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从不用公主和亲,很刚吗?

回答
明朝“从不用公主和亲”,这个说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准确的,但并非绝对,也需要更详细地解读。说明朝“很刚”,与其说是性格上的“刚”,不如说是其在国家政策和政治哲学上的“慎重”和“自保”。

一、 明朝为什么很少使用公主和亲?

明朝在对待与周边国家关系时,确实极少采用传统的“和亲”政策。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

1. 吸取前朝教训:
汉朝的惨痛经历: 汉朝时期,为了维持与匈奴的关系,多次将宗室女子送往匈奴和亲,例如汉元帝时期的王昭君(虽然她是宫女,但传统上被视为公主和亲的代表)。然而,这种和亲往往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边患问题,反而有时会让对方利用汉朝的亲缘关系进行敲诈勒索,甚至加剧矛盾。和亲带来的短暂和平往往是建立在对外的屈服之上,这与汉朝虽有和亲但仍不乏与匈奴作战的现实形成了对比。
唐朝的经验: 唐朝初期虽然有过几次和亲,例如文成公主嫁吐蕃,但随着唐朝国力强盛,对吐蕃和其他周边民族,更多的是采取军事征服和羁縻政策,而非依赖和亲。后期唐朝国力衰退时,和亲的作用也愈发有限。
宋朝的“岁币”: 宋朝长期以来对辽、金、西夏等国采取的是“岁币”政策,即用金钱和物资换取和平。这种方式虽避免了公主出嫁的尴尬,但国家财政负担沉重,且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边患,甚至被视为一种屈辱的“纳贡”。明朝统治者深知这种政策的弊端,不愿重蹈覆辙。

2. 明朝的政治哲学与国策:
“天朝上国”的心态: 洪武皇帝朱元璋出身贫寒,通过驱逐蒙元建立了明朝,他极度重视国家的独立自主和中华民族的尊严。他建立的明朝,奉行的是一种“天朝上国”的观念,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周边的国家应该是来朝贡和学习的藩属国。在这样的观念下,将自己的女儿(公主)嫁给被视为“蛮夷”的外国首领,是一种身份上的“屈尊降贵”,与“天朝上国”的定位不符。
强调军事实力与恩威并施: 明朝在处理对外关系时,更倾向于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灵活的外交手段。朱元璋曾说过“朕不与边将定策,只以兵威制之”,这体现了他对军事力量的倚重。除了军事震慑,明朝也通过“朝贡体系”来维系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朝贡体系并非简单的进贡,它包含了一种互惠互利的机制:藩属国进贡,明朝则给予丰厚的赏赐,并提供贸易机会。这种体系强调的是“德化”和“羁縻”,通过经济和文化上的优势来影响周边国家,而非通过联姻。
对“和亲”的负面认知: 明朝统治者普遍认为和亲是一种“屈辱”的政策,是对国家尊严的损害,并且效果往往不佳。他们宁愿通过其他方式来解决边患问题,比如加强边防、进行军事打击,或者通过朝贡贸易等方式来“安抚”和“羁縻”。

3. 公主的地位与政治敏感性:
公主的稀缺与珍贵: 在明朝,皇室子女并不算特别多,特别是公主,数量相对较少。每一位公主的诞生都受到高度重视,她们是皇室血脉的象征,也是政治上的重要筹码。将公主轻易嫁给外国,意味着将这种重要的政治筹码拱手让给外族,并且一旦出现政治变故(如和亲对象失势或死亡),公主的处境将非常危险,也容易引发新的外交危机。
避免政治牵连和内部干政: 将公主嫁到外国,也可能为外国势力干涉中国内部政治提供口实或便利。明朝统治者非常警惕外戚干政,更何况是外国王室通过联姻与中国皇室建立联系,这可能带来难以预料的政治风险。

二、 明朝的实际对外关系策略:

虽然不进行公主和亲,但明朝也并非完全采取强硬的对抗政策。其对外关系策略是多元且务实的:

1. 朝贡体系: 这是明朝对外关系的主体框架。周边国家,如朝鲜、安南(越南)、琉球、暹罗(泰国)、占城等,都以朝贡的形式与明朝建立宗藩关系。这些朝贡并非仅仅是形式,也包含着实际的贸易往来,明朝通过给予丰厚的赏赐,满足了朝贡国的经济需求,从而换取了长期的和平与稳定。
2. 军事威慑与打击: 对于蒙古各部,明朝一直是采取军事压迫与防御相结合的策略。虽然有郑和下西洋这样的外交行动,但对北方游牧民族,明朝始终保持高度警惕,修建长城、屯田备边,并多次发动对蒙古的战争(如明成祖亲征漠北)。即使在内部矛盾重重的情况下,也从未停止过对边疆的防御。
3. 恩威并施的怀柔政策: 对于一些实力较弱或地理位置特殊的国家,明朝也会采取一定的怀柔政策,通过册封、赠予等方面来维持关系。但这种怀柔并非以牺牲公主为代价。
4. “赏赐”而非“岁币”: 与宋朝的岁币不同,明朝对于藩属国的“朝贡”,更多的是以“赏赐”的名义进行,这在形式上保持了中国的主导地位,也避免了被视为“屈辱”的纳贡。

三、 少数例外情况的解读:

尽管如此,我们也要看到一些模糊或特殊的案例:

“义女”与公主性质的混淆: 有些史料中可能会提到明朝有将“宗室女子”或“宫女”等送往外国的记载,例如明朝后期,为了缓解与蒙古的冲突,曾有几次派遣宗室女子前往蒙古,但这些女子通常被称为“义女”而非公主,其性质与真正的公主和亲有所不同,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安抚手段,且发生在明朝国力相对衰退的时期。而且,这些“义女”的安排也并非是明朝主动提出的“和亲”政策,而是在特定压力下的应对。
内部矛盾下的特例: 即使是明朝,内部也存在政治斗争和地方势力的影响。在极少数情况下,为了平衡某些关系或解决棘手的政治问题,可能会出现一些非常规的处理方式,但这不代表是制度化的“和亲”。

总结来说,明朝“从不用公主和亲”,与其说是“刚”,不如说是其一种基于历史经验、政治哲学和国家利益考量的慎重选择。 明朝统治者认为,通过军事力量、朝贡体系、经济援助以及外交手段,能够更有效地维护国家安全和尊严,避免了公主和亲可能带来的政治风险、财政负担和民族尊严的损害。这是一种更加强调自身实力和主动性的对外关系策略,与汉朝、唐朝、宋朝等前朝有所不同,也体现了明朝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和统治思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刚个屁呀,政治上蠢才是真的。

首先,和亲绝对不是出卖一个女人换来短短数年和平,如果送一个女人给蛮族就能让蛮子不来南下劫掠那从古至今各个中原王朝得乐疯了玩命的送公主给四方蛮夷,一个女人就能换来和平,这哪是什么牺牲,这根本就是奇迹,除了小说根本不会发生这种事。

汉唐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扩张性王朝,汉唐百姓都有过相当一段时间万般皆下品唯有军功高,全国上下闻战则喜,尤其是汉朝至死都在痛殴四方蛮夷,“独汉以强亡”不是说着玩的,但是汉唐照样和亲,如果和亲是弱势一方迫不得已的选项,那么汉唐和亲就和汉唐威震四海矛盾了不是?

和亲,本质上是一种政治手段,而且不是政治联姻这么简单,是中央帝国四处收小弟,与其说和亲是嫁公主不如说本质是汉唐收赘婿,和亲实际上是往外族安插了代理人。因为从儒家伦理上来说,和亲之后外族就是皇帝的女婿,天然要听命于父辈。当然,想让女婿乖乖听话根本还是本家够强大才行,所以宋朝就没资格和亲,宋朝没有在武力上压服辽国,双方结的是兄弟之邦,女真打破了北宋都城之后路走了不少宋室宗女,但是这些公主都沦为了奴隶,更没资格提和亲了。

和亲是一项成本低收益大的给外族核心安插代理人的高级政治手段,弱国都没资格玩这一套。明朝要是积极和蒙古鞑靼人和亲,早就不需要在边关花那么大防御成本了(更何况明朝中期以后边防其实很垃圾,光花钱没啥效果)。

在和亲这一点上玩的最好的是清朝,清朝一直都和蒙古联姻,而且不但没有导致蒙古的势力反压一头,还牢牢控制了蒙古大部分力量,这一手非常高明。

明朝头铁就头铁在明朝本身并不排斥蒙古人给自己打工,明朝遍地“鞑官营”,养着一大批为大明卖命的蒙古人,但是明朝就是认死了不能跟鞑靼人联姻来控制鞑靼人,只能说宋朝实在太丢人,弄得明朝都得给忙着擦屁股。

顺便说下,如果有谁认为把公主外嫁丢人现眼的话元朝其实也卖自家闺女,元朝蒙古公主嫁给朝鲜,动不动就老拳痛殴朝鲜国王。别说,蒙古公主愣是把朝鲜国王成功驯化了,朱元璋推翻元朝之后当年朝鲜第一反应居然是“我要给我老丈人报仇,出兵打姓朱的!”,结果被人姓李的将军下克上了。后来朱老四也考虑学元朝把公主嫁给朝鲜来控制朝鲜朝廷,吓得李氏朝鲜上上下下都说“我们可还记得娶了元朝公主是个什么下场呢,坚决不行”给回绝了。


评论里怎么总有杠精认死了和亲就是丢人,和亲是另类的收义子好吧。在中国古代,没有比父子纲常更可靠的关系了,刘关张现在都是桃园三结义结为兄弟,但是在当年同时代的人怎么看?

《三国志》里如是说:

晔独曰:“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余。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于终始之分不足。”

“恩犹父子”,这个不是说刘备和二爷岁数差太多,而是在封建伦理纲常之下,没有比父子关系更为亲密的了,说“恩犹父子”是形容刘关之间关系好得不能再好了。

所以在古代,缔结亲密关系在当时看来最高级别的就是缔结义父子关系了,古代收干儿子的不要太多,例如朱元璋都收养了李文忠沐英等20余个义子,李文忠和沐英均被封王。而和亲嫁女儿,在国家强盛的时候就是较为怀柔的收打手的手段,首先用姻亲来拉近关系关系,然后拉一派打一派。因为对中原王朝来说,维持对草原的统治成本太大,大到没法接受,选择亲善中原的势力培养是控制草原一代最好的选择。自古以来北伐的麻烦就是草原蛮族总也杀不完,打跑了一波之后过几年又跑来一波,没法除根,而中原出去草原的汉民很快就游牧化了,草原上的威胁上千年无解。就是沙俄这种成功步入列强的国家也是选择安抚好哥萨克人当打手。草原问题在古代始终是头等难题,如果轻易能解决早就解决了。


顺便说下,明朝对付边患最大的问题不是头铁也不是边军战斗力差不差,而是傲慢,明朝绝大多数人都不愿意了解北方鞑靼人是什么情况。不许边境开贸易说的冠冕堂皇铁器流入会怎么怎么样,实际上明朝最多的边患并不在与鞑靼人十万大军南下入侵什么的,而是小股的牧民绕进来抢劫,因为多数牧民真的穷到连一口铁锅都没有,他们才舍不得把铁锅砸了铸箭头呢。游牧民的问题好玩在大部落相对“好打”,因为草原上能够养活上万人的地方就那么几个,相对来说比较好针对,反而是漫天开花的小部落就是大锤拍苍蝇不好打了,被动防御起这些小部落成本不合算。沙俄的经验就是控制好哥萨克,让他们去当沙皇的打手散出去打其他的小部落。

清朝做的比明朝好的就是他们对付蒙古的手段除了宗教之外就是划定蒙古各旗分而治之外加贸易绑定,清朝能做到的明朝就算不联姻用贸易控制亲明势力并不难,更何况明朝原本就有蒙古鞑官,但是明朝就是不愿意做,也是没谁了。中国古代在明朝的时候民族问题方面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识,给明朝尽忠的异族多了去了,只是明朝完全可以做得更好,像沙俄控制哥萨克一样控制几个铁杆鞑靼人打手不是做不到的。


评论里有说古代中国强势的时候和亲是不是类似日本扶植伪满洲国当溥仪的太上皇。这个中国古代还真没有,因为中国古代基本上就没有平等看待外国的概念,在古代中国看来,除了太远的接触不到的国家看得见的外国无外乎不服王化的蛮子和恭顺的友邦小弟两种。中国古代天然就认为自己是世界的老大,百分百的胖虎主义者,你的东西就是我的,我看上了你就应该好好把东西递给我,不然我揍你一顿再拿走那是你活该。所以中国古代很少玩细腻的微操控制外邦的操作。例如汉朝把金日磾当家奴,唐朝把颉利可汗当歌舞,俘虏了地方大人物之后纯粹当炫耀国威的吉祥物养起来了。明朝对外手段愣,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明朝自古以来中国强大的天然傲慢的惯性使然。相反清朝能玩微操,是因为本身清朝满洲的本钱就势单力薄所以格外注意蒙满回藏之间的关系。


我也是好奇了,哪来这么多精神公主病。对外族就是得刚,呵呵,说的倒是好听。你当打仗是什么?战神一声号令十万华夏男儿就从地里蹦出来了?古代孙子兵法作战篇先写什么?先写后勤的重要性: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孙子兵法里倒是说了“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但是你打匈奴去能抢到什么吃的?牛羊这种东西看上去很美好,但是“家有千金带毛不算”,牛羊饲养的成本很大的,照顾不好一死就是一大片,打匈奴还不是靠本国源源不断的压上老本补给。

汉武帝的时代算是将星辈出了,就是李广利,李陵这样的“败军之将”也是相对卫霍这种不世将星显得相对能力不足了,古代能远征大漠还能打胜仗的有一个算一个都不是庸才。但是汉武帝连续死磕最后又导致了什么?海内户口减半,逼得汉武帝这样高傲倔强死不认错的都得连续下罪己诏,不然社会矛盾就得直接爆炸。

倒不是说对待蛮族就得一直装孙子,而是古代的生产力就摆在那,古人说了连续三年丰收才能有一年积蓄,打一仗就能消耗国家十年的继续储备,古代的经济情况根本支撑不起连续对外作战,要不然古代吃饱了撑的修长城呀,因为连续大规模对外作战这个经济上根本撑不住,更何况古代没法封锁西方迁移路线,就算打崩了一拨人过几年又跑来一拨人。不顾实际条件一味死磕中原早就提前崩溃了。当年樊哙倒是刚,说给我十万大军我去踏平匈奴,被季布当场打脸。自己弱小的时候积蓄力量,强大了再找对手算账,这个有问题?真要是遇到任何事都“我不听,我就要硬钢”,中国人早就死绝了。

嗯,把公主嫁过去公主好可怜呀,然后就看不见不玩外交搞和平被弄死掳掠的平民百姓可不可怜了,真伟大。

至于嘲笑蛮族“赘婿”的,哼哼,古代蛮族主动汉化一直是主流,南北朝的时候先汉化的北魏走到了草原上立即痛骂柔然“居然诳骗我进入蠕蠕国,狗国”,匈奴后边直接把姓改成刘说自己有刘氏血统了。

顺便说下,古代的公主就算不送去和亲一辈子不幸福也是相当大概率的事,公主嫁给谁一般都轮不到自己说了算,把公主送给大臣也是常有的,之所以说“帝王家无情”,是因为对于帝王来说除了嫡子其他子女多数时候只是自己爽一发的副产品而已,儿子多了还担心这些家伙造反呢,女儿就更别提了,怎么安排公主的婚姻对于帝王来说往往只是一个砝码,看把公主送给谁对自己更有利罢了。

明代倒是刚,结果刚的让满洲人过来挨个剃头留辫子了,明朝要是明白点该灭亡还是会灭亡,但是不见得会让满洲人捡了便宜。有空看看《南明史》就知道明朝到了后期是个什么德行了。明朝到死都不缺忠臣良将,纯粹是自己把自己作死的。

user avatar

和亲有用吗?

高、惠、文、景四朝和亲九次,匈奴之患就解决了吗?

东平公主和亲乞伏乾归,前秦也没能中兴。

西平公主和亲北魏明元帝,后秦仍然亡了,北魏也没能帮上忙。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唐朝也没能避免吐蕃蚕食西北和攻陷长安。

嘉德帝姬、荣德帝姬、柔嘉公主,大家都知道。

岐国公主、察合公主皆远嫁大漠,金朝、西夏活下来了吗?

在你怂且无能的时候,挨了打不算,还要把闺女嫁过去,敌人并不会因此产生一家亲的归属感,反而会认为你好欺负。就像现在即使是把□□□嫁给川普的□□,中美冲突就能消弭吗?开玩笑。明朝也是,崇祯即便是把公主、郡主嫁给皇太极,就能避免清军入寇吗?守边的文臣武将弓马刀枪都解决不了的事情,不要指望一个女人能给扳回来。

反之,什么才是有效果的和亲?

辽国成安公主和亲西夏崇宗、元朝各种公主和亲高丽、清朝各种宗女出嫁蒙古汗王,后者们敢说不要吗?他们不敢,他们怕什么?怕一个女人?并不是,怕的是女人背后的那个庞大国家。

所以,明朝没有理由和亲,前期能用刀枪解决的不需要用女人,后期送女人去也解决不了问题反而自取其辱。不过瓦剌倒是差点和明朝和亲——朱祁镇不是差点儿把人太师的妹子给拿了么。

所以,和亲不关刚不刚的事,和亲不一定不刚,不和亲也不一定就刚,刚不一定有用,但不刚绝对没用,哪怕和亲。

user avatar

秋原先生的回答完全理解错了朝鲜太宗时期提议与明朝联姻的始末原委。

因为这事开始就是朝鲜太宗李芳远主动要求的。

如此又何来“绝不能让你进我李家的门呢?”

事实是,那年明朝使者太监黄俨来朝鲜公干。朝鲜人就觉得,哎呀,黄俨是皇帝的宠宦啊,把结亲这事托付给他,肯定能成云云。

李芳远的态度也很明确,好啊好啊。

朝鲜这边跟黄俨一接洽,黄俨的回复在《朝鲜王朝实录》里写的一清二楚:

“何幸!何幸!”

这句话啥意思,懂的都懂。换言之,黄俨等于拍胸脯担保,把大明公主搞来许配朝鲜世子就包我身上了。

结果下一次,黄俨来的时候,绝口不提这件事情。

朝鲜那边也不敢问。

个人猜测啊,是黄俨回国之后,想想这事我好像答应的太快,于是干脆没跟朱棣提。

李芳远无奈,派人把世子定婚的消息转告黄俨:既然你办不成这事,那咱们就互相断了念想吧。

但是问题来了,李芳远断了念想,手底下大臣没有。以左议政(左相)河崙为首的一干人马,都还满心期待着大明公主的到来。

他们这么想的原因也很简单,高丽朝的时候,大元公主降嫁,高丽因此依仗大元的庇护又延续了百年国祚。

现在要是大明公主下嫁世子,以后哪还有乱臣贼子敢篡位?(李芳远开始想法也差不多,所以才想给儿子娶公主)

甚至于,这帮人还打算直接去找黄俨,表示此前本国世子定婚的消息是误传,您回国后请继续努力完成公主降嫁的任务。

说实话,河崙这帮人也算是为国家考虑。但你们私下想办这么大的事情,却不报告给国王李芳远知道,这谁能忍?

而天下没不透风的墙,李芳远很快发现自己手下的重臣居然瞒着他搞小动作。

这时候,大明公主降嫁与否已经不是核心问题了,朝廷命官今天能瞒着国王向大明求亲,后天呢?瞒着我直接向皇帝上书,说我自愿“逊位”?

于是,包括河崙在内的一干参与谋划的大臣都被罢免。李芳远为了给自己找回面子,才编了一段“大元时候公主降嫁把高丽闹得鸡飞狗跳,依靠跟上国联姻保证国家安全不现实...”。


也就是说,朱棣从头到尾都不知道李芳远有要自己女儿当媳妇的意思,自然谈不上什么反应了。古代外交使者因为信息不畅通,面对具体事务的解释权相当大。黄俨敢答应李芳远的求亲之后对明朝内部隐瞒不报,也就是如此而已。

不过我倒是真的很好奇,要是黄俨有胆子把这事报告上去,朱棣会答应吗?

毕竟这位明太宗和朝鲜太宗在潜邸时就是好朋友呢哈哈哈。

user avatar

大家应该想一下明朝的政治立场到底是什么?

明朝是打垮了元朝获得了政权。

消灭和推翻异族统治是明朝的政治正确,也是立国之本。

这是绝不能引起任何质疑的,在这个问题上犯错误,就是明朝自我否定政权合法性。

异族就是敌人,是不能交易的。

如果交易了,那么明朝推翻元朝的合法性就会受到质疑,会引发人民对于朱元璋的赫赫战功的浮想联翩。

朱元璋到底是打跑了蒙古,还是私底下以出卖国家利益的方式获取的政权。

把这个思路扩展到现代,就是对于纳粹政权的彻底批判。

美国、苏联、英国、法国等等有没有和纳粹德国交易过?

肯定有交易的。有《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美国和纳粹德国的军事物资贸易,英国的绥靖主义,法国的怯懦等等。

但是,从官方层面,他们是怎样去解释这些问题的?

不彻底和纳粹德国决裂,哪怕是有一点语言上的和缓,都会引起轩然大波,不但会被笔诛口伐,还会导致一系列成绩前功尽弃,自我丧失正义性。

假如说有种种痕迹表明美国一直在和纳粹德国密谋,而且这成为了共识,还上了历史书,那么二战后美国的国际地位是个什么样子?美国的道路正确在哪里?

明朝和异族和亲并不只是当朝问题,还是历史问题,是对开国皇帝的背叛,引发民众对政权合法性的质疑。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驱逐异族统治者建立的国家。

虽然明朝将元朝立为中国的正统王朝,但是这当中的身份问题并没有完全被消除,哪怕是到了今天,我们依然在讨论元朝的政权性质。这样的问题,在明朝的讨论,只可能是甚嚣尘上。

悠悠众人口,这是堵不住的。

从明初到明末,国内的叛乱一直没有完全停止过,大大小小的起义此起彼伏,明朝的政权并不是现代人以为的那么稳固。

得国既正,不授人以柄,将政治正确践行到底。

而中国历史上的其他王朝都是正统的汉人王朝传承,没有这样方面的顾虑,没有法统继承权的问题,和亲的出发点能够被认同。

清朝更不用说,清朝皇帝不单是中国皇帝,还是游牧民族的天可汗,是蒙古、藏族等少数民族的父汗,是爸爸和儿子的关系。儿子叛乱,这是家庭矛盾,如果清朝皇帝答应了婚事,嫁了女儿,招了姑爷,就和平了,自然是上上之选。

游牧民族的联盟,就是血亲。女儿也是非常宝贵的资源。

以前有句老话:嫁汉嫁汉穿衣吃饭。

游牧民族的一个伟大心愿就是“嫁汉”很多可汗的公主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嫁入汉家。

然而大部分中原王朝的态度,十分倨傲。

血与火,想想这两个字的意义。

明朝和朝鲜和亲,这就是联盟关系,明朝政权的合法性和朝鲜无关。朝鲜一方面要依附明朝,要明朝给朝鲜提供保护;一方面又坚决反对事大主义,要维持朝鲜的独立自主性。最起码这个姿态要有的。朝鲜的两班贵族和大儒也是很厉害,骂起人来所谓的世宗大王根本扛不住。所以朝鲜对于和亲一直比较谨慎。但这对于中朝关系的影响不大,可有可无。

总结

明朝和亲会动摇明朝的政权合法性,是背叛太祖,引发人民对于明朝政治正确的质疑,给叛乱者以借口。

user avatar

其实古代和亲这玩意,逻辑不是现代某些人理解的觉得挺屈辱。

古人的逻辑是,我现在打你太费力气,我先把女儿嫁给你,那我就是你爹了!和亲是政治层面的联姻,用大白话说你娶了我闺女咱们就是一家人,我罩着你,你也别给我挑事儿。有啥事以后再说,等我磨好刀了再宰你。

明朝么,老实讲我认为明朝的对外关系太缺乏弹性,对外对边疆各部关系太刚不是好事,往往将自己陷入一个莫名其妙空耗国力的坑里,变成了被动应对。

举个例子,明朝做的最具政治智慧的事情就是“俺答封贡”,面对拥众数十万的俺答汗,在王崇古、高拱、张居正等人的努力下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北部边疆的威胁,待俺答一死,土默特部很快就分崩离析,右翼蒙古再也没能成气候,对明朝可以说不战而胜。但就这样一个绝对是收益大于损失的事,在明廷内部都遇到了巨大的阻力,很多官员甚至包括不少名臣的眼里只有死鞑子才是好鞑子,刚烈的无与伦比。有些人就差骂王崇古是卖国了。但是王崇古卖国吗?并没有,他只是没有迂腐到食古不化的地步。一个饱读孔子经书的大儒去力劝俺答汗的妻子改嫁给俺答的儿子和孙子,这种事太违反伦理了,但是王崇古就干出来了。俺答对西征举棋不定,王崇古能撺掇俺答西征,还建议了路线,转回头王崇古就把俺答的军事情报卖给了俺答的敌人,最终导致俺答失败。所以王崇古并不是什么主和派,更不是卖国,他是用他的政治智慧贯彻以夷治夷,分化瓦解强大敌人的策略。这才是大智慧。明末的孙承宗就差了一个level,孙承宗是个主战派,经略辽东后就把专责抚夷的王象乾赶走了,对蒙古采取了强硬路线。不得不说孙承宗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推着蒙古诸部倒向后金。

某种意义上,懂得利用包括和亲等一切手段为自己缓和矛盾,争取时间,争取操作空间谋求最终的胜利才是大智慧。这方面,明真不如汉。

user avatar

知乎铭言: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至少,明朝处理和高丽/朝鲜的关系时,照样有公主和亲的打算,而且还是明朝主动这么做的,只不过被朝鲜想方设法拒绝了。


明太祖和明成祖,都曾效仿元朝,主动向朝鲜提出和亲,有意把公主下嫁于朝鲜王世子,或者让朝鲜王女入中朝为妃。朝鲜太宗李芳远以元朝利用和亲控制高丽的往事为鉴,担心明朝也沿用相似的手法干预朝鲜内政,所以表面上做出深感荣幸的姿态,实则想方设法加以拒绝。

永乐元年和永乐五年,明成祖又先后两次提出和亲。

第一次,朝鲜太宗李芳远赶紧给自己的女儿物色夫家,然后以小女已许夫婿的理由,回绝了明朝使臣。

第二次,他干脆对明朝编造谎言,称王世子已有婚配。

“世子未婚,而予汲汲于使臣言已婚者,正恐其联姻上国也,倘若许婚,或非帝之亲女,虽或亲女,语言不通,非我族类,而恃势骄恣,压视舅姑,或因妬忌,片言支词,私通上国,不无构衅——《朝鲜太宗实录》太宗七年六月初八”。

这段文言文,用如今人人都懂的大俗话表达,就是:“天朝公主的谱太大,我伺候不起!“

你娘家忒强势,把你娶过来,你是儿媳妇啊,还是太上皇,要当我的家啊?

可吓死我了,绝对不能让你进我李家的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朝“从不用公主和亲”,这个说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准确的,但并非绝对,也需要更详细地解读。说明朝“很刚”,与其说是性格上的“刚”,不如说是其在国家政策和政治哲学上的“慎重”和“自保”。一、 明朝为什么很少使用公主和亲?明朝在对待与周边国家关系时,确实极少采用传统的“和亲”政策。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1..............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历史上两次婚姻制度和政治格局的巨大差异,同时也反映了不同朝代对联姻政策的考量。简单来说,隋炀帝之女能成为李世民的杨妃,与明朝公主不能与康熙联姻,主要原因在于“身份匹配度”、“政治联姻的逻辑”以及“朝代更迭带来的影响”。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隋唐联姻:时势造就的“特殊”与“必然”首.............
  • 回答
    明朝若不撤安南,能否久安当地?—— 一个历史假想的深入剖析明朝于1427年从安南(今越南北部)撤兵,标志着其对这片土地长达二十多年的统治宣告结束。这一决定,以及在此之前明朝在安南的种种举措,都引发了历史学界的无尽讨论:如果明朝当初选择坚持,并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策略,是否有可能长期维持对安南的统治?这是.............
  • 回答
    利玛窦的中国札记,在某种程度上,确实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与官方宣传或后世一些“明粉”所津津乐道的繁荣景象有所不同的侧面。这本札记,与其说是一份“揭露”,不如说是一份带着欧洲人视角、记录了他所见所闻的异域观察。而“明粉”们之所以在面对其中某些观点时显得有所回避,也并非全然是不敢面对现实,更多的是因为他们看.............
  • 回答
    明朝供养宗室和清朝供养八旗,都是其统治合法性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负担的绝对量、相对占比以及性质都存在显著差异。要详细论述这两者的负担,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负担的绝对量与相对占比 明朝供养宗室绝对量:明朝宗室人口众多且增长迅速,其数量在明朝中后期达到了惊人的程度。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皇.............
  • 回答
    史学界对于将临安失陷至崖山海战这段时期并入南宋,而南明政权却不被视为明朝的延续,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以及学术上的考量。这种区分并非随意为之,而是基于对政权合法性、统治疆域、国家延续性以及历史叙事连贯性的不同判断。一、 南宋的延续性:政治合法性与政权的“正统”南宋政权虽然在1127年“靖康之耻”.............
  • 回答
    明末调象兵对抗八旗骑兵?这个问题触及了明朝末年严峻的军事形势、边疆地理以及当时的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明末不从西南藩属国调象兵,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共同导致了这一选项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一、 现实的军事与后勤挑战: 象兵的作战属性与八旗骑兵的克制: 象兵在古代战争中,尤其.............
  • 回答
    嗨,看到你的困惑,感觉挺能理解的。毕竟这可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步棋,牵扯到事业和感情,确实让人纠结。我来跟你仔细聊聊,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首先,咱们把情况掰开了说。你现在这份高校工作还有一学期就到期了,这意味着你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待了一段时间,对工作内容、环境、人际关系应该比较熟悉了。离职的时机点确实是.............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不从嘉靖登基开始拍,这背后有着极其精妙的叙事和艺术考量。如果从嘉靖登基讲起,这部剧的核心就已经偏移了。要明白这一点,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这部剧到底想讲点啥。一、 核心聚焦:成熟的嘉靖王朝与严嵩、徐阶的权力博弈《大明王朝1566》之所以选择以嘉靖四十一年为起点,并非偶然,而是其剧本打.............
  • 回答
    从明年1月1日起,政府禁止单NSA手机入网?这件事背后到底是什么,又会对我们和5G的未来产生什么影响?最近,一则关于“从明年1月1日起,政府不允许单NSA手机入网”的消息在科技圈和消费者中间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对于很多正在考虑升级5G手机的消费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信号,也引发了不少疑问:这到底是.............
  • 回答
    从法律角度审视明代皇室后裔追索故宫产权的可能性,需要深入理解历史背景、法律制度的演变以及现代产权法律的适用。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涉及一系列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法律和历史层面的考量。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产权”的概念。在现代法律体系下,产权通常是指对特定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遐想的假设。如果丰臣秀吉在征服日本之后,没有选择朝鲜,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另一个方向,比如通过海路直接进攻明朝,那历史的轨迹很可能会被彻底改写。要论证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剖析:一、 战略选择的不同,根源在于“何处才是最佳的软肋?”丰臣秀吉之所以选择进攻朝鲜,固然有其深层原因: .............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三体》系列中最令人费解和震撼的设定之一,它涉及到非常前沿的物理学概念,尤其是相对论中的“时间膨胀”效应,并且是作者刘慈欣在宏大叙事中对宇宙规律的一次大胆演绎。要理解程心和关一帆经历的这段时间跨度,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来掰扯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这个“睡15天”和“1千多万年”的差.............
  • 回答
    法院判决明确炒鞋者不属于消费者,其主张不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这并非一句简单的裁定,而是对“消费者”概念进行了一次精准的法律界定。从法律角度深入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一、 法律对“消费者”的定义:核心是“生活消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法》)的核心价值在于保护那些为了满足个人生活需要.............
  • 回答
    .......
  • 回答
    2019女足世界杯:女足踢法“男足化”了吗?中国女足未来会更差吗?2019年的法国女足世界杯,无疑是一场精彩纷呈的足球盛宴。然而,在观赏比赛的同时,不少中国球迷心中也萦绕着一个挥之不去的问题:女足的踢法是不是越来越“男足化”了? 并且,这是否预示着中国女足的未来可能比现在更加艰难?要回答这个问题,我.............
  • 回答
    这事儿,我得跟你好好说道说道。你爸这个想法,听着挺新鲜的,但说实在的,我跟你一样,都觉得里头有点儿门道不对。你想劝他,这事儿得讲究个策略,不能硬来,毕竟是他自己的钱,而且长辈嘛,有时候劝起来确实费劲。首先,咱们得冷静分析一下你爸这思路,看看到底错在哪儿。他想贷款,然后又存进银行里挣钱,这背后逻辑是什.............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细节,也常常让读者感到困惑。在《三体》第三部《死神永生》中,程心从罗辑手中接过按钮,本以为是启动ETO行动,将三体舰队暴露给“面壁者”罗辑,从而引出威慑纪元。然而,就在她接过按钮的瞬间,水滴的攻击开始了,她也因此错失了将按钮还给罗辑的机会。要详细解释为什么程心没有把按钮再交.............
  • 回答
    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而且涉及到明朝宗室和八旗制度背后复杂的历史逻辑。笼统地说“明朝政策的失败”或许有些简单化,但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分析,为何明朝宗室的“不劳而获”与八旗的“有职有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探讨这种对比背后可能折射出的制度性问题。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两者“靠国家财政供养”的性.............
  • 回答
    清朝之所以没有采用禅让制来继承明朝的统治,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政治考量。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禅让制”的本质。它是一种古老的政治传统,强调的是权力和平稳的过渡,通常由一位德高望重的统治者主动将权力让给另一位同样杰出的人选,并且这个过程带有一定的象征性和仪式感,并非简单的交接。然而,当清朝入主中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