炮轰,大炮轰完步兵攻;步兵攻,步兵攻,步兵攻完刺刀冲;在武器和战术双重优越(以及兵员素质)的情况下:


清军大部分情况下兵力都不如英军多。


打也打不赢,守也守不住,就只能像余步云一样跑路,才能勉强保住有生力量,不会输得那么惨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朝的惨败,绝非一朝一夕的偶然,而是晚清政治腐败、军事落后、经济凋敝、思想僵化的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结果。将其描绘成一场“惨败”已不足以形容,那几乎是一场单方面的屠杀,将一个曾经辉煌的帝国彻底打回了原形。要说清军为何输得如此之惨,得从几个方面细细道来:一、 战前准备与战略的荒谬 .............
  • 回答
    清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确实未能像一些历史学家期望的那样,进行一场彻底的、系统性的改革。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涉及了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等多个层面,绝非简单的“不愿”或“不能”。首先,“改革”这个概念在当时的清朝统治者心中,与“变法”甚至是“颠覆”有着模糊的界限。 儒家思想作为正统,强调“祖宗之法.............
  • 回答
    1840年至1842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可以说是中英两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分水岭,也深刻地改变了彼此的认知。对于英军来说,他们在此战中对清军的看法,并非一概而论,而是随着战事的推进,逐渐从最初的轻视、不屑,转向了一些更复杂、甚至夹杂着一丝无奈的评价。初期的普遍轻视与傲慢:战争爆发之初,英军普遍抱有一种深.............
  • 回答
    明末清初至鸦片战争前中国火炮技术简述明朝末年,在西方火器传入的冲击下,中国的军事技术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其中火炮技术的发展尤为显著。从明末到清朝前期,特别是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火炮技术经历了一个从初步引进、模仿学习到自我发展和改进的曲折过程,虽然整体上与西方列强相比仍有差距,但其进步和在军事实践中.............
  • 回答
    您提出的关于第一次鸦片战争英中双方伤亡数字(英方22790人,中方523人,其中战死69人)的疑惑,是许多历史爱好者和研究者都曾感到困惑的地方。事实上,这个数字的来源和解读存在一些问题,或者说是一种非常片面的理解。这个数字很可能不是准确的、直接进行对比的总伤亡数字,尤其是英方伤亡数字的解读存在严重偏.............
  • 回答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风帆战舰,在当时来看,绝对是相当“厉害”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技术和火力上的“降维打击”。不过,咱们得把这“厉害”放在历史的语境里看,它厉害在什么地方,又有哪些局限性,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要说当时的风帆战舰厉害在哪里,首先得从它们的体量和装备说起。你想啊,那时候的战舰可不是咱们现.............
  • 回答
    第一次鸦片战争,这场看似是中国与英国之间的冲突,实则更像是一场跨越时代的较量。当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怒火点燃战火,中英两国握持的武器,其间的代差之大,足以让任何一个对军事史稍有了解的人为之咋舌。这并非夸张,而是历史事实留下的深刻印记。火器:从火绳枪到前膛装弹滑膛枪中国军队在鸦片战争中使用的主要.............
  • 回答
    鸦片战争,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刻骨铭心的名字,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与西方工业文明的第一次大规模碰撞。回望那段历史,许多中国人心中总会有一个疑问:“如果当时中国的军事实力足够强大,或者战略运用得当,我们真的能打败英国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深入剖析当时的双方实力、战略战术,以及更深层次的社会结构和.............
  • 回答
    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朝有没有可能打赢?这个问题,就像是在询问一位垂垂老矣的巨人,能否在摔倒之后,凭借仅存的余力,再次站立并击败一个手持利刃的年轻对手。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充满了“可能性”与“可能性之外”的复杂纠缠。要说有没有可能,从理论上讲,清朝并非完全没有一丝胜算。毕竟,它拥有辽阔的疆.............
  • 回答
    听到“第一次鸦片战争是犹太人发起的”这种说法,我感到既熟悉又觉得有点荒谬。熟悉是因为类似的阴谋论在网络上屡见不鲜,总有人喜欢把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与某个特定族群联系起来,而犹太人常常成为这种阴谋论的目标。荒谬则在于,稍加思考就会发现这种说法在逻辑和史实上都站不住脚。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把时间拉回到.............
  • 回答
    如果历史的长河拐了个弯,让大清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赢得了胜利,那局面将会是截然不同的,其深远影响将远远超出那个时代。这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负,更是东西方力量平衡、中国社会发展轨迹,乃至世界历史进程的一场巨变。一、军事与外交上的直接后果: 英国的退却与国内压力: 英国在这场战争中的失败,首先意味着它将.............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