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明末开始到清朝第一次鸦片战争前中国火炮技术是怎样发展的?

回答
明末清初至鸦片战争前中国火炮技术简述

明朝末年,在西方火器传入的冲击下,中国的军事技术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其中火炮技术的发展尤为显著。从明末到清朝前期,特别是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火炮技术经历了一个从初步引进、模仿学习到自我发展和改进的曲折过程,虽然整体上与西方列强相比仍有差距,但其进步和在军事实践中的应用仍然不容忽视。

明末:西方火炮的引入与本土化尝试

明朝末期,随着海禁的松动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大量西方传教士和商人携带先进的火器来到中国。其中,以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等为代表,他们不仅带来了火炮实物,更重要的是带来了铸造、设计和使用火炮的知识和技术。

早期引进与仿制: 明朝朝廷对西方火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万历年间,就有记录显示明朝开始尝试仿制佛郎机(一种早期火炮)。随后,在天启年间,更是在孙承宗等人的推动下,积极引进和铸造了大量火炮,包括当时被认为是先进的“红夷炮”。“红夷炮”得名于其制造技术源自欧洲人(当时中国人称欧洲人为“红毛夷”或“红夷”)。这些火炮的口径、射程和威力都远超中国传统的火药武器。
技术交流与本土人才培养: 尽管初期依赖西方技术,但明朝也开始培养本土的工匠和技术人员。例如,汤若望等人教授了中国人测量炮管长度、计算弹道、掌握铸造工艺等技能。这些本土人才在后来的火炮制造和使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军事应用与局限性: 在战事中,明朝军队开始大量使用火炮,特别是在对抗后金(满洲)的战争中。例如,山海关之战等关键战役中,火炮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当时的明朝火炮制造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铸造技术不够精良,炮身强度不足,容易炸膛;炮弹的制造也相对粗糙,弹道不稳定;射击技术和战术配合也需要进一步提升。

清朝前期:技术的巩固与发展瓶颈

清朝建立后,继承了明末的火炮技术,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巩固和发展。然而,随着清朝统治的稳定和版图的扩大,对外战争的需求相对减少,也缺乏早期明末那种迫切的技术引进动力。

顺治至康熙时期: 清初继续铸造和使用“红夷炮”及其改进型,并将其广泛应用于统一战争中。康熙年间,清朝在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抵抗沙俄侵略等战役中都大量使用了火炮。这一时期,虽然在引进西方技术方面不如明末活跃,但本土的火炮制造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朝廷在各地设立了火器局,专门负责火炮的制造和维修。
雍正至乾隆时期: 这是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虽然清朝国力达到顶峰,但科技发展,特别是军事技术的革新相对缓慢。虽然乾隆年间的一些战争,如平定准噶尔、大小金川等,也使用了火炮,但火炮技术本身似乎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铜炮”与“铁炮”的并行: 这一时期,中国依然制造和使用着铜炮和铁炮。铜炮工艺相对成熟,但铸造成本高,且铜的强度不如铁。铁炮在强度和成本上有优势,但对铸造工艺的要求更高,容易出现砂眼等缺陷,导致威力不足或易炸膛。
炮门与炮管的改进: 清朝工匠在改进炮门(如滑膛炮的装填方式)和炮管的制造工艺上进行了一些努力,但这些改进往往是渐进式的,未能实现技术上的飞跃。
炮术与操法的落后: 与火炮制造技术相比,清朝在炮术理论和实际操法上的发展更为滞后。西方国家在这一时期已经发展出了更精密的火炮设计,如后膛炮、线膛炮的雏形,以及更科学的弹道计算和瞄准方法。而清朝的火炮操练仍然以经验为主,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指导。
保守与固步自封的倾向: 随着满族统治阶级的文化融合和政治稳定,以及对汉族科技的排斥心理,清朝对于西方先进技术的引进变得谨慎甚至抵触。虽然仍有零星的西方技术传入,但缺乏系统性的吸收和推广。许多在欧洲已经出现的技术革新,如更先进的炮管制造技术(如身管铸造、锻造),以及更先进的火炮设计(如火炮的后坐力缓冲装置、炮架的改进等),在中国似乎并未得到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鸦片战争前夕:技术差距的显现

到了19世纪中叶,当英国等西方国家通过工业革命在火炮技术上取得了巨大进步时,清朝的火炮技术已经明显落后。

线膛炮的缺席: 欧洲已经出现了威力更大、精度更高的线膛炮,而清朝的火炮绝大多数仍然是滑膛炮。
后坐力缓冲装置的不足: 西方火炮开始配备后坐力缓冲装置,提高了射击效率和安全性,而清朝火炮在这方面几乎空白。
炮弹的多样化与精确度: 西方炮弹种类繁多,如实心弹、链弹、爆炸弹等,且制造工艺更为精良,能够有效应对不同的战场需求。清朝的炮弹则相对单一,精度和威力都无法与西方匹敌。
生产能力与精度: 虽然清朝仍能生产大量火炮,但其精度和质量与西方国家的机械化生产相比,存在显著差距。特别是铸造工艺的不足,使得很多火炮的质量不稳定。

总结

从明末到鸦片战争前,中国火炮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学习模仿到自我探索的过程。明末是技术引进和初步发展的关键时期,涌现出大量仿制和制造的火炮。清朝前期在技术上有所巩固,但随着时间推移,特别是乾隆之后,由于缺乏持续的创新动力、技术引进的停滞以及保守的政策,中国的火炮技术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鸦片战争前夕的炮战结果,也无情地揭示了这种技术差距给中国带来的军事上的被动和劣势。可以说,这段历史时期是中国火炮技术发展的一个缩影,既有辉煌的开端,也有令人扼腕的停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前期的发展我不太懂,但是到了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的火炮技术已经是一坨大便了。

来感受一下关天培和裕谦的布防血泪史。

===========

首先是关天培的:

1835年,关天培为了增加虎门地区的海防,新添了40门新铸造的火炮。结果在验收时,第一次试放,就连炸8门。剩下的火炮里,1门炮尾有裂痕,6门虽然炮弹内爆,但好歹炮身没炸开。

[1]

炸掉的火炮,有整个炸碎的,有炸没炮尾的,有炸成十多块的,有炸飞陷入山腰的,有炸飞沉到海底的。

检查炸炮后的铁块,有形似蜂房的,有孔内镂出细沙1升多的,有空洞大得可以贮水4碗的。

后来关天培再次进行试演,结果大炮又炸了。5次试演,连炸10门,残损3门。

当然,最倒霉的还是黄英得和杜奇胜这俩哥们,验收火炮,结果头面两足都被炸伤。黄英得后来还伤重不治了。

=================

再来是裕谦的:

鸦片战争期间,裕谦为了增强浙江的海防,新铸造了一批火炮。结果在演放的时候,发现根本打不远。当试图增加火药量来扩大射程时,直接100%自爆,连炸4门,一次演放造成2死3伤。

(其实裕谦的奏折,还表明此时的浙江清军,已经基本没有能熟练使用火炮的人了)

========

就这水平,英国人哪怕不攻击,只用拖时间战术,清军估计就能自己把自己炸死。关天培和裕谦真是辛苦了,拿着这种玩意去和英军作战。

所以你们应该理解为啥鸦片战争会去挖几百年前的老爷火炮了吧。新铸造的火炮就这水平,换你你敢用的?老火炮抛开性能不谈,至少用起来没这么危险。

========

顺便放个彩蛋:

此时的清军鸟枪也是自爆狂魔,腰刀也是随手即弯的。

参考

  1. ^ [清]关天培《筹海初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