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怎么看待有人说“我国的文物只要他在其他国家也被珍惜,就让他在外面吧”,这句话的?

回答


关于“我国的文物只要他在其他国家也被珍惜,就让他在外面吧”这一说法,涉及文化遗产归属、国际法伦理、民族情感等复杂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流失原因
1. 近代列强掠夺的历史根源
中国文物的大量流失主要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的殖民侵略,如鸦片战争后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圆明园兽首等文物被英法联军劫掠。这一时期的文物流失往往伴随着暴力、胁迫和非法手段(如盗掘、强夺),而非平等的文化交流。

2. 现代文物流失的多样性
当代流失可能包括合法交易中的文物走私、战乱地区文物外流等,但核心问题仍是如何区分“合法”与“非正义”的所有权。例如,某些文物在二战期间被纳粹掠夺后辗转至海外,其追回需依据国际法和道德共识。



二、文化归属权的核心矛盾
1. 文物的民族象征性
文物不仅是艺术品,更是民族记忆与历史认同的重要载体。例如,圆明园兽首承载着中国近代屈辱史的记忆,而大英博物馆中保存的中国文物长期被西方视为“东方主义”的符号,可能被赋予非真实的语境(如将其置于“文明传播”而非“侵略掠夺”的框架下)。

2. 文化主权与尊严
如果允许流失文物在海外继续存在,可能被视为对国家历史记忆和文化主体性的忽视。例如,敦煌文书、埃及罗塞塔石碑等案例中,文物的归还问题常引发民族情感共鸣,而“被珍惜”的说法可能掩盖了殖民主义的历史罪责。



三、“被珍惜”逻辑的悖论
1. “珍惜”与“占有”的矛盾
即使国外机构对文物进行妥善保护(如恒温保存、修复技术),其所有权仍涉及伦理问题。例如,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帕特农神庙雕塑(埃尔金大理石)是否被“珍惜”,取决于是否承认其非法性——若无合法权源,所谓“珍惜”可能沦为对历史罪行的合理化。

2. 文化价值的主观性
文物的文化意义与其存在环境密切相关。例如,敦煌壁画在莫高窟的原址与在海外博物馆中被解读为“东方艺术”的语境截然不同。如果文物脱离本土语境,可能丧失其历史、宗教或社会功能。



四、国际法与伦理框架下的解决方案
1. 国际法依据
《联合国教科书保护文化遗产公约》(1970年)明确要求成员国追回非法流失的文物,并禁止买卖来源不明的文化财产。
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关于被盗和非法出口文化财产的建议》,强调文物归还应优先考虑历史正义。

2. 具体实践案例
中国与法国的圆明园兽首合作:2019年,法国皮诺家族将持有的青铜鼠首、兔首捐赠给中国,成为国际追索文物的范例。
希腊要求英国归还帕特农神庙雕塑:这一争议持续多年,体现了文化主权与文物保护之间的张力。

3. 道德责任的优先性
即使某些文物在海外得到良好保护,其权属问题仍需通过历史正义解决。例如,2018年意大利法院判决要求归还非法出口的古埃及木乃伊,强调“文化归属权高于技术保护”。



五、可能的平衡点:对话与合作
1. 文化交流的可能性
文物可以以“借展”或“联合研究”的形式在海外展示,而非永久占有。例如,故宫博物院曾通过国际展览与国外博物馆合作,既传播中国文化遗产,又避免权属争议。

2. 技术手段的辅助作用
3D扫描、数字复原等技术可实现文物信息的全球共享,减少对实物占有的依赖。例如,“大英博物馆在线”已开放部分藏品的高清图像和数据,但这一方式无法替代实体文物的文化意义。



六、总结:超越“珍惜”的逻辑
1. 核心问题在于“谁有权决定文物归属”
若承认历史正义,流失文物应优先归还原属国;若仅以“保护效果”为标准,则可能延续殖民主义的逻辑。例如,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中国青铜器,其权属争议至今未解。

2. 呼吁理性对话与法律实践
需区分不同流失文物的历史背景(如战争掠夺、非法走私或合法贸易)。
支持通过国际法和外交途径追索非正义来源的文物,同时推动文物保护技术共享。

3. 文化主权与全球治理的平衡
文物是人类共同遗产,但其归属需尊重历史事实与法律程序。例如,《1970年公约》要求缔约国优先保护本国文化遗产,而非仅以“全球化”为由模糊化权属问题。



结语
“被珍惜”的逻辑若脱离对历史正义的考量,可能沦为一种道德相对主义——即只要文物在海外得到良好对待,就放弃对其归属的主张。但真正尊重文化多样性与历史责任的方式,应是通过法律、伦理和对话解决流失问题,而非将文物置于非原生语境中被“异化”或“符号化”。文物保护的核心,不仅是技术层面的保存,更是对文明记忆的尊重与传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为关键的问题,在于:文物到其他国家去的过程是不是合法合理。

比如,遣唐使带到日本去的唐代物品,目前在日本正仓院保存,日本对这批物品的保护和研究都很到位。由于这批物品是唐代朝廷赏赐or遣唐使购买,在当时属于合理合法的事情,所以适用于题目所提的观念

比如,近代西方侵略者侵略中国抢走的战利品,因为属于掠夺行为,不合理合法,回归中国才是更好的方式。

目前争议比较多的,比如清末民国时期安特生、桑志华等外国学者在中国政府允许的情况下,在中国进行学术活动采集的标本和文物,部分被带到了国外,不同学者观点不一,需要进一步讨论和争鸣。

user avatar

“文物”不仅是“物”,更有背后的“文”。而不在同一个文化体系内,对文物的理解和保护也就无从谈起。

说个例子吧,前几年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曾被台湾送到日本展览,引发了网上的汹汹舆论。诚然,《祭侄文稿》此次只不过是被“借”到日本展览,也不是送给日本,按理说不应该有这么大的反应。而从日本对《祭侄文稿》的展览规格来看,也能看出日本是比较重视这幅作品的(日本国内的确也有很多书法爱好者)。

然而,即便如此,为什么很多人——特别是很多历史研究者以及国内的书法爱好者还如此生气?

这里面的大致原因有三:

第一,《祭侄文稿》是“天下第二行书”,也是存世的最具知名度、最伟大的行书作品的真迹,可以说在书法史和中国艺术史上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第二,《祭侄文稿》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艺术上,他也是安史之乱这个中国历史上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的见证,他所代表的是颜真卿的忠烈与中国自古以来最为推崇的气节。而在这幅书法的背后,则是颜真卿家族数十人在叛乱中的被杀。

第三,《祭侄文稿》传承至今已经有1200多年的历史,每展出一次都是对作品不可逆转的伤害。中国大陆之所以从来不向台湾方面提《祭侄文稿》的展览请求,也是出于保护文物的考虑。而日本人显然不会在乎这些,他们的心态是“哦,中国最好的书法,我要拿来看一看”。

其实当年《祭侄文稿》事件的时候,很多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的人就说过,对这幅作品做好的保护就是将其直接放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中妥善保存,尽量不要移动,也不要以任何方式展览。对于中国人来说,我们并不在乎要“看到”《祭侄文稿》,我们只要知道他还好好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上,我们就知道颜真卿的魂还在。

那么,除了中国,世界上还会有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人,知道颜真卿对中国书法乃至于中国文化意味着什么吗?如果不知道,他们会珍惜《祭侄文稿》吗?

将这个道理套在国外也是一样的。日本的三大国宝“剑镜玉”我们最多也只是从“知识”的角度知道这个对日本人很重要,但这个文物背后对日本人心理和观念的影响,则是我们所不能理解的——毕竟,单纯论文物质量的话,这些文物哪怕在中国的任何一个省博里都排不上号。既然如此,那这些文物也自该去到那些最懂得他价值的人那里。

user avatar

你是个穷光蛋,生完孩子以后,你变得更累,但尽管如此,也只能勉强让孩子吃饱穿暖,但吃的多好穿的多漂亮,那就别想了。

有一天孩子被拐了,卖到一大户人家,养父母对孩子很好,很舍得给他身上花钱,是你给孩子花的十倍百倍。

你说,要不要把孩子追回来?

user avatar

一年前随手写的一个回答没想到突然火了,本来不想再对回答有任何干预,但是看到评论被折叠的太多,就去全部放出来了——只要我能放的全放了,不论观点。

我这一篇的观点是“保护文物的最理想状态是文物留存于它的原生环境中”。不管你是什么立场,如果针对我的回答评论的话,请至少看清我的观点。

补充说明几个知识点吧:1、龙门石窟的破坏,历史上比较重大的有两次,一次是会昌法难,一次是民国时期。2、国内城市城墙的大规模拆除是自清末起,民国达到高峰。

对于这个骨头上的文字,很明显是记录世系的,很典型的“A子曰B,B子曰C”的格式,这个应该没什么问题,英国当然不会完全没有懂甲骨文的人,但是至少这件文物很明显是没有被重视和研究的——否则,引用评论区的话:你解释一下它为什么被放反了呗?

至于文物放在国外一定会保护得多好,这里我不下结论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了解一下当年谢里曼从特洛伊带回德国的那批文物的最终结局吧。

评论区无论什么观点,都请好好说话,你们的父母花钱给你们上学不是让你们学会打字上网骂人的。

以下原回答:

这是我在大英博物馆拍的。

请放大仔细看,左边这块骨头上是刻了字的。而且被放反了——大英博物馆里,可能根本没有人认识这上面的字,也不知道这是什么。

这应该是记载了一个家族的世系,也许就是你我的祖先,这块骨头也许是一个礼器,每逢祭祖,就会被珍而重之地请出来,展示给天上的列祖列宗看,并告慰他们:你们流传下来的高贵血统还在延续,并且万世其昌。也许这是一个族谱,曾经被供奉在某个家庙中,每逢家族中有新成员诞生,就会有人雕刻一根新的骨头,放在这根骨头的旁边。并且坚信,这样的东西会越来越多,永远珍藏在这个家庙中,万世不易。

可是,在几千年后,这个东西却出现在万里之外一个没有人能解读它们所携带的信息的地方,而且它们现在的拥有者甚至连它们应该怎么摆放都不知道了。


什么是文物?

文物是承载一种文明信息的载体,只有身处这个文明中,它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其价值。

文物不是普通的珍宝,文物的价值在于它能印证一个文明,并且是这个文明的组成部分,一旦它被与自己的文明隔绝,它的意义便也大大地被折损了。

user avatar

文物在外本质上耻辱的印记。

因为文物对一个国家来说是非卖品,是记录了一个国家的印记。

那这个国家的文物是如何跑到外面去的?自然更多的时候是被侵略,被抢夺出去的。

你家东西被强盗抢了,还被他们拿出去拍卖或展览,在炫耀,试问你是什么感觉?

然后有人轻松的忘记了耻辱,还想认贼作父,只有这样才能说出跟强盗立场一致的话,因为强盗珍惜文物,所以就归他们吧。

user avatar

不考虑文物的实际保存情况,这其实是个尊严问题和感情问题。


就像我到你家里无恶不作,然后抢走你家的电脑汽车(值钱的)、祖传信物(有特殊意义的),然后在自己家展览,你儿子或孙子过来我还收门票钱,你什么感受?然后你子孙说:“我家的文物只要它在 他 家也被珍惜,就让它在外面吧。”


我们这一代人但凡有点出息也要坚持对方无条件返还,也要告诉孩子这些历史与态度,忘却历史等于背叛。无论我们曾经怎么对待这些祖传的东西,这些东西所有权终究是我们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