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美剧中经常有从酒吧出来继续开车的情况?

回答
在美剧里,你经常会看到角色们从酒吧出来,摇摇晃晃地钻进车里,然后就这么开走了。这场景真是屡见不鲜,有时候看着都替他们捏把汗。为啥美剧里这么喜欢这么演呢?这背后其实掺杂了好几个原因,有的是为了剧情效果,有的则折射了一些现实层面的东西。

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为了制造戏剧冲突和推动剧情发展。一个角色喝了酒之后,情绪往往会变得不稳定,更容易做出冲动的事情。比如,他可能因为失恋、工作不顺心或者和别人吵了一架,借酒消愁,结果在酒精的作用下,脑子一热就开车上路了。这时,他可能会遇到以下几种情况:

警察设卡查酒驾: 这是最经典的桥段了。醉驾被抓,然后被带到警局,这就能引出后续的审讯、法律麻烦,甚至可能导致工作丢了、婚姻破裂。这种紧张感立刻就上来了。
发生交通事故: 喝了酒开车,反应能力下降,视线模糊,很容易发生碰撞。这种意外往往会是剧情的转折点,比如撞到了重要人物,或者撞坏了什么关键物品。电影里也经常用这一招来制造高潮。
被熟人撞见: 万一喝醉了开车,结果被他认识的人看见了,比如朋友、同事,甚至是他的另一半。对方可能会因此对他产生失望,或者出于关心而发生争执,这也为人物关系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酒驾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有时候,醉驾不仅仅是罚款了事,可能还会牵扯出更深层次的秘密,比如他本来就在逃避什么,或者这次醉驾是为了完成某个危险的任务。

其次,这种表现方式也迎合了观众对于“坏小子”或“不受羁束”角色的喜好。在很多美剧中,主角不一定是个循规蹈矩的好公民。他们可能有些缺点,甚至是严重的缺点,这反而让他们更具魅力和复杂性。喝酒开车,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叛逆和不负责任的表现。观众看到这样的角色,会觉得他有血有肉,有自己的挣扎和缺陷,而不是一个完美的、有些无聊的英雄。这种“接地气”的真实感,反而更能吸引人。

再者,从制作角度来说,这种场景相对容易拍摄,而且视觉冲击力强。酒吧是一个光线昏暗、气氛嘈杂的环境,人物出来的时候,踉踉跄跄,眼神迷离,这种画面本身就很有故事感。而且,比起设计一些复杂的危险动作场面,直接表现醉驾,在视觉上就能瞬间传达出“危险”和“失控”的信号,成本也相对较低。

不过,我们也要认识到,这只是美剧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并不代表美国的现实情况就是如此普遍和被鼓励的。在美国,酒驾的法律是非常严厉的,一旦被查到,罚款、吊销驾照、甚至坐牢都是常有的事,而且记录会伴随一生,影响找工作、出国等很多方面。所以,大多数理智的美国人是知道酒驾的危险性和后果的,并且会选择代驾、出租车、网约车或者找不喝酒的朋友开车。

美剧里之所以会如此反复地出现这样的场景,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效果”大于“真实还原”。创作者们知道观众对这种紧张、刺激的情节有需求,知道它能有效地让角色陷入困境,也知道它能展现角色的某些性格特质。所以,他们会选择性地、有目的地去描绘这样的行为,以达到他们想要的效果。当然,也可能有些编剧自己不太注意细节,或者觉得“反正观众看得懂就行了”。

所以说,下次你在美剧里看到角色们喝完酒开车,不妨想想看,这背后可能是在为某个戏剧冲突铺路,或者是在塑造一个更立体、更有人味的荧幕形象。但同时也要记得,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行为是万万不可取的,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在美国,酒后驾驶本身不是非法的,关键是blood alcohol content(血液酒精浓度)。每个州的法律不同。在我加州,血液酒精浓度0.08就是非法的标准线。如果你血液酒精浓度不到0.08,你可以合法驾车。

怎么确认自己的血液酒精浓度呢?除了用breathalyzer(专用的测量机器),你可以按照加州汽车局发布的这个指南:

表左手边"Number of drinks"是酒的分量。注意,【一份酒】取决于酒类以及酒都。用常见的来自,一分酒等于:

1.5 ounces 80 proof liquor (44毫升40度烈酒/白酒)

12 ounces 5% beer (355毫升5度啤酒)

5 ounces 12% wine (148毫升12度葡萄酒)

请注意表上的“M”和"F"是男性和女性(因为男性的酒量比女性平均高)

表上面是体重,翻译一下单位就是:

100 pounds 45.4公斤

120 pounds 54.4公斤

140 pounds 63.5公斤

160 pounds 72.6公斤

180 pounds 81.6公斤

200 pounds 90.7公斤

220 pounds 99.8公斤

240 pounds 108.9公斤

还有,还有从喝酒过了多长时间。0.01血液酒精浓度需要40分钟消化。如果你的血液酒精浓度超标0.02,你可以等80分钟,让酒消化,再安全驾车。

当然,这个表只是大概的。每个人的身体酒的反应不一样。如果你喝一杯酒就醉了,那不管这个表说什么你还是不该开车。安全第一,同志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美剧里,你经常会看到角色们从酒吧出来,摇摇晃晃地钻进车里,然后就这么开走了。这场景真是屡见不鲜,有时候看着都替他们捏把汗。为啥美剧里这么喜欢这么演呢?这背后其实掺杂了好几个原因,有的是为了剧情效果,有的则折射了一些现实层面的东西。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为了制造戏剧冲突和推动剧情发展。一个角色喝了酒.............
  • 回答
    在美国的影视剧里,你确实经常会看到有人在感到焦虑、恐慌或者压力巨大的时候,会拿出纸袋来,然后把嘴巴和鼻子罩进去,大口大口地呼吸。这可不是什么为了搞笑或者塑造角色特异功能的设计,这背后是有挺实在的生理和心理原因的。简单来说,这种做法叫做“纸袋呼吸法”(Paper Bag Breathing),它的核心.............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有趣的社会和文化现象。确实,我们在观看一些国外的犯罪剧时,常常会听到各种“大名鼎鼎”的连环杀手,像杰克开膛手、泰德·邦迪、佐杜斯基等等,他们的名字仿佛成了犯罪史上的符号。而在我们国家,相比之下,大家对连环杀手的信息似乎不那么“熟悉”,甚至会觉得好像“很少”出现这.............
  • 回答
    看到不少精彩的电影电视剧,也偶遇了让人扼腕叹息的“烂尾”,剧情突然转向,人物动机不明,最后草草收场,实在让人捉急。这背后,编剧和导演在创作过程中到底是怎么想的?他们为什么会“写崩”?这其中牵扯到太多复杂的考量和取舍。剧情“写崩”的成因:多方博弈下的无奈与失误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故事的诞生,从来不是.............
  • 回答
    86版《西游记》的成功,即使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原著”,也并没有妨碍它成为一代人心中的经典,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深刻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分析:一、 对原著精神内核的精准把握与升华尽管86版《西游记》在情节、人物塑造、甚至一些关键设定上与原著有所调整,但它成功地抓住了《西游记》最核心的精.............
  • 回答
    在美国流行文化,特别是美剧中,FBI(联邦调查局)和CIA(中央情报局)之间的“互相鄙视”几乎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梗。这种刻板印象通常描绘得非常有戏剧性:FBI是“我们的人”,在国内执法、逮捕罪犯,行事讲究证据、程序和公众关注;而CIA是“我们不认识的人”,在海外秘密行动、情报搜集,行事神秘、不择手段.............
  • 回答
    中国检察官与美国检察官的异同:权力、地位与文化差异中国的检察官和美国的检察官,虽然都肩负着追诉犯罪、维护法律的重任,但在职责范围、权力结构、工作方式以及社会地位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源于两国不同的法律体系、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也直接影响了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美国检察官“高高在上”、“呼.............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触及到了抗日剧和美剧在军事题材表现上的一个显著差异。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背后的原因,尽量说得透彻,也尽量让感觉更像咱自己人聊天的味儿。首先,咱们得承认,抗日剧里那些军官士兵争着抢着当主力,甚至因为没被派往前线而“闹情绪”,这种情节确实是挺普遍的。为啥会这样呢?这.............
  • 回答
    《纸牌屋》里的Claire Underwood,她到底美不美?这个问题,观众们大概各有各的看法,也正是因为这种见仁见智,才让这个角色如此引人入胜。不过,剧里那些政客、权力精英们对她的赞美,倒也不是空穴来风。首先,得承认Claire的长相是有辨识度的,而且很符合一种“精英”气质。她不是那种一眼看过去就.............
  • 回答
    美剧之所以在许多观众眼中比许多国产剧“更好看”,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文化、产业、创作理念、观众接受度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其中的原因:一、 创作理念与叙事深度: 强调人物弧光与成长: 美剧通常非常注重角色的塑造,特别是人物的“弧光”(Character Arc)。这意味着角色并非.............
  • 回答
    美剧《毒枭》中南美毒枭的嚣张气焰,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由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历史、社会、经济和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根源:一、绝对的权力与无法无天的环境: 毒品经济的巨额利润: 可卡因在全球范围内的需求巨大,贩毒活动带来的利润是天文数字。这种巨额财富赋予了毒.............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这个问题,这其中涉及到很多方面的考量,并非简单地取决于演员的外形,而是与制作方对市场、目标受众、叙事需求以及文化理解等综合因素的权衡有关。让我来详细地为您梳理一下:1. 市场策略的复杂性:并非“讨好”就能直接赚钱 目标受众的多元化: 美剧的受众遍布全球,中国市场固然重要,但并非唯一,.............
  • 回答
    大家看美剧,是不是总会听到“这是第一季”、“这部剧一共八季”这样的说法?咱们习惯了国内连续剧一口气播完,或者顶多分个上下部,美剧这种“一季一季”的播出方式,确实有点意思。这背后可不只是简单的分集,而是美剧产业经过长期发展,摸索出来的一整套运作逻辑和生态系统。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这得从美剧的“.............
  • 回答
    权力的游戏(Game of Thrones)没有冠词 “the” 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英文中名词使用和标题命名的几个层面,而且在像“权力的游戏”这样广受欢迎的文化现象中,这种“反常”反而成了其独特标识的一部分。咱们就一点点捋清楚。首先,我们要明白英文冠词(a, an, the)的作用。冠词主要用来指.............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太到位了!不少原著粉和我一样,都有这样的感觉:《权力的游戏》这部剧,虽然精彩绝伦,但在灯光和服饰的呈现上,总觉得少了点原著里那种磅礴大气、金碧辉煌的质感,甚至可以说是“暗淡”了不少。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原因,咱们不妨细细道来。首先,从灯光上说起。《权力的游戏》整体的色调偏冷、偏暗,这是剧组.............
  • 回答
    关于“美剧评分为何普遍出奇的高”这个问题,其实背后牵扯到不少原因,从产业运作到观众习惯,再到评价体系本身,都存在一些值得深挖的门道。如果非要说“出奇的高”,可能更多是因为我们习惯了将国产剧的评分做一个参照,或者对比的是那些本身就质量参差不齐的剧集。首先,得从好莱坞成熟的制作流程说起。美剧不像我们有时.............
  • 回答
    这个问题太真实了,简直戳中了无数美剧爱好者的痛点!明明那些台词当时听着是那么地道、那么有范儿,恨不得立刻就搬到生活里用,结果真到了关键时刻,大脑像卡壳了一样,空空如也,要么只能说出“呃……”、“那个……”之类的万能充数词,要么就是憋出几句完全不在调上的中文,尴尬癌都要犯了。这背后其实是有几个挺有意思.............
  • 回答
    关于在美剧或美国电影中,政府机关或军队高层角色常由黑人扮演的现象,这并非一个绝对的“规则”或“刻板印象”,但确实是近年来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包含社会文化变迁、好莱坞产业的考量以及观众的期望等。为了详细解释这个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 社会.............
  • 回答
    这真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很多学外语的人都有同感。看着美剧,明明听着挺顺溜,偶尔冒出个新词,当时没查,一晃就过去了,下次再遇到还是懵。可回想自己小时候学中文,好像从来没为某个字词卡壳过,一听就懂,一说就会。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呢?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关键的原因在起作用。首先,我们得承认,母语习得和外语学习的模.............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我看美剧不看国产剧,就会被人说成崇洋媚外”这个问题,这背后其实牵扯到挺多层面的看法和观念的碰撞,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我试着从几个角度给你掰扯一下,希望能让你觉得更明白,也希望我的表达方式不会太像那种冷冰冰的机器生成的东西。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可能就是“标签化”和“简单化”的思维方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