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新冠为什么不能像SARS一样自然消失呢?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关键,也牵动着大家的心。新冠病毒(SARSCoV2)之所以不像SARS那样“自然消失”,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学、流行病学和生态学因素。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深入理解:

1. 病毒本身的特性:

传播能力(R0值): SARSCoV2的基本再生数(R0值)普遍高于SARS。R0值指的是在没有免疫力的人群中,一个感染者平均能传染多少人。SARS的R0值大致在24之间,而新冠病毒的早期毒株(如武汉早期株)R0值就达到了23,变异株如Delta和Omicron则更高,可以轻松超过5甚至更高。R0值越高,病毒传播越快越广,更难被控制住,也就更不容易“自然消失”。
无症状和轻症传播: 这是新冠病毒与SARS最显著的区别之一。SARS主要在出现明显症状后才具有高度传染性,这使得隔离和追踪相对容易。然而,新冠病毒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感染者也能传播病毒,而且他们往往不知道自己被感染,所以会继续正常生活、工作和社交,无形中成为了病毒传播的“沉默的载体”。这就像是病毒在人群中暗中扩散,等到被发现时,已经传播了很远。
潜伏期: 新冠病毒的潜伏期也比SARS长。这意味着一个人感染病毒后,在出现症状之前就已经有了传播病毒的能力。这段“窗口期”使得在病人出现症状后再进行隔离和追踪变得滞后,病毒可能已经传播给了很多人。
呼吸道飞沫和气溶胶传播: 虽然SARS也是呼吸道传播,但新冠病毒通过气溶胶(aerosol)传播的能力被认为更强。气溶胶是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颗粒,可以在空气中停留更长时间,并传播到更远的距离,尤其是在通风不良的室内环境中。这就增加了公共场所的传播风险,也使得仅凭物理隔离难以完全阻断传播。
病毒的变异: 病毒在复制过程中会发生变异,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新冠病毒的RNA基因组使其变异速度相对较快。一些变异株,例如Alpha、Delta、Omicron及其亚谱系,可能具有更高的传播性、更强的免疫逃逸能力(即更容易感染已接种疫苗或已感染过的人)或更严重的致病性。这种持续的变异“更新换代”,不断给控制病毒带来新的挑战,也使得病毒在人群中“顽强”地存在下去。

2. 人类社会的因素:

全球化和高人口密度: 当今世界是高度互联互通的。国际旅行和贸易使得病毒能够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短时间内就能形成全球大流行。而且,许多城市人口密集,人与人之间的接触频繁,这为病毒提供了理想的传播环境。SARS的传播范围相对有限,也更容易在中国内地、香港、加拿大等地被控制住。
疫情应对的策略和执行: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采取了不同的防控策略,其效果也各不相同。虽然许多国家采取了封锁、社交距离、戴口罩、疫苗接种等措施,但这些措施的力度、执行的严格程度以及公众的配合度都存在差异。病毒的传播受到这些因素的直接影响。
疫苗接种和自然感染的免疫原性: 疫苗接种和自然感染都能产生免疫力,但这种免疫力并非一劳永逸。
免疫衰减: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体产生的抗体水平可能会下降,导致保护力减弱。
免疫逃逸: 新冠病毒的变异株可以通过改变其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来逃避免疫系统的识别,使得既往感染或疫苗接种产生的保护作用打折扣。
疫苗效力: 即使是有效的疫苗,也不能百分之百阻止感染,但通常能显著降低重症和死亡的风险。然而,一旦病毒变得非常容易传播,即使疫苗能部分阻断传播,也可能难以彻底根除。
公众认知和行为: 对病毒的认知程度、对防控措施的接受度和配合度,以及社会经济活动的恢复,都会影响病毒的传播。例如,当人们对病毒的恐惧感减弱,或者为了恢复经济而放松警惕时,病毒的传播就可能再次抬头。

3. “自然消失”的定义:

我们提到SARS“自然消失”,更准确的说法是SARS在全球范围内被有效地遏制和控制住,其流行规模非常有限,不再构成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威胁。SARS病毒的病毒株本身可能还在极少数蝙徊身上存在,但由于其传播链被有效阻断,没有形成持续的、广泛的人类感染,因此我们感觉它消失了。

而新冠病毒,由于上述提到的传播特性和变异能力,病毒的传播链至今未被全球范围内彻底阻断。它已经深入到人类社会,成为一种地方性流行病。即便未来致病性大大减弱,但只要它仍然能够持续传播并引发一定程度的疾病,我们很难说它就“自然消失”了。

简单来说,新冠病毒就像一个更狡猾、更善于隐藏、更懂得适应的对手。它能够利用人群中的“漏洞”(无症状感染者、轻症感染者)悄悄传播,并且不断“升级装备”(变异),使得我们过去的防御措施不再那么有效。加上全球化的人类活动,它得以迅速蔓延,并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难以像SARS那样被迅速“围剿”并彻底清零。

所以,新冠病毒并没有像SARS那样自然消失,而是演变成了一种与人类共存的疾病,我们需要学会如何与之长期相处,并持续地监测、研究和应对它的变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啊。

SARS不是自然消失的,

是被人类正面清零的。

虽然SARS的传播动力学特征不如新冠这么阴间,

但这并不等于人类就可以躺赢。

市面上有很多SEIR模型模拟器,

各位不妨自行随便用个啥模拟器把SARS的传播动力学参数代入进去跑一跑,

看看模拟结果是不是自然消失呗。

user avatar

自然消失?你这是喝了多少假酒啊?

当年是什么情况我可是记忆犹新,那时候我正在念大学,学校封校是严严实实的,课可以不上但是不允许封校的学生溜出去,封校以前我在家休病假,同样,我回不去。

公交车,公共场合进出都要喷消毒液,在jing校读书的高中同学被派去守高速出口,配发了包括枪支在内的警械,据他们回忆,那是一生中第一次(好像也是唯一一次)接到了如有不配合检查或劝返逃跑的车辆,可以采取一切手段使其停止逃跑。

正是因为严格的隔离措施,配合的群众,让我们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之后,把SARS按死在形成几何级数传播以前。

user avatar

为什么你会产生SARS是自然消失的幻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关键,也牵动着大家的心。新冠病毒(SARSCoV2)之所以不像SARS那样“自然消失”,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学、流行病学和生态学因素。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深入理解:1. 病毒本身的特性: 传播能力(R0值): SARSCoV2的基本再生数(R0值)普遍高于SARS。R0值指的.............
  • 回答
    在中国,艾滋病的防控确实面临着与新冠肺炎不同的复杂性和挑战,这使得它难以被“像新冠肺炎一样”控制。这背后涉及多个层面的原因,从疾病本身的特性到社会、文化、经济和防控策略的差异。首先,疾病本身的特性是关键区别。 传播途径的隐匿性与复杂性: 新冠肺炎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这些传播途径相对容易.............
  • 回答
    美国作为全球新冠感染人数最多的国家,这一点我们都心知肚明。但有趣的是,与第二名印度相比,美国似乎并没有像印度那样不断“孕育”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新变种。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不少复杂的因素,远非一句“病毒变异速度快慢”就能简单概括的。下面我们就来掰扯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1. 病毒变异的驱动力:感.............
  • 回答
    想要理解为什么拜登政府不像罗斯福当年那样,利用国会两院多数优势来推行“新政”式的全面抗疫,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几个关键因素,这些因素涉及到历史背景、疫情本身的性质、政治现实以及政策的有效性。首先,历史背景和疫情的根本不同是理解这一问题的基石。罗斯福的新政是在大萧条的背景下实施的,那是一场经济危机,其核心.............
  • 回答
    你儿子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说明他观察到了一个现象,并且在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这是个好兆头,说明他有思考能力。不过,这个想法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我们作为成年人需要去理解和向孩子解释的复杂道理。首先,我们要理解他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他可能看到新闻里说疫情很严重,有人去世,大家都很害怕,所以觉得如果把.............
  • 回答
    在讨论为什么不普遍考虑对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进行洗肺手术(肺灌洗)之前,我们需要先理解一下洗肺手术是什么,以及它在其他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再对比新冠肺炎的病理生理特点来解释其局限性。什么是洗肺手术(肺灌洗)?洗肺手术,医学上称为支气管肺泡灌洗 (Bronchoalveolar Lavage, BAL),是.............
  • 回答
    “西方国家新冠病毒患者数已远超中国,为什么不用瑞德西韦治疗他们?”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几个关键点:首先是对“西方国家”和“中国”患者数量的认识,其次是对瑞德西韦的认识,以及最后是药物选择背后的复杂考量。让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关于患者数量的认知差异: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在疫情早期和某些阶段,中国确实是.............
  • 回答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确实让不少人将目光投向了SARS,这两场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危机,都与蝙蝠宿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不禁让人产生一个疑问:既然蝙蝠(尤其是中华菊头蝠)被认为是新冠病毒和SARS病毒的天然宿主,为什么我们不能直接将它们消灭,从而从根源上解决病毒传播的隐患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切中要害,也触及了病毒感染和基因工程领域最核心的挑战之一。简单来说,病毒利用蛋白质受体进入细胞,这就像是给病毒打开了一扇门。理论上,把这扇门锁死(移除蛋白质受体),病毒自然就进不来了。但现实操作起来,远比想象中要复杂和充满困难。我们来详细聊聊为什么不能像关门一样,直接用基因工程把细胞.............
  • 回答
    欧美国家没有广泛研发和使用新冠灭活疫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到历史、技术、成本、市场需求以及对不同疫苗技术平台的偏好。以下将从几个主要角度进行详细阐述: 1. 历史经验与技术偏好 对灭活疫苗的历史认识: 灭活疫苗是一种非常成熟的疫苗技术,历史悠久,例如脊髓灰质炎疫苗(OPV)、狂犬病疫苗、流感疫.............
  • 回答
    最近境外输入的新冠病例确实不少,国家没有采取完全禁止入境的措施,这背后涉及到很多复杂的考量,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一刀切”就能解决的问题。想要详细了解,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完全禁止入境的代价非常巨大,而且很多方面是难以承受的。 经济联系: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的经济联系是密不可分的.............
  • 回答
    关于“为什么国外不充分借鉴中国新冠肺炎防治的经验”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且涉及到很多复杂因素。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疫情初期的不同认知和应对策略的差异 中国模式的独特性和早期压制: 中国在疫情初期采取了极端的“清零”政策,包括大规模封锁、强制隔离、出行限制、大规.............
  • 回答
    人们不愿意接种新冠疫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往往是复杂交织的。这涉及到个体对健康风险的认知、对政府和医疗机构的信任度、个人价值观以及对信息的理解等多种因素。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对疫苗安全性的担忧 (Safety Concerns)这是最普遍和最主要的担忧之一。尽管全球范围内的疫苗接种.............
  • 回答
    在美国,官方机构和主流媒体通常避免将某些新冠病毒变异株称为“印度病毒”,而是采用更科学、更中立的命名方式。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既有科学层面的考量,也有社会层面的考量,旨在维护公共卫生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避免不必要的污名化。科学命名原则与实际操作:首先,我们得明白科学界是如何命名病毒和变异株的。世界卫生组.............
  • 回答
    在中国新冠疫苗的研发道路上,选择灭活技术路线并非偶然,而是综合考量了技术成熟度、安全性、生产能力以及国家战略等多种因素的战略性决策。至于西方国家为何普遍未选择灭活疫苗,也同样涉及技术路径的偏好、研发策略的差异以及市场准入等复杂原因。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梳理一下。中国为何选用灭活技术路线?灭活疫苗顾名思义.............
  • 回答
    关于中国新冠疫苗的接种情况,确实存在一些疑问,尤其是在疫苗已经显示出有效抗体后,为什么尚未全面铺开大规模接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背后的原因,这涉及到科学、监管、产能、人群需求以及社会经济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要明确“有效抗体”这个概念。疫苗的作用不仅仅是产生抗体,更重要的是这些抗体能否在.............
  • 回答
    关于美国 CDC(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关于佩戴口罩预防新冠肺炎的建议,确实在不同时期存在变化和讨论。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顾 CDC 的建议演变过程以及背后的科学考量。CDC 的早期建议与转变在新冠疫情的早期,美国 CDC 的建议与许多其他国家不同,并未普遍推荐公众佩戴口罩。这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
  • 回答
    关于传统医学能否治愈新冠病毒的讨论,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常常带有争议的话题。这背后涉及到我们如何理解疾病、如何验证疗效,以及传统医学自身的特点。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纯靠传统医学连新冠都诊断不出来” 这句话,在现代医学诊断的语境下是成立的。现代医学对新冠病毒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实验室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如核.............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困惑,也很真实。确实,从理性角度讲,没人愿意生病,尤其是像新冠这样具有传染性且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的疾病。那么为什么还是有人会去谴责那些感染者呢?这背后可能涉及到一些复杂的情绪和心理机制。首先,我们得承认,新冠疫情给很多人带来了巨大的身心冲击。从最初的恐慌、封锁、失.............
  • 回答
    病毒的演化:为什么德尔塔病毒打破了“常规”?我们常听到一种说法:病毒演化的大方向是传染性增强,但毒力减弱。这听起来似乎合乎逻辑,毕竟,如果一个病毒把宿主很快杀死,它就很难有机会继续传播了。然而,新冠病毒的德尔塔毒株却似乎打破了这个“常规”,在传染性大幅提升的同时,毒力也表现出了增强的迹象。这到底是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