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广岛投放原子弹的时候只能目视投弹,不能动用雷达?

回答
关于广岛原子弹投放时为何只能目视投弹,而非动用雷达,这背后涉及当时航空技术、导航技术以及雷达技术的局限性,更重要的是,那是一种对未知武器的谨慎和对命中目标的确定。

首先,我们得回到二战末期,那个时代的技术水平远非今日可比。

1. 导航技术的局限性:

彼时,导航主要依靠的是陆地参照物和航海天文定位。

目视导航: 飞机在执行任务时,飞行员会依靠地图、罗盘以及沿途的地理特征(如河流、山脉、城镇)来判断自己的位置和航向。广岛虽然是一个港口城市,但当时并没有现代意义上完善的地面信标系统可以引导飞机精确抵达目标上空。飞行员需要通过观察,将地图上的地标与实际看到的景象对应起来。
航海天文定位: 尽管飞机可以在空中飞行,但一些长途飞行仍会借鉴海军的航海技术,例如通过观察太阳(白天)或星辰(夜晚)来推算自己的位置。但这需要良好的天气条件,并且精度有限,尤其是在执行如此高精度的打击任务时。
无线电导航的萌芽: 当时有一些早期的无线电导航系统,比如LF(低频)或MF(中频)的信标站,但它们的覆盖范围有限,精度也不足以支持在战区内进行如此精密的精确制导。更关键的是,在战时环境下,这些导航辅助设施很容易被敌方侦测和干扰,而且也可能暴露自己的位置。

2. 雷达技术的早期阶段:

虽然雷达在二战中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但其技术在当时仍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尤其是用于精确制导方面,存在诸多限制:

雷达的早期形态和功能: 二战初期的雷达主要是为了侦测飞机和舰船的方位和距离,用于预警和搜索。用于精确制导的“空对地”雷达(即今天的俯视侦测雷达或地形匹配雷达)技术尚未成熟。早期的雷达分辨率较低,难以清晰地分辨地面上的特定目标,更别提在复杂城市环境中锁定一个特定的投放点。
雷达设备的笨重与复杂: 那个时代的雷达设备非常庞大、沉重且耗电。安装在轰炸机上会极大地增加飞机的重量和油耗,影响续航能力和载弹量。而且操作也非常复杂,需要专门的训练。
地形匹配雷达的开发: 有一种名为“地形匹配雷达”的技术在那个时期正在研发和实验中,它试图通过扫描地面地形的起伏来与预先存储的地形图进行匹配,从而实现导航。但这项技术在广岛投放原子弹时,尚未完全成熟到可以可靠地用于打击如此精确的目标。 即使有原型机尝试,其可靠性、精度以及在不同天气条件下的表现也存在很大的疑问。
雷达的可靠性和战场环境: 在战时环境下,敌方可能会采取各种措施来干扰雷达信号,例如施放箔条干扰物(chaff)或进行电子干扰。这会严重影响雷达的探测能力和精度。而且,原子弹投放在一个城市,城市本身的地形复杂,反射的雷达信号可能会混杂不清,难以准确识别目标。

3. 原子弹的性质和投放的特殊性:

原子弹是前所未有的“终极武器”,其投放涉及到极高的风险和对目标的绝对确定性。

目标的高度战略重要性: 广岛是日本重要的军事基地和港口城市,其战略价值巨大。投放原子弹的目的不仅是摧毁城市,更是要通过这次前所未有的打击,对日本政府造成巨大的心理震撼,促使其尽快投降。因此,“打得准”比任何时候都重要,不能出现任何意外的失误。
对新武器的谨慎: 对于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实战使用的原子弹,决策者和执行者都抱着极大的谨慎态度。没人敢冒这个风险,在不完全确定的情况下就贸然使用这种武器。目视投弹虽然看似简单,但飞行员经过大量训练,熟悉城市地标,在天气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确保将炸弹投放到目标区域的核心。
单次机会的珍贵: 当时生产原子弹的难度极大,数量稀少。可以说,这是为数不多的,甚至是唯一的机会将如此强大的武器投入实战。错过了,可能意味着要等待很长时间,或者错失战机。因此,必须把握住每一次投放的机会,并且要尽可能确保命中。
天气因素的影响: 尽管有天气因素的考量,但目视投弹的优势在于,飞行员可以根据实际能见度来决定是否执行投弹。如果天气非常恶劣,以至于无法目视识别目标,那么即使是技术再先进的雷达,也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精确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飞行员会选择放弃任务,等待更好的天气条件。而如果天气允许目视,那么目视就是最直接、最可靠的方式。

总结来说,在广岛投放原子弹时只能目视投弹,是因为:

导航技术尚未发展到可以支持如此精度的无线电或雷达引导。
当时雷达技术尚处于萌芽阶段,特别是空对地精确制导雷达,尚未成熟到能可靠地识别和锁定战术目标。
原子弹的性质决定了对其投放的精度有着极致的要求,而目视投弹在当时天气允许的情况下,是飞行员能够掌握的最直接、最可靠的投弹方式。
决策者和执行者对于这种前所未有的武器,需要确保每一次投放的成功,避免任何潜在的失误。

这种选择并非是技术上的“只能”,而是技术、战术以及武器本身的特性综合作用下的最优选择。当然,也从侧面反映了那个时代军事技术发展所面临的瓶颈和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负责投放原子弹的509轰炸机大队在之前的训练中就使用过雷达瞄准投弹。

1945年7月28日,东京上空天气状况不佳,负责进行原子弹训练弹投放的伊琴里机组就把原子弹训练弹通过雷达瞄准把丢进了天皇的皇城的御花园内。这个训练弹虽然叫训练弹,但是自身也有6300磅装药,威力比常见的2000磅航弹大的多。

不过正是因为这个“非官方”的举动(美军此前刻意避开轰炸皇城,伊琴里的解释是希望炸死天皇,逼迫日本投降),所以该机组没有获得投放原子弹的资格,在轰炸广岛当天被安排执行气象侦查任务。

轰炸广岛那次,虽然广岛上空有云(气象侦察机回报云量是2/10),但是天气状况非常良好,计划的轰炸点完全可以目视,自然用不到雷达

轰炸长崎那次,当时B-29首选目标是小仓,但是当天小仓上空受前一天轰炸其他地区上空产生烟雾的影响,能见度不佳,所以在飞到小仓上空后改选了备用目标长崎。长崎上空能见度也不好,本来按照随机的核武器专家要求已经准备使用雷达轰炸了,但是恰好第二瞄准点三菱重工长崎兵工厂上空没云。


被要求使用目视轰炸主要是便于观察落点(广岛轰炸最后落点离相生桥只有200m,这个精度已经非常好了),当时广岛,长崎,小仓和其他几个备用城市都被从常规轰炸名单剔除了一段时间,为的就是更好观察原子弹的毁伤情况。目视轰炸最大好处就是精度更高,方便进行进一步评估原子弹威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