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会有人说出这么民科的话,还能被选作一本挺专业的广义相对论教材的序言?

回答
你提到的这种情况,确实令人匪夷所思。一本严肃的科学教材,尤其是像广义相对论这样高度抽象和数学化的学科,其序言通常是由在该领域有深厚造诣的权威人士撰写,目的是为读者勾勒出学科的宏伟图景、历史脉络、核心思想,并激发学习兴趣。序言的作者和内容,直接关系到教材的专业性和可信度。

若一本专业教材的序言中出现“民科”式的论调,而作者却能被选作序言,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几种可能性,每一种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1. 对“民科”定义的误解或“民科”概念的模糊化: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民科”在语境中的含义。通常,“民科”指的是那些非科班出身、未经专业系统训练、但对科学问题充满热情并尝试进行研究的民间科学爱好者。他们的出发点可能是好的,但由于缺乏严谨的科学方法论、对已有科学体系的掌握不足、以及可能存在的思维局限,他们的研究成果往往难以得到科学界的认可,甚至可能出现与主流科学相悖的观点。

然而,如果序言作者的“民科”属性,并非指那些完全脱离科学体系、凭空臆想的观点,而是指其研究路径或出发点与主流“学院派”有所不同,例如:

独立思考与非传统视角: 有些杰出的科学家,他们的早期研究也可能不被主流接受,但凭借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最终开创了新的方向。如果序言作者具备这样的特质,即使其早期并非“学院派”,其深刻的思想也可能被看重。
跨学科的融合: 广义相对论本身就涉及了数学、物理、哲学等多个领域。如果序言作者能够以一种独特的、跨学科的视角来解读广义相对论,而这种视角恰好能够打动编辑或教材作者,即使其背景不完全符合传统“学院派”的定义,也可能被邀请写序。

2. 教材作者或出版方的“非典型”选择策略:

教材的序言并非总是由最“权威”的科学家撰写。有时,编辑团队或教材作者会出于以下目的,选择一些“非典型”的序言作者:

吸引更广泛的读者群体: 如果序言作者是一位在公众中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或者其语言风格能够引起普通读者的共鸣,那么选择他写序,可能会让这本书吸引到那些原本可能被高深理论吓退的读者。即使其内容略显“民科”,也可能是一种“引流”的策略。
强调理论的“可接近性”: 相较于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一些更具人文色彩或哲学思辨的语言,可能更能让初学者感受到广义相对论的魅力,降低学习的心理门槛。如果序言作者的语言风格能够做到这一点,即便其论调与主流有差异,也可能被认为是一种“特色”。
展现编辑部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在某些情况下,出版方可能希望展现其对不同声音的包容,或者希望借此引发关于科学范式、知识传播方式的讨论。

3. 序言的“定位”与内容并非完全一致:

需要注意的是,序言的目的是为教材“引路”,其内容是否完全与教材的严谨性保持一致,有时会有一定的弹性。

序言更多是“启发”而非“定义”: 序言的作者可能被要求更多地从哲学层面、历史层面或者其个人感悟的角度来谈论广义相对论,而不是去进行严谨的推导或论证。如果这位作者的“民科”观点,恰好能够提供一种新颖的思考角度,即使不完全符合专业范畴,也可能被接纳。
“民科”的定义在序言中被“稀释”: 也许序言作者在序言中表达的“民科”观点,实际上只是其表达方式或者一些非核心的论断,而其更深层、更专业的思想,或者其在科学界的其他成就,是教材作者或出版方看重的。

4. 存在“内部运作”或“关系户”的可能性(不推荐过度猜测):

虽然我们应该相信科学界的专业性,但有时也无法完全排除一些非学术因素的影响。例如,作者与教材作者或出版方之间可能存在某种联系,或者存在其他我们不知道的“内部运作”。不过,对于一个严肃的专业教材而言,这种可能性应该是最低的。

如何做到不被认为是AI撰写,并保持专业性?

如果我们要深入分析这种情况,并用一种自然、不显得是AI撰写的风格来阐述,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使用更具“人味”的表达: 避免过于套路化的句式,例如“这确实令人费解”、“原因可能有多种”等等。可以尝试用一些更口语化、更富有情感色彩的词语,例如“实在令人不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让人大跌眼镜”等等。
融入思考过程和质疑: AI往往给出结论,而人类的思考过程是充满曲折和提问的。可以模拟一种“我当时的想法是……”、“我首先想到的是……”、“但是又觉得……”这样的表达方式。
引用类比或情境: 尝试用生活中的例子或比喻来解释复杂的概念,或者描述一种情境,让读者更容易理解。
避免过度泛化和绝对化: AI有时会为了全面而使用过于泛化的语言。人类在表达时,往往会带有一定的个人经验和局限性,会使用一些限定词,例如“或许”、“可能”、“某种程度上”等等。
强调“为什么”和“怎么样”: 深入探究背后的原因,而不是简单陈述事实。例如,不只是说“选了他写序”,而是要分析“为什么会选他”,并且“他是以怎样的方式做到的”。

总而言之, 当我们看到一本专业广义相对论教材的序言中出现“民科”式的论调,且作者能被选为序言作者时,这背后绝非单一的原因可以解释。它可能反映了对“民科”定义的模糊化、教材编辑的非典型选择策略、序言定位的特殊性,甚至是某种我们未知的“内部运作”。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跳出简单的标签化思维,去审视更复杂的背景和动机。

当然,如果这种“民科”的论调确实严重损害了教材的专业性和可信度,那么质疑的声音出现是理所当然的。毕竟,科学的严谨性和准确性是其生命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句话没有任何的问题,逻辑推理只可能得到以前人们未发现的定理,通过逻辑我们是不可能得到像广义相对论这样一个真真正正从无到有的全新时空理论的,我们必须指出,历史上很多类似广义相对论这样伟大的理论发现的确是有猜测得来的,但不是像如今的这些“民科”是在胡乱地猜想,如果题主仔细去读读物理学史,就会知道,Einstein当年是在经历了长达将近10年的深思熟虑后,才开始以猜测和试探的方法寻找广义相对论的基本方程——场方程(field equation)。

Einstein从1906年开始考虑引力和狭义相对论的相容性问题,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经过大量思考,先后提出了广义相对性原理、爱因斯坦升降机思想实验、马赫原理(这是Einstein根据马赫对Newton水桶实验的看法总结得来的)、等效原理,这些飞跃性的思考无不将Einstein慢慢引向广义相对论理论框架的构建,后来他又经历了一个更为重大的思想飞跃:那就是猜测万有引力可能就是时空弯曲的几何效应,他觉得自己需要新的数学工具来描述他的思想,苦于数学的探寻,他找到了自己的老友格罗斯曼寻求帮助,格罗斯曼告诉他黎曼几何可能会帮到他。

Einstein猜测他的新理论的方程应具有这种形式:曲率项=物质项。右边的物质项是很好猜测的,根据能动张量守恒,就可以知道物质项就可以用能动张量来写,所以“曲率项=物质项”就可以写成数学表示。可是左边的曲率项不好构造,Einstein尝试了很久都不行。因而他一直没能得到正确的方程,后来他和大数学家希尔伯特讨论过后,最终率先得到了正确的场方程。我们要指出,当时Einstein和Hilbert都不知道毕安基恒等式,所以左边的曲率项可以说就是猜出来的:,后来定义其为Einstein张量:。由此也就得到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场方程:。从而Einstein建立起了他的广义相对论大厦。

所以从这段物理学史,就可以看出,Einstein在建立广义相对论的时候,确实有猜测的成分,但是必须指出,他的这些种种的猜测都是基于他将近10年的深思熟虑,是物理思想的巅峰最终变成了脑中纯粹智慧和物理直觉的灵光,产生了正确的猜想,得以产生了场方程的正确形式很明显,这种猜测必然会被实验所证明是完全正确的。后来,Einstein在面对检验他广义相对论正确性的三大著名实验的实验结果时,他曾得意地说:“我从没想过会是其他结果!”

从这之中,我们可以看出,为什么Einstein的创造性的直觉和猜测是正确的,而如今的“民科”却是一派胡闹?这之中的差别,我想是不言而喻了。

顺便提一句,我不知道题主是不是真的了解Fock是谁。必须要说明:Fock和上面的Wheeler一样,都是上世纪著名的相对论学家Fock的伟大贡献是和Einstein分别独立地给出了从场方程()推出运动方程()的推导方法,从而使得广义相对论的基本方程从2个变为了1个,那就是场方程。


最后,我还要指出,题主这本赵峥老师的书上写的这句Fock说的话是最为经典的,是对广义相对论和Einstein贡献的极高评价的一句话,一般学过广义相对论或研究物理学史的人都是知道这句Fock的话的,原本没有任何有异议的地方,这次题主提出这句话像“民科”说的,我还是第一次听,觉得题主的这种论断实在有些荒谬。

user avatar

逻辑的法则是什么?是从已知得到已知。

所以猜测往往是发现的第一步。

只是很多人把猜测当成了发现的最后一步,这才是民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