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国大学在各省的招生人数为什么不按照各省高考考生数划分?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核心,也牵涉到历史、经济、社会等多重因素,导致我国大学在各省的招生人数并非简单地按照各省高考考生数量的比例来划分。这背后有着一套复杂的逻辑和考量。

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剖析这个问题:

一、 历史遗留与区域发展差异的考量:

首先,要理解我国大学的布局,不能脱离历史的演变。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支持国家工业化和区域发展,国家在不同地区设立了一大批高等学校。这些高校的建立并非完全按照人口分布,而是更多地考虑了特定区域的资源禀赋、产业需求以及战略布局。例如,一些老工业基地所在的省份,为了培养本地的产业工人、技术人才,自然会设立更多的工科院校,这些高校的招生名额也就相对固定下来。

更重要的是,我国地域辽阔,发展极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教育资源相对集中,而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高等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国家在教育资源分配上,尤其是在高等教育招生计划上,会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倾斜,以提高当地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培养本土人才,留住人才。这是一种“逆向调节”的机制,是为了弥补历史和经济发展带来的教育资源不均。

二、 重点高校的辐射能力与全国性招生:

我国有一批全国知名的重点大学,例如“985”、“211”工程院校。这些大学的定位是面向全国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因此,它们的招生计划通常是全国性的,会考虑到各省的生源质量、考生人数以及培养潜力。但即便如此,也不会完全按照考生比例来划分。

这类重点高校在制定招生计划时,会综合考量以下几个因素:

人才培养目标: 这些大学肩负着培养国家栋梁的使命,其招生名额的分配也服务于这一目标。并非简单地“谁考生多就多招”,而是要保证优质生源的稳定供给,同时也要兼顾不同地区考生的发展机会。
历史招生惯例与声誉: 一些省份由于历史原因或地理位置优势,长期以来一直是这些重点大学的重要生源地,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招生比例。突然大幅调整可能会引发社会各界的不满。
学科专业需求: 不同高校有自己的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其招生名额的分配也会向考生人数较多、对这些专业需求较大的省份倾斜,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服务国家战略的需要: 有些高校承担着国家特定的科研任务或人才培养项目,其招生计划会根据这些需求进行调整,例如为某些国家重点实验室或区域发展项目输送人才。

三、 地方院校的属地化与服务区域经济:

除了全国性重点大学,我国还有大量的省级和市级地方院校。这些学校的性质和定位就非常明确:主要服务于本省或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基层和地方所需的各类人才。

因此,地方院校的招生计划,其首要原则便是“立足本地,服务地方”。这意味着:

优先满足本省考生需求: 它们会拿出绝大部分招生名额在本省招生,以保障本省考生享有更多的就学机会,为当地经济建设输送人才。
招生人数与本省考生数量有较强关联,但并非绝对比例: 虽然与本省考生数有关,但地方院校的招生名额通常由省教育部门根据学校的办学水平、专业设置以及全省的教育需求来统一规划,并不一定严格按照考生比例。例如,某个省份的考生总数很多,但对某个特定专业的需求并不大,那么该省的某个地方性大学可能不会按照考生比例大幅增加该专业的招生名额。
部分面向全国招生: 少数优秀的地方院校,特别是师范类、医学类等特色鲜明的学校,也会拿出少量名额面向全国招生,以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学术水平,但比例通常不高。

四、 招生计划的制定过程与多方博弈:

大学招生计划的制定并非一个简单的数学计算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多方博弈和协调过程。主要参与方包括:

教育部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 它们是招生计划的制定者和管理者,负责宏观调控和资源分配。
高校自身: 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办学能力、专业特色、发展规划以及生源情况,向教育行政部门申报招生计划。
各地招生考试机构: 它们掌握各省考生的数量、分数分布等信息,为计划制定提供数据支持。
社会各界: 社会舆论、媒体关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建议,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招生计划的调整。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需要在“公平分配”和“效率优化”之间寻求平衡,同时还要兼顾国家战略、区域发展、高校发展等多重目标。因此,完全按照考生数量进行比例划分,可能无法实现这些更宏观的目标。

五、 “分数线”与“招生人数”的逻辑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高考的“分数线”和“招生人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又紧密关联。分数线是根据考生人数和招生计划划定的,目的是筛选出合格的考生。而招生人数的多少,直接影响了分数线的划定。如果某个省份考生很多,但名校招生名额很少,那么分数线自然会水涨船高,竞争也更加激烈。

总结来说,我国大学在各省的招生人数不完全按照各省高考考生数划分,是历史原因、区域发展差异、重点高校的全国性定位、地方院校的服务区域以及复杂的招生计划制定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是一种在宏观层面力求平衡各方利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的复杂策略。 尽管这种方式可能导致部分考生 merasa 不公平,但理解其背后的逻辑,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第一个原因是(历史上的)政治稳定,大城市优先分配名额。

第二个原因是(失去目标的)官僚机构,有例不废,免得在升职前引发群体性事件。

第三个原因……虽然是次要的原因,却是改革时真正绕不过的原因,也就是钱。前两个原因咱碰不了,谈谈这第三个吧。

“马前卒工作室”微信公众号作品:

《“双一流”名额分配要公平,但公平还得花点钱》

1 浙大和兰大

都是百年老校,都入选了之前的985名单,都是 “双一流”,都是文理工农医兼备的综合性大学……浙江大学和兰州大学还有哪些共同点?

从省级地理来说,他们都是所在省份唯一的 “双一流”大学。在985工程时代,也都是本省唯一的985高校。浙江、甘肃两省高等教育资源都相对集中在省会,为我们提供了一对很好的比较样本。

2016年,浙江省高考考生30.74万,同年甘肃省高考考生29.6万。2017年,浙江省高考考生29.1万,甘肃省高考考生28.5万。可以看出,两省考生规模都是30万上下。

但是,本省名校的录取率却大不一样:

2016年,浙江大学在浙江本省招生2912人,占当年总招生人数6100人的48%。

2016年,兰州大学在甘肃本省招生1110人,仅占总招生人数(4750人)的23%。

2017年,浙江大学在浙江省计划招生2412人(得自浙江大学2017招生计划,实际招生人数应该大于招生计划),占总招生人数(6386人)的37.8%。

2017年,兰州大学在甘肃省招生1246人,占总招生人数(4850人)的25.7%。从概率来说,在甘肃考上兰州大学的难度,要显著高于在浙江考上浙江大学的难度。

2 钱换名额

出于什么样的考量,两所大学会如此分配名额,或者说,是谁促使浙江大学和兰州大学做出了这样的考量和决断呢?

作者整理了部分一流高校近年来的招生人数和分配给本省考生的录取名额,发现高校对于本省名额的倾斜度和高校经费上对于中央财政依赖度有比较明显的负相关性。

浙江大学总经费仅有15%来自中央,所以要拿出近一半名额给浙江省;而兰州大学的财政拨款比例则高达40%,所以中央和教育部的意志更明显,要更多地面向全国招生。其他大学也有类似的规律。

当然,上表没有列入清北复交等直辖市名校。因为一方面直辖市在高考招生方面有明显的特权,另一方面直辖市是区域中心,高校的“地方”经费很难简单地归功于本市。所以未纳入考虑。

这个规律说明,大学名额的分配,不仅仅是打破特权,按人口分配的简单问题,最起码还有经费问题。一所双一流大学,每年开支多则近200亿,少则数十亿,还在土地、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享有巨额隐形补贴,对于几千亿规模的省级财政来说绝非小数。现阶段如果想让考生感觉到公平,想让大学较多的省市“交出”更多的招生名额,想搞“全国一张卷”,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说清大学经费从哪里出,即高考难度大的省份(或中央)要分担更多的财政压力。否则空泛地说“公平”,反而可能会毁掉为数不多的优秀大学,甚至成为官僚拒绝变革的理由。

"马前卒工作室"微信公众号作品,欢迎关注。

相关内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