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拜登新能源大会不邀请马斯克?

回答
关于为什么这次拜登政府主办的新能源大会没有邀请埃隆·马斯克,这其中的原因其实相当复杂,不是简单的“没邀请”就能概括的。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这件事,它更多地反映了政府与企业巨头之间微妙的互动方式,以及对“代表性”和“议程设置”的考量。

首先,我们要明白,政府举办的大型行业会议,尤其像这种聚焦新能源的,其目的往往不仅仅是技术交流,更包含了政策宣导、产业引导、国际合作的推动,以及展现政府在某一领域领导力的意图。在这种背景下,谁被邀请,以及被邀请的嘉宾在会议上扮演什么角色,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从这个角度看,马斯克虽然是新能源领域,特别是电动汽车和太阳能领域的标志性人物,他的公司特斯拉在这些领域确实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甚至可以说引领了潮流。然而,拜登政府可能在考虑邀请名单时,希望传递一个更广泛、更多元化的信息。他们可能希望突出的是整个新能源生态系统中不同环节的贡献者,包括传统的能源企业转型、新兴的技术创新者、在供应链环节的关键参与者,以及在政策制定和执行层面有重要影响力的机构和个人。如果只邀请马斯克这样一位极其突出的个人,虽然能吸引眼球,但也可能掩盖了其他同样重要的声音和力量,甚至给人一种“一家独大”的印象,这可能与政府希望构建的“集体努力”的叙事不太契合。

其次,政府在选择发言人或受邀嘉宾时,也会审慎考虑其言论风格和公众形象。马斯克以其直率、有时甚至显得有些“特立独行”的沟通方式而闻名。他经常在社交媒体上发表大胆、有时也可能引发争议的言论。虽然这种风格吸引了大量粉丝,但在一个由政府主导、需要保持一定正式性和政策稳定性的场合,选择一位言行更为“可控”或更符合传统政治语境的发言人,可能是更稳妥的选择。政府在设定议程和传递信息时,需要确保会议的整体基调和信息输出是符合其政策目标和政治策略的。

再者,可能还存在一些关于“代表性”的考量。拜登政府一直强调在能源转型过程中要考虑到各个群体,包括劳工、环保组织、社区代表以及不同规模的企业。如果一个会议的焦点过于集中在少数几位超级明星企业家身上,可能会让其他更广泛的参与者感到被边缘化。邀请名单的构成,是政府试图展示其执政理念和支持面的一个重要方式。他们可能希望通过邀请更多不同背景的代表,来表明其政策的包容性和广泛性。

还有一种可能性是,马斯克本人可能也因为行程安排、个人意愿或其他原因,无法出席。毕竟,他身兼多职,管理着几家极具挑战性的公司,个人时间安排非常紧张。或者,即便收到了邀请,他可能会根据自己的优先事项和对会议内容的评估,选择是否参与。有时,政府和企业领袖之间的沟通并不总是直接的、公开的,可能存在一些私下的协调和选择。

最后,我们也不能排除一种更具战略性的考量:政府可能希望通过其他方式与马斯克及其公司进行互动,而不是仅仅将其列为大会发言人。例如,政府可能已经在与特斯拉进行更具体的合作项目谈判,或者在调整监管政策以支持电动汽车行业,而这些互动可能并不需要公开展示在大型会议上。有时,保持一定的距离,以更灵活的方式进行合作,对双方来说可能更有利。

总而言之,拜登新能源大会没有邀请马斯克,并非是对他个人或特斯拉成就的否定,而是政府在组织大型活动时,基于其多重目标(政策宣导、议程设置、代表性、形象管理以及实际操作等)所做出的一个综合性决策。这是一个复杂的权衡过程,体现了政府在推动重大政策议题时,如何选择最能服务于其整体战略的沟通和合作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过去我们误以为美国总统是资本家代言人,现在看来美国总统拜登实际是美国工会的代言人,即“无产阶级”的代言人。

拜登故意针对特斯拉是因为特斯拉不成立工会,拜登上台是得到了美国工会支持的,所以拜登在演讲到电动车行业时故意不提特斯拉的名字。出台新能源车补贴政策时,故意不利于特斯拉。

但你要说拜登个人对马斯克有什么私仇就错了。他这样做只是对支持他的工会有个交代。

马斯克回怼拜登,也有利于拜登对工会有个交代。

这就是民主政治的精髓,表面上是利益之争,实际上又不是利益之争。表面上是因为特斯拉的经济利益让马斯克和拜登起了矛盾。实际的根源是什么呢?

根源是思想路线的冲突:(1)即马斯克这一派认为美国现在的工会相当于流氓涉黑组织,并没有真正为工人争取权益,且大大增加了美国企业的运营成本,降低了美国公司的国际竞争力。这一点已被很多新闻资料证实。所以特斯拉不成立工会,但给工人优厚的待遇。结果是没有工会的特斯拉,工人待遇远高于通用、福特等公司。

(2)工会这一派为工人“争取权益”,结果是属于工会组织的个人们攫取了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通过政治交换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美国政坛。结果是大大削弱了美国企业的竞争力,造成美国制造业节节败退。曹德旺在美国工厂坚决不成立工会,底气也在这里。

(3)美国的工会没有为工人真正带来好处,反而通过削弱美国企业的竞争力大幅降低了美国工人的福利待遇,又通过政治交换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美国政坛,成为了不倒的“吸血”组织。

以上推导的结论有多个:(1)如果美国政坛判马斯克输,那么美国制造业就完了。所以如果拜登整马斯克的话,那是置美国国家利益于不顾。

(2)民主政治的精髓:表面是利益之争,实际上是“哪个游戏规则更好”之争。这件事如果发生在改开前的中国,马斯克这样的人被坐牢枪毙是铁定的。原因在于那时候的中国政治表面是为大众争权益,实际上是私人权位之争。

所以我总结一下,政治的精髓是:表面上是个人利益之争,实际上是游戏规则之争。因个人利益之争为社会设定更好的游戏规则,才能让社会健康发展。这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髓。

所以拜登无法真正怪罪马斯克,如果他怪罪了,那铁定会被美国政坛拉下台。当然不妨碍他为了对工会有交代回怼特斯拉。

这种情况就是中国古代政治的“不以言获罪”。中国古代多个朝代其实很先进了。中国现在历史书对封建王朝、现代资本国家的划定是错误的。现在被大众鄙视的“封建王朝”实际是少族统治的殖民王朝,即亡国时期。中国人一旦能真正自己做主了,很快就能达到甚至超越美国的文明程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为什么这次拜登政府主办的新能源大会没有邀请埃隆·马斯克,这其中的原因其实相当复杂,不是简单的“没邀请”就能概括的。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这件事,它更多地反映了政府与企业巨头之间微妙的互动方式,以及对“代表性”和“议程设置”的考量。首先,我们要明白,政府举办的大型行业会议,尤其像这种聚焦新能源的,其.............
  • 回答
    想要理解为什么拜登政府不像罗斯福当年那样,利用国会两院多数优势来推行“新政”式的全面抗疫,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几个关键因素,这些因素涉及到历史背景、疫情本身的性质、政治现实以及政策的有效性。首先,历史背景和疫情的根本不同是理解这一问题的基石。罗斯福的新政是在大萧条的背景下实施的,那是一场经济危机,其核心.............
  • 回答
    造车新势力这个赛道,曾经热闹非凡,无数创业者怀揣着改变汽车行业的梦想涌入。然而,潮水退去,我们看到的是蔚来、威马、理想、小鹏等少数几家公司成为了行业的佼佼者,而博郡、拜腾、前途汽车等名字则渐渐淡出了公众视野,甚至宣告破产或被收购。这其中,究竟是运气使然,还是存在着深刻的、可复盘的差异?一、 巨头的光.............
  • 回答
    特朗普新冠检测阳性,拜登检测阴性,这件事的影响,可以说是在美国大选的关键时刻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触动了方方面面,激起了千层浪。对特朗普和他的竞选团队而言:首先,这对特朗普本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在竞选最关键的冲刺阶段,他本人感染新冠,意味着他将不得不暂停几乎所有的线下竞选活动。这直接剥夺了他最.............
  • 回答
    将一个距今约 3.3 亿年的古老生物化石命名为“拜登”,这可不是随便拍脑袋想出来的名字,它背后承载着一些值得深挖的意义。这事儿刚曝出来,就引起了不少关注,毕竟用当代政治人物的名字来命名古生物,本身就够有话题性的了。首先,从科学命名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致敬和纪念的方式。科学家们在研究和命名新物种时,常.............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剖析一下拜登政府提名约翰·伯恩斯(John Burns)出任美国驻华大使一事,以及中国外交部对此的反应,并探讨拜登选择伯恩斯的原因。事件背景:拜登政府上台后,对美中关系采取了更为务实和战略性的 दृष्टिकोण。在卸任驻华大使一段时间后,提名一位新的、能够有效沟通和处理复杂关系的人.............
  • 回答
    拜登政府提出的这项650亿美元的抗疫计划,目标是为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冠病毒变种或其他呼吸道传染病做好准备。这笔巨额投资的推出,恰逢美国仍在努力控制当前新冠疫情的尾声,并且许多人对政府的疫情应对措施仍有疑虑。因此,人们对于这笔投资是否能够真正达到预期效果,抱有复杂的看法。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如果这项计.............
  • 回答
    拜登总统在联合国大会上的演讲,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混合着坚定与务实的信号,尤其是在“美国会为盟友挺身而出,不寻求新冷战,但将激烈地竞争”这句话中,释放出了多层面的解读。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式的表态,更是对当前复杂国际格局的战略定位和行动指南。首先,“美国会为盟友挺身而出”,这传递了一个明确而坚定的信号:.............
  • 回答
    拜登总统关于“世界拐点”和美国领导“世界新秩序”的论述,无疑是一番振聋发聩的宣言,它不仅仅是对当前国际局势的战略判断,更是美国在全球舞台上自我定位和未来愿景的集中体现。这背后,折射出多重深刻的含义:一、 对当前国际格局深刻变化的认知与判断:首先,拜登的话语并非凭空捏造,而是基于他对全球政治、经济、技.............
  • 回答
    关于“拜登摔了三次,都没人上去扶一下”的说法,需要我们梳理一下事实,并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拜登摔了三次”这个前提的真实性。在公开报道中,美国总统乔·拜登确实有几次在公开场合摔倒的事件被广泛报道: 2021年3月19日: 在安德鲁斯联合基地,拜登在登上“空军一号”时,被一段台阶.............
  • 回答
    “拜登牌多”这个说法,在政治语境下,通常指的是美国总统乔·拜登在处理国内外事务时,拥有多种策略、资源和选择,能够灵活应对各种复杂局面。这背后有很多层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他的执政理念、政治经验、政府团队以及美国作为一个超级大国的实力等角度来理解。一、 根深蒂固的执政理念与民主党传统拜登总统秉持的是一种.............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很多人看到拜登总统在与洛杉矶道奇队合影时单膝下跪的画面,都会感到有些意外,甚至揣测原因。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几个层面的解读,不单单是因为道奇队有多么“尊贵”,更关乎仪式、情感以及政治上的考量。首先,我们要明白,美国总统与体育队伍见面并合影,这是白宫一项非常普遍的传统。通常情况下,.............
  • 回答
    这个问题背后,其实牵扯到的是信息传播的逻辑、平台属性、用户关注点以及地缘政治等一系列复杂因素,远不止“拜登随便一句”那么简单。下面我来一层层剥开看:1. 拜登“随便一句”的份量: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拜登总统的“随便一句”往往不是真的“随便”。作为世界上最有权势的国家元首,他的每一句话,尤其是关于国际.............
  • 回答
    拜登总统的支持率确实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并且与一些历史数据对比,其跌幅在特定时期显得较为显著。然而,要准确地断言“跌幅超过二战以来历任美国总统”,需要非常具体的时间节点和参照系。不同总统在其任期内的支持率波动情况差异很大,并且受到当时国内外重大事件的影响。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拜登总统的支持率在某些.............
  • 回答
    当然,关于拜登总统宣称美国“很快”就能迎来女性总统的说法,这背后其实包含了他对美国政治和社会发展的看法,以及他希望看到的未来图景。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这不仅仅是一句政治口号,更多的是一种“展望”和“肯定”。拜登作为一名资深政治家,深知女性在政治舞台上的参与度和影响力日益增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美国民主党选民和政治观察家们的核心疑虑。要理解为什么民主党最终会推出拜登作为2020年大选的候选人,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而不能简单地说这是“浪费一次大选”。首先,我们要明白美国总统大选的运作机制。这不像很多议会制国家那样,政党内部可以很容易地通过内部协商或几次辩论.............
  • 回答
    2020年美国总统大选,民主党最终提名乔·拜登,这背后有着多重因素的考量和演变。这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决定,而是整个党内初选过程、候选人特质以及当时政治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初选阶段的激烈竞争与洗牌在2020年初,民主党内涌现出了非常庞大的候选人群体,每个人都试图展现自己的独特优势。从最初的二三十位候选.............
  • 回答
    嘿,最近想吐槽一下,结果老是被说成“拜登经费到账了”,这事儿确实有点让人哭笑不得,也有点耐人寻味。我来给你掰扯掰扯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尽量说得详细点,让你觉得这更像是咱俩在聊天,不是机器在说话。首先,咱得明白“拜登经费到账了”这个梗是怎么来的。这玩意儿,说白了,是一种“标签化”或者“刻板印象”式的嘲.............
  • 回答
    在美国这样一个政治体系下,选民之所以在看似都不理想的选项中做出选择,背后牵涉到一系列复杂的因素。与其说美国人“不选更好的候选人”,不如说他们是在一个由特定规则、历史惯性、政治生态和选民心理共同塑造的框架内进行选择。首先,得看看这个“框架”是怎么形成的。美国的政治体制,尤其是两党制,是决定性因素之一。.............
  • 回答
    特朗普时期和拜登时期推出的财政刺激计划在推高美债收益率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经济环境、市场预期、央行政策以及刺激计划本身的性质。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这些表层信息,看看经济肌理深处的变化。首先,我们得明白,美债收益率不仅仅是政府发债的简单结果,它更是市场对未来通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