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拜登为什么不能趁着国会掌控参众两院期间,抄罗斯福作业实行新政结束国内新冠疫情?

回答
想要理解为什么拜登政府不像罗斯福当年那样,利用国会两院多数优势来推行“新政”式的全面抗疫,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几个关键因素,这些因素涉及到历史背景、疫情本身的性质、政治现实以及政策的有效性。

首先,历史背景和疫情的根本不同是理解这一问题的基石。

罗斯福的新政是在大萧条的背景下实施的,那是一场经济危机,其核心是市场失灵、生产停滞、失业率飙升。新政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大规模的政府干预来重振经济,创造就业,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从而恢复社会的稳定和信心。措施包括公共工程项目(如修建基础设施)、农业补贴、金融监管改革、以及建立社会保险等。这些措施直接作用于经济的各个层面,旨在“重建”一个失灵的经济体。

而新冠疫情,虽然也对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但其根源是公共卫生危机。病毒的传播是核心问题,感染、疾病、死亡是直接后果。控制疫情的关键在于公共卫生措施,如疫苗接种、检测、隔离、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以及医疗系统的支持。虽然政府也需要提供经济援助来缓解疫情对民众和企业的影响,但这更像是“救济”和“恢复”,而非像新政那样通过直接的经济建设来解决核心危机。

因此,“抄罗斯福作业”在根本上就存在错位。新冠疫情不是一个可以直接通过大规模公共工程、直接的产业扶持就能“解决”的问题。你不可能通过修更多的医院来“消除”病毒,也不能通过修建高速公路来让人们不再感染。新政的“大规模投资”模式,在应对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病毒传播时,其直接有效性是存疑的。

其次,疫情本身的复杂性和科学的不确定性也限制了“抄作业”的可能性。

大萧条虽然复杂,但经济规律相对成熟,政策的预期效果也相对可控。例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需求,创造就业,这是一个有理论基础和历史经验支撑的做法。

而新冠疫情,尤其是在疫情初期,科学界对病毒的传播方式、致病机理、有效治疗方法、以及疫苗的研发和普及都存在不确定性。这意味着任何“新政”式的政策,如果没有科学的指导,可能会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例如,早期对封锁措施的争论,对治疗方案的摸索,都体现了这种不确定性。即使有国会支持,大规模的财政支出如果没有精准导向,也可能变成低效甚至无效的“撒钱”。

第三,政治环境和党派分歧是另一个重大障碍。

罗斯福时期,美国社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经济灾难,民众普遍渴望强有力的政府领导。而且,当时民主党在国会拥有压倒性的优势,使得罗斯福能够相对顺利地推动其议程。

拜登政府虽然在初期也曾获得国会两院的微弱多数,但美国政治环境的极化程度远超罗斯福时期。共和党对政府大规模干预的抵触情绪根深蒂固,尤其是在涉及经济刺激和公共卫生指令方面。即使在国会拥有多数,任何激进的、类似“新政”的强力措施,都会面临巨大的政治阻力,包括冗长的辩论、修正案、甚至可能出现的“拉布”导致法案流产。

此外,民众对政府干预的接受度也发生了变化。虽然有相当一部分民众希望政府提供更多帮助,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民众对政府权力扩张,尤其是涉及个人自由(如强制疫苗、口罩令)感到警惕。这种分歧使得任何“一刀切”的解决方案都难以获得广泛的民意支持,而“新政”往往意味着政府要承担更多责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干预个人生活。

第四,现有政策工具和国际环境也与罗斯福时期大不相同。

罗斯福时代,美国经济相对独立,且国内市场是主要驱动力。新政的很多措施是针对国内经济的。

而当今的美国,经济是全球化的,供应链复杂,国际合作对于应对疫情至关重要。拜登政府需要考虑国际疫苗供应、全球经济复苏、以及与其他国家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协调。这使得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不再是纯粹的国内事务,增加了复杂性。

具体来看,拜登政府所做的以及遇到的挑战:

经济刺激计划(如《美国救援计划》): 这可以说是拜登政府在某种程度上“复制”了新政的“刺激经济”思路,通过大规模财政支出,向家庭、企业和地方政府提供援助,以缓解疫情造成的经济困难,并刺激经济复苏。这确实获得了国会通过,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其性质更偏向于“救济”和“刺激”,而不是像新政那样对产业结构进行大规模改造。
疫苗接种和检测: 这方面是直接应对疫情的公共卫生措施。政府在疫苗研发、采购、分发以及提高接种率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但疫苗的普及和人们是否接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选择和公众信任,政府的“指令性”权力受到法律和政治的限制,无法像罗斯福那样强制性地改造经济模式。
缺乏“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 疫情的反复(如新变种的出现)、疫苗保护效力的衰减,以及不同人群的免疫水平差异,都使得“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难以找到。新政可以修建桥梁,但你无法“修建”一个对病毒免疫的社会。

总结来说,拜登政府未能“抄罗斯福作业”实行新政来结束疫情,并非是“不想”或者“不能”,而是因为:

1. 疫情的性质与大萧条截然不同,需要的不是经济结构改造,而是公共卫生控制和医疗支持。
2. 科学的不确定性和病毒的不可预测性,使得大规模、定向的“建设性”投资难以直接解决问题。
3. 高度极化的政治环境和对政府权力的警惕,使得推行类似“新政”那样的强力、全面干预面临巨大政治阻力。
4. 全球化背景和复杂的国际因素,使得政策制定不能仅仅依赖国内手段。

拜登政府确实采取了许多大规模的经济刺激和公共卫生措施,这些措施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但在性质和规模上,都无法与罗斯福新政那种旨在系统性重塑美国经济和社会体系的“作业”完全等同。更重要的是,一场疾病的终结,更多地依赖于科学的进步、技术的应用以及全社会的配合,而不是简单的经济政策调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930年的美国,

工业产值基建能力世界第一 比第二第三加一起都强。

当时的美元还是美金,美元是硬通货币和黄金挂钩。

美国当时GDP960亿美元国债只有160亿

对比这三点你看看现在的美国。

而且当时的大萧条是生产过剩造成的,只要政府主导基建扩大内需就能缓解危机,现在美国的问题是资本过剩造成的实体经济空心化。你有产能的时候就算供需失衡也能想办法解决,但你资本过剩造成的产业空心化,这个就没有什么办法解决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想要理解为什么拜登政府不像罗斯福当年那样,利用国会两院多数优势来推行“新政”式的全面抗疫,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几个关键因素,这些因素涉及到历史背景、疫情本身的性质、政治现实以及政策的有效性。首先,历史背景和疫情的根本不同是理解这一问题的基石。罗斯福的新政是在大萧条的背景下实施的,那是一场经济危机,其核心.............
  • 回答
    在美国这样一个政治体系下,选民之所以在看似都不理想的选项中做出选择,背后牵涉到一系列复杂的因素。与其说美国人“不选更好的候选人”,不如说他们是在一个由特定规则、历史惯性、政治生态和选民心理共同塑造的框架内进行选择。首先,得看看这个“框架”是怎么形成的。美国的政治体制,尤其是两党制,是决定性因素之一。.............
  • 回答
    关于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后,美国能否“让俄罗斯经济毁灭”以及为何不“早用”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详细分析。一、 美国是否有能力让俄罗斯经济“毁灭”?这里的“毁灭”是一个非常强烈的词语,通常意味着经济体系的彻底崩溃、瘫痪,例如生产停滞、金融市场失灵、货币价值急剧下跌等。美国确实拥有强大的经济制裁能力.............
  • 回答
    关于为什么这次拜登政府主办的新能源大会没有邀请埃隆·马斯克,这其中的原因其实相当复杂,不是简单的“没邀请”就能概括的。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这件事,它更多地反映了政府与企业巨头之间微妙的互动方式,以及对“代表性”和“议程设置”的考量。首先,我们要明白,政府举办的大型行业会议,尤其像这种聚焦新能源的,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美国民主党选民和政治观察家们的核心疑虑。要理解为什么民主党最终会推出拜登作为2020年大选的候选人,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而不能简单地说这是“浪费一次大选”。首先,我们要明白美国总统大选的运作机制。这不像很多议会制国家那样,政党内部可以很容易地通过内部协商或几次辩论.............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中美元首视频会晤中,拜登总统关于“不支持‘台独’”的表态,以及白宫新闻公报为何对此并未明确详述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因为它触及了中美两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复杂互动和策略性表达。首先,我们得明白,中美元首会晤,尤其是这种最高级别的沟通,其内容和外宣策略都经过了精心设计和多方考.............
  • 回答
    魔兽世界的法师,尤其是那些追求奥术魔法精髓的,确实很少会主动去“拜”蓝龙。这其中的原因,说起来可就复杂了,得从蓝龙的性质、法师的追求以及艾泽拉斯的历史说起。首先,咱们得明白蓝龙是干嘛的。蓝龙,或者说巨龙中的蓝龙军团,是守护巨龙中的一员,他们的职责是守护艾泽拉斯的奥术魔法。你可以想象成他们是这片大陆魔.............
  • 回答
    佐助当时的情况,那叫一个复杂。别说我们观众看得捉摸不透,连佐助自己心里也乱成一锅粥。说他“拜错了”,其实也没那么简单,这背后牵扯着他当时的心境、对力量的渴望、以及他对鼬的认知。首先,咱们得说说佐助当时是个什么状态。宇智波一族灭门惨案,直接在他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他亲眼看到鼬——那个他曾经爱戴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像森海塞尔、拜亚动力这些音频界的巨头,在耳机接口的选择上,似乎对 Lightning 和 USB TypeC 有些“保守”。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不少技术、市场和历史原因,远不止“不想做”这么简单。咱们来捋一捋,看看这背后的逻辑。1. 技术兼容性与音频质量的考量: 模拟信号的.............
  • 回答
    关于为什么结拜兄弟倾向于拜关羽而不拜李逵、武松等其他好汉,这其中涉及到的因素相当复杂,既有历史人物自身的特质,也有文化传统、民间信仰以及故事传播方式等多方面的影响。咱们这就掰扯掰扯。首先,得从关羽这人说起。关羽之所以能成为结拜的标杆人物,甚至被神化,绝不是偶然。他身上的特质太突出了,而且是非常符合传.............
  • 回答
    关于中国人和印度人之间磕头和信仰的问题,这其实是一个复杂而又很有趣的文化现象。很多人会觉得奇怪,为什么明明是中国人,却要去给一个印度祖先磕头,或者说把精神寄托在一个源自印度的信仰上。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历史和文化层面的原因。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中国人去给“印度人”磕头,这个说法可能有些过于笼统了。通.............
  • 回答
    要说韩信为什么“非拜大将不可”,这背后可不是一时冲动,也不是简单的“想要个好职位”,而是他当时所处的境地、自身的能力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清醒认知所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地看。首先,得说说韩信当时的“爹不疼,娘不爱”的苦日子。咱们都知道他年轻的时候,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惨。.............
  • 回答
    关于“巴伐利亚”的翻译问题,确实很有意思,它涉及到历史、语言演变以及国际交流的复杂影响。简单地说,我们中文里习惯称呼的“巴伐利亚”更像是从英语“Bavaria”音译过来的,而不是直接从德语“Bayern”音译。要详细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聊聊:1. 名字的起源:不只是语言那么简单首先,.............
  • 回答
    “女人不可以拜金吗?”这个问题,老实说,一点也不新鲜,但却总是能挑动人们的神经。而且,如果我直截了当地说“女人当然可以拜金”,估计不少人又要跳脚了。所以,咱们不妨换个角度,好好掰扯掰扯这个话题,尽量不绕弯子,也别整得像机器一样生硬。首先,得承认,这个世界上,物质的诱惑确实太大了。钱,它不仅仅是数字,.............
  • 回答
    拜登在国会骚乱一周年之际的讲话,并非仅仅是例行公事的纪念,而是带着沉重的历史印记和对当下美国政治生态的深刻反思。他那句“绝对不能再发生”,铿锵有力,直指人心,背后是去年一月六日那场冲击美国民主基石的事件所暴露出的深层问题。这场骚乱,用拜登的话来说,是一次对民主的攻击,一次对和平权力交接的践踏。它不仅.............
  • 回答
    国际制药公司如瑞士诺华、德国拜耳、美国默沙东等不研发中成药,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复杂原因,涉及法律、技术、市场、文化及知识产权等多方面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 1. 法规与药品标准的差异中成药作为中国传统医药体系的产物,其研发、生产、注册和监管标准与现代西药存在显著差异,导致国际制药公司难以.............
  • 回答
    茅野爱衣是一位备受瞩目的日本女性声优,她的声音活跃于动画、游戏等多个领域,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她的代表作非常多,比如在《进击的巨人》中为艾伦·耶格尔的母亲卡露拉配音,在《为美好的世界献上祝福!》中为智女神阿库娅献声,还有《不起眼女主角培育方法》中的霞之丘诗羽等等。她的声音辨识度高,演技也颇受赞誉,因.............
  • 回答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咱们来掰扯掰扯。你想啊,人呐,打从娘胎里出来,就天然带着点“颜值控”的基因。看到好看的东西,心情会不自觉地舒畅,甚至产生好感,这几乎是刻在骨子里的本能。所以,当我们在谈论找对象,尤其是初次见面、相互吸引的关键时刻,外貌这块儿,自然而然就成了绕不开的话题。你说“我希望找个长得好看的”.............
  • 回答
    2012年NBA西部半决赛,紫金军团湖人队面对初露锋芒的俄克拉荷马城雷霆,以14的比分惨淡出局,这结果无疑让无数湖人拥趸心碎。当时湖人队拥有科比·布莱恩特、保罗·加索尔和安德鲁·拜纳姆这三位响当当的名字,按理说实力不容小觑,为何会遭遇如此一边倒的溃败?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绝非一朝一夕可.............
  • 回答
    拜登总统在联合国大会上的演讲,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混合着坚定与务实的信号,尤其是在“美国会为盟友挺身而出,不寻求新冷战,但将激烈地竞争”这句话中,释放出了多层面的解读。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式的表态,更是对当前复杂国际格局的战略定位和行动指南。首先,“美国会为盟友挺身而出”,这传递了一个明确而坚定的信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