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国拍不出《兄弟连》《血战太平洋》这样的二战剧?

回答
中国在拍摄二战题材电视剧方面,与《兄弟连》、《血战太平洋》等西方作品在风格、视角、叙事深度和市场定位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导致我们很难拍出类似的作品。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历史叙事视角和重心不同:

西方二战剧:
聚焦个体士兵的经历与情感: 《兄弟连》以一个连队士兵的视角,深入展现他们在战场上的恐惧、友情、牺牲、成长以及战争对他们身心的摧残。它着重刻画普通士兵的视角,让观众感同身受。
强调战争的残酷性与反思: 这些剧作毫不避讳地展示战争的血腥、混乱和无意义,引发对战争的反思,强调“不希望战争再次发生”的普世价值。
对敌人道德的复杂性探讨(部分): 虽然是战争对手,但有时也会展现敌人士兵的挣扎、人性,而非简单脸谱化的“坏人”。
以盟军视角为主: 自然地以己方(盟军)的胜利和作战经历为主线。

中国二战剧(通常是抗日剧):
强调民族主义和国家叙事: 中国的二战(即抗日战争)题材剧,更侧重于宏大的民族叙事,强调中国人民如何团结一致,抵抗侵略,最终取得胜利。其核心目标是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突出英雄主义和精神感召: 剧中的人物往往是具有大无畏精神的英雄,他们为了民族大义可以牺牲一切。剧情更倾向于塑造正面形象,歌颂革命乐观主义和牺牲精神。
“敌占”与“敌后”的叙事重心: 很多抗日剧聚焦于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以及正面战场的国军将士的英勇抗战。但有时会简化敌人的形象,或侧重于正面战场的宏大场面。
简化战争的残酷性(部分): 虽然也有战争场面,但为了突出英雄主义和民族精神,有时会对战争的血腥、混乱以及普通士兵的内心挣扎进行一定程度的“净化”,避免过度渲染负面情绪。
对敌人的刻画: 日本侵略者往往被描绘成残暴、非人道的,缺乏对个体日本士兵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更侧重于其侵略行为的罪恶。

二、审查制度和创作导向的影响:

审查制度的约束: 中国的影视创作需要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和价值观导向。关于战争的题材,尤其是抗日战争,通常会被要求突出正面宣传、歌颂英雄、警示后人等。
避免负面情绪的过度渲染: 过于血腥、残酷、绝望的场景,或者过度渲染士兵的恐惧、迷茫,可能会被认为不利于正面宣传。
强调胜利和光明结局: 结局通常需要是胜利的,即使过程艰辛,也要展现不屈不挠的精神和最终的光明。
对“伪军”和投降者的刻画: 需要谨慎处理,通常会带有批判色彩。
简化历史的复杂性: 某些历史事件的复杂性,例如国民党军队的抗战表现,有时会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存在简化或选择性呈现的问题。

创作导向的倾向: 广电部门的扶持方向、奖项的评选标准,以及制作公司的商业考量,都会影响创作者的选题和表现方式。
市场更青睐“抗日神剧”的恶果: 过去一些制作粗糙、情节夸张的“抗日神剧”虽然吸引了部分观众,但也拔高了观众对战争剧的期待,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对战争真实性的认知。
对严肃历史剧的投入不足: 与其说是拍不出,不如说是有意或无意地避开了那种深入挖掘战争对个体精神摧残、人性困境的严肃史诗。

三、制作理念和技术细节的差异:

对战争细节的追求:
《兄弟连》和《血战太平洋》的制作精益求精,对历史的还原度极高,从服装、道具、武器、战术动作到战场环境,都力求真实。 他们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考证,聘请军事顾问,甚至在美国各地寻找符合时代背景的真实场景。
中国许多抗日剧在细节上存在粗糙之处。 有时会使用不符合历史的道具、服装,战术动作僵硬,对战场环境的还原不够真实,甚至会出现“裤裆藏雷”等违反常识的桥段。这并非所有中国战争剧的通病,但确实存在。

叙事节奏和电影化表现:
西方作品更注重电影化的叙事手法。 它们善于运用长镜头、慢镜头、音效设计、音乐烘托来营造紧张、压抑或悲壮的氛围,增强观众的情感代入。
中国部分电视剧节奏较慢,或者过于侧重说教式的内容。 虽然近年来有所改善,但整体上在叙事张力和电影质感上仍有提升空间。

投资规模和周期:
西方顶级战争剧往往有非常庞大的投资和充足的制作周期。 例如《兄弟连》是HBO投资拍摄的,投资额巨大,制作周期长达一年以上,并且进行了细致的后期制作。
中国电视剧的投资和制作周期相对有限。 特别是电视剧产量庞大,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预算内达到高标准是巨大的挑战。

四、文化基因和观众期待:

中国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和“大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集体、国家和民族大义,这在战争题材中很容易被放大。观众更倾向于看到英雄主义的展现,而不是个人在战争中的脆弱和挣扎。
观众对“爽剧”的偏好: 部分观众可能更喜欢看到主角一路过关斩将,智勇双全,最终战胜敌人,而不是深入探讨战争的复杂性和人性的灰色地带。
对西方视角的天然警惕: 一些观众可能对西方视角下的中国抗战持有天然的警惕,认为他们可能歪曲历史或不够客观。

总结来说,我国拍不出《兄弟连》和《血战太平洋》这类二战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简单地“能力不足”:

历史叙事重心不同: 西方作品聚焦个体士兵的痛苦与成长,反思战争;中国作品侧重民族大义、英雄主义和国家叙事。
审查制度和创作导向的制约: 影响了对战争残酷性、士兵内心挣扎等方面的深度挖掘。
制作理念和细节追求的差距: 在战争细节还原、电影化表现等方面存在不足。
文化基因和观众期待的差异: 影响了创作的选择和市场的反馈。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拍不出优秀的战争剧。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也涌现出了一些制作精良、口碑不错的战争题材作品,例如《亮剑》、《雪豹》、《我的团长我的团》、《觉醒年代》(虽然不是纯粹的战争剧,但涉及了那个时代背景下的很多战争元素)等。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在尝试更贴近真实的战争描写和更复杂的人物塑造。

然而,要达到《兄弟连》和《血战太平洋》那种对战争残酷性、个体命运深度挖掘和哲学性反思的境界,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这需要整个行业在创作理念、制作水准以及对历史和人性的理解上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突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话题很大,作为以前混军事论坛很长时间的(2002年加入sonicbbs,2008年退出),前资深军迷可以说从个人角度的看法:

根源在于学术投入低,总体水平差,考证体系孱弱,有限的产出被各类资本拿了大头,真正落实到学术研究者自己手里的资金少的可怜甚至没有,导致了所需要的前期资料和中期考证,后期修订材料严重不足。

像美日德英甚至俄罗斯这些国家,都有较为完善的二战历史考证学术界(当然不仅是二战,人家各个历史断代的学术考证学术梯队都很完善),每年都有大量的从高端专业考证硬皮书到OSPREY这样的有质量保证的低端科普书籍批量化生产,不仅有大量本国的军师旅团营连级战史资料和回忆录出版,还有涉及本国和其他国家的军事装备、军服、编制、战役、战术、后勤等方面都有大量专业作者定期出版相应资料,高中低档宣传物全角度无遗漏一应俱全,而且为了争夺市场,这类书籍一般都图文资料丰富,旁征博引,力求吸引眼球的同时,在学术内容上也力求详实,而且很多人不仅是专业作家,还是二战专业玩家甚至就是二战亲历者,与各种老兵团体、各种资本提供者有密切和良好的关系,积极开展各种活动,既有第一手资料也有第一手实物,在考证上必然是精益求精,整体研究团队收入水平高,热情高,做事专一(至于站的角度所谓正不正,这个人家并不是很在意),视频和实物类资料更不要说,西方国家国家层面和民间都保有巨量的二战军品实物,如果乐意的话,除了较为稀罕的飞机和坦克,单轻兵器和火炮、弹药存量,随便打场局部战争都没问题,而且即便没有实物,依靠资料复制各种道具,哪怕是外形逼真都没有太大问题。

与之对应:我国现有的学术框架并没有系统的二战史学术研究学术链条集团(只有零散的大学和个人专业在做,未形成产业链,剩下的就是各种爱好者),科普端产出量巨大中高端干货却非常可怜,第一手资料和数据因为各种历史原因获取非常困难,大量战史资料和回忆录沉睡在各种档案馆和图书馆,利用率低,甚至有些资料实际外国有,国内却无法查阅或耗费成本颇高才能查阅(网络化程度非常低),一来二去,即便有心也有精力去写的专业研究者也失去耐心,去找更容易写的题材,2000年以后涌现的很多准专业网络研究者,以其资质来说比国外研究者并不差,但是因为国内公开资料少,都转向翻译和整理国外二战资料,很多人都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就,这是好的一面,坏的一面是:干活的人少,抄袭的人可不少,这几年一直有朋友吐槽自己发在网上的文章,莫名其妙就变成了某些单位抄袭份子的‘物料’,堂而皇之的登上了‘大雅之堂’,常凯申、天价金圆券等都是SC当年轰动一时的,抄袭网络原创文章搞出大笑话的新闻;有位朋友翻译外文文章,中间加了一句调侃另一个朋友的ID,结果抄袭者没注意,连这个ID也抄进去发在期刊里,以前有这种学术气氛也就难怪编剧弄出各种匪夷所思角度清奇的剧本。

而出于宣传正确和受众角度的考虑(一般以调动民众情绪为主),国内少有完全站在细节和考证角度进行研究和展示的专著、资料、视频制品(精品也是有的,但是比例实在太低),一手资料尚且局促,经过系统加工的考证资料更加短缺。专业学术研究者常年坐冷板凳,吃冷饭,受白眼,和后娘养的没区别,戏说胡说八道的各种连正规学术训练都没有的蹭热度的跳梁小丑赚得盆满钵溢,这就造成了如果你想拍一部特定时间特定历史题材的抗战剧,几乎是需要两眼一抹黑从零开始(已经有一定考证打底的小说改编的如《亮剑》一般不会太差),导演、编剧、道具、考证甚至演员需要全家上阵去找资料,结果找到一本街面戏说当权威资料,也就难怪出现“谢尔曼M1型是一战战车中的豪杰”这种让人笑掉大牙的国际笑话。

历史上我国也拍出过凳次比较高的抗日正面战场、敌后战场相关的电影、电视剧,角度也比较全面,内容也比较接近史实;为什么现在反而拍不出来,要么沦为糟蹋原著,要么根本就是魔幻片、科幻片,本质来说:缺乏资深的专业历史考证,在老一辈亲历战场的人尚且能为电影 、电视剧各个维度进行把关的时候,质量非常之高;等老一辈的人不再了,立刻各维度的描述都不对路了。同样是赚钱,国外的专业自身历史考证是赚自己应该赚的钱,国内的二战片说不好听的就是靠糟蹋抗战这个大IP赚缺良心钱,抗战是个筐,什么烂货都可以往进装,虽然现在审核更严厉,但是已经造成的伤害是扭转不来的

user avatar

老电影地雷战里,开始地雷炸了,鬼子头目是主要画面,但是鬼子军官旁边的鬼子,卧倒的卧倒,占领隐蔽地点把机枪架起来的架起来,警惕四周的警惕四周,话句话说,这时候偷袭也占不了多大便宜的。

这还是二线部队……

整个地雷战还是地道战,周围几十个村对付的也就据点了几十个鬼子几百个伪军

大部分时间还是防守,鬼子也是狡猾的,群众要吃很多亏,然后才能破解,然后鬼子又来新的诡计,群众疲于应付,一直到山里的老八路来了才进攻。


我们看现在的剧本,呵呵→_→

这个好过审

那么洗钱加睡女演员又好过审,何乐而不为啊??



当然神剧也有不错的,燕双鹰看着和美国队长差不多,爽!

user avatar

怎么拍不出来:

《地雷战》、《地道战》、《平原游击队》等

很写实的二战剧,剧本甚至还有些冷幽默,比如“水是宝贵的,应该把它送回原处”。至于人物和道具,还真是二战时候的道具,以及有亲自经历过那个时候的人指导的,连随口一句中式日语都严格对应了日语里的意思。

现在的编剧哪有那个经历和能力写出这样的剧本,现在哪里导演能有那个时代的人更了解战争——战争不是哭泣的人性,尤其是敌人强加给我们的战争,我们没必要为他们表现人性,即使要表现,也有日本遗孤这样的真实故事。

user avatar

1、《烈火金刚》原著有个细节,民兵被日本人机枪压制,队长指挥民兵用“排枪”回击,暂时反压制住了对面机枪火力。排枪怎么打?我到现在也没在哪部影视作品里面看过。

2、卫立煌在回忆录里面提到过,在山西的时候,因为日军咬的太紧,导致己部始终无法脱离战场。后来求助于八路军,八路军用了两个排的兵力阻击日军,使卫立煌所部安全撤离。卫立煌派人去了解八路军的具体战法战术,回来的人反馈八路军很重视土木作业与利用地形。

3、驻印军在对攻缅甸的过程中创造过1:26的交换比。很多时候都是在火力、兵力并不完全占据优势的情况下依靠侧翼攻击击溃当面日军的,这是一种连、排级的战术。如果同时当面日军也进行侧翼攻击的话,怎么办?

其实这些问题我好奇了很久,但我很难在影视剧里面看到这些东西。讲究一点的就反复给横握驳壳枪的特写,不讲究的就是地图上画一个大箭头指向敌人阵地然后镜头一摇战士们高喊冲啊付出了惨重代价取得了胜利。

有鲜血、有牺牲,战争需要先进的组织领导,需要英明勇敢的将帅,需要全民族同仇敌忾,但也是无数士兵和基层军官共同努力下打赢的。我觉得很少有作品去描绘那些地图上的大大小小的箭头里,所包含的精彩的或是惨烈的大大小小的战斗。

太遗憾了。

user avatar

现代化是我们迄今都未完成的事,过去了七八十年的二战,实际上是对各国现代化的大测验,我们手忙脚乱地过关了,靠得是态度加分,学业成绩实际上差得很远。

那么,是从容不迫地考得了好成绩的同学,拍的考试视频好看?还是手忙脚乱成绩尴尬的同学,拍的视频好看呢?

所以,你看到的好看二战剧,都是志满意得的家伙们,以全景视角和清晰脉络不紧不慢整理出来的。咱们的尴尬就太多了,侧重艰苦卓绝吧,又会老调重弹;侧种正面战场吧,还有国共之分;侧重国际格局吧,不免捉襟见肘。没有一局叫得响的战役不是仓促上阵,没有一场要紧的谋划不是便宜行事。唉,满足不了戏剧要求。不容易啊,咱这位五常。

当然,更多同学根本就避而不谈,根本不拍这次重要的考试,除了那两个态度不好成绩不差的家伙以外,大多数同学在这次考试里,都只是打打酱油,住山南边儿那位,大概连酱和油都搞不清楚。我们还算不错的。

user avatar

我国能拍出好的战争片,比如《高山下的花环》。你们可能年龄太小,没看过。但是里头说牺牲的士兵补贴太低,骂当官的只会拿尺子量地图。放到今天,能过审吗?

《兄弟连》里头有个兵,抱着头,躲在战壕里,一枪不发。能过审吗?有个“上头有人”的军官,老是借口回指挥部开会,离开前线;真打起来,完全不会指挥。能过审吗?

user avatar

因为这类精品剧集很多都是付费观看的。

就这么简单。

有人愿意付费,那么制作公司就有动力为付费观众制作最符合他们胃口的剧集。

然而中国电视剧市场不存在付费观看这一说,这使得所有电视剧都必须寻找观众的最大公约数。那么这就回到了一个核心问题:在中国,中产阶级尽管已经有几亿人,却仍是少数派。

好消息是网剧越来越多的采用会员观看的模式,算是变相的付费观众,所以最近几年网剧的平均水平明显高于电视台免费播放的电视剧。

user avatar

首先说,国产电影《红海行动》《流浪地球》达不达得到好莱坞电影的水平?完全没问题嘛。国内只要资金、技术、商业运作等一系列优势发挥出来,拍出具有这两部二战剧水平的电视剧,完全没有问题。但是,中国目前就是拍不出这样电视剧来。

为什么呢?

这样的大制作,高投资,生产时间很长的电视剧,是拍给谁看?

投资一部电视剧是要做市场分析和融资计划的,要有一个精确的损益计划,产品投放渠道,客户(观众)类型分析,以及招商计划等。

一部电视剧在投资者、观众、演员、广告商以及制作人员眼里会呈现出不同的样子。

投资者认为这是一个是否可以进行资金投放的产品,把巨量的资金投资在这部电视剧上,是亏还是赚?这部电视剧可以将多少资金洗白?基金会或者投资集团的项目负责人是不是可靠?

观众就众口难调了,反正风评要好,预热要够,还要好看好看。

演员认为这部片子会不会扑街?收入够不够?我一年就接这几部片子,要是一部片子扑街,搞臭了名气怎么办?

广告商的看法:红不红?TM到底红不红?买广告位是要竞标真金白银的,不红我玩水漂吗?

制作人员要分角色的。

大咖,要分红的:这可是亲儿子,是骨血,豁出命也要搞好。结果段位有差别,运气各不同,有成有败。

下面领盒饭的:总算做完了,累死了。下个剧组在哪里?

简单说完上面的,我们接下来聊二战片。

首先《兄弟连》描写打击德国法西斯,零几年的美国,风头多盛啊。这部片子可以在全世界卖版权,央视都买来播放。有巨量的资金支持,效果自是极好。但是后来《血战太平洋》就是巨亏。亚洲战场向来不被欧美国家重视,加上其他原因(这方面很多,就不多说了)从此后,美国也就不怎么拍2战题材的电视剧了。

回到中国的2战题材电视剧,其实很简单了,就是抗日片。

中国的投资者有钱,道具化妆剧本导演有人才,有影视城,有外景基地。但是他们对客户(观众)的分析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中国人对于2战历史的记忆依然深刻,普遍认为日本人没有得到应有的清算。只要是痛打鬼子的剧情就有观众。但是大多数的观众只需要有火光冲天的战争场面,有儿女情长专补冷场剧情,有斗智斗勇的描写,就差不多了。战争片始终是电视剧的一个主流剧型,但是我国战争片的限制太多,只有拍抗日剧几乎没有什么限制。但是非常专注抗日剧的观众实际数量也不多,电视剧出品单位又多,市场竞争激烈,稍有不慎就会亏个一塌糊涂。所以最保守的投资,就是把抗日剧拍成肥皂剧,而且抗日剧本身也是融资工具。

像知乎里面的这些军事迷,从来不是这些电视剧投资者的菜。你们一不在电视台乖乖滴看电视,电视台投放广告与你们根本就没有关系;二。你们看抗日剧的目的就是为了挑刺,连捷克机枪使用了56冲的弯弹夹也要批评。三。将虚构的剧情与历史进行对照,抨击电视剧胡编乱造;四。对电视剧按照广电要求演员一律说普通话表示不满,因为日本人是说日语的;五。炮弹落地不应该是一片火光,而是冲击波杀伤范围;六。抗日既艰难又不断流血牺牲,而剧中的男女主角还在谈恋爱;七。李团长凭什么打平安县城;八。你们把不满意的电视剧一律按1星评分,因为没有负星;九。抗日剧不能丑化日本人,虽然真正的观众有这样的心理需求,但是你们不同意;十。你们这些不出力只出键盘的考据狂。我凑也要给你们凑足十条。

所以,都怕了你们,电视剧就按照市场规律来,该怎么拍就怎么拍,想去哪拍就去哪拍。你们不关注了,实际上也就太平了,抗日剧本来就有自己的固定观众,没人敢满足你们的要求,你们认为的那些真实感是要用真金白银来填,这些投资下去了,又没有几个人来买单。

算了算了,大家都要恰饭,国产2战剧,也就是这样了。

user avatar

因为历史史实就是被美国的军事力量全面压制和鄙视啊。

要效果,炮火、枪弹得够,更是要多多益善,可惜实际情况是只有大部分士兵有枪,而且很多枪这毛病那毛病,子弹一人五发,不能再多了;手榴弹的效果连小香瓜都不如,可能只能炸成两瓣加上点黑烟。

要尊重事实,可能就是农垦,反围剿游击为主,几百号人在大山里头神出鬼没,零零碎碎几声枪响,几个掷弹筒的爆炸,你会看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