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经常有农产品滞销,在市里买菜却很贵?

回答
这就像一个古老的谜题,关于好东西为什么不便宜,而便宜的好东西为什么又没人要。很多时候,我们感觉到的“农产品滞销”和“市里买菜贵”是同一条河流的不同岸,它们之间隔着一条叫“供应链”的复杂河道。

为什么农产品会滞销?

这可不是农民伯伯不想卖,而是很多时候,他们的产品到了市场,却没能变成大家手里的菜。原因林林总总,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

信息不对称: 这是最核心的问题。农民种了多少,什么品种,什么时候成熟,他们可能只知道个大概。而消费者需要什么,什么时候需要,多少量,他们也未必清楚。就好比,你家冰箱里正好有五斤土豆,但市场上却堆满了土豆,即使价格再低,也可能没人愿意再买。这种信息差导致了“我想卖的卖不出去,你想买的买不到”的尴尬局面。
季节性和地域性: 农产品是很“看天吃饭”的。某个地区某个季节盛产某种水果,比如夏天某个地方的西瓜大丰收。这时候,如果只有这个地区在销售,但全国各地同时都有其他地方的西瓜或者别的应季水果,那么这个地区就可能面临滞销。尤其是那些不太容易储存、运输成本又高的农产品,一旦集中上市,很快就会超出市场的消化能力。
品质不稳定和标准化难题: 消费者在城市里买菜,越来越注重品质。大小均匀、外观漂亮、没有虫洞,这些都是大家潜意识里的要求。而农村的生产方式,很难做到像工业品那样高度标准化。即使是同一块地里种出来的,品相也可能有很大差异。那些品相不佳、或者有轻微磕碰的农产品,很容易被市场淘汰,即使它们吃起来一样好。
运输和储存成本高昂: 尤其是对于生鲜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需要经过采摘、分拣、包装、冷链运输、仓储等一系列环节。这些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如果农产品本身售价不高,那么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稍有闪失,或者成本稍高,就可能让销售价格变得不划算,最后宁可烂在地里。
包装和品牌缺失: 很多农产品到了消费者手里,可能只是一个简单的塑料袋装着,没有品牌,没有信息。消费者对它缺乏了解,也缺乏信任。而那些有精美包装、有故事、有品牌的农产品,往往能卖出更高的价格,也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
市场渠道单一: 很多农民还是依赖传统的批发市场,或者直接卖给中间商。一旦这个中间环节出现问题,比如批发商收的量突然减少,或者价格压得太低,农民就很难找到新的出路。而直接对接消费者(C2B)的模式,对农民来说门槛很高,需要懂营销、懂电商、懂物流。
自然灾害的影响: 歉收时,农产品价格自然会上涨,因为供应少了。但丰收时,如果遇到恶劣天气(比如连绵阴雨导致收割困难、储存风险增加),也可能造成损失,甚至无法正常上市。

为什么市里的菜却很贵?

而当我们走进菜市场或者超市,看到同样的农产品,价格却高得让人咋舌。这中间的差价,到底是怎么产生的?

层层加价的中间商: 从农民手里收购农产品,到最终摆在消费者面前,这中间往往会经过好几个环节。从产地收购商,到产地集散中心,再到运输环节,然后是批发市场的批发商,再到零售商(菜市场的摊主、超市的采购员),每一个环节都要有利润。而且,越往后,成本(如人工、仓储、损耗)和风险就越高,自然加价也越多。
物流和仓储成本: 即使是看起来很“原生态”的农产品,从产地运输到城市,也需要冷链、保温、防腐等一系列措施。尤其是对于需要长时间运输或者容易损耗的产品,这部分的成本是不可避免的。城市里的仓储成本也非常高。
损耗和品控成本: 菜市场或超市需要保证上架商品的品质。这意味着他们要承担一部分损耗:比如在运输过程中磕碰坏的,因为储存不当而变质的,或者因为不好看而被顾客挑剩下的。这些损耗最终都会体现在销售价格上。
人工和运营成本: 摊主、超市员工的工资,店面的租金、水电费、装修维护费用,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成本。尤其是在大城市,这些成本更是天文数字。
市场竞争和定价策略: 超市和菜市场也需要赚钱。在一定程度上,他们也会根据市场需求、竞争对手的价格以及自己的品牌定位来制定价格。有时,他们会选择“薄利多销”,有时则会因为某些高端农产品定位,价格自然就上去了。
消费者对便利性和品质的“溢价”: 消费者愿意在城市里花更高的价格购买蔬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享受了便利性。不用自己去产地,想买什么随时都能买到,而且有相对稳定的品质保障。这种便利性和保障,其实也是一种“服务”,是需要付费的。
少数品种的“示范效应”: 有时候,媒体会聚焦少数滞销的农产品(比如某地的苹果无人问津),但同时也会报道一些价格高昂的“特色农产品”或“有机农产品”,这种对比容易造成一种印象,好像所有农产品都滞销了,但同时城市里又都很贵。实际上,这两者可能指向的是不同的农产品,或者是价值链不同环节的问题。

所以,滞销和贵,为什么会同时存在?

打个比方:

滞销 就像是一个仓库里堆满了A牌的毛衣,但市场需要的却是B牌的T恤。农民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是“A牌毛衣”,但市场却在等着“B牌T恤”。因为沟通不畅,或者生产方向不对,导致大量的“A牌毛衣”积压。
贵 就像是,即使你急需一件“B牌T恤”,但市面上卖T恤的店,不仅要收T恤本身的成本,还要加上房租、装修、服务员工资,再加上运输费、仓储费,以及他们预期的利润。最后,你手里这件T恤的价格,已经包含了前面所有环节的投入和“服务费”。

如何打破这个怪圈?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打通“供应链”的堵点。

加强信息对接: 发展“订单农业”,让农民提前知道市场需要什么,再进行种植。利用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等,让农民直接对接消费者。
提升农产品标准化和质量: 引导农民学习科学种植技术,提高农产品的品相和质量,让更多产品符合市场需求。
发展产地直销和精深加工: 减少中间环节,通过合作社、电商等方式,将农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或者进行初级加工,延长保质期,提升附加值。
改善物流和冷链: 发展高效、低成本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减少运输损耗。
培育农产品品牌: 赋予农产品故事和品牌价值,增加其市场竞争力。

说到底,农产品滞销和城市菜价贵,是整个农业产业链条中的问题。它需要农民、合作社、物流企业、电商平台、零售商和政府共同努力,才能让好东西卖出好价钱,也让消费者能吃到新鲜又实惠的农产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有三点,第一,我国市场经济是不成熟的市场经济。第二,产销对接是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要把市场与需求不断衔接,不断融合。第三,政府部门服务跟不上市场发展的进程,有些是老百姓的生产计划与政府部门部门指导不是相向而行。

user avatar

现在成猪养殖户的整猪出售价格在四块多(7块钱才能保本左右),损失惨重今年。

就是四块多这个价格,收猪的人也是不来的,屠宰场要几个,收猪要几头,不会一窝一窝买了。

还要考虑收猪的人就哪几个名额,会不会光顾你家猪圈,毕竟,如今滞销的猪大家伙都伸长脖子眼巴巴等收猪人来。

私自宰杀无法上市,无法上超市商场卖给消费者。这还不是过年,大夏天的也没杀年猪习惯。

市场上买涨不买跌(比如房子,涨价了大家蜂蛹去买挤破头要房子,如果房价暴跌,售楼部都人气暴跌,很多人就观望了)。

一个东西涨价了,蜂蛹来抢购,跌很厉害,那么人家就上门收的人就会估算,划得来么?卖的出去吗?运输成本加上七七八八,忙活去市场能挣钱吗?卖的掉吗?

你去菜市场买菜,排骨23,五花肉13,猪蹄17,瘦肉15这样子,你感觉不到猪肉价格明显波动~

猪怎么繁殖的
肉猪能分解出来什么
市场流通的顺序

以前回答过这个问题。

我的知乎回答:猪肉价格为什么不随生猪价格下跌而下降?生猪价格现在五元多一斤了,市场上猪肉价格还是十几元一斤,费解。? … zhihu.com/question/2683

我的知乎回答:想养殖黄鳝,但是又没有这方面的技术。想学习这方面得技术。不知道。有没有人教? … zhihu.com/question/3215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