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下清军的“人海战术”。
仅从字面兵力数据上看,通俗主流说清军总兵力达80万,或者百万以上;而英军侵华初期仅有7000人,后期投入兵力最多时,也仅仅2万多点。
所以很容易造成一种英军总是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感脚。
甚至有论者觉得“,人海战术”都填补不了火器带来的差距,所以清军总是英军花式吊打。
然而这真的是一种错觉。
别说清军有80万,就算有100万、200万、300万,清军也是在全国大概成体系分散布防的,80万清军是分散各个城市点上的。
即合计下来,其实各地驻防的清军极少,基本都是二三千,至多四五千的水准。
而英军不管是七千还是两万,他们可不是分散布防的,各部队往往是扎堆进攻一个地方。
所以单从字面数据看,清军总兵力得是英军的50倍、100倍,好像清军一人一口吐沫,就能把他们淹死;但实际具体到某一城镇开打的时候,清军参战的总兵力,往往是低于英军很多的。
咱们可以看下双方各战役实际参战时投入的兵力:
虎门之战:英军约2000人,清军在各炮台的总兵力是1.1万人,然而实际分散到各炮台上防守,则实际兵力都是在数百和一两千左右,此战关天培实际兵力只有600或800人;
沙角炮台之战:与虎门之战同时期进行,英军总兵力仍是两三千,沙角炮台守将陈连升父子,所部仅600人;
厦门之战:英军投入约2500多人,清军厦门守将江继芸部仅3000人,总兵力稍高于英军;
第一次定海之战:英军参战总兵力在3000人以上,清军定海水师张朝发部水师约千余人,基本上上全军覆没;随后英军登陆攻击定海县城,知县姚怀祥部清军约1500人;
第二次定海之战:英军投入约四千人以上,而清军守御定海的三总兵葛云飞、郑国鸿、王锡鹏部,则仅有兵力三千至四千之间;
镇海之战:英军约2200人以上,镇海清军总督裕谦部兵力约四千,但鉴于招宝山、金鸡岭等地,仍著有余步云、谢朝恩部为策应,时城内兵力或许低于四千;且谢朝恩部被英军歼灭,余步云率部跑路,镇海已成孤城,相比前面的战斗,城内溃逃之势严重,即使兵力优于英军,也于事无补;
浙东反击战:把清军人海战术的匮乏发展到了极致。
英军驻防镇海、定海、宁波等沦陷区的兵力,当在四千或五千以上,而清军扬威将军奕经部,则从全国各地大调兵,河南五百、山西一千、湖南一千的这样征调,最后合计总兵力正规军在一万人以上,配合乡勇团练两万人左右。
清军合计总兵力约三万人。
三万人就算对五千,那也是优势在我,然而实际上清军三万人,又开始分散布防和进攻了。
最后分派下来,进攻收复宁波城的各部清军,仅有3600人,就这还是分散进攻三个城门,则实际进攻各城门的清军,就成了1200人。
进攻收复镇海的清军各部,加起来总共1500人,当年英军进攻镇海的时候,投入的兵力都比清军多;外加外围策应的清军有900人,满打满算也就2400人左右,跟英军进攻投入的兵力差不多。
然而英军是长枪短炮,清军清一色拿的都是冷兵器,战前清军确实带了枪炮,但奕经害怕轻炮走火惊动英军,所以半路上让清军丢下火器,全部换装成冷兵器了。
就这兵力,就这武器,收复沦陷的城池?
此外还有收复定海的水师,总兵力也不会超过三千人,甚至不会超过两千人,主要靠火船作战。
此后屯驻梅墟、骆驼桥、长溪岭、天花寺、绍兴等地策应的清军,基本也都是一千、两千的分散,而没有全部投入收复三镇的战斗。
这仗,没办法打。
吴淞口之战:这个最过分,英军投入一万人以上,炮台守将江南提督陈化成部清军仅有1300人;加上外围策应的总兵力,也仅有三千多人;
乍浦之战:英军投入约2200人以上,驻防清军八旗长喜部不足两千;
镇江之战:英军投入约6000人以上,驻防清军八旗海龄部则近1600人。
所以抛除掉体制弊端、武器落后、战术呆板、将领腐化、文武不和、满汉掣肘等等各方面因素后,仅看清军和英军实际战斗投入的兵力。
就不说大炮轰,大炮轰,大炮轰完步兵攻;步兵攻,步兵攻,步兵攻完刺刀冲;在武器和战术双重优越(以及兵员素质)的情况下:
清军大部分情况下兵力都不如英军多。
打也打不赢,守也守不住,就只能像余步云一样跑路,才能勉强保住有生力量,不会输得那么惨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