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你看楼上的就行了,我给你们补点鸦片战争其他的图片吧:
楼上已经捶打得很到位了,我补充一点内容。
前清找不到对付74炮的办法固然就是军事力量虚弱,但是本身将“船坚炮利”理解为舰艇对岸的炮轰也有误读的成分。换句话说,就是“船坚炮利”指的并非岸炮与舰艇的对射。然而这种认识似乎还在中文作品里非常普遍;一些国内明显极有能力也有声誉的作者也在其中,喜欢对比强调双方火炮总数的差异,或者强调英舰火炮性能上的优势。虽然这样的说法不能说完全错误,但是这些差距不是鸦片战争中清军战败的最本质原因,甚至可以说并不重要。鸦片战争中,包括1850年代的克里米亚战争中,舰队的胜利都不是简单的舰队对岸炮的胜利;认为“英军分队抵达海口,用大炮轰击制炮台摧毁而扬长而去”是一种过度简化战争的叙事视角。
岸炮台从始至终对舰队构成较大威胁,哪怕是其只装备老旧火炮的时候。原因很简单,即便是在几百年炮击之后,海军舰艇仍然没有在短时间内快速中和岸基炮兵的能力。炮击往往持续数个小时,使用从实心弹到霰弹,而最终打击的结果非常有限。克里米亚战争的船只更加先进,火炮更加强大,弹药更加复杂,炮击结果仍然不能够直接主导战局。我嘴比较笨,请DKB来描述一下塞瓦斯托波尔炮击(两整支英法战斗舰队,数倍乃至十数倍于鸦片战争中清军面对的多数敌人;而俄军单一炮台没有火炮数量的明显优势。虽然一些俄国火炮足够强大并拥有新式弹药,在波罗的海或者黑海一些炮击战中较小较老的俄军炮台同样较为落后。)
实际上(舰队)对堡垒造成的破坏微乎其微,虽然君士坦丁炮台只剩下五门火炮可以运行,主要是因为恐怖(H.M.S. Terrible)发射的炮弹(Shell,不是Ball)引爆了其弹药库导致的。剩下的炮手们随即寻找掩护,要塞之后也就陷入了沉寂。一名次日在近距离驶过战场的记者说,每一座炮台都“从头到尾由弹痕覆盖起来”。但是除了阿伽门农(H.M.S. Agamemnon)在近距离上射击的位置,造成的伤害“可以忽略不计”。
(舰队)造成的破坏这么小并不令人吃惊,因为最近的船只也至少距离海岸750码,大多数甚至更远。道格拉斯指出了一些有关旗舰不列颠尼亚(H.M.S. Britannia)炮术有趣的观点。她在2000码的距离上进行射击,这一距离太远以至于任何弹药都无法造成损害。在更近距离上进行射击时,使用全装药包,她56cwt火炮发射的710枚 32 lb射弹可能会有作用。由减量药包(6 lb或者8 lb)发射的弹药,785发射弹和320发空心弹,包括一些炮弹(Shell),从始至终不可能造成任何影响。
清军炮台设计更烂吗?烂。
损失更大吗?大。
清军炮队射程,穿深,威力到精确度烂吗?烂。清军炮术烂吗?烂。清军炮队机动性烂吗?烂。
但是烂了以后舰队拆炮台还是一样麻烦——多艘舰艇逐一围攻单个炮台,仍然需要大量的时间才能将其压制(摧毁)。“百炮才闻几个死”说的就是这样的事情。而且1840年,这些老式线列舰已经到了其服役生命的末期,整个舰种都到了其生命的末期。1850年代英国蒸汽动力线列舰基本上完成换代,60年代法国开始建造他们的“Cuirasse”,也就是“铁甲舰”。1938年(鸦片战争两年前),炮术学校对乔治王子(H.M.S. Prince George)的测试结果是,此时英制18 pdr用6 lb药包可以在1200码上击穿平均25.5 in的舰体(橡木外壳,但是大概包含奥坎或者杉木),其中6 lb药包的最好穿深达到了30 in(这是Iver Cooper的数字,DKB指出穿深普遍在21-23in之间,此时抬升角度为2-3度。DKB的引用来自艾斯提恩(Estienne)1855年在巴黎的出版物,我没有见过测试结果的一手材料。)1200码!这就是新炮新装药的威力。1850年USN对白橡木计算的理论值说明18 pdr在6 lb装药下1000码上可以击穿17.9 in的船体。就算是不考虑燃烧爆破这些对抗木质舰艇有决定性优势的武器,单纯火炮击穿能力也已经获得了相当的提升。击沉舰艇仍然困难,这是火炮射角和落角决定的——然而这些舰艇并不是几十年前那样“船坚”了。
实际上,稍稍一提,清军对纳美西斯/复仇女神(H.E.I.Co.S. Nemesis)的结果其实还够看的。这船只是铁壳而已,船体铁质(Iron Hull),并没有铁甲(Ironclad)。木质舰艇也可以是铁甲舰,铁质舰艇也不一定是铁甲舰,这不是船体而是装甲防御决定的。
Nemesis was struck several times but fortunately only one man was wounded. One of the large shots passed completely through the outer casing of the steam chest and was very near to penetrating the steam chest itself. Besides receiving several shots in the hull she had her spars and rigging a good deal cut up. …
“船坚炮利”究竟是什么——不是英国人的军舰舰体/防御坚固,大炮无法威胁。也不是英国人的大炮威力巨大,所过之处全都砸成废墟。英军技术优势固然存在,但是没有大到通神。
“船坚炮利”指的而是清军的破烂绿营水师无法在海上和英军的“坚船”交火,所以英军可以完全掌握海岸的控制权。
然后英法陆军带着现代化火炮,在清军防御薄弱的地区登陆,用“利炮”欺负跟不上节奏的陆军。
英舰可以安安稳稳地在安全距离上用炮击吸引清军的炮火,然后皇家陆战队和陆军带着先进的陆战火炮,在自己选定的地点登陆,把陆营打得找不着北。清军没有办法——绿营水师打不过敌方舰队,陆军在岸上也打不赢。一旦清军巩固一地海防,舰队就可以封锁此地,转而在下一处尝试炮战。清军没有办法——绿营水师没法阻止英军调度,对方想去哪里去哪里。一旦清军完成地面集结掌握优势,陆军又可以机动撤离,由海军补给接应。英军可以随意封锁港口,使用海岸线调度己方舰队;而清军舰队没有办法——其单舰作战能力本来就完全无法与敌军对比,还被封锁其中,无法进行动员集结或者调度。清军陆军,也只能使用陆路交通调度,进一步恶化部队调度。这种教科书一样的“海洋使用”简直就是马汉欢乐战。
炮台有问题,但是这不是炮台自己的问题。这是清军就压根没有任何针对这种威胁的海防系统的问题。对于这种战斗模式,清军就没有解决办法,系统性的没有解决办法。
这不是某一个炮台有什么大炮这么简单的,这不是某一个将领某一群士兵战斗英勇与否可以解决的,这甚至不是某一个钦差某一个地方官员可以发挥主动性在某一两个沿海省份铸几门铁炮解决的。这就是整个国防机器对自己要面对基本军事形势缺乏认识。海军对付不了坚船利炮(对绿营水师,这确实是坚船。厚度高达20-30 in左右的舰体,绿营舰艇不敢想象),陆军也反应不过来对方的机动速度。对方完全按照自己的战斗意愿来决定战斗进行的模式,随意发挥优势避免劣势,战争不失败才奇怪。就算是给他炮台都换上32 pdr,这也没救。
甲午战争很快会再次证明这个事:海军拦不住对方,陆军在岸上屡战屡败,炮台什么炮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