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民科民哲基本都是男性,而很少有女性?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社会文化、历史以及个体选择等多个层面。在我看来,民科民哲领域女性参与度相对较低,并非因为女性在逻辑思维、科学探究或哲学思考方面存在固有缺陷,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我们要理解“民科”和“民哲”的语境。这些通常是指那些非科班出身、不属于官方科研或学术机构、但对科学或哲学抱有浓厚兴趣并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研究和思考的个体。他们可能是业余爱好者,也可能是在某个领域有独到见解的个体。

历史和社会因素的长期影响:

1. 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科学和哲学作为高度专业化的领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主要集中在男性群体。女性往往被限制在家庭角色中,或被引导从事被认为更“适合”女性的职业,比如教育、护理、艺术等。这种教育上的隔阂自然导致了早期以及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能够系统学习科学和哲学知识的女性数量就少得多。这种历史遗留的影响,使得男性在这些领域积累了更深厚的“传统”和“声势”。

2. 社会性别刻板印象: 科学和哲学一直以来都被贴上了“理性”、“逻辑”、“抽象”、“严谨”等标签,而这些标签在很多文化中被潜移默化地与男性特质联系在一起。反之,女性则更多地被关联到“感性”、“情感”、“直觉”、“生活化”等方面。这种刻板印象会影响社会对女性参与这些领域的期望,也可能在无形中劝退一些女性,让她们觉得这些领域“不适合”自己。

3. “英雄主义”和“独行侠”的文化: 很多民科民哲的形象,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些挑战权威、在象牙塔外探索真理的“伟人”形象。这种“英雄主义”的叙事在历史上更倾向于围绕男性展开。而女性在科学和哲学史上的贡献,虽然存在,但很多时候被边缘化、被遗忘,或者其成就被归于男性。这种叙事的缺失,也使得女性在“为科学/哲学献身”的这种文化吸引力上相对弱势。

当下和个体层面的原因:

1. 时间与精力的投入: 科学和哲学研究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很多女性仍然承担着家庭和社会关系中更重的责任,比如育儿、照顾老人等。在有限的业余时间里,选择投入到需要高度专注和系统学习的民科民哲领域,可能会面临更大的挑战。相比之下,如果男性在家庭责任相对较轻,可能更容易将精力投入到个人兴趣和探索中。

2. 社区和社交环境: 民科民哲往往形成一些非正式的社群、论坛或交流圈。如果这些社群早期主要由男性构成,那么其文化、话题设置、交流方式都可能更偏向男性。新加入的女性可能会因为不熟悉环境、难以融入,或者觉得话题与自身关注点不符而感到疏离。一个长期缺乏女性参与的环境,很难吸引新的女性加入,形成了一种“男性主导”的惯性。

3. 自我认同与自信: 长期以来,社会信息不断强化“科学是男人的事”、“哲学是深奥男人的思想”等观念。即使女性本身对这些领域有兴趣,也可能因为缺乏榜样、缺乏同伴的支持,以及社会环境的“不友好”,而产生自我怀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不够格”,或者不如男性“有天赋”。

4. 表达与发声的平台: 即使有女性参与,她们的声音和观点也可能面临被忽视、被质疑,甚至被“性别化”对待的风险。例如,一些女性提出的观点可能被认为“过于感性”、“不够客观”,或者即使观点本身是深刻的,也会被优先关注到其“女性身份”上,而非思想本身。这种不被认真对待的经历,也会打击女性进一步参与和发声的积极性。

5. 兴趣领域的分布差异(可能存在,但需谨慎讨论): 虽然不应过度概括,但一些研究表明,在普遍意义上,人们的兴趣领域可能存在一些性别倾向。这可能与成长环境、社会引导等有关,而非生物决定。例如,一些女性可能在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心理学等领域找到更强的共鸣点,这些领域虽然也涉及哲学思考,但可能与传统意义上的“硬科”或“思辨哲学”有所区别。

总结来说, 女性在民科民哲领域参与度较低,是一个复杂现象,是历史、社会、文化、教育、家庭以及个体选择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它并非源于女性能力或兴趣的缺失,而是因为她们在进入和持续参与这些领域时,往往需要克服更多的社会壁垒和心理障碍。

当然,时代在进步,情况也在发生变化。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女性在科学、哲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她们的参与也会逐渐改变这些领域的生态,带来更多元化的视角和思考方式。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不同性别背景的人们,都能自由地探索科学的奥秘,追寻哲学的真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王阳明,一个管刑案、带兵的,去研究哲学,还敢反对高考专家组首席权威朱熹的观点。这在知乎定义中,坐实了是民哲吧?

钱穆,半张像样的文凭都没有,就敢质疑他老师吕思勉的看法吗。这在知乎,又是铁定的民科吧?

为啥都是男的?------- 男人书呆子多。你见到过女人看书看得一个书架摆不下的吗?我是在知识分子堆里长大的,女教授也见过好几个。家里的藏书普遍比男教授少得多。至于非知识分子,阅读量的差异就更大了。

user avatar

女权主义者全是民哲。

“掌握唯一真理打破常识定律,循环论证无敌论,有被害妄想,积极向世界传教”,

所以如果算上民哲数量,那么男性把民科民哲全加起来都不及女性的十分一吧。


也许有女权想复读我上面那段话,这就是女权民哲发明的永动机,那就是男权。一个不存在的魔鬼大反派概念被女权放在对立面来反证自己的唯一正义性。但这个女权虚构的大反派又只为了反对女权而生,女权是为了打倒男权。然后就循环论证起来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社会文化、历史以及个体选择等多个层面。在我看来,民科民哲领域女性参与度相对较低,并非因为女性在逻辑思维、科学探究或哲学思考方面存在固有缺陷,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民科”和“民哲”的语境。这些通常是指那些非科班出身、不属于官方科研或学术机构、但对.............
  • 回答
    “民科”这个词本身带有一些贬义色彩,通常指的是那些没有经过专业学术训练、缺乏严谨科学方法论,但又热衷于科学研究的民间科学爱好者。而“哲学”则是一门以根本性、普遍性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探讨的是存在、知识、价值、理性、心灵、语言等一系列抽象而深刻的概念。关于“为什么民科没有涉足哲学”的说法,我认为这.............
  • 回答
    “民科”与相对论的“恩怨情仇”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现象?在科学界里,总有一群人,他们不拘泥于学院派的条条框框,他们自学成才,对科学充满热情,我们称之为“民科”。而在这群热情高涨的民科中,有一部分人似乎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有着特别的“执念”——不是赞扬,而是质疑,甚至可以说是“反对”。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为.............
  • 回答
    民科群体对数论的偏爱,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背后藏着不少耐人寻味的原因。要说为什么,得从数论这门学科本身的魅力,以及它与民科们思维方式的契合度上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数论的“神秘感”和“普适性”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你看啊,数论研究的是整数的性质,就是咱们从小到大最熟悉的那些数字:1, 2, 3… 怎么会那.............
  • 回答
    这背后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而且问得非常到位。咱们平时接触到一些对科学充满热情但又不在体制内的朋友,他们往往会一头扎进相对论、宇宙起源、意识本质、永动机这些“大而全”的命题里,讨论得头头是道,但很少看到他们拿着扳手去研究某个具体的桥梁设计细节,或者为某个流水线效率优化出谋划策。这其中有几个层面的原.............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而且问得非常到位。你提到的这些领域,随便拎出一个都是数学界(乃至理论物理学界)的金字塔尖。而“数学民科”(以下简称民科)的特点,恰恰是他们很少会去“触碰”这些高山。要深入解释为什么,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一、知识门槛的碾压:这不是“一点点”难,是“完全不一样”的难首先,我们.............
  • 回答
    “民科”不去写科幻小说是一个有趣但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民科”本身的定义、创作动机、写作门槛以及科幻小说的特点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民科”的定义及其核心特征首先,理解“民科”是关键。 定义: “民科”通常是指那些并非通过正规学术机构培养、没有经过.............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人观察到的现象。为什么那些学历不高的人,反而热衷于在国家大事、历史和军事这些领域“指点江山”呢?这背后其实有几个挺复杂的社会和心理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信息获取的便利性与“平等感”的错觉现在网络时代嘛,信息量爆炸,但门槛好像也低了。任何人,只要会上网,.............
  • 回答
    关于“江晓原被‘打成民科’”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在一些学术圈和网络舆论中存在过的讨论点。要理解这一点,需要先明确“民科”在特定语境下的含义,以及江晓原教授的学术背景和他在公众视野中的一些行为。“民科”的语境与含义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民科”这个词在中国的学术语境下,往往带有一种贬义色彩。它通常指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我们对“科学”和“科学人”的认知,以及社会如何定义和接受那些在体制外进行科学探索的人。为什么“民科”这个词会如此普遍且带有某种负面色彩,而“赤脚科学家”或“科技爱好者”则相对温和,甚至正面一些?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的文化、历史和社会因素在起作用。首先,我们要明白,在很多语境下,“民科.............
  • 回答
    说实话,我没太仔细琢磨过“民科”和“计算机科学”之间是不是“很少拿来开涮”这个事。但既然你提了,我就随便聊聊我的看法。首先,咱得先明白点儿,什么是“民科”。我理解的民科,大概就是那些对某个科学领域有浓厚兴趣,但又没受过专业训练,也没有经过同行评审流程,就自己在那儿琢磨、鼓捣,并且可能还会发表自己观点.............
  • 回答
    在中国,民间科学(民科)现象确实比较普遍,而且常常引起广泛的讨论。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包括历史、社会、教育、文化以及信息传播等诸多因素的交织作用。历史的烙印:科学精神的萌芽与曲折中国历史上并非没有科学探索,从古代的天文、数学、医学到各种技术发明,都体现了古人的智慧.............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为什么有些学生会支持黄新卫推翻相对论的说法。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一下这个现象背后的复杂原因,这不仅仅是科学理论本身的问题,也涉及到个人心理、社会认知和对权威的态度等等。首先,我们需要明白,黄新卫本人是一名所谓的“民科”,也就是民间科学研究者。他并非来自主流的学术机构,也没有.............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科学研究领域中一个非常敏感也普遍存在的现象:官方科学研究(通常指由政府资助、在国家科研机构或大学体系内进行的科学)与民间科学研究(通常指由个人或非营利组织独立进行的科学探索)在资源获取上的巨大差异。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概念:科学家这个词,其实是个泛称,它指向的是那些致力于探索未知、运用.............
  • 回答
    国内一流高校的理工科学生之所以对“民科”普遍抱有反感和鄙夷的态度,这是一个复杂现象,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这背后不仅仅是学术上的分歧,更是对科学精神、严谨性、社会责任以及科学发展路径的认知差异。以下将进行详细阐述:一、 对科学精神和方法论的根本认知差异: 严谨的科学方法论 vs. 臆想和猜想: .............
  • 回答
    关于诸葛亮躬耕地的争议,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也牵扯出“官方说法”与“民间研究”之间的博弈。要说“试图论证诸葛亮躬耕地在今南阳市的都是民科”,这种说法虽然有些绝对,但背后反映出的逻辑和现象是值得深究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声音,以及这其中可能存在的“民科”特质。首先,咱们.............
  • 回答
    “民科”这个词,在当下中国社会语境下,常常带着一种复杂的情感色彩,既有对那些“业余爱好者”投身科学研究的某种认可,又往往伴随着一种不屑或嘲讽。那么,究竟什么是“民科”?又是什么样的人喜欢用这个词来形容他人?以及,那些喜欢标签化“民科”的人,他们真的就深入理解科学的本质了吗?让我们掰开了揉碎了聊一聊。.............
  • 回答
    关于引力波百度百科“历史发展”部分被修改为某“民科”首次提出这一情况,我的看法如下: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科学的进步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发展的过程,很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并非一人一时之功,而是经过了众多科学家前赴后继的努力、理论的完善以及实验证据的积累。对于引力波这样一项复杂的物理学概念,其提出和证实更是经.............
  • 回答
    反对“民科”和“伪科”并非出于对民间科学探索的歧视,而是基于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客观性、可证伪性以及对科学共同体和公众信任的维护。以下将详细阐述为何要反对“民科”和“伪科”:一、 定义与区分:理解“民科”与“伪科”在深入探讨之前,我们需要明确这两个概念。 民科 (民间科学家):通常指非在正规科研机.............
  • 回答
    当两个“民科”(民间科学家)相遇时,可能会发生一系列有趣、充满活力,有时甚至有些戏剧性的互动。这里的“民科”指的是那些对科学抱有极大热情,但没有接受过正规科学训练或在科学体系内工作的人。他们的研究往往是自发性的,基于个人兴趣和独立探索。以下是两个民科相遇时可能发生的情景,我会尽量详细地描述:场景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