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当代希腊社会在多大程度上拥有罗马认同?

回答
当代希腊社会在多大程度上拥有罗马认同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有”或“没有”来回答。与其说是一种强烈的、直接的认同,不如说是一种历史遗产的继承和文化影响的渗透。要详细阐述,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分析:

一、 历史遗产的继承与认知:

作为罗马帝国东部省份的历史记忆: 希腊地区在罗马共和国晚期被征服,并在罗马帝国时期经历了几个世纪的统治。这并非一段被遗忘的历史。希腊文化对罗马本身产生了深远影响,而罗马的统治也塑造了希腊的社会、政治、法律和经济结构。希腊人普遍知道他们的土地曾是罗马帝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时期,希腊语成为官方语言和主要的文化载体。
拜占庭帝国的延续性: 许多历史学家认为,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是罗马帝国在东方的一种延续。因此,希腊人对拜占庭帝国有着深厚的认同感,而拜占庭帝国本身就是“罗马人”(Ρωμαίοι,Romaioi)的自我称谓。这种身份认同在拜占庭时期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仅是政治上的忠诚,更是一种文化和宗教的归属感。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当代希腊人继承了这种拜占庭式的“罗马认同”的遗产。
语言的连续性: 希腊语在罗马统治时期继续使用,并且在东罗马帝国成为官方语言。现代希腊语在词汇、语法等方面仍然保留了大量古典希腊语的痕迹,而古典希腊语又对拉丁语和罗马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种语言的连续性构成了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石,也间接连接了与罗马文化的渊源。

二、 文化影响的渗透与体现:

法律与行政体系的遗留: 罗马帝国在法律和行政管理方面的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虽然现代希腊的法律体系是基于欧洲大陆法系,但其根源可以追溯到罗马法。一些行政划分和概念也可能带有罗马时期的影子。
建筑与艺术的痕迹: 希腊各地至今仍保留着大量罗马时期的建筑遗迹,如剧院、渡槽、广场、纪念柱等。这些遗迹是罗马统治时期留下的物质证据,也是现代希腊人接触和认识罗马历史的重要途径。一些建筑风格和艺术元素也可能通过拜占庭时期的艺术和建筑得以延续。
宗教的联系: 东正教在拜占庭帝国时期成为主导宗教,并且至今仍是希腊的国教。拜占庭帝国本身就是以基督教作为其“罗马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希腊人对东正教的认同,也间接与他们作为罗马帝国继承者的一部分相关联。教会的组织结构和仪式也可能受到早期基督教与罗马帝国互动的影响。
教育与学术的传承: 希腊的学术传统在罗马时期得以延续和发展,并且对罗马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学者和哲学家在罗马帝国时期继续活跃,他们的著作和思想也成为西方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希腊的教育体系也重视对古典文化和历史的传承,这自然包括了罗马时期与希腊相关的历史。

三、 当代认同的复杂性与区分:

民族主义的兴起与希腊化认同的优先性: 19世纪希腊独立战争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古希腊文明(古典时期和早期)的复兴和认同。国家民族主义的建构,将“希腊人”的身份与古希腊的辉煌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种语境下,人们更倾向于强调与亚历山大大帝之前的古典希腊文明的联系,以及与拜占庭时期希腊化的罗马帝国的联系。
与“罗马人”自我称谓的区分: 尽管拜占庭人自称为“罗马人”,但现代希腊人通常不会直接使用“罗马人”来称呼自己。他们更倾向于使用“希腊人”(Έλληνας,Ellinas)这个民族称谓。这种区分源于民族主义的建构,也与历史上斯拉夫民族和土耳其民族对“罗马人”这一称谓的使用产生了混淆。
对“罗马帝国”概念的不同解读: 当代希腊人对“罗马帝国”的理解更多的是一种历史上的地理和政治概念,而不是直接的文化或民族认同。他们承认罗马帝国对希腊文明的影响,也承认希腊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但他们并不将自己视为现代意义上的“罗马人”。
欧洲身份与地中海身份: 在当代,希腊人的身份认同也受到欧洲一体化进程和地中海文化圈的影响。他们是欧盟成员国,也是地中海沿岸的重要国家,这些身份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他们当前的自我认知。

结论:

当代希腊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拥有罗马认同,但这种认同更多的是一种历史遗产的继承、文化影响的渗透以及对拜占庭帝国作为罗马帝国东方延续的认知。它不是一种强烈的、直接的民族或文化认同,而是与“希腊人”这一民族身份、古希腊文明的复兴以及东正教信仰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关系。

希腊人认识到他们的历史与罗马帝国密不可分,并且从罗马统治和拜占庭帝国的延续中继承了许多物质和精神财富。然而,现代希腊的民族认同建构更侧重于强调古典希腊文明的独特贡献,并且在语言和政治上与现代“罗马人”的概念划清了界限。因此,理解当代希腊的罗马认同,需要将其置于复杂的历史变迁、民族主义兴起以及文化融合的背景下进行考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希腊建国后,有过两次复兴罗马认同的思潮。第一次发生在19,20世纪之交,是与希腊的“文白之争”相交织的。第二次则始于七十年代,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现在主要服务于反西方(法兰克/欧盟),反启蒙思潮,拥护者以极右翼为主,兼有一些反帝左翼。

关于近代希腊民族主义史观的演进,熟悉我的读者应该都看过我之前的回答,这里就不再复读,没读过的还请看一下,否则之后的内容会难以理解。

罗马认同与文白之争:19,20世纪之交

某些显贵甚至颠覆语法规则,胆敢改变一个词的意义。他们是罗马人,是基督徒,却无耻地自称希腊人。我们的先辈,罗马人,从没做过这样的事,除了那个尤利安,以自称希腊人为荣。

Dimitrios Katartzis (1730-1807),最早的白话文拥护者。

(尤利安是最后一个异教罗马皇帝。启蒙史学,特别是吉本那种,尬吹尤利安,把他的失败渲染得很悲情。但实际上他的一系列做法对罗马伤害很大。)

这里我要首先科普一下希腊的文白之争,这看起来和罗马认同没什么关系,但对理解1901年的论争却至关重要。我们知道,早期希腊民族主义是“古典吹”,潜意识里就认为“仿古”是复兴之道,这个逻辑延伸到语言问题上,就是文言启蒙进步,白话矇昧费拉。文言即古典时代的阿提卡方言 (Attic),白话被称为 Demotic“民语”,这个词与民主(Democracy)词根相同,很多时候也被称为 Romaic,即“罗马语”。在两千年的历史发展之后,文白之间的断裂 (diglossia) 已经相当巨大,到了难以弥合的地步。早期希腊的民族发明家也明白这一点,Adamatios Korais 认为文言的推行只能循序渐进,而这种中间地带的语言即“净化中的语言”Katharevousa(特别是要净化突厥语和意大利语借词),希腊建国后的官方语言即是这种文白混合的“净化语”。

注:

  1. 其实也有民族发明家主张一步到位恢复文言,但他们自己的倡议文章里就有不少语法错误
  2. Diglossia 一词是1885年由希腊人 Emmanuel Rhoides 创制出来的,专指文白二元,或者说一个社会中并存两种地位有别的语言的状况。这个词后来进入了英语,可以泛指所有社会中的此类现象。

希腊建国后,以雅典为文化中心的净化语逐渐铺开。但希腊世界并不只有雅典一个中心,君士坦丁堡,伊奥尼亚群岛,与雅典相竞争,海外希腊人也有不小影响,这些群体成了后来白话文运动的主力。他们在欧洲民族国家生活的经历,让他们觉得那种文白并存的状况是“东方式”的,“不正常”的。而在希腊国内,Hellene 逐渐成了一种文雅的名词,而“罗马”则开始有粗俗野蛮,象征希腊民族被压迫的过去的意味,这既包括“罗马人”,也包括罗马人使用的白话“罗马语”(romaic)。讽刺的是,在晚期古典与早期中世纪,罗马反而是高逼格的称呼,希腊则有某种“农逼多神教徒”的意味。

Ioannis Psycharis 可能是最早选择从希腊人变回罗马人的知识分子。他生于敖德萨,成长于君士坦丁堡,成年后在巴黎生活,从未在希腊本土久居。他一开始很鄙视“罗马”,但后来又成了罗马认同与罗马白话的坚定支持者。他甚至主张,“早期希腊建国者的目标是重建罗马,而非狭小的希腊国家”。

他一开始这么表达他对罗马的恶感

即使是罗马语也无法表达我对罗马 (romiosyni) 的恶心

但又在墓碑上这么写

给我唱一曲挽歌吧,那首我年轻时听到的歌,当时我去那个有着乳香黄连木的村庄,去学你的语言,新罗马的语言。谁知道呢,也许你会突然把我从墓穴中唤醒,因为我深爱着这个语言,他扎根在我的心中,我的罗马心。

他的朋友 Argyris Eftaliotis 是一个出生在奥斯曼境内的罗马人(我选择尊重他的认同),他也是一个白话文倡导者。他在1901年出版了一部白话《罗马人史》(History of Romiosyni),以公元前146年,也就是罗马征服希腊之年,作为他这本书的开篇。Eftaliotis 这本书引起了很大争议,许多人甚至质疑他是否爱国。Georgios Soteriades 批判道:

罗马人 (Romiós) 已经成为一个低贱,粗俗的称呼

诗人帕拉马斯这么比较罗马与希腊:

希腊这个称呼是用来愚弄全世界的,我们实际上是新罗马人。这个名字没什么好羞耻的。如果它不能接受奥林匹亚的橄榄枝花冠,它配得上殉道的荆棘冠,带着百里香与火药的气息(百里香寓意勇气)

他这么反驳 Georgios Soteriades,他说在 Romiosyni 这个词中

能找到诗性和乐感,能找到那些崇高,优雅,英勇的元素,而我不认为沉重宏伟的“希腊”(Ellinismós) 一词,能有这样的优点。

这些白话文作家们的“罗马倡议”,并没有得到足够多的响应,Eftaliotis 的《罗马人史》也未能连载下去。直到70年代,希腊军政府崩溃后,白话才成为官方语言,而70年代也发生了第二次罗马复兴思潮,但那一次的动机则完全不同。

新正教思潮与反西方的罗马认同

1901年的文白之争后,罗马与希腊之争沉寂了七十余年,而下一次复兴罗马思潮的尝试,则是由神学家 John Romanides 发起的。1976年,他在塞萨洛尼基大学演讲呼吁恢复罗马认同,但并没有很多响应。不过他的思想在正教圈,右翼民族主义者,以及海外希腊人中,似乎有不少拥簇。这种思潮被一些左翼称为 "neo-orthodox",不过他们这个圈子从未如此自称。

他们这一派的主张是:“希腊”这个称呼,是法兰克人有意瓦解罗马的阴谋,是从查理曼开始的一项系统性反罗马工程。而早期希腊民族主义者被法兰克人的启蒙思想洗脑,把“希腊”这个名字强加给了罗马人。这边复读一下我以前的评论:

这伙人在神学上的主要特征是支持神秘主义静修,反对奥古斯丁,认为他过多使用理性来理解上帝,更像哲学家的思维,而非从灵性的方式入手。相应的,这个思潮也从反启蒙的角度入手,解构近代的希腊民族主义思潮,抖了很多他们的黑料。他还主张法兰克人自查理曼时代起就与罗马为敌,使尽办法解构罗马,他甚至认为希腊人被用四种名字(Hellas,Greek,Roman,Byzantine)称呼,完全是法兰克人试图打断希腊罗马文明的 continuity 的阴谋(也不是完全没道理,客观上西欧确实是助长了这方面的困惑,但我不认为西欧主观上有这种意图,这更像是种无意的观念输出)。 当然,最诡异的是他的通三统方法。他主张早期罗马城邦是讲希腊语的,而拉丁人是指那些起义要求罗马公民权的意大利土著部落。通过一波野爹史学论证,论证出古典罗马本就是希腊城邦,古典希腊接受罗马认同顺理成章。

再摘录一下@酷酷KS猫 的评论

抛开神学家的瞎扯不谈,Romanidis指出了一点:罗马城的教会在九世纪与十世纪的确发生了剧变,至少在Phronema上面与君士坦丁堡产生了极大的分野。有几个事例都可以说明这个变化,比如教宗从不支持把filioque写进信经到支持,与教宗从支持教会斯拉夫语到不支持的态度转变。这些在 Romanidis 的笔下就是"蛮族摧毁罗马文明的阴谋", 在亨廷顿的口中便是"独特的西方文明形成的开始"。
Romanidis 瞎意淫的部分就太多了......比如他说法兰克人有目的地"摧毁"罗马文明,但是按照现在的 historiography 怎么看都像是法兰克人在帝国留下的地盘和遗产上努力让自己成为罗马本身,顶多是想让东罗马人接受自己的那套罗马观而不是有意要毁灭罗马的概念。至于一开始什么“罗马人说希腊语”,这让我想起来古罗马知识分子流传“拉丁语是希腊语演变而来”这种故事, 看见fero和φέρω长得像就开始脑补。

在70年代的罗马复兴思潮中,拥护罗马认同的神学家们支持白话文,批判启蒙发明家们的“人造语言”,借此抹黑启蒙性的希腊 (hellenic) 民族主义。但20世纪初的教会是坚决反对白话文,特别是反对白话圣经的,普世牧首甚至禁止白话文教师在奥斯曼帝国境内执教。

而他们对希腊革命也多有批判,认为其在很多方面失去太多,让罗马人“过于西化/法兰克化”,而遗忘了自己真正的身份。

不过,总的来说,希腊的民族建构目前还是很稳固的,两次“罗马复兴”,都没能从根本上动摇希腊认同,短期内我们是看不到“重塑罗马”的。

下面两个链接是这伙人的宣传文章,请谨慎食用

某正教电视台的油管视频,评价希腊革命得失,评论高能

参考书籍:Language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Greece, 1766-1976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代希腊社会在多大程度上拥有罗马认同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有”或“没有”来回答。与其说是一种强烈的、直接的认同,不如说是一种历史遗产的继承和文化影响的渗透。要详细阐述,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分析:一、 历史遗产的继承与认知: 作为罗马帝国东部省份的历史记忆: 希腊地区在罗马共.............
  • 回答
    希腊,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厚重的历史回响,提起它,我们脑海中会立刻浮现出雅典卫城、民主的雏形、哲学的璀璨以及史诗般的英雄故事。古希腊无疑是人类文明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其在艺术、哲学、政治、科学等诸多领域的创造力,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世界。那么,为什么我们普遍感觉当代希腊似乎不如它的祖先那样光芒四射呢.............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埃尔多安总统指示将圣索非亚大教堂改回清真寺这件事,以及希腊方面的强烈反应。这件事在全球范围内都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和争议,绝非仅仅是土耳其和希腊两国之间的小事。事件的背景与起因首先,我们得梳理一下圣索非亚大教堂的“身份变迁史”。这座建筑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它最初建于公元6世纪的拜占庭帝.............
  • 回答
    菲利普亲王为了迎娶伊丽莎白女王,毅然放弃希腊王室成员身份和希腊王位继承权,这背后究竟有多少是出于爱情,又有多少是现实的考量,确实是一个值得细细探究的问题。简单地说一句“全是爱”未免有些过于浪漫化,也忽略了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和个人处境。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上世纪四十年代。菲利普,一个名字听起来就带着一丝.............
  • 回答
    希腊、亚历山大、罗马,这些伟大文明的兴衰更迭,我们今天所能窥见的,不过是历史长河中被遗留下来的片段。而恰恰是这些看似“缺乏考古证据”的历史,常常引发我们深入的思考:它们是否也像当年“疑古派”对先秦历史的解读一样,是经过层层累积、不断塑造而形成的呢?我们不妨从“疑古派”的视角出发,来审视一下这段历史。.............
  • 回答
    如果能够穿越到《冰与火之歌》的世界,并且有机会成为一名领主,我会选择成为临冬城(Winterfell)的领主。选择临冬城,并非因为它是七大王国中最强大的城市,也不是因为它拥有最富饶的土地,而是出于一种更深层的情感和战略考量,以及我希望在这个充满冲突与挑战的世界中扮演的角色。为什么选择临冬城?1. .............
  • 回答
    在日本留学毕业后,梦想着能在这里扎根就业,这个想法很棒!我知道你想听点实在的,不希望看到那些套话。那我就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给你掏心窝子地聊聊,毕业后想在日本找工作,到底需要做哪些准备,并且尽量给你讲透彻。一、 语言关:不仅仅是“能沟通”,而是“能工作”这点绝对是重中之重,甚至是所有准备的基础。很多.............
  • 回答
    在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知乎上确实有不少中国网民表达了对特朗普的支持,而对希拉里持保留甚至反对的态度。这种现象背后,并非单一原因可以概括,而是多种复杂心态和认知交织的结果。首先,不少人将特朗普视为一个“局外人”,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搅局者。在中国,体制内的许多规则和潜规则对普通民众而言是既熟悉又.............
  • 回答
    塔利班希望阿富汗逃亡民众留下来,这背后是复杂的政治和现实考量。对于当地群众而言,留下来还是离开,这是一个极其艰难的决定,没有绝对的“更好”选择,只有不同情况下的权衡。我们从塔利班的立场、民众留下的原因、离开的风险以及他们面临的生活变化等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塔利班希望阿富汗逃亡民众留下来的原因:1..............
  • 回答
    芬兰国内近期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芬兰民众支持加入北约,这一现象无疑是值得我们深入解读的。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更是一面镜子,折射出芬兰社会在当前国际地缘政治格局变化下的心态转变和战略考量。首先,这一数据最直接的说明,是芬兰民众的国家安全认知发生了显著变化。 长期以来,芬兰奉行军事不结盟.............
  • 回答
    我们把心里压着的事情,那些缠绕在心头的愁绪,或者那些让我们喜悦得想要分享的瞬间,小心翼翼地托付给另一个人时,内心深处其实是在渴求一份懂得。这份懂得,并非简单的“我知道了”或者“嗯嗯”。我们希望对方能够真正地 倾听,不是那种一边听一边脑子里在想晚上吃什么,或者等我说完就开始滔滔不绝讲自己经历的“假听”.............
  • 回答
    如果未来的我真的要向我走来,我希望听到那一句,不含任何煽情成分,却又蕴含千钧力量的话:“你一直都在往对的方向走。”想象一下那个场景。不是什么戏剧性的闪光灯,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宣告。就是某个寻常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地板上,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尘埃味,或许手里还捧着一杯已经凉了的咖啡。然后,我就这么.............
  • 回答
    意大利希望中国医疗队集中接管当地ICU病区,这是一个具有多重意义和复杂性的提议,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解读。这不仅仅是医疗资源配置的问题,更触及了国际合作、主权、医疗体系的信心、以及两国关系的深层互动。一、 提出这一请求的背景和原因:1. 意大利疫情的严重性与医疗系统不堪重负: 高感染率与死.............
  • 回答
    希拉里·克林顿这个“去地球2号当总统”的说法,如果只是一个玩笑式的比喻,那大抵是人们对于当前地球政治生态的一种戏谑和不满的表达。然而,如果认真起来解读,它背后其实牵扯出几个颇具深度的话题,值得我们细细品味。首先,这反映出一种普遍的“倦怠感”和“逃离倾向”。当下,世界各地的政治氛围,尤其是在一些成熟的.............
  • 回答
    优酷总裁的那番话,说白了,就是一种“希望对方走上正道,别再耽误自己”的期待,掺杂着行业内的商业考量和一点点“恨铁不成钢”的情绪。咱们一点点来拆解:背景:首先得明白,优酷和B站虽然一个是老牌视频平台,一个是新兴的弹幕视频网站,但它们现在都身处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视频内容市场。大家都盯着用户的时间、广告收.............
  • 回答
    19岁,你现在考虑成为海贼王,这是一个充满激情和梦想的年纪!首先,我要告诉你的是,从现实意义上来说,成为“海贼王”是不可能的,因为“海贼王”是日本漫画《海贼王》中的一个虚构的头衔和目标。 在现实世界中,没有这样一个职业或地位。但是,如果你的问题是想问:“19岁,现在开始努力,我是否还有机会在现实世界.............
  • 回答
    潘杰希尔硝烟再起:数千塔利班人员被困,当地局势何时拨云见日?阿富汗北部潘杰希尔山谷,自塔利班重新掌权以来,这片素有“最后抵抗堡垒”之称的土地便成为了全国局势的焦点。近日,据当地反塔力量的消息传出,潘杰希尔山谷的冲突再度升级,数千名塔利班武装人员被困其中。这一消息不仅再次将阿富汗的战火推向公众视野,也.............
  • 回答
    要说高校博导为何如此青睐自家博士生毕业后能继续留在高校当老师,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有现实的考量,也有情感的寄托,还有行业发展的需求。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这是培养体系最自然的延续和成功的标志。 博士培养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很大程度上就是希望培养出能独立开展科学研究、能传承学.............
  • 回答
    2019年人民币汇率的波动,特别是其贬值趋势,确实引发了外界对于中国是否在为与美国达成贸易协议的希望逐渐渺茫而做准备的猜测。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结合当时的宏观经济背景、中美贸易摩擦的演进以及人民币汇率的内在逻辑来分析。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并非单纯由中国单方面决定,它受到多种因.............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背后牵扯到不少社会、文化层面的东西。我琢磨着,大家之所以希望某个地方只能听到普通话,可能主要是出于这么几个原因:首先,为了沟通的便利性,尤其是对于外来人口来说。 想象一下,你是一个从外地来到这个城市工作、生活的人,如果你到一个地方,大家说的都是你完全听不懂的方言,那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