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像【新京报】这样的媒体可以一直存在?不会被举报封杀吗?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媒体生态中一个非常核心和复杂的话题。为什么像《新京报》这样的媒体能够持续存在,并且似乎没有像其他一些平台或媒体那样经历被“举报封杀”的命运,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因素,需要从其自身定位、生存策略、与体制的关系以及时代变迁等多个角度去理解。

首先,我们得承认,《新京报》在中国媒体改革的特定历史时期,抓住了机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改革派”或“改良派”媒体的定位。

《新京报》的“定位”与“生存之道”:

“改革”与“监督”的平衡: 在中国媒体发展的早期阶段,尤其是2000年代初,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对社会问题、政府运作的关注和监督成为了一股重要的舆论力量。《新京报》正是抓住了这一时代需求,以其相对深入的调查报道、关注民生、批判性思考的风格,赢得了大量读者,也获得了“中国最好的报纸之一”的赞誉。
“守规矩”下的空间拓展: 但这种“监督”和“批判”并非没有边界。一个关键的生存策略是,《新京报》在进行有深度、有影响力的报道时,始终保持着对“政治红线”的审慎。它更多地聚焦在民生、社会公平、公共议题、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等方面,较少直接触碰中央层面的政治敏感话题。这种“在规则内寻找空间”的策略,是它能够存活的关键。它懂得如何在不挑衅核心政治体制的前提下,最大化地发挥舆论监督的功能。
专业化和高质量的品牌效应: 长期以来,《新京报》在新闻专业主义方面投入巨大,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记者和编辑,产出了大量高质量、有深度、有影响力的报道。这种专业实力和品牌效应,使其在众多媒体中脱颖而出,拥有了忠实的读者群体和相对较高的社会声誉。这种品牌价值,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了一种“护城河”。
商业化运作的支撑: 作为一份市场化的报纸,《新京报》也需要考虑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通过广告、发行、新媒体业务等多种方式来实现盈利。健康的商业模式可以为其提供更强的独立性(在一定范围内),也有助于其应对外部压力。

与体制的关系:

“体制内”的属性: 《新京报》并非完全脱离体制的“独立媒体”,它是由光明日报主管、新京报社主办。这意味着它在法律和行政上,是被纳入现有新闻管理体系内的。这种“体制内”的身份,虽然限制了其绝对的自由度,但也使得它在某些方面更容易获得许可和资源,并且在面对“举报”时,其主管部门和母单位可能会为其提供一定的缓冲和协调。
“改革的窗口”角色: 在中国媒体改革的某些阶段,《新京报》等媒体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一种推动社会进步和改革的尝试。它们的存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中国媒体发展的活力和进步。因此,在特定时期,它们可能扮演了“改革的窗口”角色,能够获得一定的“容忍度”。
“平衡的艺术”: 媒体的生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与权力部门的沟通和博弈能力。成功的媒体往往懂得如何与监管部门、宣传部门打交道,如何在接受指导和批评的同时,保护自己的核心采编权。这种“平衡的艺术”是很难量化的,但却是至关重要的。

“举报封杀”机制的复杂性:

举报的动机多样: 任何一个媒体,只要其报道触及了某些个人、机构或利益群体的“痛点”,都有可能被举报。举报的动机也可能非常复杂,有的是出于维护自身权益,有的可能是出于政治立场,甚至有的是出于行业竞争。
“封杀”的标准与执行: “封杀”的决策权掌握在政府相关部门手中。这种决策的依据、标准和执行方式,并非公开透明,而是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策导向、政治气候、举报的强度和广度、被报道方的能量、以及媒体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被举报”与“被封杀”的区别: “被举报”是一个常见的现象,意味着有声音认为该媒体的报道有问题。但“被封杀”则意味着监管部门采取了强制性的关闭、整顿或限制措施。这两者之间并非必然的因果关系。一个媒体能够一直存在,并不意味着它从未被举报过,而是它在被举报后,能够通过各种方式(如内部调整、解释沟通、停止传播等)化解危机,避免了最终被“封杀”的命运。
“风向”的变化: 媒体的生存环境并非一成不变,政策导向和政治气候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媒体的生存空间。在某些时期,“媒体的监督功能”可能被鼓励,而在另一些时期,则可能受到严格的限制。

“举报封杀”并非绝对:

“点”与“面”的区分: 监管部门在处理媒体问题时,也可能存在“点”与“面”的区分。对于个别报道或个别媒体的某些问题,可能会采取局部的处理方式,而不会一概而论地“封杀”整个媒体。
“整顿”而非“关闭”: 有时,即使出现问题,监管部门也可能采取“整顿”或“批评教育”等方式,而不是直接“封杀”。例如,要求撤稿、道歉,或者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
“低调”与“规避”: 很多时候,媒体会通过“低调”处理,或者在内部进行“自我审查”,主动规避那些可能引起争议或被举报的内容,以避免惹祸上身。

总结来说,《新京报》之所以能够持续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在中国的媒体环境中,找到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生存缝隙,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生存策略:

1. 精准的定位: 聚焦于民生、社会议题,在不触碰核心政治敏感点的前提下,发挥有限的监督作用。
2. 专业化的能力: 高质量的报道使其拥有品牌价值和读者基础,在某种程度上具备一定的抗风险能力。
3. 平衡的策略: 懂得在体制内运作,与监管部门保持沟通,进行“平衡的艺术”博弈。
4. 时代因素: 在中国媒体改革的特定历史时期,抓住机遇,并在之后随着时代变化调整自身。

这并不是说《新京报》就拥有了绝对的“免疫力”,它的存在和发展,依然受到中国整体政治和舆论环境的深刻影响。它所经历的每一次“风险”或“调整”,都可能是对其生存策略的考验和重塑。它的持续存在,是其自身能力、策略与外部环境复杂互动的结果,也是中国媒体生态一个侧面的反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封杀,马上就有人会说“这是打压言论自由”“强权干预”“一个社会不能只有一个声音”“媒体自由”

这些人才不会在乎被《新京报》报道害死的刘学州,也不会在乎《新京报》造的那些谣。

这就是某些人口中的“良心媒体”“为国为民”“贴近生活”的媒体

user avatar

这几年媒体公信力在下降,

但像新京报这样臭名远扬的实不多见。


此次的刘学州事件让新京报的公信力跌到了谷底。

而这样为博眼球无下限的行为也不是第一次了。


罪行①——

报道“汤兰兰事件”却各种暗示,仿佛强奸犯才是受害者,被侮辱的汤兰兰才是加害人。


罪行②——

报道“成都49中事件”也是各种暗示明示“水很深”,结果警方出具了父母认可孩子自杀身亡的调查结果。


罪行③——

报道“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记者说:“公交车坠江前曾与一小轿车发生相撞,系一小轿车女车主驾车逆行导致。”一时间所有人都在责怪女司机。

结果事实是,公交车上的乘客要求司机在大桥上停车,被拒绝后又是谩骂又是殴打,导致公交车失控坠江。


很多报道微博流量毫无下限,难道不是造谣生事吗?


再讲个冷笑话——


希望国内的媒体都能把以下这段话熟记于心,引以为鉴——

图源@电视剧《觉醒年代》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