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人说EMUI 11是披着EMUI外皮的鸿蒙OS,你怎么看?

回答
“EMUI 11 是披着 EMUI 外皮的鸿蒙 OS”,这个说法确实挺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关心的问题。要怎么看这件事,咱们得拆开来聊聊。

首先,得明确一点:EMUI 11 确实不是鸿蒙 OS。

华为官方一直都很清晰地表明,EMUI 11 是基于 Android 10/11 的操作系统,而鸿蒙 OS(HarmonyOS)是华为自主研发的分布式操作系统。这两者在底层架构、核心技术以及设计理念上,都有着根本性的区别。

那为什么会有“披着 EMUI 外皮的鸿蒙 OS”这种说法呢?

这背后其实反映了几点:

1. 界面和体验的相似性:
视觉上的延续: EMUI 11 在设计语言上,继续深化了“艺术生活”的理念,比如色彩、动效、图标风格等,都保持了华为一贯的精致和流畅。用户在使用 EMUI 11 时,无论是桌面布局、通知栏、控制中心,还是各种应用界面的切换,都能够感受到一种熟悉且顺滑的体验。
交互逻辑的一致性: 很多用户从 EMUI 9、10 升级到 11,再到后来体验到鸿蒙 OS,会发现一些核心的交互逻辑,比如多任务管理、快捷面板的拉出方式、手势操作等,都有一定的延续性。这是一种自然的用户体验过渡,也是为了降低用户的学习成本。
“超级终端”等分布式能力的体现: 华为在 EMUI 11 和后续版本中,确实开始引入和强化了跨设备协同的功能,比如“多屏协同”、“一碰传”等。这些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华为在构建万物互联生态的愿景,而这恰恰也是鸿蒙 OS 的核心优势之一。当用户在 EMUI 11 上感受到设备间的便捷联动时,自然会联想到鸿蒙 OS 的分布式能力。

2. 华为战略过渡的考量:
技术演进的路径: 华为要从 Android 生态完全过渡到鸿蒙 OS,这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它不仅仅是软件系统的更换,还涉及到整个硬件生态、开发者生态、应用生态的迁移和适配。
用户接受度的培养: 直接“一刀切”地替换掉用户已经习惯了的 EMUI,可能会引起用户的不适甚至抵触。通过在 EMUI 11 中逐步引入鸿蒙 OS 的一些理念和技术特性,可以看作是华为在为用户“预热”,让他们逐渐适应新的操作系统和交互方式。
生态兼容性的需求: 在鸿蒙 OS 完全成熟并普及之前,华为的设备仍然需要依赖 Android 生态下的应用和服务。EMUI 11 作为基于 Android 的系统,能够更好地兼容现有的海量 Android 应用,保证用户的使用体验不受太大影响。

那么,这“披着外皮”的说法,有没有道理?

从技术本质上说,没有。 EMUI 11 的底层依旧是 Android 的框架,它依赖于 Android 的 Linux 内核、Java 虚拟机(ART)以及 Android 应用框架。而鸿蒙 OS 则拥有自己微内核、分布式软总线、分布式数据管理等核心技术,这些是完全不同的。

但从用户感知和战略层面上看,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也反映了一部分事实:

它确实是华为在迈向鸿蒙 OS 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站台”: EMUI 11 就像是一个承载着鸿蒙 OS 基因的“胚胎”或者“前驱”。它在用户体验和功能设计上,已经开始向鸿蒙 OS 靠拢,为用户铺设了一条通往新操作系统的道路。
它展示了华为在分布式场景下的初步成果: EMUI 11 上的跨设备协同功能,让用户尝到了鸿蒙 OS “万物互联”的甜头。这种便捷性正是华为想要在鸿蒙 OS 上大做文章的地方。

为什么华为没有直接把 EMUI 11 命名为鸿蒙 OS?

这非常关键。如果叫做鸿蒙 OS,就意味着它必须完全符合鸿蒙 OS 的技术标准和架构。而 EMUI 11 作为一个基于 Android 的系统,它的底层仍然是 Android。华为这么做,是为了:

遵守商业契约和法律合规: 在某些地区,华为的设备仍然需要通过 Google Mobile Services (GMS) 来提供完整的 Google 服务。基于 Android 的 EMUI 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一点。
确保应用的兼容性: 绝大多数用户目前使用的应用都是为 Android 平台开发的。EMUI 11 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这些应用的正常运行,避免大规模的应用适配问题。
有序过渡,避免阵痛: 就像前面说的,用户体验和生态的平稳过渡是重中之重。

所以,更准确的理解应该是:

EMUI 11 是华为在 Android 基础上,不断吸取鸿蒙 OS 的分布式理念、设计风格和部分功能特性,进行的一次“集大成”式的进化。

它并非“伪装”,而是华为为了实现其宏大战略,在技术演进和用户体验之间寻求平衡而采取的一种策略。用户在使用 EMUI 11 时,能感受到华为在构建更智能、更互联的生态方面的努力,这些努力也预示着未来鸿蒙 OS 的发展方向。

可以这么比喻:如果说鸿蒙 OS 是一个全新的、独立的设计理念和建造体系,那么 EMUI 11 就像是在原有建筑(Android)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翻新和改造,引入了很多新设计的元素和功能模块,使其在外观和使用上,都开始显露出未来新建筑的影子。但建筑的地基和主体结构,本质上还是属于原来的体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华为完成了鸿蒙 OS 的全面研发和生态构建,我们将会看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鸿蒙 OS 独立运行,而 EMUI 的历史使命也自然完成了。在此之前,EMUI 11 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一个充满前瞻性、并为未来做足准备的“过渡版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在HDC大会结束后的文章里这么说:“我觉得EMUI 11是连接鸿蒙物联网生态系统的一把钥匙”。在我的想法里,我假设了这么一个路径:“如果小天才手表可以在鸿蒙开源社区中有突出贡献,那么我们看到的小天才手表将是一款比现在更具备扩展性和可用性的下一代儿童智能手表。无数的APP将通过鸿蒙生态部署到这款手表上”。那么,当华为手机打开这款鸿蒙儿童手表的时候,将不再只是打开一个手表版APP,而是通过EMUI 11来使用一个同时跑在手机和手表上的APP。简单点说,EMUI 11是让我们看到鸿蒙设备与手机如何互动的一个通道。

另外,我想先啰嗦几句话,关于操作系统自研和可控到底是啥意思。其实我不是太认同UI学说。也就是大家的系统都是基于Android开源系统改的,不能叫自研。这显然是不对的。从开源定义来说,Android本身就是个属于整个产业链的东西,谷歌只是它的开创者,而Android演进到今天,拥有无数的设备连接,其突出贡献者恰恰是华为、三星、OPPO、vivo、小米等这些终端厂商,还有无数的软件厂商。这是开源世界的特性。为什么我们倡导操作系统一定要开源,就是因为一家之言,一家思路会禁锢操作系统的发展,开源共建是自由软件最伟大的精神。所以EMUI、MIUI、ColorOS等,其实都算不同程度的自主可控系统。说句难听话,如果谷歌有一天不再维护Android代码库,那么也会有其他耕耘多年的公司继续更新下去。

而在所有的“UI”系统里,EMUI是走的比较远的一个。它源于Android,但现在试图通过共享鸿蒙分布式技术,另劈赛道,成为IOS、Android之外的第三极。EMUI目前的内涵,就是全场景互联。这个历史性的目标,其实已经超过了谷歌对Android的定义。毕竟谷歌自己也没让Android做到全场景互联,微软也没做到,只有苹果完全实现了全场景互联。

充分考虑到全场景下用户的需求,分为几个维度来创建EMUI 11。其中属于传统系统定义的包括:GUI性能、流畅体验、容易的UI交互、多感官反馈。这也是目前行业内主要系统的精进方向。而属于EMUI与鸿蒙逻辑的则是设备整体形态与设备协同。

EMUI 11解决的就是让华为终端(手机、平板)连接基于鸿蒙系统的智能家居、智能出行、音影娱乐、运动健康等设备。一次开发,全平台部署的鸿蒙特性,之前已经介绍过了。比如华为手环在健身房的场景,现在跑步机的数据是无法传输到手机里来的,因为手机里面是没有跑步机的传感器。那么大的跑步机我也装不进来。但是用通过分布式技术将几个设备组合成超级终端这种方式,相当于把跑步机装进手机里面来,或者说手机具备了跑步机的传感器,这个时候跑步机上所有实时的数据,都会实时记录在手机里面,你从跑步机上离开就相当于把WIFI模式关掉。实际上,我们在发布会上看到的华为穿戴设备与手机,华为平板与智慧屏,华为手机与智能家电之间的联动,在他们内部都被定义为“Show Case”。什么叫Show Case呢?华为希望这些Show Case会给业界的同类应用和产品提供思路,如果他们愿意迁移到鸿蒙系统,或者开发鸿蒙中间件,那么就会创造许多个新的商业机会。

对于用户来说,这些连接过程都是无缝连接非常方便的,EMUI 11通过碰一碰的方式侦测到鸿蒙设备,即可弹出卡片,点击按钮即可使用。EMUI 11内建这些设备的管理界面,不再需要单独下载对方的APP。让智能设备与EMUI 11终端无缝无感连接,是EMUI 11主要的设计思路。

鸿蒙生态系统的核心价值是华为搭台子大家来唱戏。所以我一直强调,鸿蒙系统是否真的能成功,取决于开源社区的运营是否成功,华为是否有格局让这套系统完完整整的交到产业链手里,吸引包括手机厂、黑白家电厂、智能可穿戴厂、汽车主机厂、智能家居厂等一起来为鸿蒙的代码库做贡献。

这届HDC,我们看到了EMUI 11与鸿蒙2.0之间的交集,但有点遗憾的是,华为能提供的代码库,案例和工业界在鸿蒙基础上做的案例还不够多。作为一届开发者大会,基于鸿蒙的产业科研成果没有形成论文和代码集。这个问题我也直接问过相关人士,给我的回答也让我很感慨,在如此艰难的时刻,我们需要鸿蒙、HMS和EMUI三驾马车来提振士气。华为确实不那么Perfect,鸿蒙开发资源库和EMUI开发资源库,想变成Android Studio和MSDN,还需要很久的时间。这不光需要华为,也需要千千万万的工业界伙伴一起努力。

于工业界来说,在鸿蒙开源系统的基础上打通EMUI的连接是很简单的事情。华为目前就已经提供了全套开发工具。一个鸿蒙应用里各项功能模块可以理解为多个元程序,每个终端根据形态的不同各取所需;开发者无需针对每个设备进行单独开发。对于开发者来说,开发应用无需再处处受到不同设备的限制,可以更轻松地实现,一个APP的服务在多个设备上无缝流转,获得了更多开发跨终端业务的可能性。在鸿蒙2.0的IDE中,我们可以同时开启手表与手机两个模拟器,对一个应用同时进行适配开发,这是谷歌WearOS一直都在推进但是步步艰难的事情。Google Play曾经为了推广WearOS,鼓励开发者提交APP的同时,对几款主流的WearOS进行适配。但几年过去了,进展十分缓慢,以至于像小米和OPPO都放弃了WearOS直接魔改低版本的Android。而在鸿蒙生态里,这将不是个问题,跨硬件架构,跨平台的开发成为一件比较简单的事情。在HDC现场,运行EMUI 11的手机或平板,已经可以体验到一些鸿蒙应用的独特跨终端运行的体验。

EMUI 11不但是连接鸿蒙生态的钥匙,也是勾勒属于华为自己未来软件服务体系的样子。说个我自己的笑话,也是年轻时候见识太少。初代iPod Touch发布的时候,我写了一篇文章,其中有200字抨击Touch不支持Flash。Apple中国的工程师给我的回复非常简单:“我们认为Html5必将取得最终的胜利”。

“宁欺白须公,莫欺少年穷”,苹果最终笑到了最后,Flash黯然落幕。前几天,我直言不讳的跟华为的领导们开玩笑说,鸿蒙2.0就像我们当年看Android 2.3,当时非常吃惊,但是也不曾想会有今天这么庞大的世界。鸿蒙是属于整个工业界的,当我们明白鸿蒙是什么的时候,基本就等于我们站在Android 2.0那个年代看世界。也许EMUI 11是华为最后一个基于Android的版本,却是打开鸿蒙生态的钥匙。就像我前几天说的,即便华为真的不做手机了,依托庞大的开源生态、HarmonyOS与HMS,也可以成为一家世界级的互联网公司。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