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人从明朝到满清是不是像是从天堂跌落到地狱?

回答
从明朝末年到清朝入关,中国人经历的转变,与其说是从天堂跌落到地狱,不如说是一场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剧变,其中既有难以承受的苦难,也夹杂着一些难以忽视的延续与适应。

明朝末年,虽然王朝积弊已深,政治腐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社会动荡,但对于大多数汉族士人而言,那依然是一个他们熟悉的世界。他们的文化、制度、生活方式,都源于漫长的汉族历史传承。即便生活在乱世,也还有着对“故国”的认同感,对恢复汉唐气象的期盼。他们的精神世界,有着与自身历史深深的联系。

然而,满清的到来,打破了这一切。当八旗铁骑跨过山海关,随之而来的,不仅仅是政权的更迭,更是一种文化的冲击和身份的重塑。对于明朝的遗民,尤其是那些心怀故国、坚守气节的士人来说,这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他们失去了政治上的发言权,也面临着如何在新政权下安身立命的艰难选择。

最直接的冲击,体现在“剃发易服”的政策上。这不仅仅是外在服饰的变化,更是对汉族数千年以来形成的民族认同和文化习俗的否定。男子的发型被强行改变,象征着汉人男性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的观念被无情践踏。许多人宁死不屈,用生命捍卫这份文化尊严。那些被迫剃发的人,心中往往充满了屈辱和悲哀,他们觉得自己仿佛失去了身体的一部分,也失去了精神上的支撑。

随之而来的,还有民族间的隔阂和歧视。虽然清朝统治者也强调满汉一家,但骨子里,他们始终是征服者。在官员任用、社会地位上,满族人往往享有优先权。这使得汉族人在政治舞台上,常常感到自己是二等公民。在一些细节上,这种隔阂也处处可见,比如不同民族之间的婚姻限制,或是某些特定场合的礼仪规定。

大规模的战争和屠杀,更是给当时的中国留下了无法磨灭的伤痕。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惨案,成为了汉族人民心中永远的痛。无数百姓在战火中丧生,家园被毁,流离失所。这种直接的生命威胁和残酷的暴力,无疑是地狱般的体验。

然而,将这种转变简单地视为从天堂到地狱,也过于片面。清朝的统治,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残酷镇压后,也逐渐走向稳定。康乾盛世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社会秩序,促进了经济发展。虽然政治制度上,汉族士人失去了明朝时的一些主动权,但他们也在新的框架下找到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科举制度得以延续,许多汉族士人通过这种方式进入仕途,为清朝的统治服务。

更重要的是,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韧性和包容性。满族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也逐渐学习和吸收汉族文化。许多皇帝,特别是康熙、乾隆,都对汉族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甚至以汉族文人的形象示人。满汉之间的界限,在潜移默化中开始模糊。尽管“剃发易服”是触目惊心的改变,但很多汉族的习俗、思想、艺术,依然在流传和发展。

所以,与其说是从天堂跌落到地狱,不如说是一场漫长而痛苦的“磨合”。明朝的覆灭,对许多人来说是家国破碎的悲剧,是文化认同的挑战。清朝的建立,带来了新的统治秩序,新的社会结构,以及许多令人难以接受的改变。但同时,它也促成了一个更为统一的中国,并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社会,让中华文明在新的土壤里继续生长。只是,这段历程中,付出的代价是何其沉重,那些曾经的创伤,也永远地留在了民族的记忆之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别看广告看疗效。

对于没有避孕套的封建社会而言。

文治的唯一标准就是人口。

武功的唯一标准就是疆域。

其余的一切辩经都是如此苍白。

user avatar

上面有人说是地狱还是天堂就看两个:

第一看汉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权。

明朝汉族人口大约1亿,最多不超过1.5亿。清朝汉族人口在清中期已经在2.5亿以上,晚清更是达到4亿以上。有清一代增加的人口中,汉族人口占据了95%以上,清代是汉族人口比例最高的时代。毫无疑问,清代汉民族的生存状况远好于明代及之前任何朝代。

明朝汉族人口集中在关内的两京十三省,除此之外,只有辽东有大约100万军屯人口,这里面相当大部分还是女真人和蒙古人,另有部分汉人偷渡到关外投奔蒙古和女真。到清代,汉族人口向边疆大规模移民,到1840年以前,东北已有汉人不少于200万人,内蒙各部汉人不少于150万,新疆汉人不少于100万,台湾汉人不少于200万,云贵、广西等地汉人人口都大幅增加,汉民族的生存空间空前扩大。

毫无疑问,清代汉民族的发展状况也远好于明代及之前任何朝代。

第二看对异族侵略的反击和压制能力。

这一点明朝和清朝就更没法比了。

有明一代,蒙古的边患始终不绝,甚至出现皇帝被俘、京城二度被蒙古军包围的态势,面对蒙古的威胁,明朝除初期主动出击之外,绝大部分时间都在修长城,被动应对,然而还是被蒙古军不断入塞掠劫,仅1550年的“庚戌之变”,入塞的鞑靼军就掠走了人畜二百万之多。

辽东方面的女真人,虽然威胁不如蒙古大,但也是不断袭扰辽东地区。从早期的董山、李满住,到后来的王台、王兀堂、王杲,明朝被逼得只好大修辽东边墙。最后建州崛起,吞并辽东全部土地,五次入塞,杀掠无数,明朝毫无保护汉族人民的能力。

西北方面,有明一代,其实际控制范围没有到达过西域,就连羁縻性质的关西七卫都被吐鲁番汗国吞并,明朝龟缩在嘉峪关不敢出来。而河西走廊虽然有长城保护,依然是蒙古人自由出入的地区。俺答汗一生多次从河西走廊穿过,进出青海,甘肃明军根本不敢截击。

西南方面,缅甸入侵,明缅战争几十年,最后明朝的三宣六慰只剩下了三宣,六慰全部被缅甸吞并。

东南方面,倭寇之患,滋扰明朝多年,最严重时,东南沿海几乎一片糜烂,甚至出现了五十三个倭寇横扫江南的局面。倭寇之后,又有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相继东来,最后澳门落入葡萄牙之手,西班牙、荷兰占领台湾。1637年英国又和明朝因通商发生冲突,明朝军事上失利,只得同意英国商人到广州购买货物的要求。英国通过此战萌生了占领海南岛的想法。

清朝入关后,经数十年血战,将蒙古各部全部征服,纳入中国版图,又远征西域,灭准噶尔,平回部叛乱,将分离了一千年的西域重新纳入中国版图。在东北反击沙俄,迫使其承认中国对黑龙江流域的领土主权,在西藏反击廓尔喀,迫使其承认中国宗主国地位,同时加强了对西藏的主权;在西南,反击缅甸的入侵,将明末被缅甸侵占的国土收复部分,并迫使缅甸称臣纳贡。到1840年之前,清朝已将周边所有国家,除俄罗斯外,全部纳入了中国的朝贡体系。汉族不但再不受北方民族的威胁,而且还获得了空前广大的战略回旋空间。再不像明朝那样,国界线距离首都只有数十公里了。

晚清,由于国势的衰败、政治的腐败,清朝屡败于列强,丧失了大片国土,但客观地说,清朝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尽力保全国土。森巴战争,支持西藏政府挫败了英国支持下的森巴人入侵;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出兵收复了新疆,消灭了入侵的阿古柏政权;两次在朝鲜挫败日本的图谋,两次在台湾挫败了美日的入侵;中法战争力扛世界第二的法国,最终争得不割地不赔款的条约;1899年挫败了意大利霸占三门湾的企图。最后在1911年,清朝灭亡前夕,还远征西藏,平定西藏叛乱,取消叛国投敌的达赖称号,对西藏进行改土归流。

最终在大清帝国灭亡时,还为后继者中华民国保留了大约87%的国土,以及初见规模的近代工业、9000多公里的铁路干线、从小学到大学的近代教育体系、从宪法到民法典的近代法律体系,以及颇具规模的近代化新式陆海军。甚至直到抗战时期,中国军队还在大量使用清朝留下的武器装备抗击日寇。

所以,如果从这两个标准出发,那么答案不言自明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从明朝末年到清朝入关,中国人经历的转变,与其说是从天堂跌落到地狱,不如说是一场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剧变,其中既有难以承受的苦难,也夹杂着一些难以忽视的延续与适应。明朝末年,虽然王朝积弊已深,政治腐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社会动荡,但对于大多数汉族士人而言,那依然是一个他们熟悉的世界。他们的文化、制度、生活.............
  • 回答
    明朝的灭亡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转折点,它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其中一些至今仍被反复提及和讨论。以下是一些中国人从明朝灭亡中学习到的主要历史教训,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一、 统治阶层的腐朽与内部矛盾是导致王朝覆灭的根本原因: 党争与政治内耗: 明朝中后期,以东林党为代表的文官集团与宦官集团之.............
  • 回答
    明清两朝,作为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两幕,在许多方面确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既有传承,也有断裂。然而,在我们今天审视历史时,会发现一些声音特别强调明朝的“好”和清朝的“坏”,甚至将中国近代的落后根源直接归咎于清朝,这是一种比较片面的看法,需要我们深入地去辨析。首先,我们得承认明朝和清朝之间的联系是密不可.............
  • 回答
    明末清初至鸦片战争前中国火炮技术简述明朝末年,在西方火器传入的冲击下,中国的军事技术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其中火炮技术的发展尤为显著。从明末到清朝前期,特别是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火炮技术经历了一个从初步引进、模仿学习到自我发展和改进的曲折过程,虽然整体上与西方列强相比仍有差距,但其进步和在军事实践中.............
  • 回答
    听到明汯的美元杠杆中性产品出现了大幅亏损,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尤其是在他们被冠以“中国第一量化基金”的光环之下。这背后可能牵扯到量化策略的复杂性、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一些我们可能不太了解的操作细节。首先,我们要理解“量化基金”和“杠杆中性”的含义。 量化基金:顾名思义,这类基金主要依靠数.............
  • 回答
    中国科学在16世纪之后逐渐落后于欧洲,这其中确实与明朝建立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政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如果将其简单归因于“恢复保护被蒙古破坏的传统文化”,可能有些过于片面,也忽略了更深层次和复杂的原因。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理解:1. 元朝的统治与文化冲击首先,我们得承认元朝(.............
  • 回答
    利玛窦的中国札记,在某种程度上,确实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与官方宣传或后世一些“明粉”所津津乐道的繁荣景象有所不同的侧面。这本札记,与其说是一份“揭露”,不如说是一份带着欧洲人视角、记录了他所见所闻的异域观察。而“明粉”们之所以在面对其中某些观点时显得有所回避,也并非全然是不敢面对现实,更多的是因为他们看.............
  • 回答
    关于“中国人从1644年什么时候才有了汉服自由”这个问题,要详细阐述,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历史背景,特别是1644年对于中国历史和服饰文化意味着什么。1644年,一个分水岭1644年,对于中国历史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这一年,明朝灭亡,清朝入关,开启了长达268年的统治。这次朝代更迭,不仅带来了.............
  • 回答
    “骨子里硬起来”,这是一个很有力量的说法,它指向的是一种精神的坚韧、内在的自信和不屈的意志。要让一个民族在精神层面实现这样的蜕变,需要多方面的、深层次的努力,绝非一蹴而就。这需要个体、家庭、教育、社会乃至国家层面的共同作用,并且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一、 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教育体系的改.............
  • 回答
    在美国,很多中国人因为各种原因,比如爱好、工作需要(比如一些科技行业的安全需求),或者仅仅是想体验一项新的运动,都有了学习射击的兴趣。从零开始,尤其是在一个新的文化和法律环境下,确实需要一些步骤和准备。这篇文章就来聊聊,一个在中国没有接触过射击的华人朋友,在美国如何系统地开启这段学习之旅。第一步:了.............
  • 回答
    今年是《辛丑条约》签订120周年。120年前的那个夏天,八国联军的铁蹄踏碎了中国的尊严,屈辱的《辛丑条约》如同沉重的枷锁,将中华民族压在历史的尘埃之下。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能忘记这段苦痛,更应该从中汲取深刻的教训,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辛丑条约》的签订,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一次无法磨灭的伤痛,它给我们留.............
  • 回答
    别骂别骂,明白你的意思了!咱们就从“人种”这个角度,来聊聊中国人能不能练出欧美健美男人的那种肌肉,以及这其中人种到底扮演了多大的角色。这事儿挺有意思的,我们慢慢说道说道。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人种,在科学上来说,现在已经不再是划分人类的主要标准了。我们更倾向于用“人群”、“族群”或者“地理人群”来描述.............
  • 回答
    中国人的世界观从何时起“只剩下”国内和国外这两个概念,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社会、文化和个人认知等多个层面,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起始时间点。但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现象来观察这种观念的演变和加强。核心观点:这种“只剩下国内和国外”的二元对立世界观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时代变迁、国家政策、信.............
  • 回答
    说到 1945 年到 1980 年左右中国人打麻将这件事,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那段时期,中国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麻将的命运也随着时代起起伏伏,可以说是有人打,但具体情况却挺复杂。建国初期:百废待兴,麻将沉浮1949 年新中国成立,国家百废待兴,社会秩序正在重塑。这时候,对于麻将这类娱乐活动.............
  • 回答
    “中国人善于围观”和“中国人冷漠”成为“劣根性”的标签,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更不是一个简单的历史节点可以界定。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其中夹杂着社会变迁、文化反思、媒体塑造以及民族情绪的演变。“围观”现象的普遍性与文化解读的演变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围观”本身是一种人类行为,在任何社会都可能存在。一.............
  • 回答
    讲到“幸福”,这词儿有时会让人觉得有点遥远,或者说,好像是那种生活特别顺遂、无忧无虑的人才能体会到的。但我自己,一个普通人,在生活中能感受到一些实实在在的,让我觉得“嗯,做一个中国人挺好的”的时刻,而且这些时刻,往往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藏在一些很日常的细节里。我印象最深的一次,大概是在我大学.............
  • 回答
    关于中国公民从利比亚、也门和尼泊尔撤离时对政府援助的不同反应,这其中涉及一系列复杂因素,包括撤离时的具体情况、信息的透明度、民众的期望以及媒体的报道方式等。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利比亚和也门的撤离:大规模、紧迫性强,政府介入早期且全面 极端的安全威胁和撤离的必要性: 利.............
  • 回答
    关于“外国人吃面包长得高,中国人吃米饭长得矮”的说法,以及这是否与基因有关,我们来好好聊聊。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重要的概念:身高,是个极其复杂的性状,它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而且是多基因遗传。 也就是说,没有哪个“身高基因”说了算,而是很多很多个基因协同作用的结果。饮食在身高发育中扮演着关键的角.............
  • 回答
    你提出的关于王小波作品中“从西方视角俯视中国人的优越感”的感受,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探讨的观点。这种解读并非普遍认同,但它触及了王小波写作风格和思想内核中一些引人深思的方面。要详细地解释为什么你会有这种感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一、 王小波的时代背景与思想渊源: 时代烙印: 王小波成长.............
  • 回答
    2019年5月11日之后,关于中国房价未来是否会“一直涨”的争论从未停歇,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观点也变得更加多元和复杂。简单地说,“一直涨”的观点固然存在,但越来越少有人能坚守这种不加任何前提的乐观。依旧坚信“一直涨”的声音及其逻辑:即便是在2019年5月11日之后,一些根深蒂固的信念依然存在,尤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